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千字日语

时间:2016-11-28 12:00: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日语中的汉字

日语中的汉字

请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調布市柴崎二—13—3つつじが丘ハイムA206」。这是一个日本普通居民的家庭地址。但是,它典型地说明了日本文字构成的复杂性。它是由下列文字构成:

①日语假名—つつじが(平假名),ハイム(片假名);

②汉字及汉语数字—調布市柴崎二丘;

③阿拉伯数字—13,3,206;

④罗马字—A。

以上四种文字在日文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阿拉伯数字是表示数字时使用的。

罗马字用以拼写假名,一般用于标音、地名、广告、商标、电报、名片及现在广泛用于电脑拼写假名,创建日文文档等。

日文假名是用来发音的,称之为表音文字(这是指单个假名。多个假名组合就是词,是词就有意)。

汉字是表示发音的,同时又是表示意思的文字,称之为表意文字。

通观日语各类文字材料,基本上都是由日文假名和汉字构成,而日文假名的书写方式又来源于汉字的部首(片假名)和草书(平假名)。可见,汉字在日文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本文就日本文字的起源,日文中的汉字和我国现代汉语通用字有哪些异同,日语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怎样正确对待日语中的汉字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欢迎指正。

一、日本文字的起源

日本本土是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30世纪)就有了居民,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日本是没有文字的。

据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記」的记载,在公元286年,王仁携带中国古文经典《论语》和《千字文》等书籍,从百济(今朝鲜)东渡日本,朝拜当时的应神天皇。太子菟道稚郎子就学于王仁,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到了我国隋唐时期(公こじきちょうふししばさきにおか

元五世纪以后),中日交往日益活跃,日本派出一批又一批的「遣隋使により」、「遣唐使によって」出使中国,不少僧侣相继来中国学习。与此同时,中国的使者和僧侣也前往日本,于是中国文化大量涌向日本,当时日本人纷纷学习汉文,开始用汉字作为记录工具。

此后,佛教在日本盛行,而佛经大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僧侣们为了在聆听讲经说法时记录方便,便把一些汉字书写简化,如把“阿”字简写为「ア」字,“伊”字简写为「イ」字,“宇”字简写为「ウ」字??久而久之,日本人便把汉字中的部首作为表音符号使用,创造了「万葉仮名」。这是最早的日文「片仮名」。所谓「仮名」,假者借也,名者字也,就是借汉字的部首作为表音符号使用,这种假借的用法所形成的符号,日本人就称之为「假名」,而汉字则称之为「真名」。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的贵族妇女别出心裁,把汉字草书中的部首甚至某些字的全部荟集为柔和、流丽的表音符号,如将“安”写成「あ」,将“以”写成「い」,将“宇”写成「う」等,形成了最早的日文「平假名」。因为平假名起源于女性,所以人们又把平假名称之为「女文字」,也称为「女手」,相对而言,汉字被称为「男手」。不久,这种「女文字」在男女通信过程中,逐渐为男人们所接受,在日本流行起来。

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平仮名」和「片仮名」的书写是很不统一的,直到「明治維新」以后的1900年,日本政府才对教科书使用字体做了明确规定。以后,才最终固定为今天这种形状。

日本虽然有了自己的表音文字,但是汉宇在日本流传时间之长、用途之广、影响之深,是无法否定的。因此,日本的文字表达形式必然是「仮名」(假名)和「真名」(汉字)混合使用,汉字就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近代,日本和世界各国有了交往,于是,阿拉伯数字符号和罗马字也传入日本并为其所用,也成为日本文字的组成部分。

二、中日两国汉字的异同 まんながなめいじいしんひらがなかたかなおとこでおんなでなかなまんようがなかたかけんとうしけんずいし

中国汉字大约有80000多个,收录到一般字典里,例如《新华字典》有11000多字。现代汉语通用字约在6000—9000个之间。1988年l月26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的常用字是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字。

日文中的汉字,约有万余。日本政府于1981年10月公布的「常用漢字表」,选定了1945个,比1946年11月颁布的「当用漢字表」1850个多95个,反映了日本30多年末来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对汉字的需求。为了有利于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日本政府放宽了政策,规定专业用语汉字不受「常用漢字表」的限制。日本岩手大学教授远藤哲夫编著的「標凖漢和辞典」选收了近5000个汉字。

中日两国现在所使用的汉字,不仅在数量上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两国汉字在形、音、意三个方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也有近似之处,绝不能一概而论,混同使用,否则是会闹笑话的。

1.中日两国汉字在字形上的异同

古汉字的字体相当复杂,书写很不方便,中日两国都进行了多次改革。现在中日两所使用的汉字,在字形上有不少仍然是相同的,但有很多字形是不同的,又有一些字形是近似的。现分述如下:

(1)中日两国使用的相同汉字。既有原来没有简化的相同汉字,也有两国都简化的相同汉字。

两国没有简化又同样使用的汉字:

世 主 他 健 像 曲 受 壁 堂 律 意 殿 老 翻 紫 育 者??

两国都简化了的汉字:

繁体汉字:

醫 舊 屬 學 國 號 濕 擔 斷 點 亂 譽 來??

简化汉字:

医 旧 属 学 国 号 湿 担 断 点 乱 誉 来??

(2)中日两国都简化了,但简化后的字形不一样,提法也不一样。中国叫“简化字”,日本叫「新字体」。 しんじたいじひょうひょうじゅんかんわじてんじょうようかんと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

繁体字:亞 壓 鹽 殼 價 關 歡 雞 處 發 兩 靈 獵 聽

中国简化字:亚 压 盐 壳 价 关 欢 鸡 处 发 两 灵 猎 听

日本新字体:亜 圧 塩 殻 価 関 歓 鶏 処 発 両 霊 猟 聴

(3)中国已简化日本没有简化的汉字。

繁体字:愛 遠 協 歲 進 傷 書 掃 議 動 無 達 導 選

中国简化字:爱 远 协 岁 进 伤 书 扫 议 动 无 达 导 选

日本現体字:愛 遠 協 歳 進 傷 書 掃 議 動 無 達 導 選

这一类汉字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汉字把部首简化了,或者去掉了原繁体字的一部分,而日本并没有简化,在字形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繁体字:饑 馬 車 門 銀 執 殺 墾 寧 誰 報 橋 適 產

中国简化字:饥 马 车 门 银 执 杀 垦 宁 谁 报 桥 适 产

日本現体字:飢 馬 車 門 銀 執 殺 墾 寧 誰 報 橋 適 産

因为涉及到汉字的部首,所以属于这一类型的日文汉字相当多,如属「言」旁的日文汉字就有120多个,属「糸」旁的日文汉字也有120多个。

(4)日下本已简化而中国没有简化的汉字。

繁体字:拜 罐 惠 溪 假 碎 醉 粹 缺 拂 佛 藏 辯

中国现用字:拜 罐 惠 溪 假 碎 醉 粹 缺 拂 佛 藏 辩

日本新字体:拝 缶 恵 渓 仮 砕 酔 粋 欠 払 仏 蔵 弁

(5)日本采用了一些中国已经停止使用的异体汉字。

喫 搾 掛 倣 跡 彫 錬 詠 傑 災 粧 頼 韻 煙 舖 遊

(6)日本自创的汉字。日本人在利用汉字的过程中,模仿汉字的构字原理创造了一些日本特有的汉字,日本人称之为「国字」,这种字在「常用漢字表」里只有7个,而社会上使用的不止7个。

働 込 峠 塀 凩 俤 樫 凨 榊 笹 畑 匁 辻 叺 丼 鋲 栃 靹 辷 粋 喰 躾 匂 麿 裄 褄 欅 凧 畠 籾 鰯 裃

上述各类汉字,综合起来只有两大类。一是中日两国通用的汉字,这在日本 「常用漢字表」1945个汉字里,大约1240多个;二是中日两国不能通用的汉字(包括字体不同、字体近似、日本独立使用、日本自创的汉字),这在日本「常じょう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こくじ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うつつからだじうつつからだじ

ようかんじひょう用漢字表」里大约有690多个。这两类汉字在约5000汉字的「標凖漢和辞典」里大约各占一半的样子。

2.中日两国汉字在读音上的异同

日语汉字在读音上大致有三种读法,训读、音读和音训混读。

(1)训读。日本人开始利用汉字时,只用汉字的形和意,不管字的发音,

读法是日本的,这种读法叫「訓読」。

日 月 山 川 ひつきやまかわわたくしくんどくひょうじゅんかんわじてん私 食べる 来る 高い 静か 書く

ふかなたくたかしずか在汉字上面注上发音的假名,如「ひ」、「つき」、「やま」叫「振り仮名」。

这是由于汉字是多意性字,因此出现在日语中的汉字也就有多种读法,有时一个汉字多达十多种读法。不在汉字上面注上假名,就不能准确发音和正确了解字的含义,如「空」字,作为“天空”时,就读「そら」,作为“没有”时,就读「から」。如果文中不会产生误解,一般就不在汉字上加注「振り仮名」。

在汉字后面写上的假名,如「食」后面的「べる」,叫「送り仮名」。这个「送り仮名」对判断汉字的读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如果「明」字后面的送假名是「らか」,这个「明」字就该读成「あきらか」,如果「明」字后面的送假名是「かす」,那么这个「明」就该读成「あかす」。因此,无论是读或写,都要慎重对待「送り仮名」的用法。

(2)音读。这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直接采用汉字的

形、音、意。这种利用中国汉字原来的音来读日语中汉字的方法,叫「音読」。

「食物」(食品)读作「しょくもつ」;

「見物」(游览)读作「けんぶつ」;

「生物」(生物)读作「せいぶつ」;

「預金」(存款)读作「よきん」;

「黄色」(黄色)读作「こうしょく」;

「鬼神」(幽灵)读作「きしん」; きしんこうしょくよきんせいぶつけんぶつしょくもつおんどくおくかなかなおくかなおくふかな

篇二:日语与汉字

日语与汉字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民族进入到了文明时代。日本也不例外,具有2000年文明历史的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它吸收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精髓,创造的自己的文字。因而,使得日本民族进入到了文明时代。文字对于民族的成长、圣水、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民族从原始蒙昧的阶段,一跃成为东方璀璨文明中的一份子。

一、原始阶段的日本语言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前者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后者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明治期间曾出现过罗马字拼写法,但不是主要文字。

二、汉字传来与发展

当在正史记载汉字之传入日本之前。史籍记载汉字汉学之正式传入日本,当为应神天皇之世(约当公元3世纪末叶,即248年王仁从百济渡日,献《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为汉字汉学传入日本的开始),自汉字输入日本后,至8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旁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用来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日本学者有谓吉备真备作片假名,弘法大师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凭信,充其量或由他们两人集其大成而已。

平假名与汉字

あ安 い以 う宇 え衣 お於

か加 き畿 く久 け计 こ己

さ左 し之 す寸 せ世 そ曾

た太 ち知 つ川 て天 と止

な奈 に仁 ぬ奴 ね祢 の乃

は波 ひ比 ふ不 へ部 ほ保

ま末 み美 む武 め女 も毛

や也 ゆ由 よ与

ら良 り利 る留 れ礼 ろ吕

わ和 を袁

ん无

片假名与汉字

ア阿 イ伊 ウ宇 エ江 オ於

カ加 キ畿 ク久 ケ介 コ己

サ散 シ之 ス须 セ世 ソ曾

タ多 チ千 ツ川 テ天 ト止

ナ奈 ニ二 ヌ奴 ネ祢 ノ乃

ハ八 ヒ比 フ不 ヘ部 ホ保

マ末 ミ三 ム牟 メ女 モ毛

ヤ也 ユ由 ヨ与

ラ良 リ利 ル流 レ礼 ロ吕

ワ和 ヲ袁

ン尔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中国传入之音。然音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

吴音是模仿中国唐代以前的南方语音的,汉音是模仿中国唐代中原一带语音的,唐音是模仿宋明清时代的语音的,如"京"字的三种读法:在"东京"里读作kyo(吴音);在"京畿"里读kei(汉音);在"南京"里读作kein(唐音).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虽然自公元9世纪初叶以来,因日本所谓的“国风文化”的确立,绝大多数书籍都采用日本文字(假名)记述,但汉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为公家官方用来记事的正式文字。

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许多外来语(日人称为“舶来语”),早在公元1866年,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发表所谓《废止汉字意见书》,倡导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其后彼自由民权论大师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为政府当局所采用。

篇三: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文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

读”的念法。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化来的。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 su),据考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发生了改变。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音读的发音一般类

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例如“大和”这个词,音读是“tai wa”,有一点点像汉语;训读是“yamato”(玩过星际的都知道)。

以上是汉语→日语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 到了清末近代,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改革维新,使国家走上了富强扩张的道路。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逐渐超过了清朝的中国。这个时代有很多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通过日本传播到中国。有很多新鲜的词语也由日语转换成汉语而被中国文化吸收,比如“铁道”,“政治”,“资本主义”等等(记得不全,可能有误)。这个时候的汉语也吸收了日语的一些先进词汇,对中国的民主维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是日语→汉语的过程,基本上是日本领先中国的时期。 而到了80,90年代之后,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文化风靡中国大陆,又有很多新鲜词汇融入汉语,比如“亲子”,日语是“亲子”,指父母和孩子。还有“耽美”,完全是不加修改地照搬。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日本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大陆出现的新情况,一些日语里没有的词汇也被照搬进来。比如“和谐社会”,被翻译成“调和を取れた社会”。还有“晩婚晩育”(ばんくん ばんいく)等等。

当前的时代,汉语和日语呈现了紧密地互动,这和当前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的广泛交流是分不开的。

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字上,汉语和日文可以说是同根同源。文字的一致性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例如,地铁车票上写的“一日乘车券”,和汉语的意思完全相同,仅仅是繁简字体上的差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也有例外,日语中的“手纸”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如果望文生义把“手纸”理解为“厕所用纸”,那就闹了笑话。

近年来,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日语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了汉语,给汉语增添了一些现代感和时髦感,很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比如,近期在国内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纯、可爱的意思。在日本的女仆店,一个个穿着亮丽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标识的“萌”,我才知道这个字原来源自日本语。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来源于日语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强势女性,“宅男”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人,“萝莉”指可爱的小女孩,“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等等。这些源自日本动漫的词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总之,中日两国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该用客观与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日语言的关系,正确对待两国与日俱增的文化和平关系,从而促进两国经济外交的和谐发展。


千字日语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69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