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学生道德缺失案例

时间:2017-03-06 11:50: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与重建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与重建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群体。作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在知识的储备和科学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然而我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推动。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想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必须从自己做起,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以适应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现象 原因 措施

正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其中一些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所为。但当中的大学生也不占少数。大学生,具有高的学历,丰富的文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什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值得深思。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象

1. 大学生校园的公德缺失:

1)公厕卫生:“来匆匆,去冲冲”的标语成了摆设。一些人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既然是公共厕所,我们就应该保持公共卫生,给大家一个干净的环境。

2)自习室:自习室是一个学习氛围十分浓郁的地方,但一些人却在自习室大声喧哗,高声接电话,全然不顾一旁正认真学习的同学。其还有一些同学表面上看都是有修养有素质的人,但自习结束后,他们的座位却是狼藉一片。

3)公共场所举止不得体: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情侣搂搂抱抱,举止过分亲密,有损大学生形象。

4)乱扔垃圾:尽管校园里没隔十多米就设有垃圾桶,但仍然可见遍地的垃圾。

5)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2. 社会生活中的公德缺失

1)公交车上不让座:一些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从来不给老弱病残让座,只顾自己舒适,一点也表现不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旅游景区乱涂乱画乱丢:一些大学生在旅游的时候随手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或者走到哪垃圾就丢到哪,损害了大学生应有的形象。

3)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在校园周围的马路上就明显体现出来了。

4)诚信缺失:特别表现在与人交流和求职过程中。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他们喜欢一种新奇的目光认知社会,感知公德,对一些社会不良风气鉴别能力弱。

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极易受到侵蚀,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最终会导致有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利己化。

2、校园公德教育较少

当前,部分高校只偏重知识传播而忽略社会公德教育。同时,高校道德教育也流与形式,理论灌输多,与现实脱节。

3、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少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公益实践。即使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公益活动还是很少。学校对学生参加公益事业的行为也没有量化考察与评定。没有切合实际的奖励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现身公益事业不够,组织学生参加扶贫济困、希望工程、捐助物资等公益活动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导致大学生对公益事业不热心,参与积极性不高。

4、网络信息负面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生活及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网络中虚拟性较强,各种欺诈,失性现象时有发生,使大学生形成了无视道德的心理。

5、自身性格原因

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导致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对道德了解彻底,在公德认知和道德评价方向是正确的,但落实到具体行为习惯上却不尽人意,甚至背道而驰。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措施

目前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的法律条文,但缺乏实施细则,司法操作有难度,现有的遵守社会公德只能依靠个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是,道德规劝作用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应该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1、研究出学校教育的新方法

改变高校重专业轻德育、重技能轻道德的办学理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切实将“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师资投入,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通过各协会、社团组织相关活动,传播和社会公德有关的信息,鼓励同学们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使校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使社会公德对同学们形成无形的约束力。

3、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持之以恒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荣辱观,时刻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大事小事都努力去完成。不以别人不愿做的为耻辱,坚持下去。

4、加强道德立法,形成刚性约束机制

立法部门应加强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道德法规,使那些没有自律意识的大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能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公德意识,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

[3]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

[4]刘学平.梁贵红.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5]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大学学报

篇二:投毒案背后高校学生的道德缺失问题

投毒案背后高校学生的道德缺失问题

【摘 要】 今年发生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案,充分反映了在畸

形的心理、功利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高校教育的缺乏等

因素影响下高校学生道德缺失的严重性。养成高校学生道德的策

略:一是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二是学校

积极开设道德活动课堂;三是加强父母的言传身教。

【关键词】 高校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策略

2013年4月1日左右,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饮水后感觉身

体不适,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接着发现肝肾功能衰竭,身体每

况愈下。在4月5日时,黄洋呼吸带有血泡,陷入昏迷。虽然确定

黄洋的中毒物质为n-二甲基亚硝胺,但是时间拖延过长,毒药在体

内停留时间过长,4月16日,经抢救无效去世。警方经查证确定黄

洋的室友林某具有下毒重大嫌疑,并将其逮捕,经审问林某对自己

下毒供认不讳。复旦大学这起室友投毒事件引起社会和舆论的广泛

关注,高校学生的道德再次引起人们热烈的讨论。林某这次过激的

举动触动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高校投毒案并不是只有复旦大学这一

件,在很早之前就有很多起,由此可见高校存在严重的道德缺失与

沦丧现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高校生不代表具有高尚的道德

品质,现在校园里充斥着道德缺失的问题。

一、道德缺失含义与高校生道德缺失现状

1、道德缺失的定义

篇三: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部分大学生不讲社会公德现象,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公德; 原因 ;对策

一、 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道德的简称,是指社会的公共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规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属于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是造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有力武器,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社会公德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同时对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有了较强的公德观念,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令人堪忧。

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在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者是只关注个人卫生,不关注公共卫生,在食堂、公共汽车、影院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在学习中,任意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在图书上乱写乱画,在互联网中任意欺诈,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在社会中,随意践踏草坪,乱闯红灯等缺乏社会公德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原因致使当代某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伦理文化是一种注重个人德性修养和发展的私德伦理体系,主流学派儒学从“人性本善”作为伦理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个人德性的根据只在自身,孟子著名的“心性说”对此作了充分的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德性乃“我固有之”,非“外铄”也。 而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理想的核心也是“独善其身”。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封建臣民,心无公共生活,缺乏社会公德也就不足为奇了。

2、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及宗法制度造成了社会公德的缺失

回顾我国历史,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统治,“臣民社会”根深蒂固,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城市经济出现之前,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关系局限于家庭、家族、朋友的范围。虽然也有个人与国家的道德关系,但在中国世代相袭的宗法传统下,国家就像放大了的家庭,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就如同家庭成员与家长的关系,于是,调节这些关系就带有家庭私人性的特点,道德强调的是个人德性,人们在观念上是忽略社会公德的。

3.当代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缺陷

(1)学校教育是最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的层次性和深刻性是其它教育无法取代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道德课程都有,按常理来说每个人都有深厚的道德知识底蕴,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应当很高,其实不然,首当其冲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从重视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率到重视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挥棒下,“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其次在学校教育方法上:形式单一,照本宣科,简单的理论灌输,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洞,虚幻的理论,流于形式,没有学习的兴趣,觉得更没有学习的必要,其思想更是不会达到“真信,真用”的水平。

(2)家庭教育。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存在许多家庭,比较重视子女的知识和智力教育,认为子女学习成绩好最重要,节假日忙于应付各种辅导班,所有一切时间都是在为考试成绩而战,就连一些子女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也是全部包办,而对于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方面的教育很少,何况,有些父母的为人处事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符合社会公德的。这又能如何将遵守社会公德的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儿女呢?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这些人心目中,金钱是就是一切,为了金钱,什么道德法律都可以抛置脑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人们再也无法互相信任,而只能互相猜忌和设防,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大学生也是正处在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敏感时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加引导,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可能形成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的冷漠心理,形成道德品格的缺陷。

最后,我国的道德法律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有“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的法律条文,但缺乏实施细则,司法操作有难度,现有的遵守社会公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时,道德规劝作用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解决大学生不良社会公德行为的对策

1、探索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学校教育中,高校必须改变重专业轻德育、重技能轻道德的办学理念,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切实将“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师资投入,打造一批言行合一,真正能为人师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编写接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公共教材,将那些理论和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导。同时我们也要与大学生这个群体加大沟通交流的程度,抓住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引导,另外改变过去那种推荐的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的做法,而是善于发挥身边的英雄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们觉得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另外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者齐抓共管的协调教育机制,使这三者形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合力。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道德缺失案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92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