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民族学生行为养成的积极意义

时间:2016-12-15 07:37:4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川省盐源县中学校李强云

[摘要]中小学时期是养成习惯形成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抓好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从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的小事抓起、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我校是一所彝族聚居县的县城中学,班主任培养是我校教学教研的重点课题,其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研究之一。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长期积累而养成的定型行为,是一种心理需要。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发性,时间越久,习惯越难改变。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体现着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它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因此,抓好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当前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明显的问题,表现如下: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在公共汽车上,好好的座位伤痕累累;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孩子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自己值日、劳动的怪现象。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缺乏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通过调查和分析,造成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以下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众倾向;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自制力不强,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激动、冲动。目前不少中学生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以致使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当前,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一方面,传播工具先进发达,互联网迅速发展,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力。但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近年来,部分学生沉迷网吧、游戏机房和歌舞厅等,荒废学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当一部分少年犯就是因此走上犯罪道路的。另一方面,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的强烈驱动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人抛弃了原来恪守的规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道德品质被有些人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空话,使之在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方面的作用被严重地弱化了。

怎样矫正中学生不良好行为习惯迫在眉睫,可采用以下措施:要重视舆论引导,通过典型示范,让中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得到启迪,找到自身行为规范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把讲文明、讲道德、讲奉献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媒介关于公共生活中各种文明、道德行为的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及对公共生活中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的解剖,营造讲文明高尚、不讲文明的可耻的浓厚的舆论氛围。要给予因家庭关系破裂,生活中遭到不幸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家长营造一个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帮助家庭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庭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

审美情趣。从法制上规范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公德教育网络,使公德教育一体化,让全社会齐抓共管,落到实处。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教育的成效得到巩固和发展。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倾向给予正确引导,以加强针对性。教育内容应立足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判断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主动接受教育。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有教育客体转为主体,被动转为主动,从而积极吸收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念。改变过去德育讲得过满、做得太少;强制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注重让学生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和自主评价的活动实践,使他们自觉、自主、自动地参与,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予以体认,并自我内化,从而使道德真正成为学生内在、自律的行为规范。要着重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热爱祖国、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等基础教育。核心是学会如何做人。所以,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中处事、修身之道中的精华摆在中学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传统的修身、处事观将“做好人"座位人生的基本坐标。加强道德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若能把为什么会产生某种道德规范,它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它等问题讲清楚,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更自觉、更有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自己去总结、去探讨、去筛选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把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西方现代道德力量相结合,培养鉴别能力。我们要指导中学生学会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并在相互比较中提高其鉴别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要求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和督促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增强自信心、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逐步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增强学习意识,养成热爱学习习惯,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总之,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在朝朝夕夕,一次次活动中养成的。教师要立足现实,注重过程,既要抓住关键时期的强化培养,又要时时注重平时点点滴的小事。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活动的本身成为养成教育的载体。

篇二: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格塘镇山塘中心小学 杨依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关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这位学者所提到的这些,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一、如何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是关键。

“严师出高徒”。一个班级的习惯的好坏,班主任起决定性的作

用。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作为教师,特别是当代教师再难也要向“人师”努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产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扫清“匠气”,挑起“育人”的重担,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在向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同时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现代的学生除应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健康的体魄,一定的劳动技能外,尤其要具有文明的养成教育。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教师的教态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学生是老师的影子”,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是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本身就应该是这种人。

二、运用多种手段,多措并举促进养成教育。

1、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古人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同学宣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范。并根据本

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联系实际逐一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养成教育,使学生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2、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制定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制定“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开展“争当小明星”的活动。每日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天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奖励一

颗星。每周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一周的“学习之星”、“卫生之星”、“文明之星”“口语交际之星”、“守纪之星”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价督导,学生在学校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必要时延伸到“家长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抓好养成教育,促进教学工作。

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百益无害。我是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我们班有学生36人,大部分学生都是由校车接送,但学生一早到校后不会主动在座位读书,也不会主动交作业,而是结伴玩耍,尤其个别学生不仅自己不读反而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喜欢讲小话,今天忘记戴红领巾,明天又忘记带教科书,后天又忘记带作业本,开学不到三周,学生忘记带这带那的事情几乎天天有,这都是一种坏习惯的养成,如不及时纠正便会越陷越深。抓好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学校教育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道德水准高、文明层次高、思想品质高的接班人。为达此目的,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

所支撑的。某种习惯形成之日,也就是某种性格形成之时。人的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性格中的很大部分,所表现的正是一个人的习惯的行为方式。因此,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也就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养成教育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才,请补上“养成教育”这一课。

篇三: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总结萁

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教育

宁夏固原回民中学 756000 戴勇毅

[内容摘要] 要让孩子从小具备成功者的素质,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培养一生的好习惯。笔者通过对少数民地区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的分析及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原因的探究,进而对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措施的探讨。从家庭、社会、教师不同角度阐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将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行为习惯 家庭 社会 教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呢?在具体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探究其特点与形成原因

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那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探究其特点,分析其成因。

(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特点分析

1、控制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相比初中时期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如感兴趣的活动,能坚持四十分钟以上;不感兴趣的活动,在成人的要求和督促下,才能坚持十五分钟以上。

2、自我评价能力差。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

3、辩别是否能力弱。如喜欢交朋友,邻里的伙伴,同座的同学,给他东西吃的高年级学生,均可能成为朋友,朋友关系很不稳定。

4、对家长、老师比较信任,特别是对老师说的话。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在家中表现明显。

5、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自已的行为容易受到外介的诱导,跟着好学好,看到不好的行为习惯也会不自觉的模仿。

6、民族特点习惯突出。少数民族特有的纯朴、讲义气也在小学生身上得到耳目渲染,给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学生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1】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1、家庭是影响初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滞后软弱。可以说,不少人家的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不良日常行为的学生的发源地。2、学校教育条件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给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在农村读书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流失大,甚至根本就不读书。教育环境差。在大力推进素质

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举步维艰。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家长和群众看学校的工作成绩,不是看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得怎样,而是只看学校送走了多少个重点高中生。其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只是水中花、镜中月。搞形式,走过场,考核时就是看总结,只要总结写得好评价就好。另外,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制度、用人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无前途,还不如做生意。书读出来今后当个老师还没有哥哥开车挣钱多,爸爸妈妈开商场又不累,又自由,挣钱还多,所以不愿读书。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要坚持不懈去做。 譬如,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餐排队,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如,组织班干部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零用钱登记,原则上不准学生带钱到学校来,即使带来了也要向老师说明用处,这样就杜绝了学生买零食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养成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如有些学生总是上课睡觉,了解情况后得知,学生多数是因为作息时间不好,导致第二天上课睡觉,针对情况,一些同学建议放学午餐后就就睡觉半小时,晚上自习后就休息,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民族学生行为养成的积极意义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2204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