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巧舌如簧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7-05-17 07: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辩行记

辩行记 1-30

·辩行记· 1、沉默的辩手与不规则动词

(不规则动词理论)

对于辩论这个圈子,一个最为典型的刻板印象是:这是一群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得理不饶人没理搅三分,文字游戏玩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遇到争吵就像苍蝇见了血网游开了挂的家伙。 我不得不说,这种描述也是有几分道理的,至少符合我们对于大多数电视辩论赛节目的观感。不过,玩辩论固然是以争论为乐,但是真正玩懂了却经常会觉得没啥好争的,以至于我所认识的一些非常优秀的辩手,平日里甚至都有点轻度自闭的迹象。

何以故?因为以深入剖析的辩论视角观之,在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争论中,对立的并不是观点而只是情绪,并不是根本立场而只是表述方式。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伯兰特·罗素为伦敦《新政治家与国家》(New Statesman and Nation)杂志设计的一个被称为“不规则动词”(irregular verb)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分别用“我”、“你”、“他”这三个人称,以褒义、中性和贬义这三种形式表述同一个意思。罗素用“我坚定,你倔强,他呆板”开了个头,读者的参赛作品很多,个人比较喜欢有“我活泼,你多话,他醉了”;“我义愤,你生气,他暴怒”;“我重新考虑过,你改变了主意,他违背了诺言”之类。当然,如果我们的读者有兴趣,大可以再按着这个思路总结出一连串的所谓“不规则动词”(其实更多的是形容词),反正基本原则是:乍看冰火不相容,细想其实一码事。

除了罗素这个居心叵测的文字游戏,再举两个实证的例子。

1993年《时代》和CNN搞了一个联合民意调查——“应当通过立法来禁止利益集团赞助竞选吗?”大约40%的人表示同意;同年的另一个民意测验提问:“应该通过立法来消除所有特殊利益者给候选人大笔金钱的可能性吗?”这回大概有80%的人表示同意。这40%的统计差别背后,有实质的政策差别吗?

2000年的纽约时报又玩了一个类似的花样,当被问及“政府盈余资金应当用于减税还是应当用做新的政府计划的资金”时,25%的接受调查者选择后者;当问题变成“政府盈余资金应当用于减税还是用于教育、环保、医疗、打击犯罪和军事防御等新计划上?”却有69%的人同意后者。这44%的观点差异,又真是由于立场不同吗?

同一个意思,选择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字眼进行渲染,就可以造成完全不同的观感,以至于听起来像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这就是“不规则动词”理论的奥妙所在,也是无数白费口舌的争端的来源。在这种不可能有量化标准来评判的问题上,真正玩懂了辩论的人就应该保持沉默。不信,你试着区分一下世故和成熟,麻木和沉稳,勇敢和莽撞,执着和偏激? 话又说回来,如果仍然觉得对方的观点很不爽,实在很想反驳怎么办?很简单,把这个不规则动词的游戏玩下去,将对方的观点用同样意思的另一种语气表达出来,这本身就能构成一种反驳,而且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驳。

比如,咱们可以把开头这段有关辩手的负面印象“转译”成这样一段话:

“这群人妙语如珠辩才无碍,敏锐的眼光绝不会遗漏丝毫谬误,坚定的信念在任何不利情况下都能坚持原则,他们对语言有着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和辩证思维,在探讨真理时表现出极其充沛的热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有啥好争辩的呢?

·辩行记· 2、紫心勋章的秘密

(揭示实质分歧)

辩论让我明白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争论的焦点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辩论的一个恶名是它喜欢纠缠概念,不过,它所纠缠的真的只是概念吗?

因为哈佛公开课视频而爆红的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其课程同名著作《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举了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是在定义上纠结的例子:美国军方为表彰在战场上受伤或死亡的士兵设立了紫心勋章,在这里“伤亡”是个硬指标,然而问题是,“受伤”是否包括心理创伤?那些由于战争而患上应激性创伤综合症的士兵是否有资格获得紫心勋章?换句话说,“心病是不是病?”“伤心是不是伤?”

当然,如果说心理疾病往往会比肉体上的伤害更痛苦,也更难痊愈,凭什么由于战争造成的心理创伤不能构成获得勋章的要件?难道牺牲条胳膊的是英雄,牺牲了整个人生的反而不是英雄?——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心理疾病也是病,心理创伤也叫“伤”,那些特别敏感,以至于听见枪响就直接吓破苦胆的人,是不是都得发个勋章戴?

两个推论同样荒谬。你看,这就是概念的模糊必定会带来的两难。

不过,争执的焦点真的只在“受伤”这个概念上吗?

如果思考止于这个层次,桑德尔就只是浪得虚名。而事实上,他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核心并不是紫心勋章的颁发条件里对于“受伤”如何定义,而是要看到紫心勋章的原本意图在于激励士兵的勇气,受伤只是个比较容易判断的外在标准而已。正是由于“勇气”才是潜在的关键词,所以才会导致人们对于血肉横飞的烈士口服心服,却难免会对心理创伤的受害者表示某种质疑——毕竟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只有那些缺乏勇气的士兵,才会容易在战争中患上这种应激性的精神疾病。所以,如果你热衷于维护那些被国家遗忘的老兵的权益,就千万不要把争论的焦点放在如何定义“伤”这个概念上,而是要通过实证研究向公众表明,一个人是否勇敢作战,跟他是否容易患上这种由战争引起的心理疾病其实并无关联。

原来,在我们以为是问题焦点的那些争论背后,往往会有另外一个真正的核心问题哑然不语。并不是人类的思考必然会让上帝发笑,而是因为人类思考不到点子上,才会让上帝默默地打出一句“呵呵”。

这里还有一个身边的例子。我曾经在南京给一场辩论赛当评委,当时,场上一所名头响亮得振聋发聩的国内顶尖大学辩论队,为了论证“不应该限制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省级公务员”,在他们的对手,一所几乎要排到一百位左右的非著名大学的同学面前反复强调,只有考试才是真正公平的,只有考试才能最好地表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只能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只有考试巴拉巴拉??这里的隐含信息在观众心中造成的怨念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当对手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难道我们考试没你们好,就能说我们一定不是人才吗?”全场就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不要问掌声是为谁而鼓,掌声就是观众们为自己而鼓,因为比起有幸进入这所学校的同学,几乎所有观众在考试方面都是失败者。

不出所料,他们自以为意外地输掉了这场比赛,并且在赛后仍然觉得愤愤不平。这像极了咬死追问“心病为什么不是病”的那种直肠子逻辑——然而决定辩论胜负的关键从来都不是表层的定义和逻辑,而是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心态这个天平向哪方倾斜。

总之,如果你不能敏锐地发现那些台面下真正起作用的东西,沉默的大多数就会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让你在台面上死得很难看。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万用的灵丹,我只能说:要小心,语言中隐藏着人类最隐秘的东西。

·辩行记· 3、耍滑头的最高境界

(包容性立论)

滑头耍到一定境界,其实也会显出几分真诚。

要理解这句本身看起来也很滑头的话,先来围观一个经典案例,看看职业耍滑头的美国政客是怎样把这门手艺玩成艺术的。

很多人都知道,堕胎的合法性在美国是个严肃的政治议题,无数政客的命运都取决于在这个问题上如何站队。1970年2月(距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人工流产合法化的历史性裁决还有三年),美国檀香山的一位议员实在受不了天天有选民来信问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又不愿失去自由派和保守派任何一方的选票,干脆让自己的秘书草拟了一份“对选民关于堕胎问题的通用回复”。其中的寒暄套话不提,捡最有意思的引用几段:

“??如果您所谓的堕胎是意指谋杀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是剥夺我们最年幼公民的权利,是促使那些无所作为和缺乏道德观念的年轻人之间的乱交,以及对生活自由和幸福追求的排斥,那么,先生,请相信我会毫不动摇地反对堕胎。”

很坚定是不是?别急,后面还有:

“??如果您所说的堕胎是指给所有公民以平等权利而不论其种族、肤色或性别,是消灭残害无助而绝望妇女的可憎习俗,是使我们所有年轻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机会,而且最重要的,是给予所有公民依照自己良知而行动的天赋权利,那么,先生,作为一个爱国者和人道主义者,让我向您保证,任何人都不能说服我放弃对这些最基本人权的捍卫。”

很气人有没有?继续读,结尾这句更气人:

“感谢您询问我在这个紧要问题上的观点,让我再一次向您保证我的坚定立场。谢谢您,再见!”

“坚定立场”?这家伙居然好意思说“坚定立场?!一定要说“坚定”的话,这个令人发指的滑头声明倒是坚决贯彻了这样一种最极端的踢皮球式逻辑:“你问我在堕胎问题上的立场是什么?先问问你自己对堕胎怎么定义吧!”——用本人当年玩辩论时在场上噎死过无数对手的话来说:“不是我不回答你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本身有问题”。

你瞧,皮球踢到“有关部门”只是技术,皮球踢回给发球者才叫艺术。

不过物极必反,滑头耍到极至,真诚也就在其中了。冷静下来回头再仔细读读这份声明,你还真的很难说它就一定是在耍滑头。因为其主旨本来就不是要宣称某个立场,而只是希望阐明一个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道理:保守派和自由派在这类议而不决的问题上的争论,无非是两种同样正确,只不过取向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非要问我同等正确的价值观哪个更正确?你告诉我一斤棉花一斤铁哪个更重先?无非一个堆头大,一个密度高罢了。如若不然,情感和理智、自由和秩序、性善和性恶等等问题的争论怎么会持续几千年而没有结果?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只知道热血澎湃地党同伐异,迫不及待地给反对者贴上脑残或是别有用心的标签,以使自己在智力和道德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却很少有人想到,斗得你死我活的辩论双方往往可以被包容在一个“通用回复”之中,而就算某一派的观点最终得势,也并不代表另一方的人品和智商就有什么问题。

当然,如果你坚持追问这篇回复到底是什么立场,那我只能回答:满心欢喜地以为人家支持自己,这是愚蠢;义愤填膺地看出他在踢皮球,这是聪明;恍然大悟地发现自己原本所谓“坚定立场”的偏执之处,充分认识到对方的合理性所在,这才叫智慧。

我是在耍滑头吗?看你怎么定义了。

·辩行记· 4、不翼而飞的帐篷和适度饮酒的陷阱

(人存原则-弱化因果性)

我一直坚信,任何隽永的笑话都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比如这个典型的英式幽默:福尔摩斯和华生晚上搭帐篷露营,半夜福尔摩斯突然把助手推醒

问他看到了什么,答曰“星空”;又问他由此想到了什么,答案从天文、星象跨越到气候与神学。在结束了一大段知识渊博内容详实文采华美的论述之后,华生反问福尔摩斯想到了什么,答案很简短:

“我们的帐篷被偷了!”

这个段子包袱扎得很结实,抖起来也很有效果。特别是,如果你能把华生的浮想联翩铺陈出洞察宇宙之气概终极关怀之深邃,先把听众带入无尽遐想之中,再偷偷地运足气,冷不丁气急败坏地喊上这么一嗓子就戛然而止,想逗个乐子是不难的。

不过,化用果戈里在《钦差大臣》里的那句台词,任何真正好笑的东西其实都是自嘲。华生闹出的笑话,我们难道总能清醒地避免吗?

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例子:随便在网上查查你就会发现,多个权威科研机构经过对大量样本的长期跟踪得出结论说,适度饮酒者比滴酒不沾者健康水准普遍更高,现在请问你——能否由此得出“适度饮酒有利于健康”这个结论?

答案几乎是明摆着的,“多个”、“权威”、“科研”、“大量”、“长期”,这些关键词似乎都在指向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适度饮酒有益健康!

但是且慢,让我们回忆一下华生这个故事的笑点到底在哪儿。

福尔摩斯:你从星空想到了什么?

华生:天文、星象、气候、神学??(此处略去1200字)

福尔摩斯:但是你为什么偏偏不想想,为什么你现在能看到星空呢?

(——因为我们的帐篷被人偷了!)

好,回到饮酒与健康的关系这个例子,我们照葫芦画瓢:

问:你从适度饮酒者往往比滴酒不沾者更健康想到了什么?

答:酒能活血化瘀、调节情绪、促进睡眠、强心提神??(请自行添加)

问:可你为什么偏偏不想想,为什么这些人会适度饮酒而非滴酒不沾呢?

当然,后面这段话并不好笑,因为逻辑线有些长——大体而言,与滴酒不沾者相比,适度饮酒者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本身健康情况就还不错(至少没到遵医嘱禁酒的地步),凡事有节制而又不走极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喝酒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长期饮酒又坚决不过量则是难上加难),社交生活比较丰富(酒文化毕竟是现实存在的),比较会享受生活(葡萄美酒夜光杯,不饮生活很悲催),诸如此类。特别是前两条,身体底子本来就好,为人处事又具备难能可贵的中庸精神,不健康那才叫怪事。或者更直接地说,很可能并非是适度饮酒使人更健康,而是更健康的人才会适度饮酒。

总之,当华生思考“星空与我”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忘记问“我何以能看到星空”;同样,当我们思考“适度饮酒与健康”的关系时,也容易忽视“适度饮酒者何以如此”这个关键,——适度饮酒者的健康很可能并不是由于适度饮酒本身,而是由于使其适度饮酒的原因。用哲学语言总结就是,现象A(星空/适度饮酒)真正值得发掘的意义往往并不在于与A恒常联系的B(星空下的感悟/健康水平更高),而是在于使A得以存在的C(帐篷被盗/适度饮酒群体的特征),所以当我们仅考虑A与B的时候,固然不能算犯错,但总会有些不靠谱。 所以说,半夜在星空下醒来先别忙着做文学青年,想想为什么自己会无遮无拦地躺在野地里才是要紧;看见唬人的研究报告也别立马开始做酒徒,琢磨清楚了再喝也不迟。

·辩行记· 5、动听地说“不”

(顺势而为)

中国传统的所谓雄辩,大抵多为道德板砖的互拍,心性命理的玄谈。还好有一个异类,名为《战国策》。

如今在娱乐节目里大行其道的“策”,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其实是件极其严肃的国家大事。无数苏秦张仪这样的谋臣辩士,空口白牙在兵车万乘的大国之间策来策去,策得好白衣卿相,策不好身败国灭,实在是刺激得很。

最有趣的是,在那个既不能用道德板砖拍人,又不能用神道设教唬人的世道里,面对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的国君,这群被逼到绝境的辩士居然像杨过打出“黯然销魂掌”那样,悟到了说服之道的最高境界:顺势而为。

我们永远都不会真心喜欢遭受反驳,但我们都希望自己更加深思熟虑。所以最有效的反驳不是要证明对方错,而是要证明对方所做的事情,正在违背他做这件事的初衷。因为任何具体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只要切入行为与意图之间的缝隙并导出矛盾,就可以让对方自己来收回成命。

《战国策·赵策三》里讲了这么一件事:平原君受魏国之托与赵王谈合纵,几次三番公关不下来,只好请虞卿出马。这位先生也不废话,径直对赵王来了一句:魏国错了(“魏过矣”)。赵王当然很高兴——就知道魏国错了,所以我才懒得理他们呢(“然,故寡人不听”)。 看明白了吧?这一步就叫“顺势”,首先要发现你想反驳的观点的合理之处:魏国当然错了,不然赵王难道是傻瓜?就算赵王是傻瓜,那也是作为老板的傻瓜,不是你想怎么敲打就怎么敲打的。

达成了基本共识之后,虞卿接下来就像电影《教父》的经典台词所描述的那样,说了一个像“是”那么好听的“不”——大王您也错了(“王亦过矣”),因为但凡合作总是强者控制弱者,现在赵强魏弱,而魏国居然主动要求跟咱们混,可见脑子是多么不开窍,赵国又不是搞慈善的,哪能有便宜不占?

这个“不”字的动听之处,就在于从赵王的真实意图(总觉得魏国既然有所求,难免会让自己吃亏)出发,推导出反对其具体行为(拒绝与魏国合纵)的结论。从赵王的角度看,这个“不”完全不是在反驳,而恰恰是在完善自己的想法,因为它真正说中了自己心里生怕魏国占便宜的那点小九九。能把“不”说到这个境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如果你还是反感这种马基雅维利式的厚黑味道,那我们得澄清一下:虞卿是个好同志,至少根据他在《战国策》里的出场事迹来看还是挺有正义感的。问题在于,用“好的”去骂“坏的”固然很容易,但往往也是最无效的做法;而真正考验智慧的,是从“坏的”观点的内部逻辑出发,去推导出你所希望的“好的”行为——不能深入理解人性的实然状态,就没资格空谈道德的应然理想。所以说,联合抵御暴秦当然好,各怀私心杂念当然坏,然而唯一可行的说服之道,是像虞卿这样从维护私利出发去阐明合作的必要性。魏国觉得傍上了大款,赵国觉得拉到了小弟,各怀鬼胎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才是完美合作关系的基石。

其实,无论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霍布斯,还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家边沁和密尔,更不用说以《国富论》名垂青史的亚当·斯密,都是从正视人性的阴暗面出发,来设计最自私的人也能遵守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人各私其私,公在其中矣,不需要大家都变成圣人也能实现升平治世,这才是更靠谱,更有操作性的社会建构原则。

还在幻想靠批判人性的自私来实现世界大同?两千多年前就out了。

·辩行记· 6、大道理应该怎么讲

(亦庄亦谐/邪)

每次看见美国主旋律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大卖,都会一边掏钱买票一边恨得牙痒。就拿最近热映的《复仇者联盟》来说:冷冻保鲜转基因+高科技铁皮人+传说中的锤子哥+辐射咆哮变身帝,神神道道凑到一块儿讲个“团结就是力量”的大道理,居然能赚足十几亿,活活气死全球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这差距究竟在哪儿?

篇二:实用汉语修辞

作业ID: 97939

1.(第一章第一节)(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辞达”与“言文”是( )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A. A. 孔子

B. B. 陆机

C. C. 刘勰

D. D. 欧阳修

正确答案:A

2.(第五章序言)在中国最早提出修辞格概念的是( )的《修辞格》。

A. A. 陈望道

B. B. 唐钺

C. C. 刘大白

D. D. 龙伯纯’

正确答案:B

3.(第二章第三节)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C. 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 D. 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正确答案:D

4.(第二章第三节)《北京晚报》用“学术百年论坛曲高和众”来报告“学术百年论坛——新世纪讲学”的盛况。这个标题成语的使用属于下列哪一种成语活用方式?( )

A. A. 易字

B. B. 谐音

C. C. 拆用

D. D. 易序

正确答案:A

5.(第三章第一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句子,从意义上来分,属于下列哪一种对偶类型?( )

A. A. 流水对

B. B. 串对

C. C. 反对

D. D. 正对

正确答案:D

6.(第四章第五节)曹丕的《燕歌行》前几句如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这首诗的押韵方式是( )。

A. A. 交韵

B. B. 抱韵

C. C. 排韵

D. D. 随韵

正确答案:C

7.(第四章第六节)“恨别鸟惊心”的平仄方式是( )

A. A. 平平平仄仄

B. B. 仄仄仄平平

C C. 仄平仄平平

D. D. 平仄平仄仄

正确答案:B

8.(第四章第七节)下列属于“双声叠韵”的词是( )。

A. A. 琉璃

B. B. 骆驼

C. C. 辗转

D. D. 窈窕

正确答案:C

9.(第五章第二节)鲁迅《在就楼上》有这样一段话:这些无聊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其中“子曰诗云”的指代方式是( )。

A. A. 以特征代本体

B. B. 以专称代泛称

C. C. 以具体代抽象

D. D. 以部分代整体

正确答案:D

10.(第五章第五节)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道是晴无却有晴”属于( )。

A. A. 语义双关

B. B. 谐音双关

C. C. 对象双关

D. D. 风景描写

正确答案:B

_

11.(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是宋代陈骙的《》

正确答案:文则

12.(第一章第一节)________的《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正确答案:陈望道

13.(第一章第二节)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叫做。

正确答案:修辞学

14.(第一章第六节,请按照课本上的说法作答)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

正确答案:知识素养

15.(第二章序言)“推敲”一词出自 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正确答案:贾岛

16.(第三章第一节)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是 ;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

句子是 。

正确答案:整句 ; 散句

17.(第四章第四节)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的句子称为 。

正确答案:反问句

18.(第五章第三节)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 两种类型。

正确答案:拟物

19.(第五章第十节)音书有关的语言材料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认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辞格是。

正确答案:引用

20.

(第一章第二节)修辞和逻辑的关系怎样?

正确答案: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而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语言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为语言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应该遵循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有的时候可以突破逻辑的约束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但是不是不讲逻辑。

21.(第二章第一节)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准确朴实;2)简洁有力;3)新鲜活泼;4)生动形象。

22.(第三章第二节)短句和长句各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短句的特点:1)明白易懂;2)感情色彩多样;3)实用性强 长句的特点:1)信息丰富;2)气势充畅;3)脉络分明

___

23.(第五章第二节)简述借代和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确答案:

共同点: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和本体、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同点:

1)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不存在比喻关系;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比喻关系 2)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借代不能改成明喻。

24.(第一章第二节)修辞

正确答案:

修辞是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25.(第一章第四节)语境

正确答案:

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又可分为物理语境、话语语境和背景知识三类。

26.(第三章第一节)对偶

正确答案:

对偶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相互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

27.(第三章第四节)设问句(要求举例)

正确答案:

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设问句。

28.(第三章第六节)倒装句(要求举例)

正确答案:

倒装句是指单句中的某个(些)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居颠倒了通常的顺序的句子。倒装句通常是为了突出某个(些)成分、分居,或是出于句子组织的需要。

29.(第四章第四节)四字格(要求举例)

正确答案:

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称为“四字格”。

_

30.

篇三:成语

2015高考常常误用成语归纳

一、 题型设误类型

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10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2张冠李戴,用错对象3不合语法,搭配不当

4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5不知谦恭,颠倒尊卑6不合逻辑,自相矛盾

7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8范围不清,轻重失当9忽视演变,不明来源

10.形似混淆,疏忽错解

㈠望文生义,曲解词语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

文不加点:点,删改的意思,文章不用涂改就写成,

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望文生义,误认为是首要的问题。

当仁不让:当:面对。仁:正义的事。 指面对合乎道义的事就主动承担起来,绝不推诿。 三人成虎:城市本无虎,传言有虎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即能

蛊惑人心。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含贬义。

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

当理由。

高山仰止:意为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其中的“止” 是助词,无义;

“仰止” 即仰望、向往。

不三不四:原指不象样子,今指人不正派。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比喻技艺到了极其纯熟的地步,而不是说眼中没有整

体、全局。

进退维谷: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串通作弊。

人面桃花:原指女子的美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指所爱而不能相见的女子。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原指双方在法庭上受审问。也指双方在

法院打官司。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添加了这一意思。

江河日下:指长江大河的水,日夜流向下游而不止。比喻事物日趋衰落,情况一天不如一天。

㈡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

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

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指人工的技艺极其精巧胜过自然。

美轮美奂: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丽”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不用来形容花木。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只可指人不能指其它的。

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不是指画画。

东山再起:是说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东山再起是指再度任职或比

喻失势后重新任职。它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如坐春风: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长辈或良师的恳切教诲。

朝思暮想:往往用于思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

曾几何时:曾:文言副词,有‘乃’的意味,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时:时间。才过了

没多少时间。指没过多久。常误为“曾经”“不知何时”。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紊乱空洞。

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开卷参差。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㈢不合语法,搭配不当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有的本身只能用在否定句中,等等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

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或问句中,常与否定词搭配。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错误的理解成“渐渐下降”之意。

等量齐观: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只修饰听者, 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等量齐观: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辞“恐惧”这一词语。

一劳永逸: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安居乐业: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担后果。

左右逢源:意为“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也比喻做事圆滑。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褒义。 和颜悦色:形容脸色的。

㈣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受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

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

未雨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如数家珍:家珍,家藏的珍宝,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

的故事十分熟悉。

相形见绌: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韦编三绝:韦: 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

断。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

灾民。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眼花缭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

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

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

南柯一梦:南柯:朝南的树枝。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

㈤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见解。狗尾续貂:续:连接。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

蓬荜生辉:蓬荜: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 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含褒义,

谦词,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只能用于自

己一方,不能用于他人。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别人。

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鼎力相助:属敬词,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专用于代替别人表示感谢。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指恭敬地表示没有

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洗耳恭听:谦辞。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多用于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要

别人听自己讲话。

率先垂范: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做榜样。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跌宕起伏:多用来形容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

诚惶诚恐: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

的样子。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千虑一得:指平庸的人考虑多次总有一次会正确,用于发表意见时自谦的话。

来称赞他人。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常见的谦辞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鼎力相助、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六)不合逻辑,自相矛盾

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

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

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后矛盾。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指不相信,并含有蔑视之意。

强人所难:指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

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

因人成事: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

不易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说法,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穷困。

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

一。常被误用为贬义词,理解成没有文化或没学问。

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七)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用于褒义。

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秋天景色。后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

贬义。

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 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含贬义

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 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有贬义。

指日可待:褒义词,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一般用于好的方面,不能用来表示灾难

即将来临。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洗心革面: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彻底悔改。

胸无城府:“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

真诚,不用心机。是褒义词,不用作贬义。

翻云覆雨:是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半斤八两: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用于贬义。 巧舌如簧:指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含贬义。 磋陀岁月:原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

可圈可点:圈、点:古人读书,在精彩或重要处加圈加点。原指文章值得欣赏、赞美。现形

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

的东西忘了。贬词褒用。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教导,褒义。

(八)范围不清,轻重失当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

生死攸关:攸:所。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

方寸之地:原指很小的地方,用来指人的心。


巧舌如簧是什么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03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