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中国美术史论文5000字

时间:2016-11-29 11:20:0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美术史论文范例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

——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关键词】:

元青花 玉壶春瓶 蒙恬将军

【摘要】:

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

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

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可由于

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国内所藏元

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

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

余件2。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

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

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

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

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

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高 图1

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1

2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3页、116页 许明 《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41页

3 同上 142页

分。关键人物蒙恬将军(见图2)位于这幅画卷的右端,身披甲袍,头戴冠,冠前端有一上扬的羽翎。他坐于木榻之上,右脚踏方案,左腿盘于榻上,并将手撑在其上,另一只手则前伸整个手掌微张,似乎在向部下发号施令。蒙恬将军头部略向下低,但眼睛却正视前方,目光炯炯,脸颊处的络腮胡

尖微微上翘,一副威风凛凛的大将风范。身后站

着一名挂剑武士,手中持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

上书“蒙恬将军”四个大字,而纵观历代青花为

画题款的只此一件。高耸的旗帜巧妙地填补了瓶

颈的空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雄壮,同时也衬托

出了大旗下蒙恬将军的威严感。这就是画的第一

部分,通过一株芭蕉的过渡,便进入了画面的第

二部分。这部分只有一个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

士(见图3),他右脚踏地、左脚脚尖点地,推测

应是向蒙恬将军走去。同时他将左手后指,眼望

着蒙恬将军,表情严肃,嘴虽闭合却像是要对蒙

恬将军汇报着什么事情,与蒙恬将军的表情和动 图2

作相照应。虽然画得还不够准确自然,例如手的部分和服装,但已将人物表现得甚 是生动。在他身后一株竹子的掩映下,呈现出的就是画面的最后一个部分,这部分

图3 图4

有两个人物(见图4)。左侧为头戴毡笠,衣着右衽短衣,束腰带裹脚的士卒,他手中抓住一个跪着的戴高冠穿花袍的青年。青年被官兵所迫,双手抟于袖中,低头弯腰,一幅恭敬卑微的模样。再往后就是作为背景的怪石和苍松,值得一提的是苍松从怪石的一侧长出,挺拔向上穿过瓶颈直抵口沿处,不仅巧妙地起到了画面结尾和开端的分割作用,也弥补了瓶颈处的一半空白(其中一半为旗帜)

。这五个人物环瓶

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点缀其间的怪石、苍松、篱笆、坡石、笆蕉、竹叶、花草等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而内容丰富的同时却不显得丰满与凌乱,空与不空默契的配合着。似乎从哪一角度来欣赏都可以获得一幅以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画面片段,可好奇心却使你忍不住想一窥它的全貌。于是整体与片段又相互勾连,让你不禁要把这整幅画面一次塞入你的视野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不同于原有普通纹饰的元青花了,给人一种别样的新鲜感和诱惑力,也表现出了画工高超的艺术水平。

当我们感叹整个面画的精妙之余,不禁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此少见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瓶为何会选取蒙恬将军作为题材。众所周知蒙恬将军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对于他事迹的记载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4而在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策动政变,赵高由于自己与蒙氏的私仇,对蒙氏兄弟进行诽谤。蒙恬这位屡立赫赫战功的秦国大将,最终被迫吞药自杀。司马迁也不禁为他叹曰:“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5唐贞观年间太宗和大臣们讨论时也曾言到:“朕观最冤的是蒙恬。”拥有着忠肝义胆又造就出如此丰功伟绩之人却惨遭此结局,不禁让后人为之感慨。因此作为杂曲、平话故事、版画等民间艺术极度流行的元代,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自然会受到文学艺术家的关注,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往往又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历史故事进行新的演绎。

这些受人们欢迎的市井文化给画工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仿照这些市井文学的故事创作画作,将这些题材引进瓷器的创作中。在突破原有的纹饰的限制后,赋予了元青花以别样的生命。另一方面销售者们也希望通过此举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促进瓷器的销售。从其它几件元青花故事人物图上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西厢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元杂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人物故事画面特别是题材相同者,往往存在着某种特别的联系。据某些人士推测这些画创作时应该有蓝本,很可能就是当时杂剧唱本中的插图6。当然对此我们无法得出定论,但这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人物故事图的产生与元曲艺术间的密切关系。虽然至今未找到与蒙恬将军相关的杂剧故事,但笔者认为这幅人物故事图的产生源于元代杂剧和散曲等民间艺术的流行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蒙恬将军题材的出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个基本的了解。下面对这幅蒙恬将军故事图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还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不过此时我们就必须将视线从蒙恬将军转向画面左侧的抟手跪立人身上,笔者认为这个人物是理解4

5 西汉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 同上

6 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

整幅画面的关键。而这个人物性质的说法不一,没有人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考证,自然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所跪之人是文人、文官抑或战俘等,但这些认识又都没法给予详细的解释自圆其说。在元《全相平话秦并六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帝(始皇)令蒙恬兴兵三十万,北伐匈奴抵拒,收河南地四十四县,可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临洮至辽东之地,延袤万余里,镇压边疆。??蒙恬往北塞为诏讨,管领三十万人,文字下诸郡,三丁抽一,来赴沙场,筑起城墙,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7从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抟手跪立之人(见图4)戴高冠、着花袍,一身锦绣,显然不是士兵,但也不同于普通百姓,而年龄上也恰好处于身强体壮之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他与平话中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画面似乎就是对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而这个人物就是仕宦豪强大家的违令之人。由此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元青花蒙恬将军图是受元平话的影响,这也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当所有问题都可以理所当然的解释之时,画面中还存在着一个关键的疑问。我们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蒙恬将军和他的士兵们所着服装都是典型的元代服饰,而那个抟手跪立的人所着则有着明显的汉人特色。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画工们如此没有历史常识,会让一代秦国大将误穿上元人的衣服吗?笔者认为这背后应该有着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大漠北方由弱小走向强盛的蒙古民族,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元王朝,统治着汉民族。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文化难以在短时间相容相承。一些贵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漠视甚至排斥着汉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用器仍然以金属器和漆木器为主。8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可以大致猜想瓷器的销售人群主要为汉人和部分元人,元贵族对于瓷器的需求量很少。他们仍然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瓷器采取冷漠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兴趣。于是笔者认为这件器物就是景德镇的生产者企图为其销售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将元贵族吸引到对瓷器的需求之中做出的一项新的尝试。这件器物的精美程度毋庸再言,它应该是为销售贵族或富贾而做,非为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器。主要人物着元代服饰,跪地之人着汉服应为画工故意而作,目的是讨好元贵族,以扩大瓷器的销售人群。如果我们以这个角度思考下去,又会发现作者特意选取蒙恬将军为题材还有另一番深意。元和秦有一点非常相似之处,历史上这两个都是相对于中原先进文明的野蛮文化和劣势民族。但最终他们都冲出了历史的桎梏,结束了国内长时间的对峙和分裂,创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作画者特意将秦国北征匈奴的大将与元联系在一起,有这一番深意也未尝可知。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在今天我们无法给出一定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

纵观整幅画卷的分析及服装和人物上表现出的元强压住汉的气势,笔者认为这幅作品的出现应该是在当时杂曲等民间艺术流行的影响下,画工将其销售目的置于7 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

8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9页

篇二:中国美术史论文

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美术史期末考试论文

(2009级)

题目: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

教学院系园林学院专 业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 范方志 指导教师 季熊(助教) 评 阅 人 季熊(助教)

2010年7月6日

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

范方志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本论文针对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整个社会文化风气和学术流派演变对书法风格及书体发展趋势的影响作出分析与探究。在这两个时代由于分别处于史学上的“乱世”和“治世”,人民生活条件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产生了极为剧烈的变化,加之学术思想、士族阶层的兴起也在随民族迁移、战争等因素不断地变化与产生、消亡。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书法在形式内容、题材、艺术性、文学性、独立性、综合性方面有了很显著的提升和进步。地域和时代的书风差别也同样较为明显。因此本人认为对这一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关键词: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书法变革

In wei-jin period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alligraphy art style

Fangzhi Fan

(Facul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hese paper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sui-tang period of social atmosphere and academic schools of calligraphy style and evolution trend of the style impact analysis and inquiry. In these two times because in historiography "Times" and "history",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spects to have the extremely dramatic changes, And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showed up in class with factors such as national migration, the war is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produce, die.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 in this period that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in form, content, subject, artistic literariness, independence, have a very significant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and progress. And the book is also relatively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inds. So I think this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study is very necessary.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art is quite profound.

Key words: In wei-jin period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alligraphy change

目 录

1 前言?????????????????????????????? 1 2 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 2

2.1 魏晋风韵与北魏朴质???????????????????? 2

2.2 唐楷整饬与狂草意象???????????????????? 2 3 结语?????????????????????????????? 3 参考文献????????????????????????????? 4

1 前言

1 前言

中国书法艺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影响正在一天天的扩大,书法艺术的魅力也逐渐引起了世界艺坛的兴趣,原因何在呢?

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汉字的特色,二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

我中华民族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已开始创建自己的文字工具。既非依据外人摹仿,也非在别人已有的文字基础上加以改造。乃完全独立依靠自身民族智慧,创本民族文字,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造字法则——六书。以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方法来创造新字。在不断发展之中,中国文字也渐渐形成以形表意的特点,这便于将不同语种不同方言的各民族统一起来。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本身语言相对复杂。然而政令通讯却畅通无阻,中国字在此作用功不可没。最关键一点,将本民族文字发展成为一本独立高雅之艺术者,为中国所独具。中国书法由日用文字引导出来,经千年的发展变化,内涵与特色极为丰富。

除了上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所铸成的汉字特色而外,我国汉字还具备实用和欣赏的两重性。既是纪事的工具,同时带有装饰美、艺术美的成分。此种功能是其他字种所不具备或很少具备的。

然则中华书法艺术其本质是什么?

根据名家归纳总结,大致看来有这样的几点:

1.方块字的形式美——“外松内紧”和“内松外紧”两大类型与六种结构模式对方快性的变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概括性的意象美——经过漫长的岁月,早期汉字不断趋向简化,于先民的智慧勤劳中,删繁就简,概括为一些简练的形符。使书法也成为了一门抽象性的表现艺术。

3.笔法的节奏美——有弹性的兽毛笔书写汉字,能够从运笔的过程中,显示出节奏美。赋予笔触以不同质感和笔意。夹以技法与墨色变化,便可表现出多种内涵,使每一笔具有生命力,而且令观者体验出动感甚至弦外之音!

既然已说到书法艺术的众多关键性的理论细节,那么不得不提出这个问题:

篇三: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题目:论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2014年5 月 日

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一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宋元山水画 各流派特征 审美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3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着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长为1183厘米,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

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有图例所证:北宋山水画家赵令穰的绘画作品《橙黄桔绿图》(24.2厘米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充分体现了北宋文人画的勃兴与初步成就,同时代表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发展成就的还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创作作品,与青绿山水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纯然为水墨的发挥,确立起“平淡天真”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
中国美术史论文5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75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