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江苏丹阳天气预报

时间:2018-11-09 10:3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班科学:天气预报

中班科学:天气预报

中班科学:天气预报

活动目标:

1、了解气象知识,萌发乐意关注天气的兴趣。

2、在交流讲述中,感受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ppt,统计表格

活动过程:

一、交流天气(价值点:了解一些常见天气及其图标。)

提问:(出示“天气”两字)你们认识字吗?这是什么字?

关键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天气?

追问:(教师点击出天气标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天气?你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讲解雾霾和沙尘暴的标志)

小结:这些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特殊的天气情况。

二、天气预报(价值点:知道天气预报的组成和出处。)

关键提问:你一般可以从哪些地方了解这些天气情况?(可共同找报纸上的天气预报)

小结:原来电视上、手机上、报纸上、电脑上、以及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能了解到天气预报。

关键提问:天气预报会播报哪天的天气?有哪些内容?

小结:报纸上、电视上播报的都是今天的、明天的以及未来几天的天气,所以才叫天气预报。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预先知道未来几天的天气呢?

小结:不同的天气我们需要做不同的准备,了解天气预报跟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三、幼儿操作(价值点:体会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关键提问:天气情况的改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出示表格)这张表上有什么?

引导语:左边一排是各种天气,上面是很多物品,这张表是在问你这些天气要带上面的哪些物品,要带的在物品的下面打钩。

四、统计结果(价值点:交流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会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用举手的方法统计结果。

引导语:这是老师的统计表格,请你看好自己的小格子。

2、根据结果提问幼儿选择的理由。

小结:答案没有规定,只要是适合的、需要的都是对的。

五、活动延伸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如果我要去北京、***、海南岛旅游,我的包包里需要带哪些物品?请你回家了解一下这几个地方的天气,明天来告诉我。

篇二:预报流程

天气预报会商以短期和中期预报为主。春播汛期或其它季节有重大天气时,由市气象台领班预报员提出会商重点和服务重点。主要分析近期天气实况,通报近期灾情,讨论未来三天市、及我县天气预报和未来3--5天天气趋势预报。

一、日常天气预报会商的时间为每天07:30和10:30时

二、7:30分听取国家天气会商意见

三、10:30分听取省局天气会商意见

四、省局会商后听取市气象台具体会商意见

(1)、听取市气象台主、副班预报员及农气值班员的发言

主班发言内容:

1.前一天全市天气实况、近期我市灾情情报(当有灾害性天气时,应主要介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地点和强度)及预报检验;

2.当前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分析和云图分析;

3.1—5天数值预报产品分析意见(T639、T213、欧洲、日本等)。重点比较2天内各数值产品对影响萍乡市的天气系统预报差别以及有关情况;

4.未来3—5天大气环流形势预报分析、物理量场分析;

5.未来3—5天逐日降水和主要灾害性天气预报。

副班发言内容:

1.单站资料分析;

2.客观预报方法的结果及有关情况;

3.有关专业监测资料和专业预报结论;

4.全市自动雨量站和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分析;

5.全市雷达回波演变情况;

6.有关人工增雨、消雹作业条件分析和预报;

7.全市未来0—1、1—3、3—6小时强对流和强雷电天气预报意见及其它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意见。

8.补充未来1—5天内全市天气及影响系统的分析意见。

农气值班员发言内容:

1.近期气象条件分析;

2.农业气象问题分析;

3.主要作物的发育进程;

4.未来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问题和重点关注地区。

(2)、县局发言

县局值班人员根据省、市局的会商意见,结合本地区域气候特点,制定本地天气预报。 发言内容:

1.前一天天气实况、近期灾情情报(当有灾害性天气时,应主要介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地点和强度)及预报服务情况;

2.当前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分析和云图分析;

3.自动雨量站资料分析;

4.雷达回波演变情况;

5.当天、未来两三天内本县可能出现的天气;

6.反馈对市气象台预报员有明显不同意见的会商意见及会商效果。

六、县气象局值班人员把会商相关内容记录在天气预报服务值班记录簿中。

篇三:海洋天气预报简介

10.1 我国沿海海域气候概况

10.1.1 我国沿海气候的基本特点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海岸,沿海海域非常宽广。我国海域北自渤海,南至南海的曾母暗沙,南北纵跨44个纬度,东西横跨20多个经度。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000多公里。各海区的划分见图10.1(a、b)。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受大陆环抱,东面与黄海相接。黄海为半封闭的浅海,在长江口至济州岛一线与东海相接。东海南至台湾海峡,东面在琉球群岛与太平洋相连。南海西邻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东至菲律宾群岛,南至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岛。我国的近海处在东亚季风区,自南向北依次为赤道季风带、热带季风带、亚热带季风带和温带季风带,所以季风是其最重要的气候特征。冬季风(10月—次年4月)强而稳定,夏季风(6—8月)较弱,稳定性也差。由于各海区所处的纬度不同,季风的强弱程度和开始、结束时间都有差异。在冬季风控制的月份,海上为单一的偏北气流,渤海、黄海为西北风,东海为偏北风,南海为东北风。冬季渤海、黄海寒冷少雨,其中渤海和黄海北部在1—2月份甚至会出现冰冻。冷空气进入黄海、东海后逐渐变性,由于热量、水汽条件渐转优越,容易形成大风和云雨天气。在夏季风控制的月份,南海中南部为西南季风,南海北部及其附近海域为偏东风,两股气流的汇合形成了热带辐合带,在热带辐合带中会经常生成热带气旋和强对流天气。而东海和黄海南部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东南或西南风,以晴朗天气为主。夏季风控制的月份也是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的旺季,受其影响的海域往往出现狂风暴雨、狂浪怒涛,给船只航行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季风气候形成了很大的气温年较差,且越向北年较差越大,根据统计,南海北部的气温年较差为12~15℃,东海为15~22℃,黄海为20~25℃,渤海达25~29℃。 10.1.2 海流和局部地理环境对沿海气候的影响

中国的海流主要受北赤道海流和里门寒流的影响,江河淡水的流入也起重要作用,形成中国的海流系统。

⑴ 暖流

黄海、东海的暖流均溯源于黑潮,黑潮进入东海后,沿大陆架边缘流向东北,这一股黑潮,通常称为台湾暖流,中部的强流区宽度约70~80km。黑潮影响沿海的海温和云雨天气。在闽浙近海的部分,台湾暖流流速虽然较小,但与近岸寒流相交汇处,形成明显的分界,当地渔民称为"流隔",这里就是著名的舟山渔场。北上的台湾暖流在济州岛以南分成两支:一支穿过对马海峡的对马海流;一支进入黄海,称为黄海暖流。黄海暖流冬强夏弱,经黄海北部从渤海海峡北口进入渤海。环绕渤海一周后,这支暖流由渤海海峡南部流回黄海。⑵ 沿岸寒流

由渤海海峡南口流入黄海的海流,汇合着黄河、海河等江河径流淡水沿岸南下,是中国海的沿岸寒流。沿岸寒流在冬季风的影响下,势力较强,可以一直沿岸南下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南海。随着季节的变暖,沿岸寒流逐渐向北退缩。其强弱和进退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沿海海雾的形成。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它也是黄海春季和初夏出现海雾的主要原因。⑶ 南海海流

南海的海流分为南海沿岸流和南海暖流两个系统。南海沿岸流指广东沿岸的海流,以116°E(汕尾附近)为界,分成两个不同的流系。汕尾以东,终年的流向为东北;汕尾以西,海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12—次年3月) 穿过台湾海峡的沿岸寒流,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汇合珠江径流直达雷州半岛,折向南后,分为两支:一支沿海南岛东岸继续向西南流去;另一支在海南岛东北方受南海暖流的带动,转而流向东北,形成雷州半岛东侧的小环流。

夏季(6—9月) 在盛行西南风的作用下,沿岸流流向东北,流速比冬季略强。春秋两季基本上是冬季的类型。

暖流位于沿岸流以外的海区,西南季风期间,流向为东北,十分稳定,上下层一致,流速较大。由于对南海暖流的观测资料稀少,尚待进一步考察。

另外,局部的地理环境如海岛、海峡等也会对沿海气候产生影响,最显著的是台湾海峡。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形和狭管效应使冬季风明显大于海峡外,往往相差2~3级。渤海海峡也有类似情况。

10.1.3 沿海的风浪

由于我国沿海海面受季风控制,而冬季风又强于夏季风,所以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海域风力各不相同。

渤海和黄海北部冬季的平均风速为6~7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11%~19%。春季平均风速为4~5m/s,6级以上大风频率约为5%左右。夏季平均风速为4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2%~4%。渤海和黄海北部受海域范围的限制,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少。

黄海中南部冬季的平均风速为6~8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10%~24%。春季的平均风速为4~6m/s。夏秋季的平均风速为5~6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5%~10%。黄海中南部的涌浪较多见。其中成山角和济州岛附近海区风浪最大。成山角以东海面由于地形的影响,风浪大于周围海区,特别是冬季,再加上海流湍急,对船只航行威胁极大。济州岛附近海区全年风浪均大于其它海区。

东海冬季的平均风速为8~9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20%~25%。春季的平均风速为5~7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6%~9%。夏季的平均风速为6~7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7%-9%。其中台湾海峡由于地形的影响,风力的季节变化更为明显,冬季的平均

风速可达10~11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20%~25%。夏季的平均风速只有5 m/s。秋季的平均风速又开始明显增大,达7m/s左右,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20%左右。

南海冬季大风区在吕宋岛以北、巴士海峡和南沙群岛以西海域,平均风速达11~12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40%~55%。春季风力最小,平均风速仅4~5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2%~4%(北部湾稍大些)。夏季的平均风速为7~8m/s,6级以上的大风频率约为15%~20%。

与风的季节变化和海域差异相似,海浪也有季节变化和不同海域的差异,大体上是冬季高于夏季,较远的海域高于靠近海岸线的海域和内海,波高在0.5~3.0m之间。

渤海和黄海北部冬季平均波高为1.4~1.6m(强冷空气影响时最高可达6~7m),波高≥2.5m的频率为10%~15%,春秋季为1.0~1.3m,夏季为0.7~0.8m。其中渤海海峡附近和成山角附近海域高于其它海区。

黄海南部冬季的平均波高为1.4~1.6m(强冷空气影响时最高可达3~5m),波高≥2.5m的频率为20%~25%,春秋季为1.0~1.3m,夏季为0.7~0.9m(台风影响时最高可达6~9m)。

东海冬季的平均波高为1.2~1.8m(台湾海峡为3.0~3.5m),≥2.5m波高的频率为30%~40%(台湾海峡为50%~60%),春季为1.2m左右,夏季为0.9~1.2m(台风影响时琉球附近海域最高可达15m左右)。

南海海域的浪高分布很不均匀,冬季以巴士海峡西面波浪最大,波高≥2.5m的频率为50%-60%,越向南越小。4月份波高≥2.5m的频率为5%(巴士海峡为20%),6~8月南海中部的风浪较大,波高≥2.5m的频率为20%。台风影响时最高风浪可达10~15m。 10.1.4 沿海的海雾

海雾也是一种严重威胁航行安全的灾害性天气,因为海雾发生时范围大,雾浓,而且持续时间可以很长。我国沿海的海雾季节性和区域性都很强。南海的雾主要出现在2—4月,东海主要出现在3—6月,黄海的雾出现在春、秋两季,主要出现在3—8月,其中5—7月最为集中。海雾大体上是自南向北逐渐推进,实际上与暖湿气流的活动有关。各海区出现海雾的条件有所不同,但大多属于平流雾,其共同的特点是由特定的风场把暖湿空气输送到较冷的海面上,使暖湿空气冷却饱和而形成。较大的海面温度梯度、大小适宜的风速和一定的气温与水温差(气温高于水温0~6℃)是形成海雾的有利条件。一般而言,沿岸海域出现雾的机率要高一些。在我国的沿海海域中,北部湾海域、台湾海峡的西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山东南部海域以及朝鲜半岛西面海域是海雾的多发区域。

由于我国沿海海域宽广,影响的天气系统各不相同,所以气象要素的分布很不均匀。即使在同一海区,受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但是由于地形的差异和海况不同,同样会造成气象要素分布上的差异,特别是风和浪。

10.2 海雾

10.2.1 海雾和海雾的分类

海雾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当低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由于水汽的增加及温度的降低,近海面的空气逐渐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这时,水汽以细微盐粒等吸湿微粒为核心不断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冰晶或者两者的混合物,悬浮在海面上几百米以内的低空里,当雾滴增大、数量增多,使天空呈灰白色,能见度降低到1km以下时,便形成了海雾。

平流冷却雾:暖湿空气移到冷海面时,底层冷却,水汽凝结形成。我国春夏季节,东海、黄海的海雾多属于这种。

平流蒸发雾:冷空气从暖海面上流过,一面蒸发向空中输送水汽,一面因湍流交换向大气输送热量,前者利于雾生,后者利于雾消。当蒸发作用大于显热输送时,便能形成海雾。以上两种平流雾的特点:雾性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伸入大陆较远;常伴有平流低云;活动多变,出现突然;日变化不明显。

冷季混合雾:低气压区内降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蒸发或升华,增加近海面层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同时周围冷空气(特别是极地冷空气)不断卷入低气压区内,与因蒸发或升华作用使得海面上接近饱和空气发生混合凝结而成雾。暖季混合雾的形成同上。

辐射雾:当海面上有一层悬浮物质或有海冰覆盖时,夜间辐射冷却生成的雾。多出现在高纬度冷海面上。多见于内海、岸滨或港湾水域的黎明前后,日出后渐消。

地形雾: 海面暖空气在向岛屿和海岸爬升的过程中冷却凝结而形成的雾。如青岛的崂山东南坡和舟山群岛普陀山,春夏季节常常云雾缭绕。

我国的近海以平流冷却雾居多,海雾从春至夏自南向北推进。以东海和黄海的雾最多。南海的海雾只限于中国沿岸(两广及海南沿海水域,雷州半岛东部最多),多出现在2—4月。

东海的海雾始于3月,终于7月,而以4—6月为最盛。雾区多集中于闵浙沿海26~30oN的海区(大致从沿海向东延伸到126oN)。有两个中心,一个在台湾海峡北口(集中于4—5月),一个在长江口至舟山群岛海面(集中于5—6月)。温州沿海一带雾日较少。黄海雾季在4—8月,雾区比东海大,整个海域都有雾。其中在中国沿海部分,有两个中心,一个在青岛附近,以6—7月频率最高,一个在成山头附近,成山头7月份的平均雾日达25d以上,几乎天天有雾。江苏的连云港附近为少雾区。

渤海雾季在5—7月,东部多于西部,集中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渤海西岸从莱州湾以北直到秦皇岛的广大海区不大出现海雾。

10.2.2 海雾的水文、气象条件

海雾的生成、持续和消散,有水文条件,也有气象条件。在水文条件中,以冷暖洋面和表层水温的作用比较显著。气象条件中近水面大气温度、湿度、风和空气稳定度的作用较大。⑴ 海雾的水文条件

海雾常出现在涌升的冷洋流上,或者是冷暖洋流的交界区域。海面水温可作为海雾生成的临界,大片海雾区出现在海面水温低于20℃的海域。高于20℃的海域,海雾逐渐减少,超过25℃等温线以外的海域,不再有雾。

⑵ 水-气温差条件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85%的雾发生在气温高于水温0~6℃范围内。气温高于水温1℃时出雾的比例最大。高于6℃以上,很难出现平流冷却雾。但对平流蒸发雾来说,却多出现在气温低于水温10℃以上(气温越低,海面蒸发越旺盛)。

⑶ 湿度条件

据统计温度露点差在1℃以下时,占出现雾的88%,其中又以温度露点差在0.1~0.5℃以下时产生海雾的次数最多。近年来的观测事实表明,海雾形成时的相对湿度不一定要达到100%,有时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就有海雾生成。但相对湿度低于70%,一般不易有海雾生成。

⑷ 风场条件

对平流冷却雾来说,暖湿气流的长期存在,对海雾的生成和发展相当重要。有海雾生成时,一般盛行偏南气流(东海、黄海)或偏东气流(南海),海雾发生时风力多为2~4级(2~10m/s),特别是4~5m/s最为有利,1级以下或6级以上时,雾较少出现。⑸ 大气稳定度条件

有较强的逆温层可以使平流冷却雾得以产生和维持。但对于平流蒸发雾来说,一般多出现在低层大气呈不稳定状态下。

10.2.3 海雾云图特征

由于卫星红外观测无法判断云底是否到达地(海)面,所以在云图上难以区分层云和雾,层云和雾在云图上是类似的。

可见光云图上,层云和雾表现为一片光滑均匀的云区,其色调从白色到灰色,这主要决定于云(雾)的稠密程度和太阳的高度角。如果层云和雾很厚(超过300m),则表现为白的色调,层云和雾范围都很大,边界光滑清楚,边界形状常与地形走向和海岸线一致,层云和雾这种特征是识别它的主要依据。海雾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和大小多变不定,边界非常清楚,边界形状常与地形走向和海岸线一致。色调从灰白到白不等。纹理非常光滑,均匀、无暗影。海雾与层云主要差别是前者边界更加清楚,在近海海雾的边界与海岸线非常一致,层云的边界时而参差不齐。此外,层云有时有暗影,其出现与层云相对于海面的高度有关。

在红外云图上,层云和雾表现为色调较暗的均匀云区,由于云高度低,其色调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如果层云(雾)的云顶和地面温度差异很小,则在红外云图上就不易识别。如果夜间雾和层云比四周地表亮,这种雾和层云一定很厚。

在分析云图上海雾特征时,要将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以及地面沿海(海岛)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无海雾还是层云的结论。

根据FY-2C气象卫星遥感监测,2008年4月7日,华东部分地区以及黄海、东海北部海区普遍出现大雾。雾区范围涉及到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在红外云图上


江苏丹阳天气预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803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