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研究2000字

时间:2016-11-25 09:51:1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人际关系心理学

选修课程论文

姓名:黄欢

学号:200802040206

学院:材化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摘 要】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贫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是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最基本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使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何为贫困大学生?顾名思义,即家境贫穷,经济上比较困难的学生。我认为具体可以这样界定:一是上学时负担不了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二是上学后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二者有其一者,则为贫困生,二者皆具有者为特困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物质贫困、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引发的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和人际交往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给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不良的影响。宿舍是贫困生相对时间内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大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地方,是一个班级甚至一个个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宿舍环境对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对贫困生宿舍关系进行探析研究,以保障贫困生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也是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般的高校都设在中等和大城市,贫困生进入高校首先面临的困境就是城市生活的适应问题。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对宿舍生活的适应,处理好来自不同地方的室友的关系。走访调查了很多贫困生所在的宿舍,目前贫困生宿舍人际关系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卑与退缩

一般来说, 在人际交往初期, 兴趣爱好吸引会产生较大的力量, 但随着交往的不断深人,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贫困生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与室友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不参加宿舍集体活动,和宿舍人关系僵持等等。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2.焦虑与矛盾

有些贫困生由于平时生活“手头”比较紧,习惯了精打细算,谨小慎微,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常常因为交往中在他人身上有所破费而在过后反复思虑,甚至心疼懊悔,并逐步形成敏感狭隘、优柔寡断的心理;也有些贫困生感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自己十分重要,迫切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觉得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自己连吃饭都要算计着花,哪里有钱发展人际关系?这些错误的认知常常使这些贫困生因人际交往而处于激烈的心理矛盾之中,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

3.嫉妒与孤立

有些贫困生由于经历过因贫困带来的诸多的困难和压力,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是因自己生不逢时,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所以时常怨恨社会,怨恨他人,特别是怨恨家境富裕的同龄人,变得不思进取,意志消沉。有的毫不体谅父母的难处,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随意挥霍;有的四处向同学借钱,满足自己的高消费要求,而且常常拖欠债款,影响同学间的关系;更有甚者,竟向宿舍的同学伸出了“第三只手”,造成恶劣的影响。同学们也因此对其由同情转为反感,甚至厌恶,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舍友对这类贫困生往往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量地与其保持距离,甚至有意无意间表现出自己的警惕性,导致这类贫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的孤立。

二、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宿舍关系是指宿舍内部以及宿舍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大学生宿舍关系应当是在宿舍这个集体环境中形成一种公平、正义、平等、共享、积极、健康、文明进步、协调的氛围。这种氛围既能体现共性的要求,也能激励个性的发展。它是一种自然的、理想的、良性的发展状态,对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1.学习认知方面

宿舍生活是大学生人生最宝贵和最能锻炼人的时期。在这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逐步形成,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将逐步定型。在这期间,贫困生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沟通、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适应城市环境。他们从宿舍开始学习认识社会,然后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宿舍集体文化活动,对他们改善知识结构、开发潜在能力、全面培养个性、满足社交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价值取向、思想觉悟、活动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据调查,许多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可在良好、融洽的状态中学习、生活、娱乐、休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宿舍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日常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看法乃至对国家、社会的认识等。

2.生活习惯方面

和谐的宿舍氛围对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十分有利。大学新生入学时,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环境、独立生活能力弱。面对新的环境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焦虑紧张,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和谐宿舍氛围的逐渐形成,能够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提供最直接、最有利的条件。在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中,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是核心。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我的关心和对他人的关注是统一的。健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湖北工业大学;

2.《公关世界》2003年05期;

3.《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原则》集美大学;

4.《贫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探》 作者:杨娟; 5.《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作者:尹丽 张微

篇二: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探析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探析

作者:余姿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02名被试,采用美国心理学家Buhrmester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量表》,进行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统计分析,揭示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非贫困大学生好于贫困大学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05-02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际交往无处不在,人际交往状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寝室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今后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个体的社会成熟度和社会适应度,决定着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近几年,贫困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中心理障碍的高危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

人际交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1]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完成这些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Buhrmester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五个维度,即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3]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福建闽江学院随机抽取800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集中施测,当场收回。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6份,回收率为97%,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702份,其中贫困生样本491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Buhrmester在1988年编制的。该量表有40个测题,包含主动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5个维度,每个维度共有8个测题。采用5级评分制,数字越大,表明被试越擅长应对某种人际情

境,身处情境时不安越低。国内学者魏源对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测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5、0.66、0.78、0.76和0.88。[4]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各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如表1所示,非贫困大学生各项得分均高于贫困大学生。

五、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点

本研究说明,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能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人际交往能力具备如下特点:

(一)主动交往能力较低,不善于和不认识的人建立初步人际关系

贫困大学生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无法支付交往中的应酬费用,以及对自身形象的不自信,羞于与同学打交道,有的甚至脱离集体,独来独往,人际交往中较少发起主动交往。而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来的,越少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提高。

(二)无法适当拒绝别人,对于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不善于拒绝或不敢表现出不满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封闭的心理,特别涉及自己经济生活和家庭的问题又过于敏感。经济地位低导致的自我心理地位低,使得贫困大学生在一些交往情境中采用顺从的态度,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也不敢拒绝,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不愿自我表露,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心中秘密或一些不太情愿让人知道的事情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上贫困的压力,难免产生自卑与焦虑的心理偏差。除了要应对紧张的学习、考试、就业压力,还要面对学费和生活费的困扰,再加上现行公示制度让贫困生这一身份的暴露。尽管现阶段国家构建较完善的资助体系扶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贫困大学生仍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身份标签和巨大的心理障碍,以至于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不愿表露自己。

(四)不善于处理人际冲突,不能够利用合理的方式实现人际矛盾的解决,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篇三:贫困生人格成长研究

贫困生人格成长研究 201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一班 朱佳园 pb15111661

一个人人格心理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高校中的贫困生而言,物质上的缺乏使得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显得更是尤其重要,而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应是学校助贫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首先谈一谈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所谓贫困生,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产生这一情况的因素主要是这两个:收入低,负担重。收入低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来自于农村家庭,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不稳定,与天气等因素有较大关系;二则是虽然来自于城镇家庭,但是父母无固定工作,收入微薄。而对于负担重而言,则有这么几类情况,一是家庭成员众多,但劳动力少,一般多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弟妹要抚养,家庭经济不堪重负;二是家庭中有人病重,需要高额的医药费;三则是家庭中突造变故,如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离世,等。而这些造成贫困生贫困的原因也恰恰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所要承受的不仅仅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因此,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有这么几种主要的心理问题:

1.因家庭经济收入少,在校学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

一些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首先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或者悲观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3.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

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是他们由于贫困过早地成熟而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

与之相处。

综上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而这些显然是对他们健康人格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应此,学校在助贫扶困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物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健康人格的成长,从而完善扶困措施。我对此有这么几个建议:

一加强心理辅导,构建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人生人格观是一个人做人神圣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不要带有任何偏见,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在生活上要给予资助和关心,在学习上要多鼓励和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扶贫先扶志”,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方面要加大力度。学校建设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二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一方成长沃土。校园应该是一个提倡平 等和谐,兼容包并的净土。要注意加强班级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学校应该多进行美德教育,要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相信在学校物质与心理共同的帮助下,在校的贫困生一定能在身体与人格上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研究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034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