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马原材料分析题题库

时间:2016-12-30 07:26:3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马原材料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集

绪论、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干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脸,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菜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书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履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案要点』

坚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文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命力的关健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生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很本的。彻底的科学住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接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断的内在要求。创新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当代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少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代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显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3.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 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若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请回答: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是什么?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

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要点]

(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有在陈述中才可以看到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第二章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 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 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 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 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 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 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 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 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 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思想。

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 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 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 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 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 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 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 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引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 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 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篇二:马原材料分析题题库

篇三:马原分析题哲学原理(全)

1.列原理的套路:①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写出材料反映的第一个原理,并写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操作。

6.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5步。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5、6步。

?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是在时间(一维性)和空间(三维性)中运动的。)。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特点。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所以时空也是客观的。)。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时空有限性是指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②意识观:

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①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相互区别:主体: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进入到实践活动中,从而与主体相联系的事物。相互联系:两者互为前提。在实践中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

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②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④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特定的外貌。④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②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具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最优目标。②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系统通过整体作用支配和控制要素;②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特征和功能③系统和要素的概念是相对的)。

(2)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②由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认识客观规律是前提和基础,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

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①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①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②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③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通过正面的直接的形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的歪曲的形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必然与偶然(①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②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的,也可以不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③原因与结果(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是结果。②因果关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④现实与可能(①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内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②掌握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⑤形式与内容(①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②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性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辩证转化的。);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谬论是错误的认识。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②真理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原则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从而检验人们的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⑥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绝对性即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

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重视科学思想理论在社会之间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辩证关系:相互转化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辩证法

相互渗透①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即感性认识过程中有理论的指导。第二,理性认识中又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即理性认识过程中有感性形象的再现。方法论:既要重视经验积累,也要重视理论指导,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①统一性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不同国家、民族发展的具有的共同的社会形态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趋势。②多样性是指发展中的差异性、特殊性、丰富多样性。表现在:各个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多样性。)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①前进性: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方式的矛盾作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的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②曲折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过程,是伴随着暂时的停滞、曲折迂回的路线,甚至出现暂时的倒退。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①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发展的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是自然历史的发展的过程。②主体选择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是取决于民族的利益;第二 ,取决于交往;第三,取决于人民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马原材料分析题题库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343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