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七律长征ppt

时间:2016-12-08 21:32:0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第21课七律长征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借助图片、结合背景和语境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的意思,背诵全诗。

2.正确、流利、朗诵全诗,初步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4. 通过学习,了解长征,感受毛泽东及其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理解: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

2.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检查预习单、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21 七律 长征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并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

2.抽查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播放歌曲《长征》

(1)听后有什么感受?感受歌曲的气魄。

(2)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学生回答)师板书课题:21、七律 长征(提示:“律”的横最长而且出头。)

2. 文体介绍。

师: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ppt课件出示,师作简单介绍)

3.交流材料,了解时代背景。

(1)师:结合课前阅读的资料,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预设:苦、累、难、险、路线、时间、路程??)

(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ppt课件出示)

4.了解毛泽东。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5.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 借助预习单,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指导读准字音(课件出示整首诗,凸显生字“逶、“迤”、“礴”、“岷”。)

①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②指名认读红色的生字,及时正音。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重点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错的地方共同纠正,师生共同评价,指导朗读。

①师:你觉得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预设:吐字清,声音响,节奏明,有感情,有气势。

②要想读的有气势、有感情,首先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

③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师生共评。(ppt课件出示)

④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2.再读诗句,初步整体感知大意。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还不理解,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指名汇报,师相机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分组共同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并作相应的记录。

(3)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需历尽千难万险。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难)

2.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难?

(1)细读课文,找一找,并圈画出来。

(2)指名交流汇报。(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指导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概括。)

(3)共同完成练习:(ppt课件出示)

3.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说说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预设: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

篇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芷江县东门口小学 李红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视频,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所 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英勇豪迈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的四把钥匙吗? (指名说)

2、课件出示学法

找诗眼一一明诗魂

品字词一一懂诗意

入情景一一体诗境

多诵读一一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

【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本环节通过回忆前面学习诗歌的方法,既是对学法的温习,又是新课的学习导向。】

二、学习首联,找诗眼,明诗魂。

1、那么在长征这首诗中,能概括全诗内容和中心的诗眼又是那句话呢?听录音朗读,找到这首诗的诗眼。

2、汇报

课件出示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生读,谈体会。相机板书 (远征难 只等闲)

针对远征难能具体说说你的了解吗?

(路途遥远,时间长,伤亡惨重,经历艰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那几幅远征图呢?用动词加地名的方式加以概括。

课件出示五幅征难图画。翻越这要千山万水,红军怕吗? (不怕)

指导朗读首联。

读出远征的“难”,和红军眼里的“闲”。( 师范读)

学生点评。

师小结:声音的高低起伏随着字义的变化而变化读,是诵读诗文的重要方法,这就是本色朗读。

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全诗,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同时通过抓诗眼的学习,明确长征这首诗的中心和感情基调。】

三、品读难和闲,感悟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1、过渡语:那么诗歌是怎样具体地描绘这远征的难和红军眼里的“只等闲”呢?根据学习提示,品读后面的诗句。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诗句,看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写上旁批。

(2)、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指名读要求。

4、学生学习

5、汇报交流

谁来谈谈

汇报交流预设指导一

生汇报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生谈感受

(2)、师相机指导,红军翻越千山的难给了你深刻的感悟 (课件出示这一联)

你不仅感受到了高山的雄险,和他们在红军眼里的渺小。 抓重点词去品析: (点击课件逶迤、磅礴)

先来看看逶迤吧。课件出示五岭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形容?读出这样的感受。

五岭山脉跨越四省,绵延一千三三百多里啊,徒步前进谈何容易。 再来读。

当时红军在这山势陡峭,群峰林立的五岭山脉辗转了两个多月啊!全班一起读,

再来看看乌蒙山, (课件出示)

磅礴在诗中的意思是——

乌蒙山是云贵高原上最高的山脉,海拔两千九百多米,山势如此 险峻,想象一下红军在这些大山里行走会遇到哪些困难?

面对这么多困难,红军只是把谈们当做?课件出示整联。 (腾细浪、、走泥丸变红色)

逶迤的五岭山脉,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泥丸,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想说什么? 质疑。

这么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这里不光有比喻,还有夸张,看到这一大一小,一难一闲的画面, 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词形容这样的战士。板书:乐观。相机指导朗读,

既要读出高山的气势又要读出红军对困难的藐视。

汇报交流预设指导二:

翻越这一座座高山,红军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的乐观精神。还有让你感受深的诗句吗?

(1)、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看画面,谈感受。

红军跨过的这一条条大江大河的确令人震撼,(课件出示金沙江和泸定桥的图片)。这就是金沙江和泸定桥,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说

(是啊,金沙江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渡河难;泸定桥,令人心 惊胆寒,十分危险,过桥难。)

再读这句诗有疑问吗? (同样如此艰难,为什么金沙江用的是暖,而大渡河用的是寒呢? 这暖和寒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3)、联系诗句背后的故事,结合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围绕疑问,

小组讨论,解疑。

(课件出示要求:结合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谈谈你对“暖”“寒”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自由汇报

暖:红军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

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成功渡江,从此红军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

篇三:《七律 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纪录片《长征》片段导语:同学们,有一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祖国版图上的。这部史诗像一根鲜艳夺目的红飘带飘扬在这祖国的山山水水间,给人类、给后世、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永远的纪念,这部史诗就是“长征”。

2.简介长征:

大家看,这就是长征行军路线图(出示路线图结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战略大转移。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过24条湍急的河流,翻过18座险峻的高山,途经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一年后,红军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了。

3.齐读诗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出示毛泽东画面)毛泽东参加了长征、领导了长征、挥笔写下

了这首七律——长征诗。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位伟人走进长征,走进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吧。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生自由读诗文)。

2.学习字词:出示词串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1)读准字音:岷山(min)泥丸(ni)磅(pang)礴(bo)

(2)读出感觉:逶迤 泥丸——轻柔;磅礴 云崖——高亢

3.读畅诗词(出示课件整首诗)

(1)知晓韵律:

·指读:相信这首诗大家一定会读了,谁来读给大家听?(师:他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肯定也是心想画面、言表诗情。)

·指点:七言律诗一般在第二、四、六、八句押韵,这首诗的韵脚就是——闲、丸、寒、颜。读这样的诗一般可以把韵脚读得悠长些,采用三顿法体现节奏。(课件显示韵脚与节奏)

(2)(范读).这首诗是诗中精品,老师忍不住想诵读一番。可以吗?

(3)齐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1.过渡:学诗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文,领悟诗境。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毛泽东去追忆那漫漫征程,去感受这位伟人博大的情怀吧。

2.学习第一联:

(1)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整首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齐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相机学习“等闲”与“万水千山”。

·预设:红军长征的艰难,红军战士的无畏与豪迈。

·课件点红并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谁能把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读出来?(指读、指点朗读)

3. 抓诗眼,整体感知。

(1)“远征难”,难在何处呢?用心再读读诗歌,用笔画一画。(生读后汇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大渡桥横、金沙水拍、千里岷山)

4.学习第二联:

(1)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谁来读读第二联诗?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从这句诗中读懂什么呢?(同座位交流后学生汇报)

(3)课件帮助理解“逶迤”与“磅礴”: ·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岭山脉。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连绵不断、蜿蜒盘旋)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啊!对我们来说,平常要翻越一座山,就会累得气喘吁吁,何况要翻越绵延千里的五岭呢?一起读。)

·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它?(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乌蒙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几乎是泰山的两倍,而且山势险峻,跨越它,难吗?

·课件点红“逶迤”与“磅礴”:把五岭的绵延和乌蒙的雄伟读出来。

(4)理解“腾细浪”与“走泥丸”。

·这样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眼里是怎样的呢?

·引导生理解: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引读:

你逶迤的五岭山脉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这就是只等闲(师手指板书),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第二联)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被我红军踩在了脚下,红军就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我们来读出这种气势吧。(齐读第二联)

··课件点击加点词“腾细浪”与“走泥丸”: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成了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无畏、乐观)我们再来读出这种精神。(齐读第二联)

(5)引读中心句: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课件再次出示中心句

5.学习第三联:

(1)课件出示第三联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看着画面,谈谈你是怎么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预设:天气;水撞击云崖的感觉)

(3)在这金沙江上,还有一场著名的战斗呢。谁能根据课前积累的资料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心里肯定非常——高兴。读出这份心情!

(5)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好兴奋啊!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现在想来心里还觉得暖洋洋的!读诗句理解“暖” (巧渡后的欢快喜悦)。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获取了胜利,红军将士怎能不感到满心欢喜——齐读诗句。

(6)可惜,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大渡河可不是那么好渡过了。你知道大渡河是怎样的吗?(学生说)

(2)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铁索桥画面)

师: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铁索寒光闪闪——师:这就是“寒”

生:心惊肉跳——师:这还是“寒”

师:如果让你攀着铁索过桥,那又是怎样的感觉?

生:毛骨悚然——

师:这些都是“寒”!更可怕的是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播放课件视频)

当红军赶到的时候,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拆掉,只剩下十三根粗粗的铁索,铁索的对面则是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及其组成的火力网。22勇士冒着敌人的火力在滔滔河水上沿着摇摇晃晃的铁索上匍匐前进;他们昂然冲入敌人在没有撤去的木板上浇上煤油而点燃的汹汹烈火中啊!他们在烈火浓烟中向着数倍于己的敌人发动了势如破竹的强攻;这场战斗非常惨烈,有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此时此刻,你感觉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生:战斗惨烈、激烈——师:这就是“寒”

生:惊心动魄——师:这也是“寒”

生:红军损兵折将——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毛泽东回顾这强渡大渡河一战,还觉得阵阵心寒啊!

(3)谁来读出这份心寒?(指读)

·是呀,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滴着鲜血的铁索,红军将士怎么不感到——齐读。

·这是浸染战士鲜血,融入烈士生命的诗句啊——再读。

师:智取金沙江,恶战大渡河,(反义词:课件点红暖与寒)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完全不一样。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分男女读。

(5)引读第三联:

·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一暖一寒,让你看到一支怎样的红军队伍?(智勇双全)再齐读。

(6)回读中心句:无论是巧渡金沙江,还是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们都是平常地对待,这就是——引读中心句。

6.学习第四联:


七律长征pp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164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