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游子归乡

时间:2017-05-10 07:32:0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7年上蔡一高4月模拟文综试题

2017年上蔡一高高考全真模拟

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24.秦朝皇帝集各种大权于一身,但仍需要庞大的官吏集团来维系其统治,因此必须对其官吏 队伍施之以益,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俸禄,二是高地位。这反映了秦朝皇帝制度

A.对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B.有利于“官本位”思想形成

C.使国家权力过于集中 D.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5.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载,宋代绢绸收入在税收总数、上供、租税、山泽之利几方面, 约占布帛总数的70%左右,特别是绢要占60%到70%;而在丝制品总数中,绢要占80%左右,绢绸总数则在90%以上。这反映出宋代

A.布帛已成为重要赋税来源 B.纺织业技术日益完善

C.官营绢绸业占据主导地位 D.绢制品生产相对繁荣

26.学者孙寿龄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烧制出3000多个西夏文陶字,并用这些字以毕 昇之法排版印刷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这一成功宣告:中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学者孙寿龄的这一做法说明

A.学术研究必须经实物验证 B.印刷术进步推动佛教传播

C.史学研究需要多方面验证 D.泥活字印刷现实价值巨大

27.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而洋布只增长27%。在甲午战争以 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这表明

A.洋纱织成的土布仍有竞争力 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继续发展

C.近代工业发展抵制外资入侵 D.洋布的竞争能力远比洋纱大

28.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 多。”毛泽东强调研究党史应从辛亥革命开始,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29.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 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认可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30.抗日战争期间,约有600家民族资本工厂内迁,随之内迁的有10余万吨的机器设备和 万余名熟练技工。如范旭东、侯德榜组织入川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不下200人,在四川建立了化工和科研基地。这表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得以生存的条件是

A.内地的政局相对稳定 B.后方资本和技术集中

C.外部的竞争压力较小 D.抗战物质需要的增加

31.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我国领导人参加了不少国际会议,开展了不 少外交活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这反映了我国

A.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发展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推动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D.致力于建立多边外交机制

32.雅典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力的过程中,遇到有争执时,雅典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

一派竞争,“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去其公民权”。这表明

A.施行民主蕴含专制色彩 B.民主权力运作存在局限

C.确保每个人的立场明清 D.法律是民主制度的保障

3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的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34. 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不仅被非法传讯,

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被驱逐甚至遭暗杀。该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A.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B. 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

C. 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D. 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

35.20世纪40年代,经济互助委员会出现,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国家联盟萌发,20世纪

7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20世纪90年代,欧洲联盟成立。对这一发展变化进程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B.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C. 区域经济集团从低级到高级发展D. 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同发展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在其 “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思想基础上结合阴阳五行再来辨析“德”与“刑”, 即阳为本,阴为末;阳自然先,阴续其后。利用此种分析,便最终确立了德为阳,德先;刑为阴,刑续的规则。??对天生性善的少数统治者不需要施以刑罚;对少数的穷苦人民,他们愚昧无知,冥顽不灵,不适用教化,只能用刑来制裁;对大多数的“中民之性”,他们可善可恶,对他们,只有在教化不起作用时才用刑,进一步佐证董仲舒的“德多而刑少”观点。

——贺芯茹《论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年),出身于古罗马奴隶主骑士家庭,曾为执政官。时罗马已成为地中海霸主,为巩固其强权统治,迫切需要一个实用的法律思想体系。西

塞罗的功绩在于:他不仅主述希腊法理学的思想,而且又能掺合罗马的特殊性,将古希腊斯多噶学派的自然法理论体系罗马化。他的法律思想在其身后为罗马法学家所继承,成为影响深远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

——段祺华、刘小兵《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和西塞罗的立法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两人立法思想

的不同因素。(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和西塞罗法治观念的共同历史价值和对近代中

西方国家法治进程的不同影响(11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 源研 究

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

科学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进展, 更需要科学、政治和经济彼此相互强化。如果没有政治和经济组织提供资源,科学研究几乎就不可能成功。反过来说,科学研究也为赞助者带来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取得新的资源,而部分就会再用来研发新的能力。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革命及与之相关的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对材料全面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年8月,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宣布实施币制改革。规定:以金圆券取代法币,法币须在11月2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所有个人和法人拥有的黄金、白银和外币,应于9月30日前兑换为金圆券;国人存于国外的所有外汇资产应移存于中央银行或其委托银行,违反者处7年以下徒刑并处罚金,告发者给予没收资产的40%予以奖励; 所有物品及劳务以8月19日价格为准,不得议价,从严惩处囤积居奇者。

币制改革由蒋经国主唱,其主阵地上海,在币改之初取得了一定成效。问题在于,限价后工厂因原料来源缺乏而减产停工;外地货物和原料因限价不愿运进上海,攸关民生的大米入沪数量从每日数千石剧降为数十石。蒋经国在上海打击囤积居奇者,欲对大老虎孔令侃下手,但孔令侃说动宋美龄搬出蒋介石亲自干预。最终蒋介石训令蒋经国放过孔令侃。

——摘编自汪朝光《成败之间——蒋氏父子与1948年金圆券币制改革》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9分) 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结束以后,像近代世界史上出现的那种为寻求原材料和市场以及大国威望而发动的军事征服战争几近绝迹。今天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人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意向。一方面,现代战争手段与全球化的发展,日益使得任何一国发动战争,都将面临“失大于得”的归宿,甚至导致自杀性的悲剧后果。另一方面,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提供了社会发展的新条件,抑制了企图通过战争获利的动机。因此,理性的和平观念已经具有了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的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以来的世界和平问题。(6分)

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曾经以东方文化代言人自任,全力投注于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辜鸿铭所处的时代,随着中国被迫打开大门走向世界,中国以何形象面对世人成为一个突然间变得很重要的问题,在辜鸿铭撰文介绍中国之前,已有外国学者对中国形象进行研究并在西方流传,西方人笔下的中国是歪曲并丑化了的中国形象,造成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辜鸿铭立志正讹纠误。他归国后即撰写《中国学》《中国人的精神》等文章,力图给中国形象一个公正的评价。他的文章主要围绕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文字、中国妇女展开整体性的、宏观的介绍,很少具体仔细的分析。为了维护整个传统不被破坏,他对传统中的一切哪怕是有害的东西也要一一予以保留。这种近乎痴狂的维护不禁让人敬而远之,也就很难实现东西文化的沟通了。

——据《游子归乡与本人传教》等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辜鸿铭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辜鸿铭在传播中国文化上的表现(6分) 2017年高考全真模拟

高三文综历史答案

24——35 BD CADAB DBDCC

40. (25分)

(1)思想:董仲舒——德主刑辅;教化与刑法相结合。(4分)

西塞罗——希腊法理学的思想和自然法理论体系。(3分)

不同因素: 董仲舒——自然经济占主导;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法家、儒

家伦理第思想的影响。(任意2点,4分)

西塞罗——罗马已成为地中海霸主,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共和政制的需要;

受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任意2点,3分)

(2)历史价值:分别对中西方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任意2点,4分)

不同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服务于君主专制,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的实质

是一种人治,不利于中国向近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任意2点,3分)

西塞罗的法治观念,不仅成为影响深远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而且深刻影

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定,推动了近代西方国家法制化的进

程。(任意2点,4分)

41. 评分标准:(观点提炼2分,论证过程10分。每个观点至少采用两个史实论证)

一等(12~9 分)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②对材料要素与科学发展

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③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二等(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②对材料要素与科学发展之间的

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③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三等(4~0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明。②对材料

要素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楚。③观

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观点可提炼为:

示例一:科学革命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可采用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证。具体论述略)

示例二:科学革命与政治相互影响。

首先,科学对政治的影响深刻。科学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政治。如:现代科学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人们探讨政治问题、表达政治意愿的渠道,从而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完善和发展;作为政治的极端形式的战争也与现代科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等,都是科学作用于政治的表现。

其次,科学的发展必须有政治稳定的前提和政治支持的强大依托。(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的美国等,论述略)

示例三:科学革命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参考示例1和示例2的论述)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措施:推行新币种,强制性兑换现行纸币;禁止实物货币(即黄金、白银等)流通,

高额奖励告发者;对各种物品限价,严惩囤积居奇者。(3点,6分)

篇二: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

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绪呢?我想同学们看了这个背景资料,也许会有所了解。(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余光中先生有如此的经历难怪他有此愁绪。

好,有了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呢?(学生齐读)

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美中不足,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学生思考: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

(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 一般来说,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强,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这就是欣赏诗歌的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

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很好。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聆听一分钟吧!(课件展示) 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篇三:那山那水那树那人

那山

车子驶入那片熟悉的土地,葬着父亲那片山熟悉的轮廓就从远处冒出来了,先是一点一点地,后来就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那山,故乡土地上一直沉留在自己记忆中的山。 走近这片山,空气仿佛清新了许多,原本郁结于心中的许多沉闷在山中微风的吹拂下一下子就散失殆尽,转而升华为一段痴痴的梦,那种游子归乡扑入母亲怀抱才生出的绮梦。 今年清明节,因为有了一天的假期,让我得以从容地回到故乡,得以从容地去祭奠那些已经作古了的亲人。路还是那条路,山还是那些山,而每次回乡,内心涌动着的却是不同的感受。

这片山山看上去比去年又荒芜了许多,许多本该长着树的地方现在都变成了一片光秃秃的野岭,野岭上,一棵又一棵的枯树桩仿如大山上结痂的伤痕,狰狞丑陋地张狂在一片又一片嫩绿的草丛中,刺激得人的心隐隐发痛。

树丢失了,这是我最不愿看到的,但是寨上人对树的丢失却又讳莫如深,我好几次把话题往“山上的树是怎么丢失的”上引,结果都被陪同我上山的一位堂叔把话题给岔开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你越闪烁其词,我就越要刨根问底。几经了解,我才从一个堂兄弟那里打听到,山上的树都是被人偷砍后卖到县上的那些木材加工厂去了,寨上的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做过这个生意。

潜意识里我一直以为树应该是年初的那场凝冻损坏掉的,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结果,这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从心理上去接受这个现实。我问堂兄弟卖这些树他们赚了多少钱,他说有的人家得了几千,有的将近万把,有的只得几百。他的话刚说完,我真想质问他:为了钱,你们就这么心安理得地去毁掉这些树?但我终究没有把这话说出来,我虽然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是我已经背叛了他们,我已经逃离了这片山,走到城市去过上了他们很想而又没有过上的生活。这片山是他们的,这些树是他们的,山上的所有日子都是他们的,我虽然同他们一样有着共同的血脉,但已俨然成为过客,过客是没有权利去对主人说三道四的。而回过头来看他们所过的日子,我更没有理由再去过多地指责他们。

我问堂兄弟,树卖完了你干什么,他说去打工,很多人都去了,过完清明他也要去。 走过那片光秃秃的山,我来到了父亲的坟面前,默默地把清明节该做的祭奠活动做完后,又默默地离开了那片山。记得前年12月份安葬父亲时,山上还是郁郁葱葱的一片,如今才一年多一点,这片山上就什么都没有了。寨上的人把树砍得很彻底,彻底得山上连一棵手腕大的小树都很难看到,能看到的就只有那些赢弱的小树小草,它们在微微的春风中左右摇晃,轻轻地哭泣和诉说,很难说得清楚这些小树或者小草,它们会不会也会遭来一次灭顶之灾。

要离开故乡了,再回首那些曾经熟悉的大山,越看心中越不是滋味。我不知道那些把树砍去卖的人是怎样想的,我更无法去揣度他们的心理。我知道即使我想挖空心思去寻求一个答案的话,他们也会这样对我说:我们要生存,要钱用,所以我们才卖树。而这恰恰是我最不愿听到的,因为我无力帮助他们。我唯一能做的是是选择匆匆地来,然后又选择匆匆地逃离,然后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臆想一个从前的大山,那座一直存活于记忆深处满眼葱绿的故乡的山。

那水

记得距母亲坟不远的地方有一口井,井水清凉甘甜,喝下肚后让人清凉透骨,回味无穷。以前在家给母亲上坟,上好坟后都走到井边去喝个痛快,然后才沿着山脊慢慢地下山回家。

清明回家祭奠祖宗,特意选择把给母亲上坟的时间推到最后,当把所有祖宗的坟都

走了一遍后来到母亲的坟上,时间已到下午,此时的我和家人已走得又累又乏。来到母亲的坟面前,把祭奠用的东西放下地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往井边跑,想先喝个痛快再来祭奠母亲。 但是我赶到那眼井曾经的位置时却看不见井的踪影,我以为井一定是被那些高高的茅草掩盖了,忙用手中的镰刀把那些草割得干干净净,草被割掉后仍不见那眼井。口渴的生理反应就像故意与我做对一样,越找不见井就感到口渴难耐,折腾了一阵,井还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水更是没能喝上。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母亲的坟边,随后赶来的堂兄弟问我去干什么来,我说去找水喝。他说那里早就没有水,以前寨上搞自来水,把那里挖成一个水池,用水泥板盖上,然后通过水管把水引到寨上,后来不知为什么,两年过后水就不流了。从那以后那些水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就是下大雨也不见水流出来,来来往往的牛把盖水井的水泥板踩烂后,那个地方就长出了茅草,那些引水的塑料水管也被拆去做别的事情去了。

堂弟的话让我目瞪口呆,想不到一个水井的消失竟是这样容易,说干就干了,而且干得很彻底,不留一点痕迹,也不留一点念想,不光不流水,连井的原貌也彻底改变。我想这决不是大自然给人类开的玩笑,也决不是像堂弟对我说的那样,在修自来水时挖坏了龙脉那样简单,这其中一定有一个我无法深谙得出的理由,这个理由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中是清晰可见的,只是我等凡夫俗子还无法悟透罢了。堂弟还告诉我,不光这眼井不在了,就连家门口那眼井的井水,也无缘无故地缩了一半,不再满到井口。

从母亲的坟上回到寨上后,我专门特意跑到距老家门口不远的井边,看到曾经一直是满满荡荡的井水现在果然缩下去只有原来的一半多。对井水的消失,寨子里的人都觉得无所谓,因为现在大家喝的都是自来水,而且水是从寨子背后不远的山上一个洞里引下来的,洞里的水长年不竭,清凉如甘露,更得寨上人的青睐,所以再没有人来关注这眼井,堂弟也是在一次无意间才发现井水下缩。对于井水的下缩,寨上人除了感到惊奇外并没有更多的想法,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做他们该做的事,走他们该走的路。

从老家出来后,一路上凡是记忆中有水井的地方,我都下车去看,结果一路经过的六眼井里,有三眼还看得见井坑,有两眼已找不到踪影,只有一眼井里还残留着一点水,那也是决不能饮用的水,水里不光爬满了虫子,还铺满了一层层腐烂的草。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井,那些曾经给予寨上人或路人解渴的水井,它们就这样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它们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

那树

那树指的是寨子背后的那棵保寨树,那是一棵曾经要三个人才能抱完的树。

保寨树是一棵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树,当地人把它称作石栗树,树的学名到底是叫石栗树还是叫别的什么,以我那点有限的植物知识是没办法了解得清楚的。

就是这样一棵树,什么时候干掉的,寨子上人竟说不清楚,有人说是去年,有人说是前年,还有人说是很早以前就干的。只有当过村民组长的一个堂叔说得还稍确切一点,他说树应该是大前年干的,当时他看到树开始落叶后就想叫大家出一点钱,找人来救这棵树,结果这个想法还没有对大家说,树就彻底干了。

他的话也不能让我全信,从这棵树干死的程度来看,树死至少不下五年,因为树上原些那些大的枝干都已从树上脱落不见,整棵树现在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干,树干早已经被虫沮得七零八落,很多地方不光皮不见了,就连皮里面的树身也被沮得烂糟糟的,看上去竟没有一块完好的地方,原来几乎要三个人才能抱得住的树干现在只要两个人就可以抱完。 一位把家安在距树不远地方的堂哥心中很不安,他担心哪一天死树会倒下来砸坏他家的房子。特别是下雨刮风的日子,他都要提心吊胆地站在家门口望着树,深怕树倒下来。

为此他曾去找过寨上的老人们,希望能有人来把这棵树砍了,他出点砍伐的钱都行,但是寨上没有人愿意来做这件事情。寨上人认为保寨树是砍不得的,只能让它自行腐烂后倒掉。堂哥说他自己也不能去砍这棵树,他怕把树砍倒后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寨上人就会怪罪他,到时他说不清楚。他说他天天从这棵树的旁边经过,看见树一天天地烂下去,心中也没有什么办法,唯一只是希望这棵树倒下地的时候,不是朝着自家房屋的方向,倒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就万事大吉了。

还在家的那些日子,这棵树留给我们那些孩童的,不光是神秘,还是希望,每时每刻,我们这些把牛赶着经过树下的孩童,都会睁大眼睛朝着高大的树冠仰望,总是希望能看到树上有成熟的石栗子落下来,让我们好一饱口福。而这种仰望直到我离家到外求学都还念念不忘,以至于每到周末放学回家,经过树下时都会不自觉地仰头向树上张望。

我问当过村民组长的堂叔当时为什么不叫大家集钱治树,他说他去问一位懂树的人,那人告诉他,这棵树如果早治的话,也许还能活,现在才去治,已经太晚,树已经没办法治活了。旁边一位学过点中医知识的堂叔为了卖弄他学到的东西,不光附和了这位堂叔的观点,还文刍刍地向我们在场人解释了一通“疾重难治”的道理。

保寨树就这样死了,死得让人可惜,它的死或许也是自然规律的选择。如果当初堂叔他们能凑到钱,能对树进行医治,我想那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那种深藏于树中的痼疾是不可能靠钱来治好的,即使治好一时它还会有爆发的一天,最终树还会在这种痼疾的折磨下走向死亡。

“疾重难治”,我没想到在这样的乡野小村还能听到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这句话不光用在树身上,用在疾病本身上,我想它还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揣摸堂叔的这句话,我突然间就悟出了许多道理,而几天来一直郁结于心中的不快也豁然开朗起来,让我明白和清醒了许多。

那人

那人指的是寨上那些比我小、与我一般大或比我稍大一点的人,之所以要说他们是因为我到家时已经看不到他们,他们都离家到外地打工去了。

今年从寨上走出去打工的人,是前所未有的多,整个一百多人的寨子,现在已经剩下不到五十人了,很多人家几乎都是人去房空,稍好的人家也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更多的人家外出打工时都是选择把孩子也一同带走。就拿我们这一大家子来说,原先家中有十九口人,但是除去打工和跟随父母打工外出的孩子,现在家中只剩下六口人,六口人中只有两个能干活的人,其余的都是老弱病残,这样的家庭情况让人很是担忧。

都走了,很多人都走了,有的年轻人自从走上打工路后就没再回来过,只有那些在寨上结了婚的走后还能在春节回家来看看。碰到一个回家挂青的堂弟,他告诉我他本来也是在外面打工,想到清明节家中没有人去给老人挂青,才请假回家来。昨晚半夜在独山下火车,早上九点过钟才赶到家,挂完青后他要立马赶回去,明天必须要赶到厂里去上班,赶不到就要被扣工资,旷工时间长还要被除名。他就是这样匆匆而来然后又匆匆而去,连住一晚陪孩子的机会都没有。

在当地镇政府工作的叔叔告诉我,寨上的年轻人都走光了,现在连找一个人来做村民组长都找不到,没办法,镇政府只好把已经退下去且已六十多岁,曾经当过村民组长的一位堂叔动员出来,让他重新当村民组长,协助村领导管管寨上的事。

年轻人走后,很多舍不得土地撂荒的老人们仍然在土地上劳作着。虽然是清明节,可是我上山时一路上还是看到很多在地里干活的老人,同他们打招呼我叫他们休息一下再干,但他们都说趁天气好要多做点,现在人少了不抓紧时间,季节一过就什么都做不成了。为了不影响老人们干活,每到一地碰见一个干活的老人,我都是匆匆打过招呼后就立马离开去做

自己的事,以免影响到老人们的进度。

年轻人不在家,地里的活是次要的,最让老人们头疼的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碰到一位带着孙子去挂青的堂叔,在路上和他攀谈起来,他说现在这些孩子很难管,打又打不得,讲也讲不得,稍微管重一点,就离家出走,或者去做别的坏事。堂叔的两个儿子和媳妇都走上了打工路,把四个孩子留给他,堂婶几年前已经去世,堂叔一个人管四个孩子,又要干农活,又要管他们的吃喝拉撒,一天忙到头。结果孩子也管不好庄稼也种不好。去年其中一个孙子和别人一道去偷别人家的鸡来杀吃,他只讲了他几句,结果孙子离家出走,他把儿子从打工的地方喊回来找了几天才找得到。

跟我说这些时,堂叔显得很无奈,他说我以为老了应该有几天清静日子过,结果老来比年轻那个时候都还要忙还要累。

谈到去打工的子女,堂叔的脸上又露出了自豪和满足,他们在外一个月除去吃用外还可以挣到一千五百元钱左右,好的时候可以拿到两千六左右,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可以有三千多元钱的收入。这个数字对于有一份工作的我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我工作近三十年,每个月领的工资,全部加起来都还不到两千元,除去吃用外恐怕连一千元都不到,这让我对打工者也生出了一种羡慕。

这些年寨上出去打工所得的收入都体现在了住房上,当村民组长的堂叔告诉我,寨上那一幢幢楼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这几年起起来的。但是我却注意到很多楼房都是关门闭户,人去楼空,只给老家的土地留下一个显著的标志性建筑。我想,如果这些房子有灵的话,它们一定会发出抗议,一定也不愿去做这种没有人烟气息的摆设。

我也走了,祭奠完所有逝去的亲人后,我也离开了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就像我在《回家过年》那篇散文中说的一样:我们这些外出的人,离家的路只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长,越走就与故乡越陌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游子归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56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