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创伤性踝踝关节

时间:2017-01-21 07:28:2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

踝关节运动创伤及康复

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

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是非常多见的运动损伤,在关节韧带损伤中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

一、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以及距外侧韧带。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 踝关节扭伤后外侧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严重者患侧不能负重行走。

2.体征

2.1压痛:压痛点主要在踝关节外侧,即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所在的部位。寻找压痛点时应注意联合伤的检查。压痛点的检查应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跗骨窦韧带、跟骰韧带、跖骰韧带、距后三角骨、副舟骨及距胫前韧带。触诊标志是先找到跟距关节外侧的凹陷,即跗骨窦。跗骨窦外上缘与外踝尖的连线即距腓前韧带;趾短伸肌肌腹的深方即为跟骰关节;第5跖骨底为腓骨短肌的止点,找到此点即可触到跖骰关节。主要标志找到后,韧带是否损伤就容易确诊。

2.2足旋后试验:重复损伤动作,将足被动旋后,外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即出现疼痛。如果踝内侧疼痛,提示副舟骨损伤,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

2.3前抽屉试验:目的是检查外侧副韧带是否完全断裂。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远端,一手握住足跟,使距骨向前错动。两侧对比,如果伤侧错动范围较大即为阳性。此试验通常在踝关节轻度跖屈位最容易进行。也有文献认为踝关节中立位抽屉试验阳性说明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跖屈位抽屉试验阳性则说明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2.4内翻试验:将踝关节被动内翻,如果伤侧踝关节在外侧关节隙的“开口”程度较大即为阳性。说明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3.合并损伤 外侧副韧带损伤常同时合并足踝部其他组织损伤,包括跗骨窦韧带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副舟骨损伤、距后三角骨损伤、距骨骨软骨切线骨折以及跟骰关节损伤等。

4.辅助检查 包括踝关节X线、关节造影和MRI。

5.鉴别诊断 注意与外踝骨折、距骨骨软骨损伤、跟骨前突骨折、腓骨肌腱断裂或脱位相鉴别。

(二)治疗

根据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尽快的、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

1.保守治疗 适用于踝关节无不稳定或轻度不稳定的病例。急性期应予以冰敷、加压包扎、休息(患肢制动)和抬高患肢;疼痛减轻后可尝试踝关节主动活动,逐渐负重行走,

并进行肌力练习;疼痛消失后可进行肌力练习和各种功能性运动,例如直线跳、Z形跳、8字跳等。伤后3个月内进行体育运动时应使用护踝或绷带保护踝关节。

2.手术治疗 适用于踝关节明显不稳定的患者。术后石膏固定3周,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以及本体感觉等康复训练。

二、三角韧带急性损伤

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扭伤中所占比例小于5%,通常和其它损伤同时存在。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 踝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2.体征

2.1压痛:内踝尖下方压痛最明显。

2.2足旋前试验:重复损伤动作,将足被动旋前,内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即出现疼痛。

3.辅助检查 包括踝关节X线、关节造影和MRI

4.鉴别诊断 注意是否合并外踝骨折、距骨后突骨折、下胫腓分离等损伤。

(二)治疗

1.保守治疗 单纯的内侧副韧带损伤非常少见,通常损伤较轻,仅需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等方法。合并下胫腓分离时,如果闭合复位后踝穴恢复正常,并且无弹性抵抗,可将踝关节维持于轻度跖屈、内翻位石膏固定3周。然后换用中立位石膏再固定3周,此期间可部分负重。整个过程中需进行X线复查,确保下胫腓联合无分离。

2.手术治疗 如果合并下胫腓分离,闭合复位失败则需手术治疗。

三、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

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的发生率要比我们临床印象中的高,但通常是不完全断裂,并且和其他踝关节损伤同时存在。多数在踝关节合并损伤得到治疗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也随之治愈。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 类似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但疼痛、肿胀最重的位置在踝关节前方下胫腓联合处,而不在侧方。

2.体征

(1)压痛:踝关节前方下胫腓联合处压痛最明显。

(2)足外旋试验:屈膝90度、踝关节中立位,将足被动外旋,下胫腓联合部位即出现疼痛。灵敏性和特异性高。

(3)小腿横向挤压试验:在小腿的中上部将腓骨向胫骨横向挤压,如果下胫腓联合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4)Cotton试验:手握足跟,横向移动距骨,如果距骨的横向移动度增大为阳性。

(5)腓骨移位试验:对腓骨远端施以前后方向的应力,如果下胫腓联合处出现疼痛即为

阳性。

2.辅助检查

3.鉴别诊断 三角韧带损伤时也会发生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但压痛点在内侧。

(二)治疗

1.保守治疗 单纯的下胫腓联合韧带急性损伤,无关节不稳定时,予以冰敷、加压包扎和制动。如果下胫腓联合分离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关节稳定,则不需手术治疗。石膏固定关节于中立位8周,患肢逐渐负重。

2.手术治疗 下胫腓联合分离,闭合复位失败则需手术治疗。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踝关节慢性不稳定主要由韧带的陈旧损伤引起,如果有症状,首先应该保守治疗。

一、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定

(一)病因 由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陈旧损伤引起。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 踝关节有不稳感,容易反复内翻或旋后扭伤,尤其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

2.体征

(1)压痛:慢性期疼痛和压痛不明显。

(2)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和对侧相比,踝关节松弛、活动度明显增大。

3.辅助检查 包括踝关节X线和MRI。

(1)X线:包括踝关节前后位、侧位、踝穴位和应力位。根据应力位判断踝关节的松弛程度。合并踝关节骨性关节病时,X线可见增生骨赘。

(2)MRI:韧带损伤慢性期的表现为韧带缺失、变细、松弛弯曲或由于瘢痕增生、血肿机化而增粗。同时可明确是否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撞击综合症。

4.鉴别诊断 注意和距骨骨软骨损伤、腓骨肌腱复发性脱位相鉴别。

(三)治疗

1.保守治疗 主要是进行肌力练习,例如提踵训练、内翻及外翻抗阻练习等。运动员可用橡皮膏支持带加强关节稳定性,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

2.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失败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非负重石膏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3周,然后换为行走石膏固定5周。手术方法有多种,可分为3大类。

二、踝关节内侧慢性不稳定

(一)病因 由三角韧带陈旧损伤引起,较少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 踝关节有不稳感,容易反复外翻扭伤,尤其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

2.体征

(1)压痛:慢性期疼痛和压痛不明显。

(2)抽屉试验和外翻试验:和对侧相比,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

3.辅助检查 包括踝关节X线和MRI。

4.鉴别诊断 单纯的三角韧带损伤非常少见,Staples报道的110例踝内侧三角韧带损伤中,只有2例是单纯的三角韧带损伤。注意是否合并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或错位愈合腓骨骨折。

(三)治疗

1.保守治疗 以肌力练习为主,包括胫骨后肌、胫骨前肌、屈踇长肌等。运动员可用橡皮膏支持带加强关节稳定性,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

2.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失败应考虑手术治疗。

三、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一)病因 在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中忽视下胫腓关节的处理而造成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症状 踝关节有不稳感,反复外旋扭伤,局部肿胀、疼痛。尤其容易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发生。

2.体征

(1)压痛:慢性期疼痛和压痛可不明显。

(2)活动度减小:陈旧损伤通常伴有踝关节背伸范围减小。

(3)足外旋试验、横向挤压试验、Cotton试验和腓骨移位试验阳性。

3.辅助检查踝穴位X线可见到下胫腓关节分离或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如果为隐性分离,只有在外翻外旋应力位照片才能显示分离。

(三)治疗

研究表明下胫腓关节分离时,距骨向外移动1mm,胫距关节接触面会减少42%,这将使关节软骨所受压力明显增大,引起软骨退变。保守治疗通常难以使分离的下胫腓关节复位,因此对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应尽早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在跳伞、滑雪、跳远和足球等运动项目中常见。踝关节骨折不仅仅是骨性结构的损伤,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通常也发生断裂。在治疗骨折时需要考虑韧带损伤的情况。

一、损伤机制

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按照作用力的方向可分为3类。

(一)踝关节外翻外旋骨折

这种骨折在跳伞与滑雪运动员中最常见。根据Richman的报道,因跳伞造成的2709例骨折中,踝关节骨折占1462例,其中由于踝关节外翻外旋而引起的骨折约占2/3。

(二)踝关节内翻内旋骨折

足过度内翻时,足的内缘翻起,迫使两踝分离,致使下胫腓联合韧带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受到牵拉。内旋动作同样也产生楔子的作用。这种损伤力量不大时只发生内踝骨折。如果暴力过大则同时合并外踝骨折、下胫腓韧带断裂和胫骨后髁骨折。

(三)距骨向后或向前冲击胫骨关节面引起的骨折

足跖屈,足跟受到外力冲击时,胫骨天花板的后部就容易发生骨折,且距骨有时向后脱位。相反,当足背伸,脚前掌受到冲击时,胫骨天花板的前部就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症状 踝关节受到猛力的扭转,随即发生剧痛,关节肿胀不能行走,即有可能为踝关节骨折。

(二)体征

1.畸形 特别是在出现肿胀之前,如果发现足部有前后或侧方的错位,即表明踝穴有破损。

2.压痛 内踝或外踝上有压痛,即说明有骨折(由于腓骨的骨折位置可以很高,因此必须检查整个腓骨干)。

3.活动受限与异常活动 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骨折断端可有反常运动,距骨活动度可能增大。

(三)辅助检查

1.X线 包括踝关节正侧位和踝穴位。

2.CT 对于复杂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需进行CT检查来明确。

三、治疗

如果在运动场地经检查后怀疑骨折,应立即用棉花垫加压包扎小腿下1/3及足踝部,然后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转送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由于踝关节骨折复位不佳将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因此骨折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复位后复查X线应注意以下3点:①踝穴是否恢复正常,②踝关节力线是否与小腿纵轴一致,③关节面是否光滑、平整。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无移位的骨折或闭合复位后保持稳定的骨折,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如果难以判断骨折是否稳定,应每周复查X线,确保骨折在复位后无移位。

(二)手术治疗

难以闭合复位以及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应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内踝疲劳骨折

内踝疲劳骨折是较少见的足踝部运动损伤,多发生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篮球、跳远和短跑项目运动员也可能发生。多累及单侧内踝,有时双侧同时发生。

一、临床表现

通常无明显的外伤史,行走时不痛,踏跳时疼痛。早期疼痛为定位不明确,随病情进

篇二: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防治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防治

发布时间:2015-01-12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大 中 小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科主任医师 解强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经常会出现踝关节损伤,俗称:崴脚。研究表明,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它占所有运动损伤的20—40%。踝关节损伤多为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过度牵拉或撕裂,严重者可伴有撕脱骨折。

踝关节是人体的重要的运动和负重关节,是在运动中首先与地面接触的主要负重关节,因此踝关节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那么踝关节为什么容易损伤,如何预防踝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原则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踝关节的解剖,就容易理解踝关节为什么容易损伤了。踝关节是由腓骨、胫骨及距骨,踝关节周围韧带(包括内侧韧带、外侧韧带、下胫腓韧带等)组成,踝关节周围韧带在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踝关节的解剖特点是:外侧韧带较为薄弱,外踝比内踝长,距骨的前宽后窄,踝关节跖屈时距骨最窄的部分位于踝穴内,致使骨性稳定性降低,且控制踝关节内翻的肌肉力量大于外翻肌肉力量,上述解剖及生理因素决定了踝关节容易在跖屈内翻位发生扭伤,因而外侧韧带的受损最为常见。统计表明,外踝损伤占踝关节总损伤的85%。

患者于扭伤后迅即出现扭伤部位的疼痛,随后出现肿胀及皮肤瘀斑。严重者患足因为疼痛肿胀而不能活动。踝关节损伤时,关节内的

软组织受到挤压撞击出现软骨面损伤、滑膜肿胀,周围韧带撕裂,使踝关节周围出现肿胀、淤血。

如果踝关节损伤后未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和康复,就会出现踝关节韧带强度的下降,使踝关节稳定功能的下降,踝关节本体感觉减退。踝关节的不稳定状态的存在,踝关节容易再次损伤,或出现运动疼痛、肿胀等慢性损伤症状,并可引起人体运动姿态的不平衡,及其他关节的慢性损伤,而出现其他一系列的连锁损伤。

怎样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包括下肢柔韧性、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的练习,以增强稳定性和灵敏度。

1)下肢柔韧性训练包括:静力牵拉、运动前的充分热身运动。

2)平衡能力、本体感觉训练包括:单足闭目站立,平衡垫训练。

3)肌肉力量训练包括:双足提踵训练、单足提踵训练。

4)运动时选择软底高帮运动鞋、佩戴护具。

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首先,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早期治疗,原则为RICE(rest,休息;ice,冷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于损伤初期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同时还要去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通过拍摄X线片检查,以排除踝关节骨折。专科医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损伤早期,3周内采用支具或护具进行相对制动和保护,尽量避免负重,可在非负重情况下积极活动足趾及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以促进消肿。

急性期过后,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可逐步开始主动全范围活动度锻炼、负重,在斜行板上锻炼本体感觉,加强腓骨肌力量,以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避免遗留有踝关节不稳日后再次发生扭伤。同时提醒大家,在每次康复治疗后,踝关节局部需要冰敷。切记损伤的踝关节在康复、治疗期间禁止热敷。

关于重度损伤的治疗存在一些争议,目前仍推荐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虽然一些专家强调一期修复撕裂的韧带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但针对手术和保守治疗效果的大量比较研究表明,手术治疗效果不比保守治疗更好。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许多人对踝关节损伤错误的认为,没有骨折“休息几天就好了”。其实不然,研究发现,未经过正规治疗的患者,其踝关节再次损伤的可能性是经正规治疗患者的3—4倍。

篇三:足踝部损伤及处理

足踝部损伤及处理

在所有运动创伤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踝关节扭伤,约占所有运动创伤的16%以上,每天约一万人中就有一例踝关节扭伤。如此算来,英国每天有5000例患者,美国有27000例患者,中国则会有约130000患者。可见增加对足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认识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足踝常见损伤分别叙述。

一.踝关节扭伤

前面已经提到,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疾病,扭伤后可以发生很多种伤情,包括韧带损伤或断裂、骨折脱位,关节软骨损伤、肌腱损伤或断裂等。通常我们所说的扭伤是指韧带损伤或断裂,其中以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为主,内侧韧带损伤较少见。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三根韧带,防止踝关节向前、后脱位和向内过度翻转。常见的损伤原因是踝关节向内翻转、同时足向内旋转扭伤,距腓前韧带最先断裂;如果暴力持续,跟腓韧带随后断裂。距腓后韧带很少发生断裂。扭伤后外侧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血,伴活动受限,甚至不能负重行走。检查可以发现外侧压痛,踝向内翻转时疼痛。医生常做两个特殊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内翻侧搬试验提示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X线检查,尤其是应力位片对判断外侧副韧带损伤有意义。核磁共振(MRI)可较清晰地显示踝关节外侧韧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踝关节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比较强大,除非较大暴力一般不易损伤,诊断方法和外侧韧带损伤类似,区别在于损伤动作和检查动作都是踝关节向外翻转,足向外旋转。踝关节扭伤在急性期应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后期进行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平衡训练。距腓前韧带单纯断裂者应在石膏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康复。根据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尽快的、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如果踝关节明显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发生断裂时需手术治疗。

手术将撕裂的韧带缝合,如果韧带从止点撕脱,难以直接缝合时,应进行韧带止点重建术。

二.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一般在踝关节扭伤和车祸中多见,运动项目中容易发生骨折的有跳伞、滑雪、跳远和足球等。踝关节骨折通常与韧带损伤一起发生,治疗时需要考虑韧带损伤的情况。有三种情况可能造成踝关节骨折:①踝关节向外侧旋转加翻转伤,这种伤主要造成内外踝的骨折,同时可以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②踝关节向内侧翻转加旋转伤,产生楔子作用。可发生内踝骨折,暴力过大则同时发生外踝骨折、下胫腓分离和远端胫骨后髁骨折。③距骨向后或向前冲击胫骨关节面引起的骨折,原因是足跟受到外力冲击时,距骨撞击胫骨天花板发生胫骨前部或后部的骨折,有时伴距骨脱位。

如果在运动场地经检查后怀疑骨折,应立即用棉花垫加压包扎小腿下1/3及足踝部,然后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转送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由于踝关节骨折复位不佳将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因此骨折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没有移位的骨折或手法整复后保持稳定的骨折,石膏固定4~6周。手术治疗用于难以手法整复和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需切开复位,用钢板和螺钉固定骨折处。骨折切开复位后先用克氏针或复位钳临时固定,然后使用钢板或螺钉等内固定物。

三.足球踝

足球踝的医学名称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病,又被称为运动员踝、踝关节撞击性骨疣。多见于足球、体操、篮球、滑雪、举重运动员以及舞蹈演员,可严重影响正常训练和比赛,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足球踝的主要特点是关节软骨损伤、骨赘形成和慢性滑膜炎。发病原因为:①踝关节反复微小的创伤形成反复撞击,导致骨赘形成、继发骨折或关节游离体;②踝关节韧带损伤导

致的关节不稳定,增加了关节软骨的受力,造成软骨损伤,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③严重的外伤如骨折或脱位直接造成软骨损伤和创伤性骨性关节炎。

足球踝的主要表现为与运动有关的踝关节肿胀、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是跑跳痛和全蹲痛。检查可以发现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X线和MRI可以较清楚地显示骨赘和软骨损伤的部位、程度。

足球踝早期,许多运动员仍可进行正常训练,骨赘较大者也不一定引起症状,因此保守治疗还是很重要的。治疗时首先应该改进训练消除病因,严格控制引起踝关节疼痛的动作。例如,体操运动员应控制高下法的数量,足球和滑雪运动员应暂停专项训练。对于症状较轻的病例,不需要完全停止训练,减少踝部损伤动作、使用绷带或粘膏支持带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即可。症状较重时可进行理疗、按摩或痛点封闭。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关节内有游离体影响活动或有“卡”的表现,应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增生的骨赘,处理软骨损伤,促进修复。晚期严重的病变则需切开手术,包括踝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足球踝的预防包括加强足踝部的肌肉力量练习,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严格控制体操、滑雪和舞蹈训练的次数,并定期检查;训练时用绷带或粘膏支持带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四.肌腱断裂

足踝部的肌腱很多,共同维持足踝的运动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腱、胫后肌腱和腓骨肌腱。跟腱断裂造成的功能障碍最严重,因此以跟腱断裂为例,讨论肌腱断裂的相关问题。跟腱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腱之一,能承受很大的张力,除有个别疾病外,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发生断裂,但是学生、运动员及演员中却非罕见。近年来由于体育运动及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跟腱断裂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其中以体操运动员及武打演员更为多见。跟腱断裂的原因包括直接外力如锐器割伤、撞击与间接外力如空翻等跟腱异常受力。间接外力而发生的跟腱断裂可能与跟腱本身先有疾病或受伤有关。运动员跟腱断裂则与足过度

背伸(勾脚)发力造成跟腱受力异常增加有关。

直接外伤所引起的跟腱断裂皮肤往往裂开出血,伤口内有时可见跟腱组织。如果不仔细检查容易疏漏。间接外力所引起的跟腱断裂在受伤时顿觉跟腱部疼痛,有被踢或棒击感,可听到“啪”的响声,随即足踝动作失灵,不能站立或行走,出现疼痛、麻木、发胀感。检查可见跟腱外形消失下陷,压痛敏锐,特殊检查如捏小腿三头肌试验阳性。通过检查大部分跟腱断裂都能明确诊断,如果有疑问,可通过超身波或核磁共振检查来帮助明确。

跟腱断裂有一些石膏固定治疗的病例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对于运动员、演员、运动量大年轻人和重体力劳动者来讲,除非在无条件进行手术或局部皮肤有感染不宜手术的情况下,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法,否则以手术为宜。手术修补原则是断端纤维稍加缝合同时用腱瓣加固。腱瓣加固能增加跟腱的强度,减少再断的可能。手术后需长腿石膏固定(从大腿根部至足尖),3周后改为短腿石膏固定(膝以下),4周后每日在床上去石膏练习踝的主动屈伸活动,6周后穿高跟鞋下地走路,并逐渐将后跟减低,同时,用各种体疗器械练习踝的屈伸活动,约在术后3个月可练习跑步,6个月后才可以恢复伤前运动水平。跟腱部分断裂多数病例均有一次急性拉伤史。但个别病例无急性病史,以致诊断错误。多数病例都在完成强度较大的运动动作时疼痛。


创伤性踝踝关节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42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