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建筑文化的1500字论文

时间:2016-11-28 12:00: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的认识(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

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现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可怀疑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很多的特点。由于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都是以木质为主的。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

特色和文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建筑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行态上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首先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的古代建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木构架有很多的优点。木构架建筑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另外,它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因为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会倒而且屋也不会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的损害。最后,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然后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单体造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所有的重要的建筑物几乎都是建在基座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其次我国古代建筑的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

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是建筑的写意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

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这样,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

《中国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篇二:关于墙上文化的作文1500字

关于墙上文化的作文1500字 墙上文化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这是老墙上的话。 第一次去上海,正值炎热的八月天,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包裹着,推着往前走。突然间一回头,就看见了墙上这行字,于是脚步也就跟着停了。 我知道,多伦路到了。 不加掩饰,毫无征兆的,多伦路以它特有的古朴和庄重在我脚下蜿蜒开去。一堵堵老墙经岁月的冲刷早已千疮百孔,两边的小楼依然保留着¨J时上海滩的风格,路旁的小店鳞次栉比,一灯一椅都有着浓郁的特色。看得出两方的美学经典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曾在这里发生过激烈的冲撞与完美的结合。这里既有人文主义思潮,蕴含着保守与怀旧;既有洒脱豪迈的气质又遭受封建礼教的制约,既彰显着超浓度繁荣又难免有动荡的遗留。 斑驳的老墙上,是历史在默默叹息。古树苍翠劲挺的荫庇,给多伦路更添加了一份幽静与神秘的色彩。这恐怕是近代上海滩最安逸的一条街了吧。它或许没有南京路的奢华辉煌,没有浦东的繁荣发达,没有外滩的海潮豪艇,却以它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历史沉淀使它成为“现代文化重镇”和“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我站在这堵墙前,仿佛呼吸着厚积薄发的中国近代文化的书香气息,仿佛听到这里曾激荡着文坛的呐喊彷徨。 终于该到鲁迅了,该走近那些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名流们。 多伦路被后人划为鲁迅公园的一个板块,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里曾聚集了一批以拯救中国,唤醒国民为已任的大文豪们。比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比如致力教育的叶圣陶先生.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奔走奋斗的女作家丁玲。我默默地念着墙上刻着的这些让人心潮澎湃的名字。那个弃医从文的学生,那个让国民党谈之色变的思想家,那个把一支笔变成锋利的尖刀狠狠插向敌人心脏的作家,那个让后人景仰尊重的孤独的伟人,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许许多多举世瞩目的大作。其中,《且介亭杂文》展现了当时上海租界的纷争情势。鲁迅因为他的不凡而寂寞着,就连后人修建的纪念他的公园也十分寂寞,不敢流露出半点铺张,卷起半点浪花。除了一些纪念性的雕塑和遗址外,这里甚至没有一座奢华的建筑,唯恐把鲁迅公园同外面喧闹的上海连系起来,惊扰了这个并非好事的灵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安逸的地方,也曾有过热闹的场面。 这里曾坐落着孔祥熙公馆,自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而这里又曾是左联文学健将们进行文字交流的地方。看似如此矛盾对立的事情,却都挤在了这样一条小路上,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可仔细一想,似乎一切又都合情合理。政治或许有对立性,或许可以一拍桌子,说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走人,或许能因为一点利益之争斗得你死我活,可是文化没有,它永远是温和的,包容的,永远向无所谓贵贱的人们敞开殿门。党派之争在这里与文学探讨没有丝毫冲突,他们彼此尊重着,静视着,然后做事,写文章,不干涉,不打扰。这也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与延展性。不管是敌是友,是善是恶,它都海纳百川,然后再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世人面前。它是流动的历史,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老墙上的这句话,把多伦路从开埠时期的渔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变迁完完全全概括了出来。把这条经历了风雨沧桑却依然保留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的路与上海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这样一条连走路都让人小心翼翼的多伦路上,仿佛能感受到上海滩坚强跳动着的心脏,能领略到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历史印迹。能倾听到那些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和生命力。而这堵墙正和这条路交相辉映地影射着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以无声的伫立传达着那些名流志士的理想与热情,以蓬勃的姿态贯穿着过去与未来,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这是多伦路的文化,是老墙上的文化,在夕阳悄然洒下的余辉中,多伦路的老墙显得更加静谧与沧桑,它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一个时代的见证,一场风雨的纪念。

篇三:建筑文化结业论文格式

公选课《建筑文化》结业论文

学 院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王士革 职称讲师

成 绩

2015年12月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题目小二号字居中)

作者姓名(黑体五号字居中)

作者单位( 学校 所在系名 城市邮编)(宋体五号字居中)

摘要(黑体五号):本文介绍了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以及学术交流会议上通用论文规范格式,初学者可按照本文所提供格式撰写论文。(楷体五号字,单倍行距) 关键词(黑体五号):学术论文;规范格式;写作要求(楷体五号字,单倍行距) 中图分类号(黑体五号):

0 引言(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正文首行缩进2个字符,1.25倍行距,均为宋体五号字。)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1 一级标题题名(黑体小四号)

1.1二级标题题名(宋体五号字)

正文首行缩进2个字符,1.25倍行距,均为宋体五号字。

1.1.1三级标题题名(宋体五号)

正文首行缩进2个字符,1.25倍行距,均为宋体五号字。

1.2二级标题题名(宋体五号字)

1.2.1三级标题题名(宋体五号)

2一级标题题名(黑体小四号)

2.1二级标题题名(宋体五号字)

2.2

3一级标题题名(黑体小四号)

3.1

3.2

参考文献(黑体五号)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

网上期刊[J/OL] 网上电子公告[EB/OL] 光盘图书[M/CD]

网上数据库 [DB/OL]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4]王××.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建筑文化的1500字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693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