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费县意林高中

时间:2017-02-27 06:04: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三人文阅读材料20篇

401、《玫瑰和胶囊》(摘自《读者》2015第2期)〈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402、《中国笑点报告》(摘自《读者》2015第2期)〈对一个国家来说,笑是国家形象和国民精神,不懂幽默、不会笑,是一种病,有病,得治。〉

403、《故事、寓言和谎言》(摘自《读者》2015第2期)〈现实比童话复杂,这样的故事很难找到,因此媒体往往删繁就简,把一个多面的故事变成单一的寓言,结果成了谎言。〉

404、《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摘自《读者》2015第2期)〈其实诚恳地反思过去,核心意义并不是?秋后算账?,而恰恰是在直面历史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和解与稳定。〉

405、《在苏格拉底被囚处》(摘自《读者》2015第2期)〈真正的思想者不仅可能被执掌权力者视作威胁,也可能被怯懦的民众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祸首。〉

406、《借钱》(摘自《读者》2015第1期)〈借钱不好开口,对于好脸面的知识分子来说,尤为如此。〉

407、《孔雀是美丽的》(摘自《读者》2015第1期)〈文青果然是文青,有点贵族腔调啊!〉

408、《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摘自《教师博览》2015第4期)〈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409、《谁在制定中国译名标准》(摘自《教师博览》2015第4期)〈网

络时代增生译名难题。〉

410、《故作的人情最害人》(摘自《意林》2015第7期)〈?若所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所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

411、《古代匠人守则》(摘自《意林》2015第8期)〈这些规矩里包含的对人情的体察、对自然的敬畏、对师道的尊崇、对个人言行的约束,都有着文化的烙印,凝聚了先民的智慧〉

412、《人生的钮扣》(摘自《读者》2015第8期)〈但冲动会沉淀,会积累出习惯,成为他和他未来的孩子的秉性,成为他们的常识、基因、家教和信仰。〉

413、《为什么中国孩子不愿拥有乔布斯的青春》(摘自《读者》2015第8期)〈别把那些辍学创业的孩子的生活想得过于浪漫。〉

414、《怎样读书》(摘自《读者》2015第6期)〈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

415、《执屋哲学》(摘自《读者》2015第6期)〈原来作者有一套生活哲学,与别人不同。〉

416、《中产阶层的撕扯人生》(摘自《读者》2015第1期)〈工作与生活本该是统一的整体,为什么会变成难以调和的矛盾体。〉

417、《忽然间,人们彼此隔绝孤立》(摘自《读者》2015第7期)〈文化的当务之急,是为这些彼此独立的空间提供联系交流表达的平台,整合传统、经验和文明的遗产,重建社会,重建文明的坐标和金字塔。〉 418、《哪时有好人,哪里就有紧箍咒》(摘自《读者》2015第2期)

〈历史在进步,禁忌越来越少,道德洁癖者们不再有密集的标靶,但榜样依旧不好当。〉

419、《不应放弃的乌托邦》(摘自《读者》2014第24期)〈世间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420、《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摘自《意林》2015第10期)〈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教养的简单道理。〉

401、《玫瑰和胶囊》沈奇岚

这几乎是一个悖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的阅读量大幅下降。并不是人们的阅读力降低,而是人们愿意给予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了一个在瑞士举行的国际论坛,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很想读书。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并获取高额报酬。负责读书、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相当高学历的研究人员,这样可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这个公司一时间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心理上觉得获得了所有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否则《安娜·卡列尼娜》的摘要精华,就是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而《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

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如果抽去了这些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这样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在这场近乎舞蹈的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了生命的联系。由此,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获得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的增强。生命因此而丰富起来。

读书是个选择。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是选择如何度过这一段生命时光。或许在一个节奏加快的世界里,选择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获得信息和知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取得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写书人和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摘自《读者》2015第2期)

402、《中国笑点报告》何雄飞

陈丹青第一次去美国时,大吃一惊: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人是会笑的动物,中国人却好像不会笑也不怎么笑。柏杨说:中国人所以笑脸少,可能是百年来战乱频仍,哭的时候多,依生物学?用进废退?的定律,以致想笑都笑不出。

在中国,笑是一种奢侈品。宠辱不惊、不苟言笑,是中国人长年修来的生存哲学。?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你天生就长了一副苦大仇深的石膏脸,再加上患有咽喉炎,不爱吭声,只要背手来几声厉咳,旁人便猜:这人,城府深,后台大。

在?麻辣导师?鲁迅眼中,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冷漠麻木、圆滑世故。?幽默大师?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中国人在政治上是荒谬的,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闲暇时却是最聪明、最理智的。?在他看来,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是平和宽容、知足常乐、亲切友好、富有幽默感。?幽默对卑鄙罪恶常采取容忍的态度,他们把嘲笑代替谴责。?

?再没有比懂得笑或幽默更困难的事了。?(米兰·昆德拉)对一个国家来说,笑是国家形象和国民精神,不懂幽默、不会笑,是一种病,有病,得治。

因为太久没笑,中国人的面部肌肉已经僵化。人们的笑相虽然粗鄙,但笑总比哭好。

篇二:意林体材料作文如何找准最佳立意

意林体材料作文如何找准最佳立意

广东黄传福

各位老师好。首先说明一下,在2016年全面施行的全国卷中,广东高考采用的是新课标I的卷子,本次讲授内容所举例子、所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标I的高考作文,然后以解读小说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如何寻求最佳立意。新课标在2013年的时候基本确定了目前的考查形式,而且模式稳定,方向明确。在新课标考纲中的“发展等级”中明确规定要求考生“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但是同一则材料往往读者见仁见智,于是,如何判断立意属于“新颖”又不致“离题”就成了重心问题。

在对近三年的新课标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觉得近年来全国卷作文提供的材料比较倾向于故事(或情节性的材料)。在审题时,第一个关键就是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考查学生的提炼和表述能力。而提供的材料则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讲的“意林”小故事(如2015年的小陈举报老陈、2014年的切割钻石、2014年的游客租屋等等)。这些故事和以前的话题作文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大,思维角度广(在之后又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来避免开放性太宽)。而审题中难度最大的,无疑就是在这样一则可以做多向理解的材料中找到一个“全面理解材料”、“不脱离材料本身”(高考作文要求中大多隐藏有此意图)的立意,即所说的“最佳立意”。在此说明一下,对于一则材料的理解,其实立意上没有本质的高低之分。我所定义的“最佳立意”不是指最特别、最新颖、最深刻、最吸引人的“最佳”,而是指“

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由材料中提炼而出又不致偏颇”的立意。只有先做好了这点,才有可能进一步达到立意新颖、深刻的写作目的。在高考的赛场上,立意必须要先做到正确,之后才能做到准确、贴合,然后才能做到精彩。我们这次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立意正确。

考究一下近年来的新课标作文卷,我们可以发现“

材料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则小故事”,从本质上说,材料作文的阅读和小说阅读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在对

文章或者文段进行提炼之后解读,然后进一步表述个人看法”

。那么,在阅读技巧上就应该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 材料作文同样可以理解为文章中某个精简的片段或者是全文的浓缩,只要你掌握了小说阅读的方法,以共通的阅读方法或许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准确理解材料内容”这个问题,找准“最佳立意”就变得容易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尝试以诗歌鉴赏方式来谈谈如何突破哲理类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或者以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来寻求时评类材料作文。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浅陋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指点一二。

什么是“意林体”材料作文:

一、2013年开始,全国卷的考查模式就基本确定并开始推广了,通过对2013年-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的整合分析,我们可以从作文的变化看出,“新材料作文”的考查方式基本确立。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提供一则阅读材料、一首诗或者一幅图画并对之做必要提示,但不提供明确写作话题,在要求考生对阅读材料或图画做一定分析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写作,立意可以自定,角度、文体自选,标题自拟的一种开放式的写作方式。

它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上更进一步,它不提供可供参照的主题,而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去提炼观点,作文主旨要求围绕考生提炼的观点展开叙写。我把2013年—2015年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作文整理了一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

①.故事型(寓言型)阅读材料(2012年新课标I船工顺手补洞救人、2013新课标I切割师切割钻石、2014年湖北卷的“大树”、2015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2015山东卷的“父子的对话”、2015重庆的“小孩等待妈妈”、 2014?大纲版全国卷的“老王住院”、 2014?重庆卷“游客租屋”、2013辽宁的“沙子与珍珠”、2013广东卷的“富翁救济穷人”)②哲理诗、诗歌、歌曲、格言、感悟型阅读材料(如2015年福建卷的“路”、2015广东卷的“远与近”、2015江苏卷的“智慧”、2014四川的“人,站起来”)

③实验调查、实践数据型阅读材料(如 2015年安徽卷“蝴蝶的翅膀”、 2015年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2015四川卷“老实与聪明”、2014江西的“探究”、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同学关系调查”、)

④新闻、时评型阅读材料(2014?新课标全国卷I“山羊过独木桥”、新课标II“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2014湖南“最美乡镇干部”、 2013?山东卷“咬文嚼字”)(这种材料的解读与①其实有许多共通之处,只不过现实意义更强一些)

⑤漫画、图标型阅读材料,近年来考查的比例很少;⑥整合型材料作文,即由“多则有相近、相关材料整合而成的材料”,解决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基本一致

四川·吴滎林 比如,寓言故事,生活传说故事、新闻故事·····

安徽程俊 这是根据材料呈现形式分类的

四川·吴滎林

来源,文体,是区分的方法之一吧

广东 黄传福 2015/12/30 20:21:28

@四川·吴滎林 哦,这个我是这么考虑的,分析了一下高考提供的材料,一般可以按情节划分,那么,哪种类型的就不是非常重要,只要都是有情节的,我们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分类方法太多了,各人有各人思维角度,各不相同,按情节分或许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二、新课标卷的作文材料,个人觉得出卷者相当青睐“意林体”式的材料。

所谓”意林体”,就是俗称的“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特点是故事短小精悍却饶有趣味,在简单又曲折的故事中往往蕴含了某种观点,读完之后能让人若有所悟,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引向作用。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2012年的“顺手补洞,船工举手挽救船长儿女性命”的故事 ,之后的“梯子不用横着放”,之后出现的“切割师应对切割钻石的风险”的故事,2014年全国大纲卷“老王住院”的故事,2014年重庆卷“游客租屋”的故事,2015年新课标I的“小陈举报老陈”等故事其实在《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文章上都有类似的故事,故事言近旨远,令人感慨,让人顿悟。

从全国范围看,这种故事型的出题方式,似乎越来越受出卷者青睐,这种材料其实就是一则精缩的故事,如果采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解读“意林体”式的材料作文,是否会有效果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小说对情节上的处理方式是如何的。

可供借鉴来解读材料作文的小说阅读的基本解读方法:

小说情节鉴赏的基本解读方法(非小说鉴赏方式):我整理为三种:

1.理清线索,把握来龙去脉

2.知人论世,透视人物性格

3.见微知著,洞察文章主旨

解读这类“意林体”的材料作文,主要使用第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成为一则故事,那么故事必然可以整理出事件基本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往往从前到后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贯穿了故事的线索。高考材料作文限于篇幅和考试需要,情节冲突不能太过曲折,变化不能太多,一般都要在这四个环节中寻求一个地方来突显故事的主旨。

那么,一则短小精悍的材料的着重点就基本只能放在“高潮”部分了,次之,选择的会是“结局”部分。在小说鉴赏上,我们把握了一定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就掌握了构成一篇作品的基本线索。

在一则短小的高考作文阅读材料中,我们如能抓住情节的主要线索,理清材料的来龙去脉,那就有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纵览全材料,达到“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不得脱离材料本身”的目的,那么,命题者的意图就顺理成章可以分析出来了。而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往往就是一则作文阅读材料的最佳立意。

试以2015新课标I的高考题目为例:新课标全国一卷:女儿举报老爸(材料作文)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新课标全国一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

给学生做了这则材料作文时,学生的立意五花八门,各种想法都有,有些想法则是片面化的思维,列几个有代表性的立意思路供大家参考:1. 开车打电话本身就违法,何况高速公路打电话,为小陈点赞

2. 小陈举报的目的是什么?在举报对象是亲生父亲时仍下定决心举报

3. 生命安全重于泰山

4. 为何举报父亲就会引发质疑,难道举报他人就不会吗?

5. 除了举报,没有更温和的劝解方式吗?小陈一家人都不会积极思考其他方法吗?从学生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思路来看,有些方向其实应该也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高考作文毕竟是高考作文,这则材料我们稍微来做一下分析,然后来找找看立意可以如何着手:抓住“高潮”这个关键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深入的分析来确立他的“最佳立意”:如①如何定义小陈这种的行为?——源于生命安全、尊重法律和规则

②你觉得小陈的做法是正确的吗?为什么?——情与法的选择是否有正误之分

③你觉得小陈除了这么做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吗?——对家长屡劝不改,是否非得借助法律来惩处

几乎任何一则叙事性的小材料,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梳理,经过这样的简单分析后,我们就可以探究出,这则材料最容易突破的口,可以扣住“亲生女儿举报父亲”这个行为的性质来分析。

只要找好了这个突破口,之后由此延伸写“老陈”、“警察”与“小陈”之间的冲突,“情与法”这个主题就基本确定了,自然不易写偏题。

应该这么说:一般而言,一则材料虽然是开放性的,各个立意之间其实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尤其是简短的故事,而且还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倾向往往就会借助某个集中的点来展示。高考作文毕竟“立意准确”是得分的先决条件,命题者必然要考虑到读者解读的多样性,所以在命题时往往都会设有某个隐有倾向的突破点,以此来让考生有一定的思考方向,进而把握材料立意。2013年的高考作文,也是这种形式的小故事:(2013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

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苏郭成军:先抓住高潮的关键点,作多角度深入分析,通过比较寻求最佳突破口。广东黄传:简单分析一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故事的高潮部分在于“老师傅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按照所讲授的方式,我们可以整理出几个关键立意:

这是典型的故事型的材料,只要用解读小说的方式来分析比较一下,很容易看出一个故事的侧重与内容的分析。而高考题的故事往往又比较精简,情节曲折变化不会特别剧烈,只要找得到相应的关键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偏重所在。

广东周晓延:对于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先得教一下他们如何解读小说

安徽程俊:其实不如多问几个为什么,慢慢的汇总,找出最靠谱的吧

安徽程俊:提问在点子上,发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与材料的契合度

广东 黄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腾现在因镇内“无红绿灯”而正受到世界关注。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表面似乎有些“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2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奇迹”。

这则材料是针对一个“交通奇迹”,材料的集中点在于“路面川流不息,却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故事也好,叙事性的新闻也好,或者是讲述某种现象的材料也好,都是要求我们从某个点出发,然后探究一下内在的本质原因的。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来分析,只要扣住了这个现象究竟是怎样的,围绕它来分析就可以了:

如“①这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知道源于人们的“礼让”、“遵守与规则”、“人与人的理解”、“用心的沟通”

“②这个奇迹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吗?——对人们的行为的思考”

“③这个奇迹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探索”。

“④奇迹的原因找到了——由此可以延伸到社会道德、文明、素养等更高一点的领域”。

安徽程俊:关键词追问法。

广东 黄传福 :这个分析之后的两篇范文,第一篇《学会礼让》是针对材料而言,内容写作上都很不错,抓住了某个关键点,但是在观点掌握上,主要谈“学会礼让”,对于材料的解读来说,分析时所选择的点显得有点小,毕竟这只是整则材料的前半部分的关键点而已。第二篇《创造“心”生活》则针对材料的“高潮”而来,着手由“奇迹”的产生来谈“礼让”、“沟通”,这样写作,文章主题一目了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立意的准确。供大家参考一下:

接下来就是两篇作文的写作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请大家从立意的角度评断一下。学会礼让

荷兰不知名古镇德拉赫腾镇没有红绿灯,人们用眼神和手势来交流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相让,“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他们的礼

让创造了交通奇迹。

荷兰古镇德拉赫腾的“无红绿灯”现象,使我不禁想到我国许多地方的“无视红绿灯”现象。

在我国大小城市,红绿灯、电子警察遍布交叉路口和要道,可谓设施完备,然而时常可见高速奔驰的汽车乱闯红灯。如果两车在小巷“狭路相逢”,“虎视眈眈”的现象并不鲜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时甚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国,“人让自行车,自行车让汽车”倒成为人们“默认的规则”。

“请自觉排队”,“请不要大声喧哗”??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中国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和粗鲁的代名词。不懂礼让的行为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不懂礼让”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一个有文明素养的人才懂得礼让,礼让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不懂礼让,其实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为对方着想,不懂得体贴对方、尊重对方。很多人满脑子都是“孔方兄”,早已将古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的“遗训”抛在脑后。十字路口,加大油门高速奔驰,为得是赢得时间去追求自己的金钱、名誉和地位;在追求功利的路上,“狭路相逢”,必定是一场好斗??

由此可见,缺乏文明素养,不懂得体贴人和尊重人,过于追求功名是造成“不懂礼让”的根源。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只有使国人认识到文明礼让的重要性,大力培养国民的文明素养,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礼义之邦才能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一让再让,终于让出了“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古人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礼让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礼让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带,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礼让又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摩擦,化解紧张的关系。

学会礼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宽松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一个祥和的文明环境需要每个人都学会礼让。只要人人都学会礼让,祖国处处都能变成美好的德拉赫腾古镇。创造“心”生活

现代的都市人越来越疲惫,因为,累了,倦了,也只能不停向前走。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任何人之间,只是同一个平面上不同的直线,或许有交集,却很难有交流;或许有默许,却很难有默契;或许能留下痕迹,却很难创造奇迹。人们依照既定的规则去做自己的事,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 假如人们都只是让自己游离于心之外,让自己按照既有的东西去做事,那么社会将会越来越冷漠,人际将会越来越淡漠。“心”的生活,应当是以理解和信任为根本的。在德拉赫腾小镇上产生的交通无须红绿灯人们却能各行其是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因为人们无须信号灯的指示,也能通过眼神和动作来交流,然后互相理解,互相礼让,所以让人赞叹不已。反观拥有让人歆羡的五千年文化的中国,呈现的却是让人羞赧的“中国式过马路”。原因,是中国马路上的信号灯能让人们依照既有规程去做,却无法让人和人发自内心地去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因为,缺乏了心的躯壳可以行动,却无法让心靠近。

最近爆红的《爸爸,去哪儿》,林志颖父子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候感动的,是他们那自然而然的理解和信任,而田亮父女让人为之感到无奈的原因,无非是爸爸没有和女儿一起生活,无法获得内心的沟通。无法从内心去理解对方,却交流彼此的看法,自然无法在步伐上获得一致。彼此是至亲尚且如此,何况社会上的芸芸众生?


费县意林高中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817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