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气虚体质的原因

时间:2017-05-10 07:3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气虚体质养生

气虚体质养生

气虚体质的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的人要多做运动,不要过度思虑,要吃性平偏温、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

一、气虚体质主要表现:脾肺功能偏弱

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但是又各有特点。阳虚体质以阳气虚、热量不够、缺乏温煦、畏寒怕冷为主;而气虚体质虽然有阳虚倾向,但是最主要是反映在脏腑功能低下,尤其是肺脏和脾脏功能相对要弱一点。

1、气虚的人说话语声低怯,呼吸气息轻浅。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容易感冒;冬天怕冷,容易受寒,夏天怕热,容易中暑、伤暑等。

2、气虚的人表现为胃口不是很好,饭量小;经常腹胀;大便困难,每次一点点;容易疲乏无力。

3、脾气虚常见面色萎黄,口唇色淡。

4、脾气虚,四肢肌肉松软无力。整个人比较慵懒,“提起来一条儿,放下来一堆儿”。能躺就不座,能座就不站,能座车就不走路,能走路绝不跑。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这样。

二、促生气虚体质的原因:大病之后、过度用脑、重体力劳动导致气虚体质

1、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足,妊娠反应强烈持久不能进食,或父母有一方是气虚体质。

2、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

3、长期用脑过度,劳伤心脾。

4、重体力劳动者或者是职业运动员,时间长了会伤气,中老年以后气虚体质较为常见。

5、长期节食,造成人体摄入营养不足,形成气虚,常见于女性。

6、经常服用清热解毒败火的中药或西药抗生素、消炎镇痛药、激素,也会促生或加重气虚体质。

7、长期七情不畅、肝气郁结很容易促生气虚体质。

三、气虚体质易感症:肥胖、内脏下垂、排泄不适度、慢性盆腔炎等。

1、气虚、阳虚的人容易发胖。但阳虚发胖常间夹小便不利、肿胀、瘀血疼痛等,气虚发胖多数是痰湿重。气虚发胖者多数呈现出一种又胖又没力的感觉,气虚肥胖伴有高血压者,中风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

2、因为气虚不能升提,所以会出现内脏下垂。如眼睑下垂、肾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和脱肛、重症肌无力等。

3、排泄不适度。该出的出不了,不该出的出的太多,体内就会形成食积、宿便、温热、火毒、痰湿、瘀血。便秘、便溏、尿少、尿黄、闭经、不孕、月经崩漏、白带过多、倦怠慵懒等现象经常发生。特别提醒:气虚肠道蠕动无力引起便秘,千万不要大便一不通,就去吃牛黄解毒丸等通大便的药,会形成恶性循环反复伤气,因此形成习惯性便秘。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应找到便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的改善,不用吃药大便也会畅通的。

4、气虚女性容易长色斑,而且面积大,颜色淡。额头、口唇周围也常有。

5、气虚女性一旦有炎症,较容易转成慢性,最典型的就是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缠绵难治,经常复发,腰胝小腹坠胀疼痛,腰象快折了一样,很难受,不耐疲劳),患感冒后易转成慢性支气管炎。

6、女孩子长期节食会导致气虚,引起生理周期紊乱。

四、气虚体质养生原则:补脾、健脾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护脾脏的前提。不良生活习惯伤脾。

1、喜欢吃冰冻寒凉、肥甘厚味之品。

2、缺乏适宜的运动,特别晚饭后。

3、过度思虑伤脾。

4、七情郁结伤肝,木克土,长期情绪不好,脾气就虚。

第一:饮食养生:细水长流、忌冷抑热

1、适宜气虚体质的人食用的食物:气虚体质的人宜吃性平偏温、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果品类有大枣、葡萄干、苹果、龙眼肉、橙子等;蔬菜类有白扁豆、

红薯、淮山、莲子、白果、芡实、南瓜、包心菜、胡萝卜、土豆、山药、莲藕(生者甘寒,清热凉血,熟者甘温,健脾益气)、香菇等;肉食类有鸡肉、猪肚、牛肉、羊肉、鹌鹑、鹌鹑蛋等;水产类有淡水鱼、泥鳅、黄鳝等;调味类有麦芽糖、蜂蜜等;谷物类有糯米、小米、黄豆制品等。

2、适宜的加工方法:最好是用闷、蒸、炖、煮、熬、煲等方法。

3、适当的补充方法:气虚体质的人补益要缓缓而补,不能峻补、蛮补、呆补。 提醒:气虚体质对食物的寒热之性很敏感,稍微偏温一点可以,但是太热就受不了,辣椒尽量少吃。比如狗肉稍微吃多了,没有把气补上来,反把热补上来了。所以温热之性太明显的食物,比如气虚的人吃羊肉,可以放点白芍、麦冬,就可以抑制羊肉里的热性了。

第二、精神养生:忌多思虑,宜少波动

气虚体质的人应该避免过度思虑、七情郁结。

1、工作所需,必须殚精竭虑,深入思考。气虚体质的人要学会在工作和健康之间取得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动起来,在手头工作告一段落时动起来,比如运动、唱歌等。

2、遇事常钻牛角尖,思虑下去于工作生活毫无价值,也就是陷进去出不来。这种情况要学会调整心态,转移注意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3、七情郁结,内心敏感,太关注自我感受。没有别的灵丹妙药,没有一劳永逸的简捷方法,只能是一点一滴注意性格修养、德行培育,关心别人,奉献社会,爱护环境,不要说真正做到这些,就算动了这些心思,心向往之,就会感到回头是岸,畅快很多,烦恼少很多。

第三、起居养生:谨避风寒,不要过劳

气虚体质是比较娇嫩的体质,不能形体过劳,不耐思虑过度,容易水土不服,常遭六淫侵袭。气虚体质容易疲劳,喊苦喊累,不太能经得起过于沉重的生活负担、生存压力。气虚体质者首先要遵循适合自己各种体质的基础养生原则:不熬夜、三餐规律、大便定时、坚持适合自己的运动。

1、居处要避免虚邪贼风。通风纳凉时门窗要敞开,避风保暖时就要关闭严密。

2、气虚体质要避免过度运动、劳作。平时从来不运动,情绪来了运动就象抽风。

3、闲时可多听听小夜典、摇篮典等柔美的轻音乐,养育灵魂,陶冶情操。 第四、药物养生:四君益气,屏风固表。

1、大枣、人参、党参、淮山药、黄芪、紫河车、茯苓、白术、薏苡仁、白果等都可以用来补气,平时可以煲汤用。

2、比较安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也可以把甘草去掉,用其他三味药煲瘦猪肉汤来补气。

3、如果总是面色白、血压低,还经常头晕,蹲下后一站起来两眼发黑就要晕倒,这种情况特别严重的话,可以吃一些“补中益气丸”。

4、气虚主要表现在气候和温度一变化,就打喷嚏、感冒或者皮肤过敏者,吃“玉屏风散颗粒”或者“薯蓣丸”。

5、如果吃东西很少,稍微吃点东西肚子就开始胀或者经常拉肚子、大便不成形者,可以吃“香砂养胃丸”。

6、如果不能动脑子,一动脑子就失眠,睡不好,吃不好,经过一段时间,脸蜡黄,心慌,工作起来注意力也涣散了,记不住东西,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可以吃“归脾丸”。

第五、四季养生:春捂秋少冻,夏温冬平补。

气虚体质到了秋天要注意“冬季进补,秋先垫底”,不可急着进补,先吃一些清淡的东西,喝一些粥,让脾胃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一般冬至过后就可以慢慢进补了。

1、春分节气时灸曲池以明目。

2、大暑时分,避暑去湿,可以煲冬瓜、绿豆、扁豆汤,可以炖荷叶茯苓莲子粥;“小暑黄鳝赛人参”,可以在小暑前后进食黄鳝,补气以抗大暑之酷热;白天可

以喝些酸梅汤、胡萝卜竹蔗水、西洋参茶,以消暑气燥气;夏至节气时艾灸中脘穴。

3、秋分时节灸足三里以健脾胃。

4、大寒时分,炖当归生姜羊肉汤;冬至节气时可以炖老母鸡汤,艾灸关元穴。 第六、经络养生:中脘、神阙、气海。

气虚体质养生所用主要经络和穴位有任脉的中脘、神阙、气海,督脉的百会、大椎,足太阳膀胱经的风门、肺俞、膈俞、脾俞以及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每次选2-4个穴位,点按、艾灸、神灯照射均可,最好是灸。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穴位搭配:

经常腹胀、消化不良、便溏——中脘、天枢、足三里。

经常感冒,打喷嚏、鼻子发痒——风门、肺俞、脾俞、足三里。

经常疲劳倦怠,舌头齿痕明显——神阙、气海、隔俞、脾俞。

篇二:气虚体质的人如何调理

气虚体质的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的人要多做运动,不要过度思虑,要吃性平偏温、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

主要表现: 气虚体质和阳虚体质比较相近,但是又各有特点。阳虚体质以阳气虚、热量不够、缺乏温煦、畏寒怕冷为主;而气虚体质虽然有阳虚倾向,但是最主要是反映在脏腑功能低下,尤其是肺脏和脾脏功能相对要弱一点。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源自于肾中元气,又靠脾化生的水谷精微、肺吸进来的氧气不断补充,一刻也不能停。“脾是生气之源”、“肺是主气之枢”,脾肺相对不足就会气虚。

气虚的人说话语声低怯,呼吸气息轻浅。肺主皮毛,如果肺气虚,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遇到气候变化、季节转换很容易感冒。冬天怕冷,容易受寒;夏天怕热,容易中署、伤暑等。

脾气虚主要表现为胃口不是很好,饭量小;经常腹胀;大便困难,每次一点点。也有的人胃强脾弱:食欲很好,食速很快,这是胃强能吃;同时又每于饭后腹胀明显,容易疲乏无力,这是脾虚难化。

脾虚常见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因为脾虚气血化源不足,面色就会发黄、缺乏血色。 脾主肌肉和四肢。脾气虚,四肢肌肉就松软无力。气虚无力升提,因此形体比较松弛、无力、不挺拔,臀部下垂,乳房下垂。一旦发胖,腹部特别松,尤其是气虚体质的女性,怀孕生孩子以后,肚皮非常松,就像一包水一样,一点儿弹力都没有。还可见到经常头晕,血压偏低。

因为气虚不提劲儿,所以经常会疲倦、怠惰、无力,整个人比较慵懒,“提起来一条儿,放下来一堆儿”。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能坐车就不走路,能走路绝不跑。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这样。

养生原则:补牌、健脾

脾为生气之源,虽然,“肺是主气之枢”,但是,脾土生肺金,脾是肺之母。因此,脾虚是气虚体质的软肋和薄弱环节,保护脾脏最为重要。

保护脾脏不意味着就要去吃药,就要在饮食上大补,注意不伤脾就行了。完全把气虚体质改成平和体质也不大可能。

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保护脾脏的前提。现代生活方式中有很多行为习惯专伤脾脏。 一是喜欢吃冰冻寒凉、肥甘厚腻之品,这个习惯非常不好,寒凉伤中阳,厚味滞脾气,很容易在气虚的基础上间夹痰湿体质。

二是缺乏运动。脾生气血,主肌肉、主四肢,关系到能量代谢的全过程。四肢肌肉是能量消耗的大户,长期不运动,四肢肌肉无力松软,使能量代谢缓慢而不畅通,能量消耗明显减少。只要加强运动,就会想吃,肚子也不胀、大便畅通、四肢有力、精力充沛,这些都是脾脏功能好、能量代谢畅通的表现。当然,过度体力活动也伤脾脏,但是在现代社会不常见。 三是过度思虑。“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令脾气停滞,气血不足。这就是为什么长期高强度用脑的脑力劳动者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失眠健忘、形体松弛无力的原因。 四是七情郁结,不开心。不少人经常是怀着一腔火、一肚气吃饭,这是最伤脾脏的。因为生气伤肝,肝属木,脾属土,在五行里边木克土,如果肝脏不高兴,马上就迁怒于脾胃。所以,张仲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在饱受影响下,怎么会好好化生气血呢?但是一般人不会想到这一层,目光就盯在脾虚、气虚上,一味地补脾、补气,不会深层次地去想:为什么脾虚?其实很可能是肝总是“欺负”脾,旁边这个“人”总是“打”脾,时间一久,脾气就虚了。所以要少生气、不生气。不生气人胃口就好,脾胃的消化功能就强,气血的化源就足,人也不容易产生痰湿而发胖了。

中医治病、养生的整体观非常强,要前想三步后想三步。比如看到脾虚,起码要前想到

肝脏.后想到肺脏。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脾气虚,肺气也就虚了。肺气虚则抵抗能力弱,就容易得病。所以大家一定要保养好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后天安身立命之本。 饮食养生:细水长流.忌冷抑热

气虚体质的人宜吃性平偏温的、具有补益作用的食品。

比如果品类有大枣、葡萄干、苹果、龙眼肉、橙子等。蔬菜类有白扁豆、红薯、淮山、莲子、白果、芡实、南瓜、包心菜、胡萝卜、土豆、山药、莲藕(生者甘寒,清热凉血;熟者甘温,健脾益气)、香菇等。肉食类有鸡肉、猪肚、牛肉、羊肉、鹤鹑、鹤鹑蛋等。水产类有淡水鱼、泥鳅、黄鳝等。调味类有麦芽糖、蜂蜜等。谷物类有糯米、小米、黄豆制品等。 至于怎么加工怎么吃,可以随自己的习惯,但是最好还是用焖、蒸、炖、煮、熬、煲等方法。

气虚体质的补益要缓缓而补,不能峻补、蛮补、呆补。峻补是指用大剂量的、药效较猛的补益方药救治气血将脱的危重疾病,比如参附汤、独参汤等。蛮补就是不问寒热虚实乱补,只要是保健品、补品买来就吃。呆补就是补益还算对路,但是完全不考虑脾胃是否受得了,一味进补,其结果往往是补得脾胃呆滞,补益作用还没表现出来,脾胃就先给积滞住了,肚子开始胀,连食欲也补没了。

有一个典型气虚体质的病人向中医大夫咨询如何养生,大夫让她吃一些红枣,因为红枣补脾、补气、补血,一举三得。但她吃得比较过分、不斯文,一天三餐大把抓着吃。再去看病,就发现她舌苔很厚腻,还有一些热象。这就是呆补惹的祸。要斯文点,正确的方法是煮稀饭的时候放一些枣,蒸馒头的时候加一些枣,泡茶的时候泡一些枣片,这样吃就行了。她一把一把地吃,气血还没补上来,先把脾胃积滞住了。养生保健是细水长流,急不得的,要形成一种习惯。

气虚体质对食物的寒热之性很敏感,稍微偏温一点可以,但是太热就受不了,就会感觉燥热;比如狗肉稍微吃多了,没有把气补上来,反而把热补上来了。所以温热之性太明显的食物,气虚的人往往受不了。那么气虚的人怎么吃羊肉?可以放点白芍、麦冬,就可以抑制羊肉里的热性了。

要想缓缓进补,最好的方式就是喝粥,喝白粥也行,喝肉粥也行,加红枣、淮山、白果都可以。粥是最容易被人吸收的,是天下第一补品。

精神养生:忌多思虑,宜少波动

过度思虑有两种情况:一是工作所需,必须弹精竭虑,深入思考,比如 IT 行业的人、作家、编剧、秘书、专业科研人员等。如何在工作和健康之间取得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动起来,越是思虑越要运动,最起码在手头工作告一段落后必须运动;唱歌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能够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缺氧。

二是遇事常钻牛角尖,思虑下去即便于工作生活毫无价值,也是陷进去出不来。这种情况比较麻烦,因为主要是性格心态问题。如何应对?当然还是要多运动,再者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多交朋友、做义工、当志愿者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你想想,钻牛角尖都是为自己,很少有人为别人着想而钻牛角尖的,不要太多考虑关注自己,那就移情于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朋友交流、奉献社会吧。

七情郁结,就是内心敏感,七情波动于内而不发泄表现出来,最伤肝,肝伤则必伤脾。如何避免七情郁结?要注意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使七情畅达又适度。说到底,还是不要太关注自我,太在意自我感受,要把注意力从内在转移出来。没有别的灵丹妙药,没有一劳永逸的简捷方法,只能是一点一滴注意性格修养、德行培育。关心别人,奉献社会,爱护环境,不要说真正做到这些,就算是动了这些心思,心向往之,就会感到回头是岸,舒畅很多,烦恼少很多。当然,如果性格内向,少有七情郁结,而内心确实平和,表里如一,也不会有问题。

任何体质的精神养生,都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修为,而不是依赖或抱怨社会、别人、药物。如果人人都注意精神养生、个人修为,使七情畅达又适度,整个社会就会和谐,而和谐又使每个人减少很多情志困扰,由此进入良性循环。要知道,和谐不意味着个人的绝对无拘无束,恰恰相反,和谐是用每个人的自我约束换来的,也就是用约束换舒畅。

起居养生:谨避风寒,不要过劳

气虚体质是比较娇嫩的体质,不能形体过劳,不能思虑过度,容易水土不服,常遭六淫侵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异常的天气变化)。气虚体质容易疲劳,喊苦、喊累,不太能经得起过于沉重的生活负担、生存压力。

体质形成中先天禀赋很重要,如果一个情绪平稳、生活规律的人却英年早逝或者疾病缠身,这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人无法改变的各种污染(气、土、水、食、居),二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先天禀赋。在同样的污染环境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病,这就要看先天禀赋与个人修为了。

气虚者首先要遵循适合各种体质的基础养生原则:不熬夜、三餐规律、大便定时、坚持适合自己的运动。

居处要避免虚邪贼风。通风纳凉时门窗要敞开,避风保暖时就要关闭严密。坐卧休息要避开门缝、窗缝,从门缝、窗缝吹进来的风在人松懈慵懒的时候最伤人。休息睡眠时更要避免穿堂风、直吹风,尤其要保护好人体几个重要的“门窗”不受风寒。

气虚体质要避免过度运动、劳作。有个下岗中年女性朋友,属于气虚体质。有一次,她听了一场鼓励锻炼的健身器械商业性推广讲座,讲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听众说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人当场就买了。而我的朋友由于经济问题没有买,但是从此狂热投身于运动锻炼:早上爬山,中午稍事休息,下午瑜伽,晚上跳舞。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来了,为什么呢?很累,疲劳,膝关节痛,胃也不舒服。这是因为过度运动而加重气虚体质偏颇了。 有些人运动锻炼像抽风似的,一旦生病知道健康重要了,就拼命地运动;一旦得不到运动带来的好处,很快就冷却下来,恢复从前的生活方式,使气虚更加明显。像这个朋友,上午爬山了,下午和晚上就不要有大运动量了,晚饭后散步就行了。运动锻炼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呼吸吃饭一样。怀着太强的功利目的去锻炼,最容易出现上述“抽风”现象。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就容易坚持下来。只要坚持,天长日久,自然就会健康。 气虚体质的女性比较适合慢跑、散步、优雅舒展的民族健身舞蹈、瑜伽、登山。因为这些运动是和缓的容易坚持的有氧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好调整呼吸,而不是急促短促很浅的呼吸。

大家不要忘记,气虚关乎脾肺,气由水谷精微之气和自然清气组成,前者来自脾脏,因此要好好养脾;后者来自肺脏呼吸,因此要保证呼吸质量。能够调整呼吸、加深气息的锻炼是真正的锻炼。当然,人体之气还包括先天元气,但是先天是不能选择的。

现代体育运动似乎离人类强壮体魄、健身防病的初衷越来越远,承担了全民健康以外的太多责任。而具有养生保健意义的运动锻炼,一定是有呼吸要求的,会要求意守丹田、气沉丹田,追求气息的深沉绵长,这对于气虚、阳虚、痰湿体质特别重要。而现代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只有客观限度,没有心理限制和健康指标。只要想得到,你就去做,所以体育比赛中才会服用禁药层出不穷;职业运动员的寿命不比一般人长,而且多数是带着满身伤痛退役的。

养生是一种生存智慧,它会让你透过许多现象抓住本质,体悟“道”。但凡抓住本质,触摸感知到“道”了,你自然就淡定平和、从容镇静,而不会一惊一乍、抽风、偏激、过分地去生活、工作和思考了。

音乐可以滋润生命,养育灵魂。不同体质和性格心理的人,对音乐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比如说气虚、阳虚的人,情绪经常偏于消沉,可以听一些兴奋性的、振奋性的音乐。像湿热、

阴虚体质的人,很容易躁动,就应该听小夜曲、摇篮曲等柔美的轻音乐,人慢慢就会不那么躁了。学习唱歌,练习气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建议美容院的美容师,在给顾客做皮肤护理或者舒缓筋骨、放松之前,先初步辨别顾客的体质,根据不同体质、性格心理,把客人分在不同的房间,选择不同的音乐播放。如果一个人,不喜欢音乐、不经常运动又疏离自然,那他工作之余闲暇时候干什么呢?最常见的就是长时间的麻将鏖战、推杯换盏的酒席应酬、昏天黑地的网游网恋、坐拥沙发盯着电视、在充满装修污染的房间睡觉或卡拉 OK 、拿着电话飞短流长。如果这些是一个国家不少人的生活方式,那社会风气就会可想而知,国民体质也不难推测。让我们喜欢音乐、歌唱、运动,走进自然吧。

药物调治:四君益气,屏风固表

大枣、人参、党参、淮山药、黄获、紫河车、茯苓、白术、慧蔽仁、白果等都可以用来补气,平时可以煲汤用。

比较安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可以把甘草去掉,用其他三味煲瘦猪肉汤来补气。

如果总是面色白、血压低,还经常头晕,蹲下后一站起来两眼发黑就要晕倒,这种情况特别严重的话,可以吃一些补中益气丸。

气虚主要表现在气候和温度一变化,就打喷嚏、感冒或者皮肤过敏者,吃玉屏风散颗粒或者薯蓣丸。

如果吃东西很少,稍微吃点东西肚子就开始胀或者经常拉肚子、大便不成形者,可以吃香砂养胃丸。

如果不能动脑子,一动脑子就失眠,睡不好、吃不好,经过一段时间,脸蜡黄,心慌,工作起来注意力也涣散了,记不住东西了,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怎么办?可以吃归脾丸。 四季保养:春捂秋少冻,夏温冬平补

四季的基础养生就是顺应自然阳气的升降出人,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妨碍不逆势而为就是了,各种体质养生都要遵守这一原则。

四季养生应和饮食、精神、起居、药物、经络结合,只是更为强调上述方法应用的时间性、季节性。实际上,体质养生还应该结合空间、地域,时空结合、坐标准确,针对性才能更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岭南沿海和西北高原的气虚体质养生就有差别。关于这些,以后再讨论。

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的节点,就是二十四节气,尤其是春分、秋分、夏至、大暑、冬至、大寒以及气温骤升骤降(如倒春寒、秋老虎)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倒春寒,指初春(一般指 3 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 4 月或 5 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 10 ℃ 以下,甚至下雨下雪,有时持续时间长达十天半个月。李清照有诗云“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应该说是老人、小儿、阳虚、气虚者最难将息。在四季气候分明的地区,“春捂”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是有助于阳气升发,二是有助于防御风寒。在倒春寒期间,不宜再因为天气寒冷而像冬天一样吃大热大补的食物了。

秋老虎是指立秋( 8 月 8 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 8 、9 月之交,持续日数 7 一15天。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向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秋老虎尚存盛夏余威,但是毕竟入秋,因此昼夜温差大,白天炎热,夜晚凉爽。气虚体质的人在秋老虎时比较辛苦,因为夏季是“无病三分虚”,经过炎热的夏季机体往往疲惫虚弱,气虚体质尤其明显。“壮火食气”,“壮火”就是机体过于亢盛的阳气、大辛大热的药食、酷署炎

热的天气,“食”就是消耗、耗损,“气”就是正常的气、正常的脏腑机能。白天可以喝些酸梅汤、胡萝卜竹蔗水、西洋参茶,以消暑气燥气;晚上尤其要注意防寒避风。

“冬季进补,秋先垫底”,不要一入秋,胃口稍微好一些,就大鱼大肉、补品吃起来。为什么?因为脾胃一怕肝脏欺负.二怕湿邪氤氲。夏季“署气当令”,“暑必挟湿”,空气湿度高,暑湿困脾。所以夏天人的脾胃消化不太好,再因为经常吃冰冻寒凉或不洁食物导致拉肚子,就会虚上加虚。

到了秋天,脾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不要着急进补,先吃一些清淡的东西,喝一些粥,让脾胃好好地休息一段时间。假如整个夏天吃冷东西太多,这个时候不妨稍微泻一两次,就是让大便的次数稍微增多,把夏天积在腹内的冷东西泻出去,让脾胃轻装上阵。

脾胃得到休息以后,一般冬至过后就可以慢慢进补了。冬天进补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吃一样的东西,都去吃羊肉、狗肉,或者吃很补的东西,要看每个人具体的体质。阴虚补阴,气虚补气,阳虚补阳,因人而异。比如说气虚的人,不要和阴虚的人一样,冬天吃排骨煲熟地,喝了以后,气没补上去,先喝出厚舌苔来,肚子胀得不得了。秋冬进补,也要注意因人而异。 大署时分,避暑去湿,可以煲冬瓜绿豆扁豆汤。“小暑黄鳝赛人参”,可以在小暑前后进食黄鳝,补气以抗大暑之酷热。西洋参也是不错的选择。大寒时分,炖当归生姜羊肉汤。春分节气时灸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以明目。秋分节气时灸足三里以健脾胃。夏至节气时喝荷叶茯苓莲子粥,艾灸中脘穴。冬至节气时可以炖老母鸡汤,艾灸关元穴。

经络调养

气虚体质养生所用主要经络和穴位有任脉的中院、神阙、气海,督脉的百会、大椎,足太阳膀眺经的风门、肺俞、隔俞、脾俞以及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每次选 2 一 4 个穴位,点按、艾灸、神灯照射均可,最好是灸。

或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穴位搭配:

经常腹胀、消化不良、便烂 ― 中脱、天枢、足三里。

经常感冒,打喷嚏、鼻子发痒 ― 风门、肺俞、脾俞、足三里。

经常疲劳倦怠,舌头齿痕明显 ― 神网、气海、隔俞、脾俞。

篇三:气虚体质的判定和调理

气虚体质的判定和调理

一、气病

中医关于气的病证一般分为气虚、气滞和气逆。

1.气虚

气虚,是指全身或某脏出现机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其主要症状是呼吸气短,神倦懒言,四肢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舌淡而胖嫩,脉濡无力。

2.气滞

其病因多由于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等。通常以肺、脾胃及肝的气滞为主。以胸、胁、腹部胀闷,疼痛为主要症候。其特点:疼痛时轻时重,且与精神因素有关,情志不舒则疼痛加重,疼痛部位不固定,表现“串痛”等。脾胃气滞者,表现症候为脘腹胀满、疼痛、饮食不消化等。肝气郁滞者,表现症候为情志不舒、两胁胀满作痛、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等。

3.气逆

肺、胃之气以下为顺,如果肺不肃降或胃气不降,便发生肺气上逆的喘咳或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其主要症状是,肺气上逆为咳嗽气急,呼多吸少。胃气上逆则为呃逆、吸气、呕吐等。

二、什么是气虚体质

什么是气虚体质呢?《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千,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气足的人,比较容易抵御各种病菌的侵袭,而气不足的人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这就是气虚体质。 在中国中医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是气虚体质的人占总人群的12.71%,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

通常情况下,气虚体质会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判定气虚体质的基本方法,可以提以下问题,如果答案大多为是,就可认定有气虚:

(1)你容易疲乏吗?(是)

(2)你容易气短(呼吸短促,喘不上气)吗?(是)

(3)你容易心慌吗?(是)

(4)你容易头晕或站起时眩晕吗?(是)

(5)你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是)

(6)你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是)

(7)你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是)

(8)你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是)

气虚体质的主要表现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不良状态,脾肺功能偏弱,体力和精力都明显缺乏,稍微活动一下或工作、运动就有疲劳及不适的感觉,以疲乏、气短、自汗等表现为主要特征。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

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腿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 常见表现为: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注意:如果上述诸项大多数相符合或者非常接近,则可判定为此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身体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往往明显低于身体健康的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忽视这种气虚现象,以为只是身体功能的疲惫,好好休息一下就可以,却常常背道而驰,越是睡觉就越失去活力和精神。现代医学将这种情况归于亚健康范畴。

三、气虚体质如何调理

气功锻炼

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作养肾功,其功法如下。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连续做十余次,常练可固肾气。

饮食调理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

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补气虚的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 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

药物养生

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可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气虚体质的原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56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