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贴春联的意义

时间:2017-03-01 06:12:4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必修1》奇妙的对联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庆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如酒业的:

千载龙潭蒸琥珀;

深宵牛渚下丝纶。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皇帝意旨该酒为供品。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联:

瓦缶澄来银有影;

金刀割处玉无痕。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得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和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个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篇二:春联的意思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意思是说:年复一年,春天又到了,郊外的各种小草一片翠绿,散发出清香,连绵不断的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仍然是那么的灿烂迷人。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洲百业兴”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意思是说:春天来了,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起来,展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生机盎然之时,太阳升起后,神州大地一片繁荣,百业兴旺。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意思是说:与人为善的家庭幸福无边,劳动是很好的春光,人们应该珍惜这么多的幸福。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意思是说:梅花开了,带来了烂漫美好的春天。爆竹声声,预祝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意思是说:柳树发出了翠绿的春芽,艳红的桃花为贺新年到来而绽开.

篇三: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及寓意

中国部分传统节日及寓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1、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晚)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鞭炮响,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全家守岁。 寓意: 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2、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4、清明节清明节携带酒食、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这样的上坟祭拜,看似寻常,也一度被视为迷信,却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美德。尤其在我们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的当下,更具有特殊意义。

清明节的意义更在于,清明节诸多风俗中,其祭奠、植树、踏青、健身等内容,无不与今天得到更加大力倡导的尊老爱老、生态建设、发展旅游、全民体育等十分吻合,已成为最具现代意义的传统节日。

5、三月三(壮族):喜欢在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也常在三月三一起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6、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人们在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

7、七月十五鬼节上坟,思念尊敬长辈烧纸钱。

8、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赏圆月、吃月饼,拜嫦娥,享受着亲人团圆之乐。其主题是“圆”,象征着丰收、团圆。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称“团圆节”。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敬老节”。 插茱萸,携酒上山。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 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贴春联的意义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38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