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七律长征ppt

时间:2017-01-11 07:22: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70多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

2.自由谈:你们了解长征吗?

(①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②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③从1934年开始,1935年结束,经过了11个省。④长征一共走了二万五千里。)

3.介绍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 “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同学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对照图片,读读课本137页的资料袋,你发现什么?

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上,他们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齐读。)

二、讲解诗词题目《七律?长征》

齐读诗题,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

每首诗有八行,每两行为一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律”写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这一首诗歌要写的内容,中间用一个间隔号分开,大家读的时候,要在这里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再读课题)

三、初读,读顺诗文

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再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岷山)

3.指名读诗

4.读出节奏

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四、再读,理解诗文

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前的预习,看看你们能不能读懂诗句的意思?

(4)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 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万水千山: A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

B、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呢?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我们读好前面这两个词语后,可以把后面部分读得轻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不怕难了。)

2、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

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蜿蜒曲折;拐来拐去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 4200米有多高?九峰公园旁的山最高的那一座有多高?529米

这样一算,乌蒙山的最高峰就有7座这样的山叠起来了。

在脑子里把这七座山往上叠吧,看着这样的山,能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哇,那这座山就太高了,爬得上吗?

师:从你的感叹中让我觉得山太高了,难。

生2:这座山太雄伟了。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就是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哇,看一眼就叫人害怕呀!

生2:这样的桥怎么过呀,真让人心惊胆颤啊!

生3:太让人害怕了。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

⑤谈感受: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场战斗太激烈了!

生2:红军战士真勇敢啊!

生3:我为红军战士感到自豪!

⑥读出感受

师: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想起这场战斗还是心有余悸,但英勇顽强的红军还是克服困难,渡过天险,取得了胜利,读出你的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想知道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的吗?(出示课件:录音)

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

④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想到这里,红军的心理怎么样?(高兴)你能把红军的高兴读出来吗?朗读。

⑤是啊!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真是开心啊!读。(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 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同学们,读着“千里雪”这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皑皑白雪,狂风呼啸。

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

红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

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渴了——

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生: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

师: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

师:是呀,不容易呀!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1:我好象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雪,到处一片白色。

生2:雪山很高,很滑。

示图,大家看,这就是终年积雪的岷山,海拔有4000多米。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我会觉得很冷。

生2:雪山上很滑,很不好走。

生3:雪山上还会有雪崩,非常危险。

生4:山上很冷,可能会被冻死。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生1:翻过了连绵起伏的五岭。

生2:翻过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

生3:越过了险峻的金沙江。

生4: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

还指什么?

(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 ④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⑤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人风采。

1、读全诗。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积累,试背。

引导: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听出了毛主席和红军战士革命必胜的乐观精神。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

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4、你们想不想读?一起来读。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收集毛泽东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五、总结。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只有2只小船来回摆渡。后虽寻觅到5只破船,但大者可渡30人,小者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当时两岸悬崖峭壁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会翻身。当时这7只木船,承载着2万红军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

篇二:《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长征》片段导语:同学们,有一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祖国版图上的。这部史诗像一根鲜艳夺目的红飘带飘扬在这祖国的山山水水间,给人类、给后世、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永远的纪念,这部史诗就是“长征”。

2.简介长征:

大家看,这就是长征行军路线图(出示路线图结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战略大转移。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过24条湍急的河流,翻过18座险峻的高山,途经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一年后,红军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

3.齐读诗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出示毛泽东画面)毛泽东参加了长征、领导了长征、挥笔写下

了这首七律——长征诗。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伟人走进长征,走进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吧。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生自由读诗文)。

2.学习字词:出示词串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1)读准字音:岷山(min)泥丸(ni)磅(pang)礴(bo)

(2)读出感觉:逶迤 泥丸——轻柔;磅礴 云崖——高亢

3.读畅诗词(出示课件整首诗)

(1)知晓韵律:

·指读:相信这首诗大家一定会读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师:他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肯定也是心想画面、言表诗情。)

·指点:七言律诗一般在第二、四、六、八句押韵,这首诗的韵脚就是——闲、丸、寒、颜。读这样的诗一般可以把韵脚读得悠长些,采用三顿法体现节奏。(课件显示韵脚与节奏)

(2)(范读).这首诗是诗中精品,老师忍不住想诵读一番。可以吗?

(3)齐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1.过渡:学诗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文,领悟诗境。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毛泽东去追忆那漫漫征程,去感受这位伟人博大的情怀吧。

2.学习第一联:

(1)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整首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齐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相机学习“等闲”与“万水千山”。

·预设:红军长征的艰难,红军战士的无畏与豪迈。

·课件点红并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谁能把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读出来?(指读、指点朗读)

3. 抓诗眼,整体感知。

(1)“远征难”,难在何处呢?用心再读读诗歌,用笔画一画。(生读后汇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大渡桥横、金沙水拍、千里岷山)

4.学习第二联:

(1)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谁来读读第二联诗?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从这句诗中读懂什么呢?(同座位交流后学生汇报)

(3)课件帮助理解“逶迤”与“磅礴”: ·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岭山脉。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连绵不断、蜿蜒盘旋)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啊!对我们来说,平常要翻越一座山,就会累得气喘吁吁,何况要翻越绵延千里的五岭呢?一起读。)

·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乌蒙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几乎是泰山的两倍,而且山势险峻,跨越它,难吗?

·课件点红“逶迤”与“磅礴”:把五岭的绵延和乌蒙的雄伟读出来。

(4)理解“腾细浪”与“走泥丸”。

·这样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眼里是怎样的呢?

·引导生理解: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引读:

你逶迤的五岭山脉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这就是只等闲(师手指板书),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第二联)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被我红军踩在了脚下,红军就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我们来读出这种气势吧。(齐读第二联)

··课件点击加点词“腾细浪”与“走泥丸”: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成了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无畏、乐观)我们再来读出这种精神。(齐读第二联)

(5)引读中心句: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课件再次出示中心句

5.学习第三联:

(1)课件出示第三联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看着画面,谈谈你是怎么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预设:天气;水撞击云崖的感觉)

(3)在这金沙江上,还有一场著名的战斗呢。谁能根据课前积累的资料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心里肯定非常——高兴。读出这份心情!

(5)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好兴奋啊!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现在想来心里还觉得暖洋洋的!读诗句理解“暖” (巧渡后的欢快喜悦)。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获取了胜利,红军将士怎能不感到满心欢喜——齐读诗句。

(6)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大渡河可不是那么好渡过了。你知道大渡河是怎样的吗?(学生说)

(2)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铁索桥画面)

师: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铁索寒光闪闪——师:这就是“寒”

生:心惊肉跳——师:这还是“寒”

师:如果让你攀着铁索过桥,那又是怎样的感觉?

生:毛骨悚然——

师:这些都是“寒”!更可怕的是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播放课件视频)

当红军赶到的时候,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拆掉,只剩下十三根粗粗的铁索,铁索的对面则是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及其组成的火力网。22勇士冒着敌人的火力在滔滔河水上沿着摇摇晃晃的铁索上匍匐前进;他们昂然冲入敌人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浇上煤油而点燃的汹汹烈火中啊!他们在烈火浓烟中向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发动了势如破竹的强攻;这场战斗非常惨烈,有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此时此刻,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生:战斗惨烈、激烈——师:这就是“寒”

生:惊心动魄——师:这也是“寒”

生:红军损兵折将——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毛泽东回顾这强渡大渡河一战,还觉得阵阵心寒啊!

(3)谁来读出这份心寒?(指读)

·是呀,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滴着鲜血的铁索,红军将士怎么不感到——齐读。

·这是浸染战士鲜血,融入烈士生命的诗句啊——再读。

师:智取金沙江,恶战大渡河,(反义词:课件点红暖与寒)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完全不一样。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分男女读。

(5)引读第三联:

·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一暖一寒,让你看到一支怎样的红军队伍?(智勇双全)再齐读。

(6)回读中心句:无论是巧渡金沙江,还是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们都是平常地对待,这就是——引读中心句。

6.学习第四联:

篇三:教学设计七律长征

课题:

教师:

单位:

、七律长征 姜 金 凤 鄂伦春旗甘河一小 25

2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品读字词,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通过质疑、想象、情境诵读等方法,感受毛泽东的诗人风采和伟人胸怀。

3、指导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示范法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字典

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1日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一、教师激情导入,走进长征,入“待闲”。

1、出示毛泽东图片激情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

2、出示本课字词,学生认读。

3、出示生字,指导书写“崖”。

二、整体感知,了解长征,释“等闲”。

1、师范读,生回忆诗的大致内容。(师范读诗文)(生汇报)

2、哪一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了困难?将它画出来。(生读文,画句子)

3、理解“等闲”,(出示课件:①、平常;②随随便便;③无端;平白地)

4、经历了万水千山,红军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那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生汇报)

5、出示长征路线图(指着课件上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教师进行讲解。

6、借助课后资料袋理解长征途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山水?(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

7、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质疑解难,感受长征,品“等闲”。

1、学生接着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对于难理解地方,做个记号。(生自学,找质疑的地方)(交流质疑)

2、学生动手查字典,理解“逶迤”。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时的地形图)五岭逶迤腾细浪。那细浪是怎样的?谈体会?

3、指导朗读

四、用刚才指导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查一查,画一画,同桌一边学一边讨论讨论,)

2、(课件出示乌蒙山图片)这就是高达4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通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当作是脚下的泥丸。(请一生生再读诗句)

3、理解“暖”和“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生谈理解。

(师讲红军渡过金沙江的情景)(讲完后)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 “大渡桥横铁索寒”

(课件出示图片和视频)教师讲解

4、指导朗读,体会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红毛泽东的博大胸怀。

五 、感悟“喜”

1、交流红军走过了万水千山喜呀,渡过了岷山那就更喜,在你脑海中,雪山是怎样的?

(课件播放过雪山的视频)

2、 通过读,感受红军战士乐观精神。

3、 指导朗读。

六、回归整体,指导背诵。

1、学生带着这胜利的喜悦齐读整首诗。(生齐读整首诗)

2、生练习背诵。

七、|重温路线,回味长征,颂“待闲”。

1、(课件播放红军长处的路线图,师讲述)

2、生齐诵全诗。

八、课外拓展:推荐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

九、作业布置:

1、搜集信息,体会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

2、了解长征中的其他故事和毛泽东的诗词。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只等闲

(乐观、无所畏惧)


七律长征pp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464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