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分析

时间:2019-01-30 13:36: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法律基础,实践,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分析 本文简介:****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分析 本文内容:

****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的社会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有希望。”[1]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2]。开展实践教学,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教育及法律意识培养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目的是要求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是主观意识培养、价值认同、情绪体验、亲身实践、理论升华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十分重要。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实践教学理论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早已广泛运用,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1.1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蕴含丰富的实践教学理论。中国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如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儒家经典无不以德为主要内容。一般文化知识教育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践行,非常重视道德说与做的言行一致。道德认知如果不能见之于行动,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认知,更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相反有可能成为欺世盗名的伪君子[3]。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中德与行的言论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的理论。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实践教化的先行者,通过实践开启教化之门,是孔子独到的一种教育方式,他提出“力行近乎仁”,认为努力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实践的人就“近乎仁”。在孔子看来,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德行,即德育在于使德落实于行,相对于道德认知,道德实践更为重要。针对学生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他认为:“始吾于人也,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认为在实际行动中才能评价个体的道德水准。孔子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将所学所思用于实践中。孔子还辩证地提出实践教化不可脱离认知教化,即道德实践和道德理论传授是在同一教化过程中进行的。而知德→好德→行德是孔子的一套完整道德培育理论,提出以实践行德、以实践育德是完成道德教化目标的基本途径[4]。孟子主张道德教化论,主张不能忽视实践教化对道德形成的影响,提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同时教化者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实践策略。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必然规律,强调受教育者在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中获取感性材料。墨子更注重“功”,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判人的道德实践,也就是实践教化的效果评价。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朱熹重视“力行”,提出:“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要求教化对象将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转化为道德行为。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在事上磨炼”进行道德修炼,指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王廷相提出“知行养举”,即学、思、行相结合[4]。1.2近代中国实践教学理论。鸦片战争以来,社会矛盾尖锐突出,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批判”现象,进步的教育家掀起实学教育思潮。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认为唯有自己“所行所习”,才能“去圣不远”,是人才成长的正确途径。王夫之认为在学、问、思、辩、行五者之中,“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颜元主张“真学”“实学”,并倡导“习行”教学法,提倡接触实际。1.3现代中国实践教学理论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教育家广泛吸纳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合理内容,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的实践教学理论。彻底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力图去除以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生活、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受教育者、以书本为中心而脱离实践和实际的弊端。强调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相结合,要求受教育者手脑并用。同时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做”结合起来。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集中体现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中,他的实践教学理论颠覆了传统注入式教学法,探索出了教服从于学,教和学服从于生活需要的有效教育路径。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其基本原则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

2.1符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程内容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思想,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形成价值认同,指导价值选择,落实到大学生的价值实践中,进而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有效落实,最终转化为大学生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2符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其中的“事”“时”“势”是环境条件的变化,“化”“进”“新”就是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实践。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3符合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人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自然就产生各种利益冲突,就需要进行调整。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都要求大学生去观察、思考、选择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是思想道德、法律产生的基础,思想道德、法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与法律意识,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确保学生知行合一。2.4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内涵上包含了崇高的职业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认知水平和扎实的职业实践能力,“德”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灵魂,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德”的核心课程。加强实际教学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2.5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要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社会交往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只有不断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而思想道德和法律正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因此,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融入实践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原理。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实施路径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将思想道德、法律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教学正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认知、认同外化的纽带,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只有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信服,从内心真正接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才能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形成重点讲授、学思互促、德技互融、强化实践的教学理论[6]。实践教学不应是课堂灌输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生硬搭配,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是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情、专业特点,确立理论实践比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方式和评价办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变”与“不变”,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的“传统”与“现代”,科学使用教学手段的“旧”与“新”,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处理好不同的相应关系,突出教育教学实效[8]。考核方式应适应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变革,改变以往重“知”轻“行”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坚持公平原则,实行“知行合一”的多样化评价[9],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见图1)。

4结语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亲身体验、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能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0]。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可以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宣部,xx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xx.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3号.

[3]黄济.教育哲学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党[2017]62号.

[6]丁银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7]沈万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3-66.

[8]杨增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00-103.

[9]盖逸馨.“自主•学习•分享”———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39-41.

[1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作者:申奎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分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525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