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000字

时间:2016-11-30 09:12:1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经过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时至今日,金融风暴的尾巴仍旧在我们上空盘旋持久不去。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经过阅读《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了我应当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认清发展之道。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经阅读了《货币战争》这本有宋鸿兵撰写的书,虽然其中阴谋论的论调有待商榷,但是他却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兴趣以及动力。《货币战争》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乃至美国金融的发展史,尤其让我对美国这个现如今的超级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从一个英殖民地蜕变,成为现在这样经济繁荣昌盛的庞大金融帝国。当然,从电视报道等渠道我也了解到,即便美国现在经济如此昌盛,但是它的负债却也是世界最高的,这就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负债额巨大的美国仍然能站在金字搭顶端屹立不倒?然后,我就有幸结识了能够解答我疑惑的朋友——由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简单的了解了美国是如何了利用借债发展国内经济,以及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负债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就像老一辈的中国人宁肯花一辈子攒钱买房也不是很愿意向银行借款买房一样,还是自己的钱花得踏实。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在这个金融市场中由于投入产出比的因素等等,人们开始借外债来进行自我发展,就好比借鸡下蛋一般,借了别人的钱,自己用这些钱赚更多的钱。美国政府便是如此,借大量外债,发展国民经济,别看美国近几年总是报出美国的巨额赤字,但是美国经济总体水平仍就是逐年上涨。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进行融资,将得到的资本用于投资和开销当中,只要政府能正确的发行国债,投资得到的回报大于外债,只要不出现大的危机,那么社会的资产总额逐渐上涨,同时社会的财富就会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由此可见,负债未必是件坏事。

从本书中,我还了解到,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金融体系尚未完全成熟。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衍生出来的。就如原来的“养子防老”思想,现在的养老保险就有这样的感觉。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文化,因此眼僧出的金融体系就会多种多样,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去看待现如今的金融体系。

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似不合常理的制度未必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我们不能固守自己的思想。同时,我向中国GDP排名现居第二这一消息大家一定都知道。我们先后超过了意、法、英、德、日,迈入了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每一次GDP排位的上升,都能牵动我们的民族荣誉感,让我们抬头挺胸,为我们的民族骄傲自豪。但是,这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球范围内恨不得是倒数的行列中,再高的GDP排位也不能弥补这一缺憾,因为这才是切实落到每一个民众头上的,代表着多数人幸福所在。有数据显示,在09年,中国人均收入0.36万美元,美国人均收入4.224万美元,日本3.87万美元,由此得出,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及两国的1/10。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究竟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从古至今,他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原因,支持我选择“藏富于民”。第一,国库富余,国民空虚,这个社会必定不安稳,难有发展之路。第二,大量财富屯于国,会让政府人员腐败,加大贫富差距。 秦始皇,我们都不陌生,虽然在其统治时期留下了很多至今让我们自豪的文明遗迹,比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等,但是由于后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贫富差距加大,最终这个帝国崩溃,徒留后人感慨万千。

现如今,中国正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完善中,这时候更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防患于未燃。在未来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中存活下来,并不断壮大发展。

篇二: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

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金融的逻辑》引起了我对鹤山金融业发展的思考。在地理位置方面,鹤山毗邻港澳,扼粤中水陆交通要冲,陆路国道325线、省道江肇线纵横贯穿市境,建成的佛开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广珠铁路为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几年来,鹤山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大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今年5月,鹤山市首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国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运营,这标志着鹤山市金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是鹤山市贯彻落实国家、省、江门市关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6月29日,交通银行正式亮相鹤山。鹤山支行是交通银行江门分行设立的第一家支行,该支行的开业得到了我市金融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交通银行江门分行首家支行落户鹤山,表明了该行对于鹤山市金融事业的重视。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海外华侨同胞资源,结合《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金融业方面与港澳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吸收港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运作方式,通过引进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申报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外资银行合作组建村镇银行,扶持企业上市,推动政银企合作交流等方式,壮大鹤山的金融业,努力配合江门市的金融发展,成为连接珠三角地区和粤西金融业的互动中枢,更好地服务地方乃至广东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影响力和知识普及性。陈志武教授的文字非常平和,既运用通俗的金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又从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等各个层面旁敲侧击,让人读之醍醐灌顶。

篇三:《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敬爱的党组织:

2012年6月,支部全体党员对《金融的逻辑》一书进行为期2天的阅读学习。通过此次学习,我理解了金融的原理并且对整个金融市场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受益匪浅。

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我感受较深的是,陈教授在书中认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这种研究,深化了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证券融资只是简单地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化,并能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会决定在竞争中谁会成功。特别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不是对外掠夺,而是金融创新是它们崛起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与国内很多人的认识有出入的观点。历史上,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参与了掠夺中美洲的黄金,但它们都被英国超越了。作者还认为,从中国发展实践看,市场化改革只是缩短了“财富”跟“钱”之间的距离,而“资本化”改革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钱”越来越多的更重要原因。

他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如土地资产的资本化,使农民的土地除了作为生产资料外,还可以以资本的形式出租、入股、出售等等,一使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二使农民获得财产性的收益;还比如,一些商标、技术等等,可以作为资产入股、出让,使其资本化,有销售和技术优势的持有者与制造商结合,使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资本深化改革方面,国有企业的资本,还需要社会化,使其变成上市的社会公众公司,一则改变其治理结构,成为大众监督下的企业,二是其经营的成果,由大众分红的形式分享。

陈教授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看他的书,可以帮助我们以学习的眼光全面看待这场危机。美国过度信贷消费,以及金融衍生品监管真空被认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美国一长条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包括多个委托―代理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的程度严重上升,进而引发危机。本质上,这次危机起因与中国国有企业失败的原因完全一样,即委托代理关系松散,导致委托代理关

系高成本和失效。解决之道是,使在最前面直接与借款方打交道的中介商必须要分担一定的坏账风险,证券评级公司、审计公司也必须承担后果,而不能像现在这样,他们做好做坏照样收取固定的服务费。目前各国都在修改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试图把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纳入监管范围,把风险资本覆盖在各个环节。作者上述完善委托―代理关系、减少代理成本的思路,是试图利用市场力量来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值得金融监管改革加以借鉴。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通过市场自由化和金融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个人自由。这也是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所倡导的。国人通常会认为西方文明倾向于物质文明,是注重于发展科学技术,忽视了精神文明。殊不知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我国长期以来的交易往往是通过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信任关系形成的隐性契约,而外部的市场框架却一直没有形成,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化交易。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家庭内部的关系也就是一种利益关系,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外部的市场交易框架井然有序。在家庭内部之间人们往往反而能够正常的进行情感互动,家庭内部关系反而更容易和睦。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如何有效地建立有效的现代金融制度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市场专业化和社会分工越来越需要细化的今天,金融现代化是势在必行。当然,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也有利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和睦。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79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