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吴胜壤读

时间:2016-12-21 07:18: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虎丘导游词

虎丘导游词

一、景区概况

虎丘,苏州人赞誉其为“吴中第一名胜”。海拔约36米,总面积约18.9公顷,是距离苏州古城最近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传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墓就葬在其中。墓中玄机重重,甚为传奇。虎丘林木茂密,山石灵怪,古迹遍布,四时风景宜人。古刹名寺趺坐山中,令人更添思古悠情。游人到苏州必游虎丘。宋代苏东坡就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明代文人李流芳则把虎丘景色归纳成“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意思说虎丘四季皆适宜游览。

虎丘景区分前山和后山,前山以人文胜迹著称,后山以自然景观取胜。

二、虎丘云岩寺大山门

大山门前横穿千年古街山塘街,虎丘即“七里山塘”的终点。隔河可见云岩寺照壁上“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这说明虎丘原名就是“海涌”。相传,虎丘地区乃远古时期大海中的一个岛屿,随着海水潮汐涨退,若沉若浮,故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山。相传三日后,白虎蹲踞其墓上,因此改名为“虎丘”。

进山门抬头可见“虎阜禅寺”的门额。为清朝时康熙皇帝的御笔亲题。康熙皇帝曾六次巡幸虎丘,最后一次巡幸时留下了这一匾额。

三、断梁殿

断梁殿原为云岩寺的二山门,始建于唐朝。重建于元朝至元四年(1338年)。为三开间的木结构建筑。因建筑正梁为两根一间半开间长度的圆木接成,代替了原来三根一开间长度的主梁,远看如同断梁,因此称为“断梁殿”。房屋构建为框架结构,有“千年不倒断梁殿”的说法。

二山门南面悬挂着“大吴胜壤”的匾额。意思是说“这里是吴中的名胜之地”。北面悬挂着“含真藏古”匾额,为现代学者梁漱溟所题。意在赞誉虎丘有真山真水的美景,又兼得人文古雅之韵。

(沿着石阶往上走,在山路的左侧,有一处泉眼,叫做“憨憨泉”。

四、憨憨泉

据说,憨憨原来是云岩寺里的一名小沙弥。他自幼双眼失明,但仍和其他沙弥一样,天天起床下山去跳水。一天,憨憨跳了两桶水,到了这附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两桶水都泼出来了。憨憨坐在地上想,要是这附近有个泉眼就好了,自己也不用辛苦得下山跳水。在恍惚间,他好像听见地下传来了车水马龙、水流不停的声音。于是他开始向地下开挖,希望能够挖出一眼泉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憨憨挖到了湿漉漉的泥土。在泉水喷射而出的一刹那,泉水喷到了憨憨的眼睛里,原来黑暗的双眼重新见到了光明。而附近的百姓对此也万分感激。

五、试剑石

眼前巨石中开,如同刀削斧劈一般。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夫妇铸剑。夫妇二人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在匠门外冶炼三月,终得一双雌雄宝剑。吴王得雌剑后欲试验宝剑的锋利,于是举剑劈下,将这块巨石一劈为二。其实,巨石为典型的火山凝灰岩,石缝是久经风化所致。

“试剑石”三字原为北宋吕升卿所写,今为僧人逸溪所补写。石上刻有元代顾瑛一首诗:“试剑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前两句描写了剑劈石开、崖倾水断的壮烈场面。后面则感叹,为何这么锋利的宝剑,在百年后却不能杀了宦官赵高呢?

六、古真娘亭

眼前的古亭为一美丽女子所立。真娘,原名胡瑞珍。因唐代安史之乱南逃至此。被骗流落阊门外的“乐云楼”妓院。真娘才艺双绝,卖艺不卖身。佳丽之名与杭州苏小小齐名。书生王荫祥用重金贿赂鸨母,欲夜宿真娘处。真娘不从,投缳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知道后大为震惊,方知看错了真娘性格。于是厚葬真娘于虎丘,并立誓终身不娶。

自唐以来,诸多名士对此均有题咏。

七、千人石

虎丘千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千人石平坦如砥,广2亩。石呈暗红色。摩崖石刻遍布四周。

相传,吴王阖闾的墓室建成后,其子夫差害怕工匠们泄露墓室内机关,就以饮酒的名义,召集了参加筑造墓室的千余名工匠聚集在石上观看鹤舞。趁机将所有工匠杀死。工匠们的献血渗入石头,日久不褪。以后每逢阴雨天,就能见到千人石呈现暗红色。其实,千人石之所以呈现暗红色,是因为它是海底火山凝灰岩的性质,呈酸性并且含有铁矿的缘故。

千人石得名的另外一个说法是。相传,东晋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聚石为徒,开讲《涅槃经》。竺道生又称“生公”,曾是京城有名高僧,但他倡导顿悟成佛修习佛法,因此受到了佛教传统观念的抵触,被赶出京城。竺道生云游四海后,见虎丘山景色幽静,云岩禅寺香火袅袅,于是就在这里开始传经说法。因为他讲授的是修习佛法的新方法,因此前来听经的香客很少,于是生公就搬来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头充当听众。群石领会了他的意思,都点头。百鸟也驻足静听。千年白莲竟也在寒冬一齐开放。因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说法。后来,来听生公讲经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千人以上,因此后人就将这块讲经的石头称之为“千人石”或“千人坐”。

白莲池中有一块暗红色的石头刻有“点头”二字,就是源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池边还留有“生公讲台”的摩崖石刻。

春秋时,吴国将军孙武受命于吴王阖闾,在千人石上操练由宫女组成的军队,小试兵法。队长是吴王得两位宠姬,不听孙武号令。几次三番嬉笑演兵场。终被孙武斩首于军前。从此留下了“三令五申”的典故和千人石东边的“孙武子

亭”。

八、二仙亭

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侧,得名于陈抟和吕洞宾曾在此下棋的神话传说。石亭原为宋代建筑,清嘉庆年间重建。全部用花岗岩石材。石亭雕刻精细,有二龙戏珠浮雕等艺术精品。

陈抟和吕洞宾都是中国道教中的人物。石亭外侧有一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吕洞宾云游四海时曾去过湖南的岳阳楼,现在又来到了虎丘。石亭内侧对联写的是“梦里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并是元”。上联说的是宋代道人陈抟老祖嗜睡。他来到二仙亭和吕洞宾下棋时,不小心睡着了。一个上山砍柴的樵夫看见他们两人在下棋就凑过来看。陈抟醒来后就将身边的樵夫认为是梦里的人物,就对他说:“年轻人,你可以回去了”。樵夫捡起斧头时,发现斧头柄已经烂掉,回家一看物是人非,才知人间已经过了60年,自己碰到的是神仙。下联的意思是说万事只要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找到事物的本真。二仙亭内石碑刻有陈抟和吕洞宾“二仙”的神像。

九、“虎丘剑池”摩崖石刻。

苏州民间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据说这四个字原来为唐代颜真卿所写,日久经风化,“虎丘”两字因剥落而模糊不清。明万历四年(1576年)苏州时刻名家章钟玉补刻上去。相对“剑池”两字的原版而言,“虎丘”两字有了假的嫌疑。

走进“别有洞天”圆洞门

剑池名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其一,据说因阖闾生前酷爱宝剑,下葬时“鱼肠”等名剑3000柄一起葬于墓室中,因此有“剑池”之称。

其二,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始皇、孙权等都曾寻过阖闾墓,剑池可能是他们寻剑挖地而成。

其三,宋代有人认为,剑池是古人淬剑之池,出于自然。

明代时,剑池水曾一度干涸。1505年,王鳌和他的学生唐寅等人来到虎丘,踏入干涸的剑池,在一个疑似墓门的洞穴前留下了“弘治乙丑侍郎王鳌来游,诸子唐寅侍从”的字迹。

1955年,景区清理剑池时,发现池底北端有一个“人”字形洞穴。高两三米,可容一人进出。洞底横置三块石板成品字形,一块石板垫在底部。石板间有铁钉钉住。由此可见,此洞明显为人工所建,极有可能为阖闾墓墓门。1978年10月,池水再次被抽干,景区派人进入洞底。摸到石板厚16-18厘米,但两次清淤都没有能搬动石块。后为保护山顶倾斜的虎丘古塔,最终也没有挖掘此洞。洞穴内究竟是什么,至今不得而知。

阖闾墓是否真在虎丘,因剑池未开挖而成为千年之谜。

“风壑云泉”四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此人爱石成癖。这四字将剑池幽谷生风,云锁清泉的空间环境描述得十分传神。

十、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塔八面七层,是江南现存唯一的砖结构古塔。塔中出土的文物印证了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完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古塔塔高47.7米,塔尖偏离塔基中心点为2.43米。水平差距为48厘米。古塔因身姿独特,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据勘测,古塔倾斜是因为塔基松软,加之苏州雨水偏多,致使古塔顺山势向后山倾斜。

文献记载,明代虎丘塔就已经明显倾斜。明末崇祯十一年,在修葺第七层时,采用了纠偏措施,所以真题向后山倾斜的虎丘塔,塔尖趋势向前山偏的。虎丘塔是姑苏城的象征。古有“未进苏州城,先见虎丘塔”的说法。为了更好地 保护古城象征,苏州人民政府在1956年、1981年两次对其进行维修。1956年采用了铁箍灌浆法。像箍桶一样,每层塔内用铁箍绑紧,地基浇灌水泥,有效地消除了塔身的裂缝。

1981年起,耗费5年时间对塔基进行加固。在塔基下人工打了44个孔。灌钢筋水泥做成水泥壳体。以起到地下放水的作用。又更换了部分砖,有效地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

篇二:东南奇观虎丘山

宋代的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千年以来,虎丘山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着“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我们到苏州,朋友理所当然要带我们去虎丘,停车场旁的义士情园正举办虎丘艺术花会,我们都没有兴趣,直奔主题的虎丘山,想在外边找位导游,南京来的司机大声地说,“导游都不美啊!”气得一群姑娘组成的导游中有人悻悻道:“又不是选美,挑什么相貌。”也许是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的美太有名了,到苏州来的人,对苏州姑娘的相貌期待值实在也太高,不能惊于沉鱼之艳,则失望至极。

美人既求不到,退而找了一个国营旅行社的导游,身材好似杨贵妃,走不上几步,就气喘吁吁。所以有时我们走得快,把导游甩在后面,也就自己看景,不用听讲解了。

虎丘山,位于苏州城西七公里,海拔三十四点三米,面积二百八十二点三亩。“虎丘”一名来历已近二千五百年,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

虎丘山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之美的赞叹。明代《虎丘有九宜》中说“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任何时候都有美景可看,都属于正当时。

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景之称。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汪洋,几个绿色的岛屿随潮涨潮落而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所以虎丘山门就叫“海涌潮辉”。

断梁殿是寺庙的二山门,上面有楹联:“塔影水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匾额为曾寿于一八七七年书补的“大吴胜壤。”

断梁殿建于公元一三三八年。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所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写的《虎丘序略》,对联云:“翠竹苍松全寺相,清泉白石养天和。”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带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也由此可以看出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古”字“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在虎丘理应保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建筑。但实际上,除了虎丘塔外,就是这座维修过多次的断梁殿还可称原物,其余建筑均不到百年。

有一口古井,叫憨憨泉。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的名字。相传他是个双目失明的孤儿,到虎丘寺当小和尚。每天下山挑水,有一次在这里因满地青苔滑了一咬。他想既有青苔一定潮湿,或许就有泉眼,便用扁担在地上挖,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从此取名憨憨泉。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侣侍奉贵宾的佳品。有人在此弹奏古筝,十分悠闲,可惜我们无暇细细欣赏。

一块中间裂开的巨石叫试剑石,有远溪题的字。相传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为了争天下,召吴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采“五山之精华、六合之精英”,在苏州相门外开炉生火,冶

炼三月,始终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莫邪奋勇纵身火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双剑。也有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寻觅吴王随葬的三千把宝剑,得到一剑后,随手向一块巨石砍去,巨石当即裂成两半。事实上锋利的剑未必真能劈开巨石,试剑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出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后沿着裂隙形成的大缝,酷似剑劈。但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慑于吴国的坚兵利器,小国不战自降。所以,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在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另有一石,果严书“石桃”二字,却是孙悟空的典故,一部《西游记》,不知成就了多少景点。

枕石是一块巨大的蜒蚰石,因形如枕,故名。关于枕石,有说因为晋代高僧生公常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故得名。也有说明朝才子唐伯虎在此休憩,并与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与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导游介绍,年轻人在这里可以往枕石上扔小石头,掉下来是生女孩,不掉下来则生男,也不过是个游戏。

虎丘前山上山道路的尽头,是“古真娘墓”。真娘,也称贞娘,本名为胡瑞珍,北方人。唐代安史之乱时,逃难来到苏州,无依无靠,被迫堕入妓院。她善歌能诗,才貌出众,是当时苏州的一位绝色佳丽。当时有一位青年王荫祥重金贿赠鸨母,欲留宿于真娘处。真娘投缳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大为震惊,厚葬真娘于虎丘山,并于墓上建亭纪念,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是游客拍照集中的地方,排着长长的队伍,一是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是属于虎丘标志性字迹。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有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是虎丘的中心,远处的篆刻为“生公讲台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二仙亭是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路过,见状便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这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缘故。陈抟老祖以睡功著称。一觉醒来遇见樵夫,樵夫和他说的话他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这就是对联中的上联:“梦中说梦原非梦”,下联就有点玄乎,叫做:“元里求元便是元”,讲的是道的道理。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有陈抟的“点头书”为证。另一幅对联“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讲的则是八仙中吕洞宾的行踪。

剑池在“别有洞天”圆月洞内,“别有洞天”出自苏东坡诗句“落花流水窅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意思是,圆月洞内是神仙世界,是苏州百姓的老祖宗居住的地方。“别有洞天”是人工砌成的一道墙,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

之所书。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一九五五年整修虎丘,疏浚剑池。当时曾刷洗苔藓,核实剑池东侧岩壁上确有明代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吾翕等人以及唐寅、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两方,载有明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年)剑池水干,于池底发现吴王墓门的简单情况。后来又戽干池水,出清污泥,又见剑池两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没有高低欹斜现象,显然是由人工开山劈石所凿成。池南有土坝一个,与石壁三面相连,面积约四只八仙桌大小,低于平时水面三尺,是人工筑成用作蓄水的。由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一个洞穴和向北延伸约一丈多长的隧道,可容身材魁梧的人单独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不难推断,也是人工开凿而成。尽头处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多隙地,可容四人并立,而无回旋余地。前面有用麻砾石人工琢成的长方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土中作底座,三块横砌叠放着,好似一大碑石。每块石板的面积约二尺半高,三尺多宽。第一块已脱位,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二块石板门的石质不同于虎丘本山的火成岩,表面平整。由于长期受池水侵蚀,显露出横斜稀疏的石筋。根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的墓门。剑池是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通路,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形式是完全相符的。据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这样的描写,现代人虽然不一定全信,但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之墓,建筑规模很大是肯定的,墓室设计也必然会相当精密和隐蔽。从虎丘后山由泥土堆成和上述种种迹象分析,剑池很可能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墓门后面也很可能存在某种秘密。但是吴王墓是否即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尚是千古之谜。

过“风壑云泉”、“可中亭”、“解脱门”、“致爽阁”、“双吊桶”等景观,双吊桶据说是西施照镜处,可惜我们一行皆为男士,否则有女士照一照,能变得更漂亮一些也说不定。这时我们看到了国务院一九六一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云岩寺塔”,也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云岩寺塔,也叫虎丘塔,在整修云岩寺塔的过程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如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特别是楠木经箱底部,写着建塔的年代,从而确切地解决了关于该塔建筑的时间问题。该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九五九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九六一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看到的宝塔,是经过七次火烧而遗留下来的塔心部分,平面八角形,七层,高四十七点七米。云岩寺塔是一座有名的斜塔,据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二点三四米,倾斜角为2°48’(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四点四米)。偏斜的原因,是塔基不均匀引起的。因为,塔基建在阖闾墓的封土堆上,地基比较松软,塔身约六千多吨,由于地下水、地表雨雪渗透等自然影响,促成塔身向东北倾斜。据说该塔从元代开始就逐步倾斜了。为了保护这座古塔,采用铁箍喷浆、盖板置换、围桩灌浆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塔身的开裂和地基的松软问题,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这座千年古塔。但游人却只能远看、拍照,而不许攀登了。山上有苏州的市树朴树。

过花雨亭,到了万景山庄。万景山庄在虎丘东侧,建在沿山坡堆起的黄石假山上。经二十年风风雨雨,黄石假山已与虎丘山体连为一体,陡生许多野趣,令人疑为山之余脉。数百盆精品盆景高低错落在山坡目,站在高处一目了然,极富气势。所有盆景都与转墙外虎丘塔遥相呼应,两者似乎在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互补与契合。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

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的美的联想。万景山庄为我国最大的盆景园之一。集中了苏州的大部分盆景精品。其中雀梅王“虎踞龙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高一点八米,冠幅高二点五米,是为数不多的特大型桩景。从南向下面看,主干横斜,形若猛虎蹲伏;从北向反面观之,主枝自然弯曲,如蛟龙腾起,是元代石墩、明代盆、清代树,导游说价值数亿元,我们不懂盆景,只有用耳朵听的份儿。盆景精品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因为它有生命。为了一个精品,往往倾注了园艺专家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在欣赏盆景时,不仅要从外形上看,更须了解整棵树的布局,园艺专家的意图、工夫,以及他要表达的内容,盆景园就大有可看,而不会匆匆走过,我们现学是来不及了,只能在“亦山亦水”的拱门留个影,就匆匆走过。

走过之余,也有些怅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到哪里“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想起“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也只能“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篇三:江南游第三站

江南游第三站

――苏州之虎丘

[苏州虎丘介绍]

苏州虎丘是著名的风景区,位于苏州城外一座仅30余米高的小山丘上,素以"吴中第一名胜"而著称。已有二千五百年悠久历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鹤云泉,令人留连忘返。

位于虎丘西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 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木丰富,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

06年3月18日,我校开展“3.8妇女节活动”,此次的活动地点就是苏州的虎丘,很早以前,我们就在盼望着“3.18”的到来。(打破常规的是,这次可以带一个家属,很多学校的男教师都报名参与了,当然少不了我了。) 那天,经过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顺利到达了江苏虎丘。一般的寺庙都藏在深山,而虎丘却是山在寺中。有一句打油诗就形象地点出了虎丘寺寺包山的特点:“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现在我们来到了虎丘山门“海涌潮辉”。这四个字点出了虎丘的来历。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这儿是一片枉洋,几个绿色的岛屿在潮涨潮落时隐时陷,当时称为海涌山的虎丘最矮小,却美丽,如浩淼碧波中闪烁的明珠流辉至今。“海涌流辉”水墙门是照壁的一种,苏州拙政园旧大门前至今仍保存有巍峨古朴的水墙门,体现了水乡人家的门面和脸面。 留了一张合影后,就全团出发,我与铭紧紧的跟着导游小姐,虽然有点乱,有很多人为了摄影留念,就没跟得上,但我们全程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所以如果下次再去的话,我也能做导游了,呵呵。出去游玩,我想摄影留念只是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去了解这一景点的一些文化底蕴。让自己的身心在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放松,更在追寻古人的踪迹中得以心灵的陶冶。

走进虎丘大门,穿过“海涌桥”,就看见了“断梁殿”,门下挂着“大吴胜壤”的门排。“二山门(断梁殿)”始建于公元1338年。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断梁殿上朝南匾额为曾寿于1877年书补的“大吴胜壤”。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民间传说,只要去掉这些

传说的神奇色彩,就可以看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古”字“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过了“ 断梁殿”正道边上有一个庄园,正面墙上书有“龙、虎、豹、熊”四个大字,此庄据说是清代一个状元与其小妾品茶的地方。(后来在游掘政园时才知道这个小妾竟也是个名人,这里暂且不提,你可以猜猜她是谁?呵呵)

沿着山道而上,就在庄园的一个边门下,有一颗水井,井栏和井后壁上都刻有“憨憨泉”三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开卿历书。相传此井为梁天监中神僧面含尊者所凿,面含尊者,也叫憨憨尊者,因之名泉。憨憨是虎丘寺里的一个小和尚,从小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最可怜是他双目失明,整天闷声不响。常受寺里的和尚欺侮。那时候虎丘山上还没有水,寺里的水都要憨憨一担一担的从山下挑进来。有一次,他太累了,做梦还在挑水,一担又一担,一不小心,滑倒了,第二天,憨憨去挑水,巧的是他真的也滑倒了,起来后在地上摸索着找扁担,触摸到有一块地方长满了青苔,湿润润的。憨憨想,虎丘以前叫海涌峰,听说山上有泉眼直通大海,莫非这儿就是泉眼?想到这儿憨憨 跪立在地上,用十指刨了起来,每天一有空就去刨,天长日久,越挖越深,有一天他感觉到地上的泥土越来越湿,猜想快挖到泉眼了,他高兴极了,最后用挑水的扁担用力向下一戳,这时一股清泉从地里喷涌而出,打湿了他的脸,泉水流到他的眼睛是,竟神奇地使憨憨恢复了视力。山下百姓听说了这个消息,纷纷赶来,用山泉为双目失明的亲人治病。而憨憨 也从此精研佛典,成为一代高僧。井旁还有一块露出地的石块,像极了一只蛤蟆,这有什么故事,就这知道了。关于“憨憨泉“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们继续跟着导游沿道而上。

不多远,我们一眼就看见了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石头长约2米,宽约1.4米,当中有一条笔直的裂缝,这就是著名的“试剑石”。传说吴王一心想要称霸天下,召集很多的匠人为他铸剑,但一直都不满意,因为越国有一个铸剑大师欧治子,他铸的宝剑削铁如泥,后来吴王打听到苏州城里的干将是一个奇才,就让他铸剑,限期一个月,干将遍寻天地,用各种最好的矿料铸成了一把宝剑,但他想到吴王得此宝剑,定会杀了他,他利用剩余的时间又铸了一把宝剑,与此剑配成一对雌雄宝剑,名为“干将”、“莫邪”。他把“干将”交于其妻莫邪,把“莫邪”交付吴王。吴王大喜,此时他正在虎丘游玩,于是手持剑朝身边一块青石轻轻一劈,青石一分为二,而宝剑依然光芒四射,刃口完好无损。吴王得意非凡,但又一想到干将这人本事这么大,万一被越国收买岂不坏大事,遂命人把一代铸剑高手杀害了。

闻此消息,莫邪带着“干将”逃出城去,从此隐居山林,后来其产下一子,从小习武练剑,十八年后,其子取出“干将”,去苏州,最后杀得吴王。

另有一传说, “试剑石”乃始皇帝听闻虎丘埋有吴王墓和其宝剑,便掘墓寻剑,后得得宝剑,以石试其锋利,挥剑一砍,就有今天“试剑石”之说了。从今天来看,此剑真的可以说是宝剑了,(但这块石头是否为当年始皇帝试剑之石,那就不得而知了。)(右图为试剑石。)在试剑石旁刻有元顾瑛的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过了“试剑石”就是“仙人桃”,据说摸一摸就会带来好运,还有一个顺口溜“一摸长官运、二摸带财运,三摸桃花运”我们都上去摸了摸,以其能带来好运。

正在我们留影时,那个导游又开始走向下一个景点,我们忙下来,跟了上去,来到一块像枕头一样的大石头旁,她说:“这块石头从侧面看像一个枕头,所以

叫做“枕头石””。 关于枕石,有说因为晋代高僧生公常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故得名。也有说明秀才唐伯虎在此休憩,并各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各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导游说捡一块小石头往上扔,如果石头不掉下来,那么将会生男孩,如果掉下来,那就会是女孩。许多老师都喊着说让我们试试。铭捡起一块小石头往上一扔,最后还是掉了下来,这个动作引来团里一些老师的玩笑。这时导游又说了,在明朝的唐伯虎扔了块石头没掉下来,后来果真生了一个男孩,故才有此一说。

再上去,山路边上有一座小小的墓碑,上刻“真娘墓”。这座墓虽小,但与杭州西湖的苏小小墓齐名。传说真娘本姓胡,唐末人氏。出身京都长安一书香门第。从小聪慧、娇丽,擅长歌舞,工于琴棋,精于书画。为了逃避安史之乱,随父母南逃,后与家人失散,流落苏州,被诱骗到山塘街“乐云楼”妓院。因真娘才貌双全,很快名噪一时。虽身在风尘之中,但守身如玉,只卖艺,不卖身。一次,有位儒雅的公子王荫祥不知真娘的性格,出重金要求留宿,鸨母贪财答应了。真娘无奈,只得约王荫祥明日再来。王去后,真娘当天就悬梁自尽了。王荫祥再来,后悔不已,厚葬真娘于虎丘,并刻碑纪念,载种树于墓上,人称“花冢”,并发折誓永不再娶。

另传说***在真娘死前没有香味,死后其魂魄附于花上,从此***就带有了香味,所以茉莉又称香魂,***茶又称为香魂茶。故后人在墓前的石壁上留有“香魂”二字。

还未来得及细细感怀真娘的坚贞,怜香惜玉一翻,导游就带着我们继续向上走去。

向上没走几步,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很大的广场的样子,有一块巨大的石块平铺在中间。导游介绍说“大家面前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虎丘的中心,千人石。”远处的篆亥为“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很多同伴看到这里风景不错,都想着留影,但导游的意思是一会儿你们有时间再来拍摄,现在跟着她继续向上。我和铭都没有拍摄,而是选择听她的讲解,没有导游的游玩那是一种遗憾,将会错过景点的真正内涵。

很快我们就来到闻名的“虎丘剑池”。“虎丘剑池”四个大字通常是游客最爱拍照的地方。一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则很有标志性。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614年,石刻名家章仲玉进行描摹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但当你仔细看时“虎丘”虎的一撇和“剑池”剑的一撇,就可看出二字的差距,“剑池”剑的一撇给人感觉如剑出鞘,非常淋漓酣畅,而“虎丘”虎的一撇的收尾则圆润有余,刚劲不足。

但是,“假虎丘真剑池”的真实含义还不在此,请大家跟我进“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这道墙是人工砌成。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

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注1:关于剑池的成因,据《吴地记》载,因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据《元和郡县志》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所凿之处遂成深涧。”看来,剑池是因为埋剑、寻剑而形成的。不过宋王禹却认为“池实自然,剑何亡传”。到了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剑池时确实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横三竖四块青石琢成的长方形石板,显然均为人工所为。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因此推测可能为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未打开墓门,留下千古之谜。现在的情况是虎丘后山为土堆砌,前山为巨石,因而推测后山为人工所堆。如果是这样,就和虎丘塔的倾斜有关。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所以,我们不妨认为,是吴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倾斜,而虎丘塔的倾斜又保护了底下的吴王墓,使之不能开挖,成了一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这就是塔与墓两个重要古迹之间的关系)

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来到了“双井桥”,在这桥上有两个洞,实为两个井,直通下面的剑池,原先这两口井只是山僧提水用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这里照镜,而且她的丈夫夫差陪同她一起照镜,所以这二口井也称“夫妻井”或“鸳鸯井”。其实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西施照镜时,正好下面池里的鱼看了都沉了下去,故有“沉鱼”之说。正当我们好奇着往井洞中观望时,导游说:“从这里再看剑池,就更能感受到它的陡峭和惊心动魄。”的确,站在此处,府看剑池,更像一把出鞘的宝剑,寒光四射。

过了桥,再过一个院门,我们就来到了遥望已久的“虎丘塔”。 虎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高47。7 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塔尖偏离中心2。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请大家注意右侧塔身呈弧型曲线。因此,由此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似乎偏向左边,这是因为1638年遭雷击失火烧毁,重建时为改变重心、纠正倾斜的结果。我们知道,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在三十年代倒塌。到五十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1956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

1981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加固地基。在塔基下人工打44个孔,灌钢筋水泥,在44个桩下做水泥壳体,地下防水,更换部分砖体,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听到这里当时我就在想,这样会不会影响塔底的吴王墓呢?后来又想我都能想到,想来那些专家也会考虑这一问题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修塔时,在宝塔内发现了越窑青瓷花碗、装有经箱的石函等珍贵文物,发现了当年修塔时的工具,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物中的文字记载,证实了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是从959年到961年。 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仓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我还要添一句:到虎丘,不可不留影虎丘塔。

到此导游的讲解也就结束了,再一句“祝大家玩得尽兴。有缘再见!”后,翩来而去,在来时导游曾说过曾有多位帝王来此游玩,并留下墨宝,特别是康熙曾六次到此怀古且留有墨宝石碑,还乾隆的。我在导游临走前打听了石碑的情况。原来旁边的一间房内就摆放着当年的三块石碑。我与铭忙过去观看当年的历史。发现门口用栏栅隔开了,但这并不影响游客的观赏,让我们失望的是,这三块石碑已经模糊不清,听导游的讲法是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最主要的是文革时的人为破坏。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好一阵感叹,十年文革,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又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右图为三块石碑中最清晰的一块了,其他两块已经看不出字迹了。)

此房旁边有一个小山门(北),出此洞门,就可称为真正的后山了,山下树木茂盛,人迹清少。沿着小方砖铺成的小道向东而行,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同事,有的坐在石椅上休息,欣赏那一份平淡的宁静,有的则在另一边聊得正欢,更多的当然如我们那样,东走走,西看看,不时按下一记忆的快门。

再往回走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几批外国游客,看外形就有西方人,听声音,还有日本人和韩国人,看来虎丘的名声在外啊!

我们没有按原路返回剑池,而是从虎丘的西边下的山,来到了“致爽阁”。 “致爽阁”,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这里是虎丘山最高建筑。此处陈列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湛。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这就是著名的“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这景观还有两种神话传说呢!

一种是:阖闾命专诸,用“鱼肠剑”藏于鱼腹内,刺死吴王僚,然后将他葬于狮子山;阖闾死后,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山,狮虎遥遥相对,僚是含恨而死的,所以有狮子回首始望虎丘之说。

还有一传说是:秦始皇东巡到虎丘,准备挖阖闾的墓,却看到一只白虎蹲在坟上,于是他拔剑去刺这只白虎,但是没有击中,却刺在石头上,使石裂成池,即“剑池”。后来白虎占山为王,危害人畜。曾在寒山寺“挂锡”的文殊菩萨,在西方灵山,他的坐骑青狮恼恨白虎作恶,趁菩萨闭目养神的时候,偷偷走出山门,直扑虎丘,将白虎斗死,但此时时辰已到,来不及回去,从而触犯戒律,跌落人间,化作石山,山体形哪卧狮。

从“致爽阁”下来到“千人石”,途中路过“陆羽井”,只是被围起来了,正在修建中,没有开放。也由此可见现在的这些旅游景点很多其实都是后人修建的,真正的历史原物,得以保存至今,那就真的不容易啊。这让我想到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中国的敦煌莫高窟,听说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损坏的极其严重,上世纪三四年代很多还能看到彩色,但现在却已经不见当年风采了。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我想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保存、保护这些名胜、古迹。

“拥翠山庄”、“冷香阁”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看过了古人的居住环境,更引发我们一探苏州园林的欲望。特别是铭,特想亲眼见见古代江南大族的人居环境。所以我们决定,乘此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留园或者是掘政园,细细品味古人的风韵。

后来,我们累了,就随意的走走。行走在两排大香樟之间,微风徐徐,另人心旷神怡,感叹不虚此行,强烈建议学校以后多多开展此类活动,让身心俱疲的教师能有一个放松的机会。


大吴胜壤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67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