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家谱总目

时间:2017-01-19 06:01:4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 中国家族 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 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 血脉记忆 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 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

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 ”

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 ”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 “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 ”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堂号。郑毅说,根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家族虽

然不同姓,但是他们却是同一个家族分出的不同支派。追根溯源,他们都是翁姓的后裔。还有的家族是以祖上的卓越功勋作为堂号。如唐代宗时的名将郭子仪,在出将入相的20余年里,成为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因为他被封为“汾阳王”,所以其后子孙虽遍布全国,但却多以“汾阳堂”作为堂号。

此外,还有家族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号,或者以祖上的情操雅量、名人的厅堂别墅等为号。无论如何,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体现了家族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也体现了它所代表的宗法色彩——具有区分宗支族别和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

家谱中世系表分量最重

世系表在一份家谱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它往往会占到一部家谱3/4以上的篇幅。因为世系表记载的是,从一世祖开始到纂修家谱时为止,历代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官职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内容。 “一个家族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都可以在这个表里体现出来。 ”王鹤鸣一语概括。后人要认祖寻根,主要依据的即是世系表,而这也是家谱区别于方志、家传、家史等其他书籍的主要依据。

王鹤鸣告诉记者,在古代的家谱中,世系表上的人名都是男性,女性在世系表上没有体现,这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在家谱上的反映。直到清朝末年,在少数家族的家谱中才开始在世系表中标注本家族女子的名字。但是,如今所有的新修家谱中,按照“男女平等”的思想,无论男女都在家谱的世系表上有自己的位置,这是时代进步在家谱世系表上的体现。在一个家族的世系表上,一般都记载着这个家族几十代的繁衍延续,而一些名门望族的世系表甚至记载了近百代的世系演变。辽宁省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冯永谦认为,通过家谱中世系表的记载,可以理清一个家族整体的脉络。

此外,古人还有将族内名人的艺文著述录入家谱的惯例。在明朝时,这么做的家族逐渐多了起来,其录入的内容也更丰富,涉及文化、经济等诸多内容。形式上则包括尺牍、禀牍、奏疏、诗文、碑记、寿序等。在体

例上,艺文著述又被称为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此外,家谱还收集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往,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艺文著述可以说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大量珍贵的史料,有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

家传用来记录名人事迹

在家谱中,还专门辟出一项章节来记录家族名人的事迹,这就是家传。家传也有不同的叫法,行实、志略等都是家传的一种。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家传主要记述的就是家族中有德、有功、有才或者有一定官职或社会地位的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由于传主的经历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有密切的联系,而传记撰写者一般也多是社会名流,所以家谱中的传记不仅仅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江苏武进的《张氏宗谱》的“宣公神道碑铭”就是由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撰写的。其中写道:“公讳栻,字敬夫??自其幼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南岳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所得也。 ”“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早夜观省以自警策,所造既深渊矣,而犹未敢自以为足,则又取友四方,益务求其学之所未至。 ”王鹤鸣说,在这段记载中,朱熹一方面介绍了张栻的求学之道,另一方面介绍了程朱理学。

郑毅说,通过看一个家族的家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系表中记载的族人功绩。而在明朝之前,家传与家谱是分开来记录的。

画像图片让家谱更生动

家谱集书、图、史、表、志为一体,可见,图标也是家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张好的图片可以使后代更生动地了解祖先的信息。

篇二:《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 复旦大学图书馆 吴 格

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

一、《总目》编纂宗旨

(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 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

(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

(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

(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

(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

(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

(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

(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

(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

(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四、《总目》立目原则

1、分别立目的古籍品种

(1)原本内容不同的书;

(2)原本内容相同而后世加工方式不同的书;

(3)部分内容相同而全书仍互有差异的书;

(4)著者相同而不同时期结集的书。

2、不分别立目的古籍品种

(1)保留原本内容的重(影、覆、翻)刻本;

(2)保留原本面貌的清末影印本,以及原本已佚的民国影印本;

(3)不同批校题跋的相同版本。

五、《总目》分类设置

(1)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

(2)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拟定各部下类、属名目及内容;

(3)各类、属名目及内容调整,均经编委会讨论并协调各分编馆确定;

(4)新学类书籍独立著录,作为子部新增的二级类目,置于子部之末。

六、《总目》著录内容

(1)书名项(包括书名、副书名、附录及其卷数等);

(2)著者项(包括主要著者及其他著者的朝代、姓名及著作方式);

(3)版本项(包括出版年、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者等);

(4)附注项(对于书名、著者、版本项著录的补充说明);

(5)图书馆业务注记(收藏图书馆简称,简称表见各部后);

(6)分类标记(依《中国古籍总目分类表》标记于各部、类、属之首)。

七、《总目》编排规则

(1)立目品种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按类编排;

(2)相同类型的著作、相同著者的同类著作,均依成书先后编排;

(3)相同著作所衍生的著作,按白文、随文释义、评论研究的顺序编排;

(4)相同品种的各种版本依时代编排,版本时代相同者,依稿本、印本、抄本顺序编排。

八、《总目》编纂分工

(1)经 部:北京大学图书馆

(2)史 部:上海图书馆

(3)子 部:南京图书馆

(4)集 部:国家图书馆

(5)丛书部:湖北图书馆

(6)新学类:天津图书馆

(7)总校订:复旦大学图书馆

九、《总目》编纂进度

(1)《总目》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编纂;

(2)《总目》编纂始于1994年,2004年重新启动;

(3)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参与合作编纂;

(4)2007年以来,各分编馆陆续提交《总目》初稿,经专家审读、统稿修订、编辑加工,逐部进入出版程序;

(5)复旦大学图书馆承担《总目》收录范围、立目原则、著录规则等文件的制订,并负责《总目》统稿修订。

乙、中国古籍目录编纂回顾

一、历代中国古籍目录编纂举隅

(1)历代正史艺文志

八史经籍志 清史稿艺文志 清史稿艺文志补 清人著述总目

(2)历代公私藏书目录

(3)历代地方文献书目

(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3460余种) 四库全书存目标注(6700余种)

(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4000余种(台湾商务排印本 齐鲁书社影印本 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整理本)

二、当代中国古籍目录编纂

(1)《中国丛书综录》

丛书2797种 条目70000余条 子目近40000种

(2)《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各地方志8000余种

(3)《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113家图书馆藏中医书籍12000余种

(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近800家图书馆 60000余种

(5)《中国家谱总目》(20000余种)

《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11000余种)

三、《总目》编纂意义

(1)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近20万种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

(2)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稀见品种。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3)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

中国古代典籍的撰著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4)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

《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5)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

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

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

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

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

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

《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

(6)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

《总目》初稿完成,曾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

参与审稿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

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交流。

四、《总目》编纂作用

(1)《总目》与古籍规划

总揽全局,摸清资源布局

篇三:中华姓氏渊源通谱

《中华姓氏渊源通谱》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流万派水同源。

介绍,研究中华姓氏起源和流派与社会发展之规律;

挖掘,整理中华姓氏发展和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来源:《中华姓氏文化研究》

[附]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1984年11月20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 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每一地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要求,编撰好本地区收藏家谱目录,以保证《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特此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七日

摘自《中華民族姓氏通譜》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孫詹招琳纂著

中華姓氏源流通譜目錄

--------------------------------------------------------------------------------

前言

中華民族姓氏源遠流長,姓氏總源頭綜合歸納為盤古氏族、天皇氏族、地皇氏族、人皇氏族、有巢氏 族、三皇一燧人氏族、女媧氏、三皇二伏羲氏族,祝融氏為遠古母系族群。少典氏後為父系族群。然母系 與父系起止,相距也許數萬年,文字未興,莫知各氏其生存期間及譜系前後次第順序,古今尚無定論。但 從發明火的三皇一燧人氏以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推算,燧人氏 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歲次乙卯一八0九年、民國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四六0六年(編者招琳以三皇二太 昊伏羲氏在位年加三十年。)三皇二伏羲氏伏羲氏,之妹,被後人尊稱優生始祖女媧,佐兄正姓氏,制嫁 娶後,從現能得見到之姓氏古今文獻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資料中搜尋發現,中國出現的第一個「姓」是太 昊伏羲氏的「風」姓,以龍紀官,龍的傳人,伏羲氏之妹女媧氏佐兄(一云夫)伏羲,正姓氏,通媒妁, 是神媒,尊稱優生遺傳學始祖,開始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以男性為中心。歷柏皇氏.中央氏.大庭 氏.粟陸氏.驪連氏.渾沌氏.赫胥氏.尊盧氏及祝融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 陰康氏等共十六氏,一二六0年。

中華民族姓氏炎黃世冑總始祖少典氏,於黃帝紀年前歲次丁亥五七七年、民國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 三二七四年,誕生在地大物博中華土地上,妣有蟜氏女安登,生長子炎帝神農氏,次子勗其,衍傳炎、黃 世冑兩大主流。經炎帝神農氏嘗百草辨藥性,以療民疾。黃帝軒轅氏初始創建國家制度,畫野分九州,得 百里之國逾萬。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士而命之氏。從古今典籍中發現有兩萬兩千有餘的姓氏。較 為可據者,以炎帝神農氏集團姓姜,黃帝軒轅氏姓姬,繁衍漢、滿、蒙、回、藏、苗、維吉爾、彝、壯、 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僄僄、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 、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人母)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倡、普米、塔吉 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 巴、基諾等五十六個民族及台灣原住民十二族。在疆域面積約達一千一百四十二萬方公里中,孕育總人口 數約十三億。海峽兩岸姓氏數量,據公元一九九六年袁義達、杜若甫主編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一萬一 千九百六十九個的姓氏,其中單字姓五千三百二十七個,雙字姓四千三百二十九個,三個字以上的姓氏二 千三百一十三個。而袁本人最新的發現說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二萬二千個的統計記錄。而漢族佔總人口 數百分之九十四中常用姓氏約在使用三千個左右。且少數民族姓氏基本漢化或相當一部分的大致有壯族、 滿族、回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瑤族、朝鮮族、布依族、白族、黎族、哈民族、侗族、傣族等。姓氏是辨別人類每個人的符號,欲飲水思源,慎終追遠,而民德歸厚,且倫正昭穆(輩序),創建家 族譜是縕藏相關民族學、歷史學、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遺傳優生學等等文化傳承 不可或缺基本史料。歷代對姓氏研究的著述甚多,尤以單一姓氏的家族譜牒之流傳。對少典氏衍傳炎、黃 譜系,作全面上溯下續,相互連貫性整理者,卻不得多見,造成各姓氏源同流異,各據所本,古籍考證紛 繁難稽,產生信古、疑古,誠然不如妳我他現在一起來寫家譜。

招琳業餘從事各姓氏源流譜系搜集工作四十有餘年,雖無法完成我渡台開基始祖詹公玉裕的上溯譜系 ,考證過程中全面涉閱古今現有姓氏之譜系加以整合後,以梁代周興嗣所撰千字文,作為輩序聯貫次第, 讓後代裔孫受享千代三萬有餘年而能上溯下續,前後順序明晰不紊。

中國姓氏每代譜系與千字文作為輩序(昭穆、輩份),以第一代少典氏「天字輩」為起始點,少典氏 第二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代為「地字輩」,少典氏第十二代、黃帝軒轅氏第一代為「昃字輩」,順序類推 而成,千字文中縱然有不雅字句,每姓宗長理應增益修正,如「豈敢毀傷」改為「務必健康」等等。使炎 、黃脈絡廣繁而能輩序分明,倫正理直文明傳統,千古流傳。

當E世代科技興起發現人類姓氏基因,關聯著控制生物遺傳的基本物質是DNA後,性染色體區分為 X、Y兩種,就隨姓氏代代相傳,增益迫切建立續載家族譜的重要性。此為「中華民族姓氏源流通用家譜 」之緣起創意,通祖先成功之道,譜子孫得失法則,異中求同標新必要有根據。

本譜黃帝紀年元年歲次甲子、民國前四六0八年、公元前二六九七年為作為上推下算轉承點依據。因 中國歷史準確紀年以西周共和元年歲次庚申,黃帝紀年一八五七年、民國前二七五二年、公元前八四一年 ,史家始趨一致。歷代古史典籍記載黃帝紀年元年尚有以:歲次丁巳、癸亥、甲子、丁亥、庚寅等,其相 互間差距最多為二一三年,最少也有六年,至今尚無定論。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等為五帝。三皇五帝之稱見於周朝 。此之前編古史者,通天、地、人,循理論道之邏輯哲學思想家,以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伏羲氏結網捕 魚,飼養牲畜。炎帝神農氏發明農具,教人耕種,嘗草治病。黃帝軒轅氏建立制度創建國家等之哲學邏輯 。儒、道、佛學家也隨各從所信,以人類進化必經之過程哲理推論。然則上古歷史所說是真人,是傳說, 似可不必探究。水有源,樹有根,無庸置疑!

宇宙間有天有地有人,那天地間初始誕生的第一人是誰?因無文字之證,雖盤古氏開天闢地以來,即 傳有倉頡族群之圖騰部落共主史倉氏創制文字,當時的結繩記事,無法留存至今,造成千古無解之疑憾?研究譜系學貴乎文字的憑藉,今日所知文字,僅能及於夏、商、周三代之時的刻劃銘文圖形,三代至 今不知若干萬年?其間相傳之說龐不勝錄,經後世穿鑿附會之說,非不能盡信,也更非不足言。然欲追求 古初文字未興之前的譜系能溯上而續下的傳說或屬虛擬,尚待獲得各位姓氏譜系專家學者們運用智慧邏輯 去思考判斷來增益史實的合理正確性!

中華民族姓氏通譜譜系表,文字由左至右書寫排列,每行十一代,每代書寫兩個字,代與代之間以┌ 、┤、└、┬、─符號作為分隔,除名號、諱相連外,其他以空一格區隔。.點表示代與代之間有譜系中 斷或尚待考證,如葛天氏與祝融氏是否父子?陰康氏與祝融氏是否兄弟?待考!

--------------------------------------------------------------------------------

中華民族姓氏源流譜系筆劃索引(譜系資料整理建構中。參考十三劃詹姓。)

中華民族姓氏起源分:一、盤裔: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二、伏裔:三皇二伏羲氏。三、炎裔、黃 裔:少典氏衍傳衍傳炎、黃世冑等三部分,索引中加註之。四、本譜一律稱姓。五、郡、望,本譜一律稱 堂。一、二譜系待考,三、炎、黃譜系上溯少典氏下續至現代,間有中斷,無譜可稽,水有源、樹有根確 矣。

一畫:【一:譙郡堂。黃裔。後魏一那婁氏後。】【乙:平原堂。黃裔第十八代成湯後。】

二畫:【丁:濟陽堂。炎裔第三八代丁公汲後。】【力:臨安堂。黃裔第一代力牧後。】【卜:西河堂。 黃裔第九代,太康之弟封莘後。】

三畫:【上官】【下門】【于】【万】【万侯】【才】【亡】【凡】士【大】【大叔】【子】【占】

【子人】【子旅】【子蕩】【己】【弓】【六】

四畫:【五】【云】【井】【中】【中行】【丹】【少】【午】【尹】【及】【六】【牙】【仁】【仇】

【仍】【什】【元】【允】【父】【公】【公羊】【公孟】【公陽】【公孫】【支】【卞】【友】【壬】

【夫】【孔】【尤】【巴】【引】【戶】【戈】【文】【斤】【方】【木】【比】【止】【毛】【水】

【殳】【火】【牛】【王】【王叔】【王游】

五畫:【世】【丘】【由】【甲】【申】【申屠】【申徒】【主】【主父】【代】【令】【令狐】【冉】

【冬日】【包】【北宮】【北殷】【古】【占】【印】【去】【台】【召】【史】【右】【司馬】

【司徒】【司空】【司城】【它】【巨】【平】【甘】【甘士】【甘先】【甘莊】【旦】【正】【氾】

【田】【皮】【白】【白冥】【白狄】【目】【石】

六畫:【仲】【任】【伊】【伊耆】【伊婁】【伍】【合】【先】【共】【夙】【危】【牟】【吉】

【向】【回】【安】【宅】【戎】【曲】【朱】【汝】【江】【池】【老】【老成】【考】【米】【羽】

【羊】【羊舌】【西】

七畫:【求】【伯】【何】【四余】【作】【佘】【伾】【禿髮】【罕】【吳】【告】【呂】【妘】

【宋】【彤】【尨】【尾】【岑】【巫】【那】【防】【邢】【阮】【成】【把】【投】【李】【杜】

【杞】【步】【汪】【沈】【沈尹】【汲】【沃】【狄】【孝】【甫】【良】【芒】【沙】【谷】

【豆盧】【赤】【車】【辛】【酉】【采】【里】【羋】

八畫:【並】【亞】【依】【佼】【兒】【到】【卑】【卓】【來】【叔】【叔孫】【叔仲】【叔敖】

【叔帶】【周】【奄】【始】【姒】【季】【定】【宗】【官】【官師】【居】【屈】【岳】【延】

【武】【武成】【武強】【邵】【邱】【祁】【邰】【邶】【邳】【房】【招】【拓跋】【所】【明】

【昌】【易】【昆】【東】【東門】【東郭】【林】【析】【杷】【毒】【法】【狐】【孟】【知】

【和】【竺】【芮】【金】【長】【長孫】【非】【尚】【京】

九畫:【哀】【侯】【俠】【信】【俟】【勇】【南】【南宮】【厚】【奕】【威】【姚】【姜】【姞】

【宣】【封】【屋引】【度】【建】【後】【郇】【邾】【郈】【郕】【咸】【施】【昭】【相】【柱】

【柳】【柴】【柯】【柯蔡】【段】【泉】【洪】【洛】【為】【爰】【胥】【皇】【皇甫】【盈】

【冒】【禹】【禺】【秋】【春】【紀】【紂】【紇骨】【既】【胡】【胙】【英】【若敖】【茍】

【苦】【苗】【茅】【苑】【范】【范姜】【茆】【虺】【計】【虔】【革】【韋】【風】【飛】

十畫:【高】【衷】【倪】【凌】【釗】【勉】【原】【原】【仲能】【夏】【姬】【孫】【宮】【容】

【展】【邕】【庫】【席】【唐】【徐】【郎】【郝】【郜】【郤】【恭】【拳】【晏】【晉】【晁】

【格】【桑】【桂】【桓】【殷】【涂】【烏】【烏鳥】【狼】【耆】【班】【甡】【留】【畜】【益】

【神】【祖】【祝】【秦】【翁】【耿】【舀】【荀】【袁】【豹】【軒】【軒轅】【釗】【党】【馬】

【馬矢】【馬適】【馬師】【鬥(鬥比)】【鬥耆】

十一畫:【商】【脩魚】【偃】【偃師】【區】【國】【婁】【寇】【尉】【尉遲】【屠】【崔】【康】

【張】【張廖】【郵】【郭】【郳】【陸】【陳】【陰】【陶】【陵】【扈】【啟】【曹】【曼】【朗】

【梁】【梅】【深】【清】【淵】【將軍】【將梁】【猛】【通】【造】【猗】【通】【連】【理】

【產】【畢】【眾】【祭】【章】【第】【第二】【第五】【第八】【符】【粘】【終】【組】【聃】

【莊】【莘】【莉】【莒】【許】【赧】【雪】【常】【堂陽】【魚】

十二畫:【棄】【傅】【舒】【堯】【黃】【馮】【卿】【厥】【單】【單伯】【喬】【媯】【寒】【

甯】【粥】【彭】【鄄】【鄀】【陽】【陽樊】【隋】【惠】【惲】【援】【斯】【智】【景】【曾】

【勝】【渠】【椒】【游】【湯】【渾】【渦】【湲】【焦】【然】【舜】【痛】【盛】【程】【嵇】

【童】【肅】【華】【菟裘】【費】【賀】【賁】【越】【雄】【雲】【掌】【棠】【朝】【黑】

十三畫:【雍】【亶】【禽】【會】【塗】【嵩】【廉】【微】【衙】【鄒】【鄐】【搖】【鄔】【敬】

【楚】【楊】【歇】【溫】【源】【滑】【達】【運奄】【遇】【過】【瑕】【督】【蜀】【祿】【靖】

【梁】【義渠】【舅】【萬】【葉】【董】【葛】【蒍】【蒧】【虞】【裘】【解】

【詹】【詹伯】【詹葛】【訾】【貉】【賈】

【路】【跪】【載】【鉏】【鼓】【榬】

十四劃:【暨】【舞】【齊】【僖】【壽】【臺】【賓】【寧】【廖】【慈】【旗】【榮錡】【滿】

【熊】【甄】【監】【管】【箕】【精】【翠】【翟】【綦】【臧】【臧文】【臧孫】【蒙】【蒼】

【蒯】【蜚廉】【裴】【語】【趙】【輒】【閣】【閩】【雒】【嘗】【鞅】【鼻】【彄】

十五畫:【儋】【劉】【厲】【憂】【奭】【樊】【審】【寮】【慶】【鄭】【鄧】【摯】【滕】【樂】

【樓】【歐】【歐陽】【潘】【黎】【箴】【稷】【慕容】【緱】【蔡】【蔣】【蓼】【蔓】【蔔】

【虢】【褚】【諸葛】【綦】【銷】【鞏】【養】【駟】【戭】【魯】【魴】

十六畫:【嬴】【儒】【興】【冀】【嬛】【衛】【據】【橋】【橫】【隨】【燕】【遷】【瞞】【穆】

【蕩】【盧】【謀】【賴】【錢】【錫】【閻】【霍】【頹】【餘】【駱】【融】【鮑】【龍】

十七畫:【舉】【齊】【襄】【嬰】【嬰齊】【孺】【蹇】【應】【隱】【隰】【戴】【縱】【謬】

【羲】【臨】【薛】【蕭】【薊】【謝】【謝丘】【轅】【鍾】【鍾離】【霜】【韓】【鞠】【鮮】

【鮮於】

十八畫:【鄾】【歸】【檮】【斷】【簡】【禮】【藍】【蟲】【蟜】【謬】【豐】【鎬】【闔】【雙】

【題】【顏】【顓】【顓孫】【騅】【魏】【鯀】【雝】

十九畫:【瀛】【廬】【龐】【疆】【懷】【櫟】【邊】【疇】【羅】【繒】【藩】【譚】【譙】【關】

【類】

二十畫:【嚴】【騫】【騰】【犨】【獻】【竇】【繻】【籍】【蘇】【鐘】【黨】【騶】【飂】

二一畫:【囂】【酆】【續】【蘭】【顧】

二二畫:【龔】【囊】【權】【穰】【鑒】【鑄】【鬻】【鱗】【籛】【夔】

二三畫:【酈】【欒】

二四畫:【羈】【讓】【靈】

二五畫:【釁】【蠻】【觀】

二九畫:【驪】【鬱】

三十畫:【鸞】

第一章、中華民族姓氏源流源流譜系

--------------------------------------------------------------------------------

一、朝代說明

一、朝代說明

遠古母姓族群初始時期,當代史家界定原始社會約一七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約八 十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約二十至七十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約十八萬年前 的山頂洞人。約五萬年至七萬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約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 。約四千多年前的黃帝時期。

史稱三皇一燧人氏,以黃帝紀年元年甲子,溯上推算燧人氏生於黃帝紀年前歲次乙卯一八0九年、民 國前六四一七年、公元前四五0六年(筆者以三皇三伏羲氏在位元年加三十年而得來之年數。)三皇二太 昊伏羲氏元年、黃帝紀年前歲次甲申一七八一年、民國前六三八八年、公元前四四七七年。至太昊伏羲氏 末代無懷氏末年、黃帝紀年前歲次癸未五二一年、民國前五一二九年、公元前三二一八年。太昊伏羲氏相 傳十六代,計一二六0年。少典氏長子三皇三炎帝神農氏元年、黃帝紀年前歲次甲申五二0年、公元前三 二一七年、民國前五一二八年,至黃帝紀年歲次癸未、黃帝紀年前一年、民國前四六0九年、公元前二六 九八年。炎帝神農氏相傳十代八帝,計五二0年。少典氏生於黃帝紀年前丁亥五七七年(筆者以其長子炎 帝神農氏出生年加三十年而得來之年數。)民國前五一八五年、公元前三二七四年。三十三歲生次子勗其 公,十一傳為黃帝軒轅氏。

-------------------------------------------------------------------------------- 二、盤古氏至三皇譜系表與釋考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

五帝: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四高辛氏,唐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一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母系氏族→古今無定論←父系姓族。┌歷代┌柏皇┌中央┌大庭┌粟陸┌驪連

←野居野處.........發明火│通鑑│氏.┴氏.┴氏.┴氏.┴氏.→

盤古氏..┬天皇┌地皇┌人皇┌三皇│輯覽│通志卷一三皇紀第一引春秋世譜

開天闢地 └氏.┴氏.┴氏.┤一燧│三皇│長子襄(飛龍) ┌顧相,生巴

└人氏┤二太│次子英(潛龍) │人,後裔有

←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許數│昊伏│女宓(洛神) │姓李氏者衍

萬年,或數十萬年,文字未興,不知次│羲氏┤氏族│傳西晉五胡

第順序。 │姓風│典 ┬承釐─厚炤┤十六國之成

│女媧└咸鳥└司水土 └漢。

└郝骨氏

驪連氏. ┬渾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

└氏.┴氏.┤氏.┴氏.┤氏.┴氏.┴氏.┤氏.┴氏

│路史前紀八└開始穴居。.祝融┌少典→

│ 路史及劉姓譜載:祝融氏,└氏 ┴氏

└又名祝誦氏。均云祝融氏之分派為少典氏。

釋考:

一、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間,及三皇二太昊伏羲氏至無懷氏之間,屬氏姓族群或圖騰符號之傳遞。

二、燧人氏生太昊伏羲氏,姓風,太昊伏羲氏生咸鳥至巴人,後裔有姓李氏者衍傳西晉五胡十六國之成漢 ,及少典氏生啟昆,啟昆衍傳三皇三炎的神農氏及五帝一黃帝軒轅氏,後裔統稱為炎黃子孫之由來,是直 系衍傳。

盤古氏:人類初始傳說盤古氏,開天闢地,揭開宇宙人民生活空間。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相距也許數 萬年或十萬年,文字未興不知次第順序。至三皇二太昊伏羲氏:據歷代通鑑輯覽卷之一:太昊伏羲氏、女 媧氏、柏皇氏、中央氏(亦曰中皇)、大庭氏(亦曰朱顏氏)、粟陸氏、驪連氏(亦曰昆連)、渾沌氏( 亦曰混敦)、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亦曰子襄)、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等十六 氏,皆襲伏羲氏之號。合計一二六0年。朝代下續三皇三炎帝神農氏。


中国家谱总目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26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