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时间:2017-02-21 07:45:1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 、石林和石芽。石峰有峰丛、 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山青、水秀 、石美、 洞奇。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 、石钟乳 、石花、 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3、石灰华。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岩溶,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岩溶带,高山岩溶区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岩溶景观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岩溶地貌以外,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岩溶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岩溶化山地;岩溶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名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岩溶地下河。

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岩溶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岩溶谷(盆)地为主。高山岩溶区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岩溶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岩溶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

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岩溶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岩溶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岩溶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岩溶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岩溶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岩溶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岩溶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岩溶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岩溶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岩溶作用的产物。

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岩溶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址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岩溶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岩溶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岩溶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地貌类型的多种多样,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旅游资源,非常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每一种景观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魅力。地貌不同,适宜开展的旅游项目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各种地貌景观特点及分布规律,才能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实践中,做到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10物流一班 王越(03210120)

篇二: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 : 喀斯特地貌 ;分类 ; 发育 ; 分布; 旅游价值

1 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

[1]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 、亚热带喀斯特 、温带喀斯特 、寒带喀斯特 、干旱区喀斯

[2] 特。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

[3]论”;“时空演化论”等;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4][5]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张世从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

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发育为峰丛,当两者接近时发育为峰林。

3.4 喀斯特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论

该理论认为卡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配关系,在相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组合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桂林地区峰从洼地与峰林平原共存于一体,互相配置,表现出喀斯特的“同期异形”。

3.5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化论

该理论主要认为喀斯特的发育和演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喀斯特发育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

4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6]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4.1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4.1.1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依据侵蚀的程度不同包括: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这一类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喀斯特地区较为常见,但形成形态各异的像形旅游资源则较为少见。“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云南地区的石林也

是少有的形态奇特的石芽群。

4.1.2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在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出现不多。可以形成很好的旅游资源。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 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4.2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包括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锅和边槽等。这一类地貌形态多样,是一种易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如湖南的黄龙洞、云南的燕子洞等。[6]

4.3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布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广东肇庆七星岩、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湖南武陵源黄龙洞、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风景区、浙江姚琳仙境、江苏宜兴石岩溶洞、山东济南趵突泉、北京十渡和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吉林同化鸭园溶洞等

5 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

5.1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奇特的自然景观。由于岩

性、气候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喀斯特发育的类型和形态亦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发育以峰林、峰丛和孤峰为主;“万千石笋拔地起,森严刀剑指向天”的云南石林则以剑状石牙为主。此外,还有神奇虚幻的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洞内沉积物等。[7]

尽管喀斯特的形态众多,所处地域不同,景观组合也各不相同,但从景观特色、竞争和环境特点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特点。

5.1.1 艺术性、神秘性的完美结合是喀斯特景观的基本特点。

以山美、水秀、洞奇、石怪而在各种地貌景观中独领风骚的喀斯特景观常使人对自然塑造之力及其产物的奇巧形体产生莫测高深之感,寄予神话的意境。例如广西桂林漓江,峰峦叠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跹,如锦画;四川黄龙,数以千记的池沼,彼此牵缬,形状各异,池水滢红漾绿,被誉为“人间瑶池”;溶洞地下世界更是把山水风光、人神鸟兽、奇树异花融为一体,将现实形象与虚幻意境(似人似仙似景似物)相结合,融山水风光于一体,集水早世界(洞)于一地,把你带入一个真正缩微了的梦幻、美妙但又是现实的世界。

1.1.2 景观的多样性和配套性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在长期的、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发育成的,往往具有景观多样、配套性好的特点。特有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岩溶堆积物、景象万千的地表形态等既体现了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也令不同景观互相映衬,极大丰富了其景观内容,体现了一种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景观属性,具有极高的观赏、科普教育、特种旅游的功能。喀斯特地貌景观起伏的地表、嶙峋的怪石、深邃的峡谷、峭立的悬崖和深渊的落水洞、神秘的洞穴和潺潺溪流,这种环境已成为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旅游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8]5.2 喀斯特景观旅游价值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和极品资源。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品牌;待开发的潜在资源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品牌。资源据统计,全国以喀斯特景观为主或为辅的景区约占景区总数的30% 以上,其中国家级景区中喀斯特景区占总数的36%,近年更有上升的趋势。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这些资源是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评价、开发与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科学、健康地发展旅游业是学术界、旅游界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地区政府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喀斯特地貌资料 http://news.163.com/09/0311/20/545CHVEQ000120GR.html

[2]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80%E6%96%AF%E7%89%B9%E5%9C%B0%E8%B2%8C

[3]邹成杰,何宇彬合著.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 中国岩溶 1995.3

[4]张寿越,何宇彬合著.中国岩溶研究(第七章).科学出版社,1987

[5]张世从.黔南岩溶发育桂规律的探讨.中国岩溶,1984(2)

[6]丁晨,沈芳合著.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9

[7]赖良杰,彭东合著.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中国岩溶》2003.12

[8]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

篇三: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设计

作者: 邵红 (高中地理 甘兰州地理一

班 )

教学目的:

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历史及地区分布;

2、理解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基本条件、影响因素;

3、掌握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及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喀斯特地形

2、难点:喀斯特地形的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喀斯特地貌简介

1、喀斯特的起源: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石灰岩层。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在具有溶蚀力的水经过长时间的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

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可溶性岩石的分布

二、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岩溶作用)、喀

斯特地貌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2、岩石的透水性

3、水的溶蚀性

三、师生合作探究解疑

(1).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解决。

(2).师生合作探究,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肯定、否定、修改、补充等处理。同时老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据教材相关图片,能说出喀斯特地貌的范围、喀斯特地貌产生的背景,要

求学生能运用教材中的示意图说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指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原因。

四、知识拓展

拓展:在水库选址、储油气构造、桥梁建设以及医疗上的利弊影响,的克服与运用这一奇特的地质景观。旅游业的发展。

迁移讨论: 甘肃有没有形成喀斯特地貌区的条件?是怎么形成的?在甘肃主要分布的地方大家知道的有哪些?

如果不能形成,原因是什么?缺乏哪些形成条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师生合作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53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