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三十六计中偷梁换柱的故事(50字)

时间:2016-12-21 07:23: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三十六计》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数学海读试题《三十六计》满分50分

一、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薛仁贵用瞒天过海之计让唐太宗轻而易举跨过了大海。( )

2. 周瑜用围魏救赵之计,除去了曹操的两员大将。( )

3. 赵国名将李牧用借刀杀人之计,战胜了匈奴。()

4.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用趁火打劫之计,最终灭了吴国。()

5. 东汉末年,在官渡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6. 张巡效仿诸葛亮草船借箭,也不费力气就得到几十万支箭。()

7. 韩信明修栈道,是为了吸引敌军的注意力,好暗渡陈仓。()

8. 苏代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自杀的下场。()

9. 卫鞅率兵攻打赵国,魏国隔岸观火,所以保全了自己。()

10. 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替换了赵家男婴,并把他培养成了文武双全的青年。(

二、 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 楚王()灭掉了息国。

A.顺手牵羊 B.无中生有C.借刀杀人

2. 北魏伏兵因为()最终被破六韩拔陵打败。

A.喝酒误事B.贪生怕死C.打草惊蛇

3. 孙策写信让刘勋攻打上缭,而自己则趁机占领了刘勋的卢江郡,这就是( A.李代桃僵 B.声东击西C.调虎离山

4. 诸葛亮对()七擒七纵,使他心服口服。

A.孟获 B.孙权C.周瑜

5. 曹操采用()计策,收降了文丑的兵马。

A.擒贼擒王B.抛砖引玉 C.欲擒故纵

6. 赵高和李斯用()手段,立胡亥做了皇帝。

A.偷梁换柱B.李代桃僵C.金蝉脱壳

7. 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永无诸侯,引起大家的不满。 A.刘备B.曹操 C.孙权

8. 刘琦脱险是()出的计策。

A.刘备B.诸葛亮C.周瑜

9. ()桥头大喝,吓退曹兵。

A.刘备B.关羽C.张飞

10. 王允用( ),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A.美人计B.空城计C.苦肉计

三、把下列故事与计谋对号入座。每个2分,共10分。

A.走为上计 B.苦肉计 C.空城计 D.浑水摸鱼 E.金蝉脱壳 诸葛亮三尺瑶琴退雄师。()周瑜打黄盖。()

悬羊击鼓巧撤兵。()鸿门宴刘邦巧脱身。()诸葛亮智取南郡。()

)。)

三年级数学海读答案

一、对错错对错对对错错对

二、ACCABABBCA

三、CBEAD

篇二:三十六计最终题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

班级: 姓名:

一、判断题:

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

21、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22、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

23、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24、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

25、《打草惊蛇》:西晋前秦帝国,皇弟符坚推翻了哥哥符生,即位为帝,命谋略家王猛放手改革,打击不法。此一“打草”之举,使得王室集团惴惴不安,终于全面举兵反叛。符坚在周全的部署之下,予以各个击破??()

26、《借尸还魂》:西晋末,从小在汉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匈奴冒顿单于之后刘渊,乘“八王之乱”而崛起,取“晋”室而代之。他在谋士的策略安排下,利用“人心思汉”的心理因素,伪托刘邦之后,建立起“大汉国”来,加速推动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27、《擒贼擒王》:唐初,为了彻底解决长期的边患突厥,李靖定策设计,生擒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让突厥群龙无首,各自溃散。计成后,再用怀柔政策将颉利君臣留在京城,并安置降众,实现长久的“擒贼

擒王”。()

28、《釜底抽薪》: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作乱。军事谋略家李塑临危受命,对敌将一个一个招降,并且大胆任用。顽敌之强大阵容如同釜底被抽去薪柴一般,形势为之逆转。()

29、《假道伐虢》:春秋时期,晋国的策略家荀息,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他利用虞公贪婪的心理弱点,赠送以玉璧、良马与美女,使虞公完全解除武装。但晋国班师回国途中,又顺手牵羊地灭了虞国。()

30、《偷梁换柱》:秦始皇死后,赵高矫旨赐死了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更立胡亥为帝,杀尽秦始皇的子孙,斗垮李斯,一步一步完成他的“乱秦亡秦”计划。()

二、选择题:

1、战国时,孙膑围困( )国来解救赵国之困,这一国家是( )

A.秦国B.魏国C.齐国

2、三国时,刘备怕曹操收降吕布来增强实力,于是用( )计使得曹操怀疑吕布,最后处死吕布。 A.借刀杀人 B.美人计 C.连环计

3、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用( )计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大军。

A.隔岸观火 B.趁火打劫C.以逸待劳

4、三国时期,曹操被袁绍围困于白马城。曹操兵分两路攻打袁绍,最终解白马之围,使用的计谋是( )。

A.空城计 B.远交近攻C.声东击西

5、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意思就是要以少量的损失取得很大的胜利,这一计策是( )

A.李代桃僵 B.偷梁换柱C.隔岸观火

6、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在《三十六计》中被叫做( )

A.趁火打劫 B.隔岸观火C.笑里藏刀

7、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号召天下,比如刘备自称“刘皇叔”,这一计谋叫做( )

A.李代桃僵 B.借尸还魂C.浑水摸鱼

8、三国时,蜀国诸葛亮病死军中,临终前让姜维做出他并未死的假象,使得魏国司马懿不敢进攻,最后蜀军成功撤退。诸葛亮用的计策是( )

A.偷梁换柱 B.浑水摸鱼C.金蝉脱壳

9、战国时,秦赵交战,秦国大将白起将赵国军队引入自己的埋伏圈,将其全部击败。这一计策是( ) A.釜底抽薪 B.关门捉贼C.反客为主

10、赤壁之战时,周瑜用假书信骗曹操,使曹操误会并处决精通水战的大将蔡瑁、张允。周瑜用的这一计是( )

A.反间计B.隔岸观火C.浑水摸鱼

11、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假装被雷声吓得掉了筷子,曹操见状以为刘备胆小怕事,从而放松了警惕。刘备用的计策是( )

A.假痴不癫 B.金蝉蜕壳C.苦肉计

12“三十六计”中,与“偷天换日”、 “偷龙换凤”、“调包计”等相同意思的计策是( ) A.借刀杀人 B.偷梁换柱C.反客为主

13、东汉末年,孙权攻占卢江郡时,用计将保卫卢江郡的敌人骗到别的地方,再攻打卢江郡,轻而易举取得胜利。这一计策是( )

A.调虎离山 B.关门捉贼C.瞒天过海

14、下列属于“敌战计”的是( )

A.顺手牵羊B.擒贼擒王C.上屋抽梯

15、赤壁之战中,周瑜打黄盖,用( )计骗得曹操十万兵马一败涂地。

A.连环计 B.欲擒故纵C.苦肉计

16、三国时,司马懿带十几万魏兵攻打蜀国,处于劣势的诸葛亮却打开城门,悠闲地弹琴,看似胸有成竹。司马懿因此不敢进攻,并下令军队撤退。诸葛亮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 ) A.笑里藏刀B.浑水摸鱼C.空城计

17、下列不属于“混战计”的是( )

A.釜底抽薪B.金蝉脱壳C.假痴不癫

18、抓住敌人的首领,打击敌人的精锐力量,使敌人陷入混乱,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计策是( ) A.隔岸观火 B.擒贼擒王C.釜底抽薪

19、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三十六计”中()计策的最好例子。

A.欲擒故纵 B.笑里藏刀 C.擒贼擒王

20、三国时,曹操偷袭袁绍的乌巢,烧掉袁绍军粮,使得袁绍军队军心浮动,无心恋战,最后袁绍打败。曹操运用的计谋是( )

A.隔岸观火 B.趁火打劫 C.釜底抽薪

21、汉武帝时,太监苏文利用“十四月怀胎”的谎言,以及武帝的猜疑心理,暗中筹划夺嫡大计。他( ),以埋蛊为手段,陷害仁厚的太子刘据。而曾经自诩英明的武帝,在这场残酷的斗智游戏中彻底失败,在“思子宫”里孤独地度过晚年。

A无中生有 B 暗渡陈仓C隔岸观火

22、赵构在前往金邦当人质的路上,一个臣子提醒他,要乘机观望,勿去送死。赵构观望不前,终于等到了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掠去,而捡到了皇位。 此经典案例运用了( )策略。

A反客为主 B败战计 C美人计

23、明朝在经历了“廷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三大宫廷奇案之后,由十万名太监组成的宫廷势力,左右了大局,他们借傀儡皇帝这棵树,来开自己的花。这就是( )

A树上开花B反客为主C美人计

24、李渊采取韬晦之术,他让隋炀帝、自己的追随者都以为他纵情声色,胸无大志,但私底下,他却积极地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等到最有利的时机,成功出击。这是著名的()

A上屋抽梯B 树上开花C 反客为主

25、春秋时期,越国利用西施颠覆吴国统治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 )的计谋。

A美人计B空城计 C 反间计

26、大纵横家苏秦为了报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共同演出一( ):由燕国为苏秦公开制造罪名,予以逮捕下狱,苏秦趁机亡命至齐,暗中实施“强燕弱齐”大计。

A苦肉计 B反间计 C空城计

27、春秋时代,晋献公宠信骊姬,逼死太子申生,众公子相继出亡。公子重耳( )走了十九年,终于获得秦穆公的帮助,兵不血刃地回国登位,成为“晋文公”。

A走为上B反间计 C 苦肉计

28、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

A李代桃僵 B顺手牵羊C打草惊蛇

29、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

A顺手牵羊B反间计C打草惊蛇

30、在宋、金长期对峙中,金人采取“用敌制敌”策略,扶立刘豫为皇帝,来治理占领区。岳飞为了颠覆刘豫政权,巧施( ),并利用金兀术仇视刘豫的心理,废黜了刘豫。最后,金兀术又利用宋高宗对岳飞既爱又恨的矛盾情结,与秦桧联手,导演了另一出反间计。

A 反间计 B 苦肉计 C空城计

篇三:三十六计及其历史故事

瞒天过海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迷惑对方,最终来实现自己的目地。

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可是,隔着一条滔滔长江,如何进攻才能万无一失?老臣高颎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隋文帝依着高颎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健康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江南陈朝将领见这阵势,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谁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发起总攻。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陈军哪里还有还击之力?连陈后主也乖乖地当了俘虏。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颎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日本一味精商,为其味精销路不畅而苦恼.一天,他突发奇想,将味精瓶盖上用来倒味精的孔,有直径1毫米,加大到1.5毫米.用户不知道,用时一倒就多了.消费多了,销量自然也大了.这个商人用的是什么计谋?就是瞒天过海的计谋.他利用人们经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进了消费.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之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未能攻下。可突干想探听唐军虚实,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永不进犯。张守圭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了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内部的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契丹全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去拜访李过折,装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假意大肆夸奖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听罢,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诉王悔,契丹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败。他如脱离可突汗,建功立业,朝廷保证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果然心动,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任务完成,立即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毫无防备,被李过折斩于营中,这一下,契丹营大乱。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涅礼召集人马,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圭探得消息,立即亲率人马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从。唐军火速冲入契丹军营,契丹军内正在火并,混乱不堪。张守圭乘势发动猛攻,生擒涅礼,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逃难到齐国,受到齐桓公的格外礼遇,他把齐姜许配给重耳,让重耳享受大夫待遇。重耳在齐国六年,享尽荣华富贵,悠然自得,根本忘记了复国为

君的理想。其时,齐桓公含恨去世,众公子争权夺位,使得齐国陷入一场内乱中。跟随重耳身边的大臣狐堰、赵衰等,眼看齐国自身不保,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复国,不由心急如焚。一天早晨,大家相约来到郊外的桑树下,商讨把重耳骗出城外,迫使他出走别国。不料,他们的谈话被正在桑树里摘桑叶的齐姜的女仆们听见,她们回来把这件事告诉给齐姜。其实,齐姜也十分赞成重耳出走,她担心此事泄露,就把仆女们全杀了。后来,狐堰们的计谋不成,齐姜给他们献计:晚上,她用酒把重耳灌醉,再让大臣们趁机把他抬到车里,离开齐国。果然,重耳不知情由,被齐姜酒醉,又被稀里糊涂地抬进车中,远离齐国而去。当重耳酒醒时,才发觉上当,虽然气愤十分,却也无奈,只得步入周游列国的境地。齐姜以酒巧妙地瞒过了固执、心安的重耳,使他终于迈向了复国、复仇的为君之路,是又一例成功的“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

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西汉末年也是天下大乱之时,汉室王朝内部分崩窝析。在混乱中刘秀曾以招晦之计,渡过难关。也用借刀杀人之智,除去心头之患,又不落坏名声。刘秀与他的哥哥在昆阳一战之后名声大噪。刘秀告诉哥哥,可能要出现预测不到的坏事。当时诸位将领都想独占鳖头而得不到,必然对刘秀兄弟不满。而刘兄不以为然。果不出刘秀所料,不久,昏君刘玄就在朱缩和李铁的策划下杀了刘秀的哥哥。当时驻守在文城的刘秀一听哥哥被害,犹如万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单弱,无法与皇帝刘玄抗争,只用韧晦之计,也不为兄长披麻带孝,竞被刘玄封为萧王。但不久就与刘玄决裂,领兵向长安进军。当时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要地,刘玄派李铁去防守,以抵挡刘秀西进。刘秀手下有一名将军叫冯异,劝李铁归降刘秀。李铁很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却也因参与杀害刘秀的哥哥,怕刘秀不容他,即给冯异回信,意思是让冯异保证他归顺后有生命保证,有高宫厚禄。尔后,冯异在攻打洛阳各县时,李铁果然是按兵不动,不与冯异交战。冯异把李铁的情况如实地向刘秀作了汇报,请刘秀接受李铁归顺。 刘秀十分了解李铁的为人,知道他反复无常,不能使用,但如果拒之门外,对于自己也不利,因想出一条借刀杀人之计。给冯异回信中,只是提醒冯异:“李铁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辨识,大家还是坚守阵地为好,提防李铁搞阴谋诡计。”事后,刘秀将此信内容故意公开,众人议论纷纷。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知了信的内容,知道李铁心怀二意,就派人将李铁杀了。洛阳驻军失去了主将,军心大乱,许多人投降了刘秀。后来,大家才知道刘秀的用意,他借刘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死降将的恶名。

以逸待劳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

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

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权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崇祯皇帝宵衣旰食,倒想振兴大明。可是,他猜疑成性,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杀了明将袁崇焕,他的周围都是些奸邪小人,明朝崩溃大局已定。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滋长了骄傲情绪,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终于投靠满清,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多尔兖闻讯,欣喜若狂,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这时中原内部战火纷飞,李自成江山未定,于是多尔兖迅速联合吴三桂的部队,进入山海关,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多尔兖志得意满登上金銮宝殿,奠定了满清占领中原的基础。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 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声东击西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

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项羽亲率大军东征彭越,刘邦趁机派郦食其前往齐国劝降。与此同时,韩信也按照刘邦之命率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当韩信到达平原(今山东平原南)时,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的劝说,背楚降汉,于是韩信就想停止前进。时值齐国说客蒯通来投,对韩信说:“将军奉汉王之命去攻齐,今汉王又暗中派人去劝降,既无汉王命令,将军怎能按兵不动呢?再说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说降了齐国70多座城池,而将军数万人马征战一年,才攻下赵国50多座城池。你一个堂堂大将军,尚不及一白面书生吗?”一席话终于使韩信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下令大军渡河,继续向齐地迸发。齐王田广听从郦食其劝降之后,对韩信的行动毫无戒备,天天同郦食其饮酒作乐。汉四年十月,韩信率大军突袭齐国在历下(今山东济南西)的守军,直逼齐国都城临淄 (今山东淄博)。齐王以为受了骗,一怒之下将郦食其烹死在油锅里。之后,勿忙领兵逃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同时派人向项羽求援。项羽立即派大将尤且率军20万,与齐王会合,齐、楚联军准备迎战韩信。尤且手下谋士献计说:“汉军长途奔袭,远斗穷战,锐不可挡;齐军在本土作战,牵挂家室,容易溃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令军士挖沟筑垒,让那些已丢失了城邑的人知道齐王还在,楚王发了救兵,这样他们就会纷纷起兵反攻韩信。汉军处处受敌,断绝给养,定会不战自退。”尤且不以为然,他有自己的算盘。此番率军前来,名为救齐,实则是想趁机夺占齐地。他对其心腹说:“我军此番前来是为了救齐,如汉军不战而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呢?现在我战而胜之,齐国大半疆土岂不垂手可得?”但是,尤且做梦也没有想到,韩信正连夜为这位骄傲的将军准备墓地。几天以后,两军在潍河两岸摆开阵势,尤且在河东,韩信在河西,准备交战。韩信仔细观察战场地形,决定再用水战破敌。他连夜秘密派人装满1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次日上午,韩信率军过河进攻尤且。尤且见状,毫不示弱。亲率大军迎敌。双方未战几合,韩信佯败退兵。尤且不知是计,以为汉军无能,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韩信胆小。”于是,传令全军渡河追赶,想一举消灭韩信。当齐、楚联军刚刚冲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奔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韩信回兵掩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尤且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韩信平定齐国,楚汉之间已势均力敌,谁胜谁负,韩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邦为争取韩信,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项羽也派说客武涉往见韩信,劝韩信绝汉和楚,三分天下,为一方之主。韩信义正辞严地说:


三十六计中偷梁换柱的故事(5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700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