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蔡氏古民居图片

时间:2017-01-03 07:10:4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蔡氏故居

闽南一带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式的建筑风格建造的。它位于南安市官桥镇著名的清代建筑群——蔡氏古厝它是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红砖墙、白条石、燕尾脊,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有23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

闽南建

筑的大观园”。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

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

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闽商在菲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丼堂皇。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格艳丼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

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

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

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 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 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

篇二:中国文化专题-福建蔡氏古民居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化专题》考核 课程论文 序号:姓名: 学号:学院专业: 成绩: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宗法文化

——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福建省内有多种独居特色的传统民居,如福建土楼、“云水谣”等,蔡氏古民居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官式大厝,为多进合院式大型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①它是如何通过结构和装饰将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观念纳入建筑形式的呢?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体现了什么样的宗法文化?

1.蔡氏古民居的由来及结构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

①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

共计大小房间近400间。①所有宅第均建于清同治六年至宣统三年之间(1867-1911年),所有建筑均为蔡氏始祖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所建。

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是菲律宾华侨。身为成功商人的蔡资深,最看重的却是儒家思想,认为“久远之业,商不如农”,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内,在故乡建起众多大厝,组成民居建筑群,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大力垦殖。清朝同治乙丑年,蔡启昌回到官桥漳里村,相中了村边那片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于是斥资买地,大兴土木,建启昌厝、攸楫厝等房屋。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选址据传说是一个九天仙女掉琵琶处,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当时,许多建筑装修材料都是从菲律宾海运过来,加之闽南独具魅力的雕刻艺术和装修风格,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

在这种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中,每一大厝均有明显的中轴线,主要分为大厝和护厝,大厝中间院落(天井)四面用房屋围合,朝南正房面宽无间,中间称“大厅”,厅堂南向,宽敞不做门窗,是家庭生活接待宾客的地方。厅堂两边的房间为“大房”和“边房”,天井左右为“榉头”,下厅两侧则为“下房”和“角房”(详见图1)。蔡氏古民居的基本结构仍为天井式四合式居住体系,用大小不等的天井组织住宅空间。

从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过程和基本型制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儒家文

① 百度百科,词条解释“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图1.蔡氏古民居的经典户型。 化因素,儒家强调“士农工商”,商者微末,因此蔡氏家族选择弃商从农,在南安市建造重要的民居。在蔡氏古民居的型制上,其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结构来源于“和”的文化观念,而面北朝南的方位体现了道学的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2.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

蔡氏古民居所反映的单元关系大致两种,即按租赁或伦理关系进行房屋配给所产生的空间组织方式:

(1)租赁关系,在这种分户方式下,房东居于主厝,将护厝或

部分护厝对外招租,并能够在保持旧有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将富余空间用来扩充功能或作重新调整。房东与房客各自单元均有独立出入口,并于上、下房通道处设门阻隔,两者动线完全分离。

(2)伦理关系,房间分配时有如下特点:兄弟于正房分配时,通常是兄长居于上房,弟幼居于下房,并保证正房分配的相对均衡;若成年子嗣与父母或旁系长辈同住,这种情况下,长辈的正房分配次序位于子嗣之后,或居于第三进,或分得其余下房,辅助房间分配更逊于弟幼。这种分户方式下,其人流动线有如下特点:各单元多于护厝头尾或后轩处开辟独立出入口作为辅助交通,但也存在相邻单元合用,或因位置所限无此功能。

蔡氏古民居其单元构成有如下特征:

(1)基本户型由卧室、厨房、杂物间、公共空间等构成,功能涉及休憩、餐饮、会客、祭祀,空间集成度较高,多由单一动线串联各功能区域。扩展户型是在基本户型基础上补充客卧、独立起居室、客厅、餐厅、卫浴、作坊、禽舍等模块,以卧室、厨房为核心进行空间组织。后者通常有主次两个出入口,并对家人、家务及房客动线做出区分。

(2)卧室位置一般选择正房或护厝中部,与起居室、厨房及天井庭院直接相连,而与餐厅、作坊、储藏间等仅存可达关系;起居室、厨房等位置较为分散;厨房、餐厅关系以一体化和同一为主;卫生间多设于厨房内,以方便集中用水排水。①

①费迎庆、秦乐、郭锐《蔡氏古民居的居住方式及其再利用研究》,《南方建筑》2011.1

官式大厝的建筑形式是择中思想、道器观念、伦理秩序等传统价值观的直接写照。蔡氏古民居的传统居住方式中体现出儒学的家族等级制度和“孝悌”观,父母与子女同住时,由父母住上房;当兄弟同住时,由兄长住上房。而其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灵活性,可看出“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

3.蔡氏古民居的红色情结

如果问,哪种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红色。红色代表威严,所以为历代帝王喜爱;红色代表财富和兴旺,因此富人、商人也有红色情结;红色代表勇气和斗志,中国的红旗、枪戟的红缨都是其中代表。中国人是十分崇尚红色的一个民族,在比较正式隆重的场合,都喜欢选择红色来寓意吉祥、美好、和谐。红色,原本就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色彩,“闽南红”与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不期而遇。相比较而言,“闽南红”不同于以故宫红墙为代表的红艳,“闽南红”更偏向于适应寻常百姓家庭的砖红色,是带有历史沧桑的色彩,是一种边陲百姓对中原繁荣文化的想象。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使得福建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中国其他广大地区民居而独树一帜。闽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色彩体系——“红砖白石”的红艳风格,使得它更具有地域代表性,成为闽南传统民居的象征。因此 有学者们将这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色彩作为闽南建筑文化的特征。蔡氏古民居采用外墙贴红砖和红屋瓦的材料,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也区别于江浙地带的白墙灰瓦,别具福建泉州地方特色,其中最重要

篇三: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南安官桥漳里村有一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南安英都坂埔村也有一片十三座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洪光乘,洪开泰父子,坂埔洪氏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早100多年,说起来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安英都东三房有个农民叫洪承雅,住在坂埔,拓荒垦地,十余年过去了,靠着勤劳致富,成为当时一个殷实人物。洪承雅生有二子,长子洪毓秀,次子洪光乘,子承父业,勤耕苦耘,加上洪光承头脑灵活,上山植树种果,产业更添一筹,成为英都一带的“地富”。“二富”者,闽南话为靠农耕致富。在明清期间,英都一带官介如云,高官如明清两朝军政重臣洪承畴,至于州县一级官吏比比皆是。洪承雅发家之后,临终前对儿子说:“目光不要只盯在田地上,要培养儿孙读书识字,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兄弟俩谨记在心,大哥洪毓秀成家之后,久未生子,偏偏又染疾身亡。小弟洪光乘娶了陈家女,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都送到学馆攻书。洪光乘每每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大哥与自己开辟家业,不幸英年早逝,心中痛苦不己。不能让大哥无后,他想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大哥,继承香火。不料娘子说:“我们只有三个儿子,并不算多。我年老体弱,不能在生育了。你要给大伯过继香火我不反对,你就再纳小妾吧,生下儿子,全归大伯,我绝不反对。”

娘子虽然生性固执,但心地颇好,亲自托人做媒,洪光乘只好答应。择日又娶了杨家女为小妾,称为小娘子,生下一子,过继给大哥做儿子。

大哥总算有香火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对内又称四子,后来他衍后裔称四房,继承顶房洪毓秀的香火,因此住宅又称“顶点金”

且说洪光乘四个儿子,惟有第三子洪开泰天资聪明,文章写得好深受塾师赞赏,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科乡试,高中第六十一名举人,授个广东嘉应州正堂,携家眷前往赴任。

洪光乘见其它儿子不能往仕途发展,便量材而用,或协助他经营田产果园,或出处贸易经商。家中收入日益增多。洪开泰在嘉应州任职颇有政绩,父以子贵,圣上嘉奖,敕封其父洪光乘儒林郞、嘉应州司马,并追赠己故祖父洪承雅儒林郞。从此,乡人都称洪光乘为“封君公”

随着家中人口增多,洪光乘越感到住居狭窄,非建新房不可,便修书给三子洪开泰征求意见。开泰认为,要建就要建得体面,用闽南常见的皇宫体汉式五开间建筑,兄弟侄儿各建一座,砖石、木结构,一定要讲究质量,百年大计,不可含糊,并寄来一笔银两。接到三子的来信,洪光乘心中更有底了。其实洪光乘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早就做番盘算,准备建十三座房屋。当然仅工匠、小工伙食费用就要花许多。为此往年收成的稻子雇船远往英墟、三州、泉州市场出售。自从决定建房屋,他己三年没有卖粮食了。如此一来,家中己经贮蓄上千担粮食了。

洪光乘这么多粮食,还另有企图,他跟塾交情甚深。这塾师上观天象,下知地理,知道三年过后必然闹灾荒。他本人也研读天文之书,盘算一番无差。果然,三年之后千里赤地,一片旱灾。市场上粮价暴涨,纷纷找上门,自愿到洪家建房,只图三餐,不要工钱。因此,泉南一带大闹变荒之际,洪光乘却觉得时机己到,大兴土木,开始建筑大厝。常言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洪光乘找了塾师,择了地,选吉日动土。今日,我们所见的十三座汉式五开间古民居,最先建的三座坐北朝南大厝与山坡上坐东看西的“顶点金”大厝连成一条线,而另外七座大厝,或坐西朝东,坐北朝南的大厝连成曲尺,或星星点点分布在小山坡后头,有点呈弓形之状,组成一个洪氏古民居建筑群。

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墙裙不一,初为乱石砌成。后来三子洪开泰来鸿,要讲究些,之后改为白花岗岩墙裙,墙壁上叠筑红砖,飞檐走脊,甚为壮观。大厝均二进双护厝,内铺石天井,外铺大石埕,均为上品。洪光乘的主张是“结实耐用,质量为上”。

持续建了多年,己有六七座大厝落成了。因洪光乘患病,嘉州正堂洪开泰告假还乡,他乘船了运来粮食,还从广东移植一株铁树,据说栽了铁树不怕火灾。

回家月余,他不仅给父亲治好病,又留下一大笔钱。他指令要给父亲建一座最华丽的住居,乡人称“封君居”,洪光乘去世之后改为祠堂,称为“封君祠”。今日我们所见的“封君祠”,近年为其后裔华侨洪恭兰重修,厅堂供奉洪光乘神位,成为坂埔祠堂。

此外还建了“下点金”与“顶点金”两座大厝,分别给大娘子陈氏母和小娘子杨氏母居住。至今,“下点金”和号称“洋厝”的两座大厝因遭火灾湮没了,不知是否因铁树被砍伐了地失火?洪氏古民居十三座大厝剩下十一座了。但号称“顶点金”的

大厝凝集十三座大厝精华,保存最完整的了。

从建筑的风格看,这座大厝坐东朝西,两旁连户厝,左侧另建书房,右侧建棋盘厝,面对青山,门前有石埕、水井,竖有旗杆,


蔡氏古民居图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82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