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寻甸星河温泉

时间:2017-01-18 06:02: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

制表时间:

2015年1月

(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14家,其中:5A级6家、4A级65家、3A级51家、级

10家)

1

2A级82家、1A

2

3

4

5

篇二: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研究

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研究

2013年11月29日 15:21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作者:刘云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0

摘 要:温泉旅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休闲度假方式之一。在“国民休闲计划”背景下,云南旅游业以“二次创业”为 契机,凭借其优质的温泉资源,促使温泉旅游得以迅猛发展。文章依据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特征,探讨两者之间耦合发展演化机制的基础—动力—实现的进程,并以安宁温泉镇为例,通过分析两者发展的历史进程,着重探讨了其耦合发展关系,即安宁温泉旅游因其具有核心资源、旅游设施、交通区位等优势及温泉品牌吸引力而对旅游地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旅游地产对安宁温泉旅游的积极带动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耦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温泉旅游,城郊旅游地产,耦合发展,安宁温泉镇

一、引言

耦合源于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引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彼此影响于对方的一个量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及旅游领域被广泛应用。在旅游领域的应用主要归纳为:一是定性分析研究。刘辛田和刘金元(2010)从核心竞争力角度探讨湘中富厚堂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耦合发展,从而形成富厚堂文化品牌,由此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潘利(2010)在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其产品耦合开发策略[2]。二是定量分析研究,在耦合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耦合模型,并进行实体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分析。生延超、钟志平(2009)构建耦合模型,以对湖南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进行耦合协调研究[3];曹永森(2011)基于双向信息交流的耦合型公共事务重叠执行周期模型,分析发生信息更改的概率和公共事务调整量与执行周期的关系[4]。

自2005年以来,云南省进入旅游“二次创业”时期,随着云南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推进,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经济圈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顺利过渡。目前滇中四州市(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城市区域不断扩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是云南省发展基础最好、水平最高、前景最广阔的区域[5]。滇中温泉旅游也以此为契机,一方面依凭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交通区位;另一方面也积极探寻旅游品牌化、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以实现滇中温泉旅游的高速度深层次发展。旅游地产随之也应运而生,在围绕昆明为中心的城郊旅游地带,各类以温泉为主题的旅游地产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发起来。

二、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

(一)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特征

1.温泉旅游以发展健康养生、综合休闲旅游为主

温泉旅游是依托良好的温泉水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休闲度假旅游。良好的温泉资源、景区环境、温泉开发模式及休闲体验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好温泉资源、景区环境,不断提升温泉开发模式,增强游客的休闲养生体验对温泉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以昆明为中心的城郊温泉旅游主要集中在安宁温泉镇、滇池国家级度假区、阳宗海和寻甸星河温泉,景区温泉资源丰富,形成了以温泉旅游为主导的各具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地。如安宁温泉镇以历史性温泉为特色,景区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滇池

国家级度假区温泉水主要来源钻孔取水,毗邻滇池,景区内体育运动发展态势较好;阳宗海以春城高尔夫和柏联SPA温泉酒店为典范,以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和小白龙森林公园为标志,以乡村旅游为亮点;寻甸星河温泉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植被丰富、山地资源充裕,建设了以温泉综合娱乐为主的星河温泉旅游小镇。

2.城郊旅游地产以发展近郊休闲置业为主

城郊旅游地产是依托城郊旅游业发展而兴起的地产模式。随着昆明近郊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产正摆脱城市化住宅模式,向近郊休闲置业迈进。阳宗海的春城海岸、寻甸的星河温泉小镇、安宁的温泉山谷、弥勒的湖泉湾1号、石林的万城阿诗玛旅游小镇以及正在崛起的富民、嵩明、宜良等板块,它们无不以各自的特色敲动着片区旅游地产的发展。如阳宗海以品牌旅游地产商(春城海岸、悦榕、华侨城)进驻,引入高端休闲娱乐配套设施,打造星级酒店、大型旅游综合体,带动投资热潮,吸引中高端休闲娱乐、短期度假为主的业主。

(二)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演化机制

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两大旅游产业持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通过景区、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等物质、信息间的相互交换、渗透,最终形成区域内系统的重新组织形成新的平衡,使得区域旅游业自组织进化,构成新的宏观有序的结构,最终达成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相互耦合,形成一种新的共生体——城郊温泉旅游地产。在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两大体系耦合的过程中其演化机制进程为:

1.耦合发展演化机制的基础

温泉旅游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温泉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周围景区的衔接、组合较为适宜,城郊良好的区位优势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企业对景区的经济、政策、配套设施的投入极大,使得景区的温泉旅游知名度逐步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而城郊旅游地产就是依托温泉旅游的知名度发展起来,其开发的进程远远低于温泉旅游发展的进程,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最初动力主要依赖于温泉旅游的强大影响力。

2.耦合发展演化机制的动力

随着2010年全国城市房产限购令的逐步推进,这种城市化催生的“挤出”效应,使得全新的近郊置业模式在地产开发中火爆起来,众多地产商的积极参与,使得昆明周边的城郊旅游地产发展迅速,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招商优惠政策,使得一些国际知名的酒店、国内知名的旅游企业进入共同建设温泉旅游景区,如: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帮助景区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甚至在温泉旅游景区的资源基础支撑、政府政策推动、市场经济需求拉动及地产商的利益驱动下,使得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在一系列动力的促进下,加快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

3.耦合发展演化机制的实现

面对同一旅游市场,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两者之间形成实质性的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对市场宣传、统一形象、统一提升景区知名度。系统耦合演化的最终结果就是管理过程的简化、形成管理的整体合力,最终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两者之间耦合发展演化机制的实现体现在经济效益互显、文化内涵互借、生态环境共护及基础设施共建,最终达成互促共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体化新平衡的经济运行管理体制。

三、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耦合发展实证

(一)安宁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发展的历史进程

安宁温泉镇位于安宁市玉泉山麓,螳螂川畔,距昆明市区38km,是云南省著名的旅游休闲、疗养风景名胜区。温泉镇地处亚热带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为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四季如春;区域内的笔架山、龙山、凤山等山体自然植被优良;螳螂川蜿蜒其中,水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其温泉资源清澈碧透、可饮可浴、品质上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中外。由于城郊旅游地产开发的源动力主要是温泉旅游的影响力,因此纵观安宁温泉旅游及其城郊旅游地产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还是围绕温泉旅游发展的进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型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安宁温泉开发围绕“天下第一汤”的沐浴展开。据史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安宁温泉的开发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二十年,此后温泉逐渐开发。镇因温泉而得名,明代时已有关于“温泉里”(温泉镇)的明确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杨慎题碧玉泉为“天下第一汤”;自清代康熙年间,温泉开始较大规模的修建,以迄于民国,温泉镇成为名人荟萃的旅游胜地,因此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和石刻文化。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安宁温泉旅游因其优质的温泉水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云南著名的疗养胜地,也是重要的外事接待和公费医疗地,接待了大批中外国家领导人。

2.扩张型发展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传统医疗保障制度也随之逐渐发生了变化,安宁温泉作为外事接待和政府企业工作人员疗养地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上世纪80年代至2003年,伴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安宁温泉凭借其温泉的知名度、良好的区位和优美的周围环境,在不同时期吸引29家地方各级单位围绕“天下第一汤”兴建了各种休闲疗养和培训设施,占据了温泉镇中心区的大部分地段,安宁温泉镇得以扩张型发展。同时,因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安宁温泉旅游所在地的行政地位也日显重要,完成了由“温泉村”到“温泉镇”的演化。

这一时期安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总体增长的趋势,在1999年以前表现得尤为突出;1999年以后,其旅游者数量和旅游收入都出现了一定波动(表1),主要是由于安宁温泉旅游经过长期的发展后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如旅游企业处于“小、散、弱”的状况,旅游产业经营规模和效率受限;没有深入挖掘“天下第一汤”的品牌价值,品牌理念模糊,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内涵等[6]。

3.跳跃型发展期

2004年以后,安宁温泉镇逐渐意识到改变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努力通过外力来推动提升温泉旅游的档次和消费水平,以逐步实现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升级。再加上国家旅游局“国民休闲”计划的提出及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在2005年安宁温泉旅游小镇及2009年安宁温泉小镇管理委员会设立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安宁温泉镇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机。安宁温泉旅游地产在此时应运而生,一系列地产项目的落地,这批城郊温泉旅游地产迎合了人们对休闲度假旅游的置业需求,同时安宁温泉·金色螳川旅游区暨4A级景区的创建,使得安宁温泉发展进入跳跃型发展期。这一时期,安宁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表2)。

在此期间,为促进云南旅游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推动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安宁温泉镇全面启动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共同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得安宁温泉镇一系列旅游地产项目迅猛发展。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现了温泉心景、龙山别墅、温泉山谷、温泉半岛等地产项目。其开发的模式主要是温泉SPA酒店与住宅的结合,温泉、生态环境与住宅的结合,温泉与运动、会议、酒店、住宅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温泉度假产权式酒店。

(二)安宁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关系

安宁温泉旅游及其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主要在安宁温泉旅游业跳跃型发展期出现,两者之间形成较好地良性互动,同时体现在营销联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大功能互显,四者之间的循环发展。现结合其耦合发展演化机制,在四大功能的基础上,构建安宁温泉旅游与城郊旅游地产的耦合发展模型(图1)。

1.安宁温泉旅游对城郊旅游地产的带动作用

(1)核心资源优势。安宁温泉镇的核心资源为温泉资源。安宁温泉水无色无味,可饮可浴,是优质地热碳酸钙镁泉,其泉水自二叠系灰岩裂隙涌出,每昼夜涌流1000余吨,水温在42℃至45℃之间,泉水清澈碧透,水质柔和,品质极高,可以有效地缓解疲劳和治疗疾病,尤其能治疗慢性疾病,对美容、减肥、保健、风温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有显著作用,属于罕见的珍贵名泉[7]。除此之外,安宁温泉镇还拥有多样化的人文资源。包括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溪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云摩崖石刻群,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下第一汤”、李根源故居,文人墨士的手迹等。安宁温泉镇一直以其高品质的温泉资源及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2)旅游设施优势。安宁温泉镇已建成省干部疗养院、市干部疗养院、成都军区疗养院等休疗设施,近年来又不断引进国外先进休闲、养生理念,建成日式金方温泉等高星级、超星级商务酒店,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内部旅游服务设施的层次。交通、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也随着小镇建设的不断展开而得到了改善,为旅游地产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3)交通区位优势。安宁温泉镇位于昆明城市近郊旅游带,距昆明城区仅38公里,自驾车车程在半小时以内,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多条公路、铁路贯穿其中。安楚高速东连昆明,西接大理,可辐射滇西地区;又有安富、安温、龙山矿公路穿境而过。安宁温泉镇对外道路交通网络体系较为完善。其次,温泉镇处于区域性中心城市——昆明的环城游憩带,且面对广大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对城市居民周末和节假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温泉镇还处于滇西黄金旅游线路昆明——大理——丽江及昆明——青龙峡旅游专线,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节点,旅游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4)温泉品牌吸引力。安宁温泉镇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温泉旅游地,其“天下第一汤”的品牌早已深人人心,在云南省内声名日盛。温泉镇也因温泉旅游的开发而获得一系列殊荣,如“全国100家生态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2009年中国冬季温泉旅游目的地城市”等,温泉小镇入选云南省首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等。目前,安宁温泉镇已建成“一个中心——温泉旅游度假中心区板块;两个形象品牌产品——以温泉为核心资源的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和以生态环境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七个区域——‘天下第一汤’温泉文化休闲区、温泉度假休闲区、龙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凤山森林公园、温泉会议中心区、金色螳川乡村田园风光区、秋木园主题游乐区”的整体旅游格局。安宁温泉镇在重点发展温泉休闲旅游,

篇三:1温泉小镇正文

索菲亚温泉小镇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建设单位:丰远集团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北京华路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13年12月

目 录

1 前 言 ........................................................................................................................................ 1

1.1项目由来 .................................................................................................................................... 1

1.2评价工程过程 ............................................................................................................................ 2

1.3主要环境问题 ............................................................................................................................ 2

1.4评价结论 .................................................................................................................................... 2 2 总 则 ........................................................................................................................................ 4

2.1编制依据 .................................................................................................................................... 4

2.2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 6

2.3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 10

2.4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 11

2.5环境功能区划 .......................................................................................................................... 12 3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 14

3.1建设项目概况 .......................................................................................................................... 14

3.2建设项目工程内容 .................................................................................................................. 15

3.3工程分析 .................................................................................................................................. 23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31

4.1自然环境概况 .......................................................................................................................... 31

4.2社会环境概况 .......................................................................................................................... 33

4.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33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41

5.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 41

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 48 6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 52

6.1社会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52

6.2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 52 7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 54

7.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 54

7.2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 .................................................................................. 58

7.3环保投资估算 .......................................................................................................................... 59

7.4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 ......................................................................................................... 60 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63

8.1社会经济效益 .......................................................................................................................... 63

8.2环境效益 .................................................................................................................................. 63 9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 64

9.1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64

9.2 营运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67 10 公众意见调查 ....................................................................................................................... 68

10.1公众意见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 68

10.2公众意见调查对象和范围 .................................................................................................... 68

10.3 公众意见调查方式 ............................................................................................................... 68

10.4公众意见调查结果分析 ........................................................................................................ 74

10.5公众参与的意见与合理化建议 ............................................................................................ 75

11规划方案合理性分析 ............................................................................................................ 76

11.1规划相容性及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 76

11.2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 77

11.3结论 ........................................................................................................................................ 77

12结论........................................................................................................................................ 78

12.1项目概况 ................................................................................................................................ 78

12.2产业政策符合性结论 ............................................................................................................ 78

12.3 项目选址可行性结论 ........................................................................................................... 78

12.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 78

12.5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 79

12.6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分析结论 ............................................................................................ 80

12.7建议 ........................................................................................................................................ 81

12.8综合性结论 ............................................................................................................................ 81

附件:

附件1环评委托书

附件2丰远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执照

附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1 前 言

1.1项目由来

当前,我国温泉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综合性强的特点,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很多温泉旅游区已经逐步摆脱单一洗浴健身的功能,形成了集休闲度假、保健疗养、观光娱乐于一身的综合功能性休闲度假目的地。部分地区依托温泉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地方支柱产业,并且在发展中注重延伸产业链,丰富附属产品,获取综合效益,如广东御温泉系列、河北平山温泉群等。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温泉休闲旅游企业接待总人数2700多万人次,年销售收入近45亿元,延伸产业链产值550多亿元。事实证明,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时期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扩大了内需,拉动了消费,优化了相关地方产业结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推动了一批具有温泉旅游资源的边远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温泉资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显示了强劲的经济社会效益。毋庸置疑,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温泉经济大有可为。

辽宁位于东经118度—125度,北纬38—43度,处于地壳运动活跃板块边缘,地热水资源极其丰富。温泉资源遍布14个城市,已探明储量并具备开发的大约110处。温泉富含矿物质,特色鲜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和成果,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迸发出灿烂的活力。在全省温泉分布中,大部分集中在辽东、辽南一带,辽西温泉历史也很久远。本项目所在地区温泉资源具有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项目区周边也拥有各类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为项目区提供旅游资源,如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热高乐园、沈阳植物园、沈阳棋盘山风景区等,在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大大搞活了项目区周边旅游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53号,1998.11.2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2008.10)等有关法律法规,该建设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丰远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

年12月委托北京华路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展开细致的现场工作,包括收集资料、现场调研、现状监测、数据处理、预测分析等,编制完成了《索菲亚温泉小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提交主管部门审查。

1.2评价工程过程

(1)通过现场调查、现状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的引用,了解本项目所属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2)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本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和排污特征(方式),预测本项目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及范围。

(3)分析本项目的拟建的环保设施以及采用的污染源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可靠性以及环保投资的经济可行性。

(4)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本项目选址的合理性、总平面布置是否有利于污染治理的可行性、清洁生产可持续性,提出工程环境监理、环境管理监控计划,确保工程建设与环保措施三同时。

(5)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内容、环保措施及治理效果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确保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1.3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温泉小镇项目,主要的环境问题在于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噪声、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等污染因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以及营运期产生的生活污水、餐饮垃圾、生活垃圾等污染因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4评价结论

本评价认为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公众支持度较好。项目的建设可以保持该地区现有的环境状况,改善抚顺市景观效果;促进区域投资环境,带动区域相配套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

项目的建设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将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寻甸星河温泉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511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