免费论文网 首页

家风,亲情

时间:2017-03-13 13:34: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忆亲情、话家风、树形象

忆亲情、话家风、树形象

清明节,女儿要去公园玩。早上起来,外面日丽却有风,尚是好天气。一家三人到了公园,已是人头攒动。春雨浥过,空气清新。松柏展绿妆,杨柳吐嫩芽。莺啼婉转,迷醉春烟。女儿已是急不可耐了,已经压抑整整一个冬天了,三蹦两跳,早早就跑到前头。看着女儿欢快的样子,我的思绪飞到了童年。

清明时节,烟花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清明节,俗称寒食节,孩子们会在路边的大柳树上折些条子,再去折些柏树枝。清明早上,大人把柳条插在门两旁,说是为了辟邪。在孩子们睡醒之前,把柏树枝放在枕头边,起来后再夹两耳上,据称有清醒提神之功效,可以使孩子们更聪明。早餐就是饼卷鸡蛋,饼是前几天就擀好的,鸡蛋也早就煮好了。清明这天是不动烟火的,老人们很讲究的。鸡蛋呢,并不是爱吃多少就吃多少,限量供应,一般每人也就分三五个。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都攒下来留着。按照现在的标准,都是笨鸡蛋,很有营养。孩子不舍得一下子吃掉分的蛋,而是出去和小伙伴们“碰鸡蛋” 玩。“碰鸡蛋”,就是用鸡蛋互相碰,看看谁手中的蛋硬,被碰破的一方为输,大家就把蛋分着吃了。优胜者很趾高气昂的,因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了,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他手中的蛋,口水不停地往下咽。

那时候家里没电视,孩子们很少有呆在家里的,在外面疯玩。经常玩的就是制作柳哨,把折下来的柳条一点一点地拧,把外皮脱下来。这也需要一定技术的,拧不好就把外皮拧破了。把抽去芯的柳枝剪下长短正好,把一端刮去外皮,再稍微压扁一点,哨子就做成了。然后就比试谁的哨响,直到吹的腮帮子疼为止。

再就是去荡秋千了,大人孩子都爱玩。“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那是描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 现代人没那么多讲究,找一个空场地,清明节前早早就树好,男女老少争着齐上阵。可以单人、双人玩,亦可多人玩。比试技术高低的标准就是看谁蹴得高,最高的能达到与横杆一样齐。上下飞荡,煞是惊险刺激。胆小的上去不久就吓得嗷嗷直叫,红着脸就下来了,结果就是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爸爸妈妈,快来快来,陪我打秋千。”女儿老远在叫我们,一下子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俩赶紧跑过去,一边一个缓缓摇着绳索。秋千轻轻荡起来,女儿欢快的笑声如银铃般四处飘散开来。

二、四 侯相宜

篇二:家风伴我行

家风伴我行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家庭当然的有自己的家风家规。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那么,家风具体指哪几种风呢?在我看来,“文风”是家风中的重要一种,是培养孩子性情的、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父母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由此看来,在家庭中培养一种“文风”是很有必要的。

虎妈蔡美儿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吧,在蔡美儿的严格教育下,他的大女儿被哈弗、耶鲁录取,虽然她说这是她女儿自己的努力结果,但我想这也离不开她的那股"严厉风".我的家里当然也有自己的家风——善良。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记得有一次,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太太,大概是被车撞到了吧,倒在了地上旁边也没有别人去扶着她,我想:大概又是骗人的吧,于是连看也没看便离开了。回到家中,无意中和妈妈谈起了这件事,妈妈听过后严肃道:“我从小事怎么教你的,见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及时施以援手,你现在是怎么做的?做到了吗?”“不是没有人帮吗。”我委屈道。“没有人你就不帮了啊!”妈妈更加生气道。“我知道错了...”眼泪好像滑了下来。从那以后,我见到需要帮助的人都尽力帮助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指导老师 : 孟祥普

篇三:家风演讲稿

良好的家风无言的教育

——“传承良好家风建设美好家庭”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良好的家风无言的教育”。说到“家风”,在此和大家分享下什么是“家风”,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旧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是靠自身的行为影响下一代。

记得上学那会,父亲教育我“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参加工作时,父亲叮嘱我“在单位要尊重领导,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成家立业后,父亲教育我“如今你已成人,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常怀感恩之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家庭的作用、组成、教育、风气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家庭这个小集体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却始终没有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家庭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就不会对子女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就不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就不会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和谐。

古代家风家训,大都浓缩了先辈们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后辈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也深有感触。时代发展到今天,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里,那些好的家风对我们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如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诫子书》中说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章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但是,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良好的家风,源于良好的家训。我国古代家训源远流长,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安身立命、待人接物、齐家守业以及治国平天下等方方面面。如《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刻于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这些优秀的、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精神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人文关怀。

好的家风家训一方面传承者优秀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颇多共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就全社会反映来看“家训家风建设”本身就是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换个角度,从家风家训建设切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无疑是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一条有效途径。家风是家庭在行为处事的风气、风貌与风尚,而家训则是家庭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通过家风、家训的建设、传承来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在家庭的动力。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在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如果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进取的,每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社会就是和谐美好的。

好家风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正能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家风,亲情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54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