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马戈尔尼访华

时间:2017-06-03 05: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公元1793年的马戈尔尼访华事件。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门户进行贸易以发展本国经济,以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契机派遣马戈尔尼一行人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达到通商的目的。但是由于礼仪之争没能完成任务,马戈尔尼遗憾而回。但是通过这次旅程,他们也看清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认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繁盛。于是在40年后,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日本也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源于1853的佩里叩关事件,美利坚合众国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沙斯克耶哈纳号等四艘船开到江户湾的浦贺,强令日本开国。日本经过几多考量,最后接受美国国书。佩里基本达到了目的。随后日本在开国的条件下经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近代化道路,迅速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日两国都面临新近资本主义国家强硬开国的要求,双方的选择不同,最终结果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双方面对相似的状况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呢?

一价值观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人们一直安定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一而足。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随之军事、文化都得到提高,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封建社会,最终达到顶峰。人们可以看到不

断有外国人来华进行学习,进行贸易。最初,由于中原的社会发展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就产生了民族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夷夏观念,故而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封。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别的国家都是低于中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所以对那些?夷?完全不必看在眼里的。因而他蔑视一切非本土的文化。在对外问题上就形成了妄自尊大、傲慢的态度。当时为了避免倭寇的侵扰,清政府采取了海禁的政策,即开始闭关。由于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思想也变得很保守,对外界无所求。而且人们又有很浓重的安定思想,从不愿意主动作出任何改变,期望可以永远维持现状。因此他们拒绝开国也成为必然

但日本不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他们血液中流淌的等级制度,为了实现各得其所,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主宰世界,但是现实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于是他们就需要不断学习别国,从国外获取资源以完善本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各得其所,像不断派遣留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他们还是谦虚的,至少是清楚的知道他们在什么位臵上,应该做什么去实现目标。所以他们是理性而实际的。而日本看到中国在拒绝开国后遭遇鸦片战争的惨果,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发达,为了各得其所于是他们决定开国。

二施加压力不同

当马戈尔尼带来要求开国的国书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傲慢

的,保守的,安于现状的国家。而且来之前,他们还是不敢低估的中国的国力,以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马可波罗游记》,相信中国是片富饶的强大的土地,他当然不敢惹怒这个国家,所以他的态度是很柔和的。但相反,中国当时自以为处在世界的中心,剩余的都是蛮夷之地,又怎么会看那个从来没听过的英国呢?结果也就显得那么明显了。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态度是完全不客气的,他们清楚日本的国力,知道那只是个弹丸之地,无所畏惧,所以在提交国书时,里面的态度是很强硬的,就像命令日本开国一样。当日本看到这种强势时,面临巨大的危机,自己也深知自己的军事实力无法与其抗衡,所以也就无奈选择开国了。是他被动而又主动的作出这一选择。

三应对态度不同

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面对西方国家提出的开国要求,中国在封闭的世界里只看到了自己,不知道世界的发展,盲目的固步自封而态度强硬,在马戈尔尼带来的贡品中,有地球仪,手枪等先进设备和技术,但却被搬进圆明园冷藏起来。

日本则在看到中国的鸦片战争后,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虽然国内也有要开战的声音,但还是害怕引发战争的,所以面对各种现实和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国,踏上发展之路。

四外交体系不同

中国一直本着的是华夷秩序,他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后者向前者朝贡,前者羁縻后者。这种关系,在渊源上是汉帝国内部皇帝于诸侯的上下关系在汉皇帝同夷狄君主之间的关系上的投影,而且来自结合儒教王道思想而设想出来的赌徒的国际秩序观念,因此,它虽然是若干国家的联合体制,但其中各国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完全取决于对?中华帝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一元化上下秩序。因此,这种国际秩序本身并不能由周围各民族国家相互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来扩大,秩序的扩大和缩小完全取决于?中华帝国?皇帝的德化力量的大小?。

而日本则一直坚持大君外交体制,他是在德川幕府时建立的,就是要?坚持祖法,力图维持所谓‘通信则限于朝鲜、琉球;贸易则限于中国荷兰,其他一律拒绝的’的定制?。对于其他国家或者坚持?定制?,或者废弃?定制?,即或攘夷或开国,一旦出现固守?定制?已不再可能的局面时,就不能不放弃他了,也就意味着要?开国?了。

但是欧洲国家坚持的则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横的关系,在哪里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的的中心,这些国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是横向的关系使他们有离心力,而中国的华夷秩序是上下方向的,便不会出像这种状况。整个欧洲就维持在这种?势力平衡?的体系中,当有任意一国试图要称霸时,其他国家就会试图去恢复平衡,结果就会导致扩张。

当欧洲的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要打破欧洲格局的平衡时,就要扩张,他们来到了中国,但是在中国的外交概念中,除了它本身有就全是夷,他们是绝不可能与他平等的,而当英国提出诸多条件时,中国怎么会听一个夷狄和自己谈条件呢;对于英国而言,为了能够称霸,必须通过扩张的道路,而中国却不满足他扩张的需求,但是他们又志在必得,所以战争在所难免;对于日本而言,他们面对外来者只有两个办法,就是坚持或放弃其定制,即是否开国,当佩里强势的闯入浦和时,弱小的日本在无法坚持定制时就只能选择开国了。

综上所述,在各种内在的价值观和外在的体制作用之下,使中国错过了踏上近代化的道路的机会,反而因为这样陷入了战争,使发展之路曲折了近百年;相反,日本在看似因软弱而开国后进行了明治维新,迅速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本来在起点上,中国是有机会也进入那个时代的,但是”狂妄的”中国人用傲慢将之错过,若我们能早些放眼看世界,能有更多人支持放眼看世界,那么历史又将发生改变,希望我们可以谨记这些教诲啊。

篇二:殖民扩张教案简案

第六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南陵中学 储蓉蓉

一、课程标准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荷兰殖民扩张的情况,了解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了解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市场的主要途径,进而理解殖民扩张和掠夺在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得到拓展,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制表格,学会历史比较的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地图,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3.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从多维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念,善于从多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2.通过同时期的中外外交政策的对比,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的国际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和机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难点 殖民扩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历史比较法、表格制作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六、课型:新授课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央视《大国崛起》导言词,伴随音乐,请学生朗读!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

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 大国崛起的历程

一、海洋时代的先驱——葡萄牙、西班牙

(一)殖民扩张的条件:

地理优势: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控制国际商路;

政治优势: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军事优势:葡萄牙和西班牙拥有强大的海军(如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二)殖民扩张的范围

西班牙:主要在中南美洲、南美洲(巴西除外),亚洲的菲律宾

葡萄牙:主要是非洲和亚洲,南美洲的巴西

总结:16世纪后期,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三)殖民扩张的特点

师:展示材料和图片,让学生从中总结

材料一:美洲盛产金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大肆屠杀、奴役印第安人,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富。据统计,仅1500—1650年的150年间,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 ——人教版必修2 图片:印度安人遭受奴役

总结:葡萄牙、西班牙主要依靠暴力或抢掠、欺诈的方式掠夺财富而崛起。

二、“海上马车夫”——荷兰

【自主学习】荷兰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第26页第1—3自然段,思考荷兰崛起的原因以及荷兰马车夫名称的由来。

(一)兴起的条件

1、地理条件:濒临大西洋,地理位置优越。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荷兰的地理位置优越?

2、政治条件: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道路。

3、传统条件: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

4、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发达

【课堂巩固】如何理解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展示图片《阿姆斯特丹港》 选择题:对海上马车夫的确切理解是

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经济非常落后,只能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D.荷兰交通运输业发达

(二)殖民扩张

【自主学习】读《荷兰的殖民扩张》图并结合课文第26页第4段,回答:荷兰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荷兰分别在非洲、美洲和亚洲侵占了哪些国家或地区?

1、形式:建立东印度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课堂延伸】荷兰占据我国台湾有多少年之久?是谁收复了台湾?有何意义? 总结:荷兰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扩张掠夺财富而崛起

三、“日不落帝国”——英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7页第二目内容,思考:英国是如何逐步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的?(表格形式)

1、英vs西:1588打败“无敌舰队”,走向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3、英vs荷: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败,失去北美殖民地,丧失海上殖民强国的地位。

注:荷兰战败原因:自然资源缺乏,商业资本发达,工业基础薄弱,重视发展航运,忽视发展海军。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4、英vs法:1756~1763年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注:法国战败原因:封建统治,工业倾向于奢侈品(英国重于纺织与金属制品、并重视海军建设),法国发展重心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英国则是争夺海上霸权)。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课堂巩固】展示“日不落帝国”形成地图以及材料探讨如何理解英国自诩“日不落帝国”?

【问题探究】为什么英国能够成为世界霸主?(表格形式)

① 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便利其对外殖民活动 ②经济优势:英国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政治优势:较早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利用整个国家的力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

④军事优势:英国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总结:英国依靠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殖民扩张而崛起

第二板块 大国崛起的影响

一、殖民扩张的原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殖民扩张——正常贸易

二、殖民扩张的方式

① 抢劫和掠夺财富

② 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③ 贩卖黑人奴隶

总结:抢掠、欺诈——武力——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以《黑奴贸易路线图》和“三角贸易”视频来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欧洲: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对被殖民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但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③对世界: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问题探究】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建立的?

【课堂小结】新航路开辟后的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带动了商业活动在世界范围的开展,拓展了世界市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序曲。正是在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屠杀基础之上,迎来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但人类的进步总是伴随着“血与火”,殖民主义的罪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病与痛”。当人类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的社会为我们的民族崛起提供了动力之源!

第三板块大国崛起的启示

【课后拓展】

材料一:1793年英国派马戈尔尼使团访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遭到清王朝的拒绝。乾隆皇帝在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胡锦涛 问:从这段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从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有何借鉴意义?

九、板书设计

(葡、西) ——世界市场的雏形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荷、英、法)

十、教学反思

篇三:创新能力相关知识点

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特征与作用

创新能力又叫创新才能,它是创新人才的智慧资源,也是创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哥白尼、牛顿、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思想家、科学家能引起人类思想史、科学史的革命?为什么爱迪生能有1328项专利?是因为他们能发人之所未发,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什么是创新能力

爱迪生的部分发明:

1868年10月11日发明“投票计数器”,获得生平第一项专利权。

1870年发明普用印刷机。

1879—1880年经数千次的挫折发明高阻力白炽灯 1888年发明唱筒型留声机。

1910年发明“圆盘唱片”。

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如:可口可乐瓶的发明;无菌手术与李斯特;

注意区别创新能力与创造力:

二者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正常人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创新能力更侧重于创新结果的实现,追求创新活动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及理论价值;创造力则侧重于创造活动的独创性、新颖性,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

创新是民族之魂,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2、创新能力的特征

(1)综合独特性: 我们观察创新人物能力的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2)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

如:奥斯特与发电机;开创“软银行”和投资互联网。

3、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当人的目标需求体系通过实践操作系统与外部环境接触后,发现现实条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会发现问题,并力图解决它,以便达到目的。

如:企业家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的过程。

4、创新能力的作用

(1)教人学会创新思维

(2)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3)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如:“假日酒店”的问世;“小菜一碟”成大业;

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

1、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一原理:

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

遗传素质,又称天赋、禀赋或天资,是指个体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特性,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等。

大脑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物质载体。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类创新能力的形成首先要遵循遗传规律。遗传素质是人类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我们承认它,但不把它当作唯一,即“承认天赋,不唯天赋。”

如:特殊天才爱因斯坦;判若两人的“设计师”。

2、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二原理: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创新实践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影响人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如:狼 4

孩卡玛拉;鸡孩的故事。

3、创新能力形成的第三原理:

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得到施展发挥,实践是创新能力变成现实的唯一平台。

人改造实践的活动也就是创新活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把人的创新意识变成现实,而创新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如:袁隆平与水稻杂交。

4、创新能力形成的第四原理: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是:先发散而后集中,最后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休戚相关。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创新性思维能力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灵魂和核心。如:“味精瓶上多打一个孔”的故事;庞颖超发明的红绿灯

三、创新的思维障碍

在遥远的过去,当思维的闪电嵌入我们祖先大脑的瞬 5


马戈尔尼访华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35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