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植物病毒病防治

时间:2017-05-08 07:2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受不良环境重要条件和病源的不断刺激,其新陈代谢受到持续的干扰,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在组织解剖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反常”的状态(即是病态),并在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和病源相互作用的持续性,即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伤害是特发的,没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病害。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能传染的,其发生主要是二方面的因素: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反映。

侵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主要是由其他生物寄主引起的,也可称之为寄主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致的病害约点整个植物病害的80%以上,而真菌中,半知菌这类的高等真菌又占整个真菌病害的80%以上。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一)、症状

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常见的有:褪绿和黄化、红叶、花叶和斑驳。

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形成各样的病斑,是局部的。常见的有:叶斑和叶枯、疮痂和溃疡、立枯和猝倒。

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成。植物任何部分都可发生。常见的有:软腐和干腐、流胶和流汁。

(腐烂和坏死区别是:腐烂是整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轮廓)

萎蔫 植物的叶片因缺水而下垂的现象。

畸形 常见的有:簇生和丛生、矮缩和皱缩、卷叶和缩叶、瘤肿和徒长、叶变。

(叶变是指植物花器各部分转化为绿色叶状结构的症状)

(二)类型

1、植物病原真菌

在真菌分类中,很多学者认为真菌是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五个亚门。较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鞭毛菌亚门属低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

原核类—原核界(细菌等)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主要以水传播。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主要是以气流传播。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

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

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担孢子,大部分没有无性阶段,以气流传播

从真菌分类中我们可以知道,象鞭毛菌亚门这类的低等真菌,其再侵染是靠无性孢子游动孢子进行重复侵染造病害流行的,孢子主要是靠水传播因此,病害发生流行要求湿度较高;半知菌亚门这样的高等真菌是分生孢子的重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孢子靠气流传播,要求的湿度没有鞭毛菌亚门这样严。在用药方面,对低等真菌引至病害特效的药剂,对高等真菌效果十分差,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大的方面要将这二类病害分清。

鞭毛菌亚门等低真菌引起的病害与半知菌亚门引起病害的区别: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上以坏死、腐烂的为多,如荔枝霜疫霉病,在湿度大时有霉状物的病症出现,如瓜类霜霉病。病害病程较短,扩散迅速较快,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以叶斑为主,如香蕉叶斑病,后期在病斑上有小黑点病症,如花生叶斑病,荔枝炭疽病等。、植物病原细菌

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种类:主要是五个属,他们是:黄单胞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棒状孢属、欧氏杆菌属和野杆菌属。 ? 病原细菌的侵入方式和症状类型:

症状类型 侵入方式细菌在植物内的分布坏 死 自然孔口及伤口薄壁细胞组织

腐 烂 伤口 薄壁细胞组织蔫 萎 伤口 维管束组织

瘤 肿 伤口薄壁细胞组织表层 坏死如柑桔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腐烂如白菜软腐病,蔫萎如辣椒、番茄青枯病,瘤肿如柑桔疮痂病。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靠水传播,侵入方式以伤口为主。

(三) 、植物病原病毒及类菌原体

植物病毒的成分: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植物病毒的侵染和传播:植物病毒除花粉传染的外,其他的只能从机械的或传毒介体所造成的伤口侵入,其传播方式大部分是媒介昆虫传播,如瓜类病毒病,柑桔黄龙病,少部分由接触传播,如花叶类病毒病(烟草花叶病)。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变色、坏死和畸形

病毒病的特点:植物病毒病除少数为局部枯斑外,大部分是全株性的病害,在肥水管理水平高时,病害症状不明显,如蔬菜病毒 病加强肥水管理,会延迟病害症状的表现,目前尚没有一种药剂对病毒病有效,在生产上主要是喷施病毒钝化剂如病毒A、宁南霉素等,加强肥水管理,目前,大部分的防治病毒病的药剂大多数是叶面肥或激素,激素的原理刺激植物生长,降低植物体内病毒量,从而减轻症状,给人一个可以防治的错觉。

类菌原体引致和的病害特点与病毒的相似。

(三) 、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是虫,但其引起的症状叫线虫病,这是因为线虫虽然线虫穿刺及食和在组织内造成的创伤,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但线虫对植物的破坏作用最大的是食道腺的分泌物,其植物的影响有是:1、剌激细胞的增大,经致形成巨型细胞,2、刺激细胞分裂形成肿瘤和根部过度分枝等畸形,3、抑制根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4、溶解中胶层使细胞离析,5、溶解细胞壁和破坏细胞。由于上述影响到,植物产生各种各样类似病害的症状,因而叫线虫病。

线虫病的主要类型

目前田间常见的是由根结线虫属为害引起的根结线虫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根部产生瘤状,除此之外,还有茎尖线虫引起的水稻茎尖干枯病等,但目前损失最大的是根结线虫属为害引致的根结线虫病,目前发现并造成损失的作物有:水稻、花生、蔬菜(如辣椒、茄子等)等。防治线虫病的药剂不多,且发生时十分难控制。

(五)、寄生种子植物如免丝子、列当等,目前还未引起重视,并且都是以人工铲除为主,故忽略。

三、 植物病害的发病过程

接触期 病原物与感病植物接触时,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病程就开始了。

初侵染体的来源

带病的繁殖材料

病株和病株残余

篇二:植物病害防治

植物病理学末考备考提纲性复习资料

1、病害三角:在病害形成过程中,这种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

2、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两类。 3、致病性:指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侵染和危害植物,使其发生病害的能力。 4、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包括病状与病症两种类型。 5、病状:寄主植物的不正常表现。 6、病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的特征性表现。

7、病状可分为以下五类:变色、坏死、腐烂、萎焉、畸形

8、病症可分为以下六类:粉状物、雾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细菌所特有)。

9、病害的分类: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因病原生物能够在植物间传染,因而又称为传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者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病害,在植物间不会传染)。

10、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原生动物。 11、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没有病症,后期可能会有腐生菌出现。

★田间的分布受地形、地物的影响较大,发病较普遍,面积较大。 ★不具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 ★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12、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13、菌丝:绝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丝状体,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胞。 菌丝的特点(顶端生长;无限生长;各部分都有潜在的生长能力。) 14、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15、无性孢子的类型: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共四种。 16、有性孢子的类型: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共五种。

17、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发育,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18、真菌的命名:种名=属名(首字母大写) 种加词(小写)。要求斜体印刷。

19、植物病害的概念: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物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

20、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分类上很不相近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 21、多型现象:许多锈菌可产生两种以上的孢子。 22、、半知菌的一般特性

30、植物病毒的分类依据:

★构成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DNA或RNA)。 ★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 ★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 ★病毒形态。

★基因组核酸分段状况(即多分体现象)等。

★根据核酸的类型和链数可将植物病毒分为五大类群: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双链RNA病毒、负单链RNA病毒、正单链RNA病毒。 31、植物病毒的命名

★不采用拉丁文双名法进行命名。 ★种名以寄主名称加上症状来命名。 ★属名采取专用国际名称。

★典型成员寄主名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 主要症状描述(英文或拉丁文)缩写 Virus。类病毒的命名只在病毒名后加vd即可。 32.植物病毒病的特点

◆病状表现为:变色、坏死和畸形。 ◆与其他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1有病状,但无病征。

2新生幼叶更严重,其他病则老叶易发病。 ◆与生理性病害的区别

1有发病中心,有病理变化过程。 2植株上症状不均一,新叶、新梢严重。 3病毒病具有传染性。

33.植物线虫分布于侧尾腺纲和无侧尾腺纲的垫刃目、滑刃目和三矛目。 34.寄生性植物的分类

■根据获得营养的方式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类。 ■根据寄生部位分为:根寄生和茎寄生两类。

35.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用来诊断和鉴定侵染性病害。共四条: ■共存性观察:致病的生物必须与症状有联系。 ■分离:必须分离得到病原生物并进行纯培养。

■接种: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再分离:重新分离得到这种病原生物。 36.侵染性病害的两大特征:

◆有病程和发病中心,病株由少到多,病状由轻到重。 ◆发病部位多可见病征。 37.侵染性植物病害的诊断

★真菌病害:多产生病症,如霜状物、霉状物、粉状物,从病键交界处做镜检或分离,

再侵染:由初侵染病株上产生的病原传播体引起的侵染。 44.病害流行:病害普遍而严重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45.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温度、湿度、雨水。 46.病害流行的类型:

★积年流行病:单循环病害和寡循环病害,多年积累大量菌源后流行。 ★单年流行病:多循环病害,如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 47.病害的调查与记载:

★病害调查分为:一般调查(了解某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重点调查(针对某一病害分布、发病率、损失、环境影响和防止效果等)、调查研究(了解并解决病害的某一问题)。 ★病害的记载:

1普遍率:是发病的普遍程度,也称发病率。普遍率(%)=病叶(病穗、病株数/调查总叶(穗、株))×100% ;

2严重度:指发病的严重程度,常用病斑面积百分比或病级表示。平均严重度=∑(严重度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 3病情指数=普遍率×平均严重度;

4病情指数=∑(病级数×各级病叶)/(调查总数×最高级数)×100% 。48.致病性:是指病原物破坏寄主,诱发病害的能力。1毒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相对致病能力,以强毒力、弱毒力和无毒力表示,用于生理小种.品种。2侵袭力:病原物具有的与致病力有关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一般反映产孢的迟早、产量大小、保持活力的时间长短。

49.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机械穿透:真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营养和水分的掠夺。

★化学致病:1酶(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蛋白酶)。 2酶素(多糖、糖肽或多肽等)。

3生长调节物质(吲哚乙酸、赤霉素、细胞激动素和乙烯等)。 4多糖。

50.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减轻损害的能力,是可遗传的特性。 51.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抗病的类型): ★免疫:植物几乎完全抵抗病原物,表现为绝对抗病。 ★抗病:植物表现较强抗性,轻微发病,分为高抗和中抗。 ★感病:植物发病较重,分为高感和中感,为亲和性互作。 ★耐病:植物忍耐病害发生的特性,严重损失较小。

★避病:植物避免或减少与病原物的接触而减轻发病的现象,分为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 52.生理小种:指病原物种、变种或专化型内形态结构相似,但对植物不同品质致病力不同的生物类群。

54.小种专化抗性:寄主品种和病原物生理小种间有特异的互作,即寄主对某个或几个小

篇三:防治蔬菜病毒病的方法

防治蔬菜病毒病的方法

2011-1-7 15:40

提问者: 农林委

我来帮他解答

回答 共1条

2011-1-19 10:08 淘宝你懂得

| 二级

植物病毒对寄主的危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防治上十分困难。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仅与寄主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物的养分输导,改变寄主植

物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

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为了有效地控制植物病毒病,人们采用了各种措施,

包括轮作、种子脱毒、病毒间的弱毒株系交叉保护、抗病品种的选用、传毒介体的控制

及化学农药的使用等,近年来转基因植物抗病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但这些措施还不能

有效克服病毒的危害,且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在当前大力提倡绿色

食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强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已成为植保

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能开发出有效控制病毒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抗病毒

药剂,研究人员不断寻找和筛选天然的生物源抗病毒物质。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天然

抗病毒活性物质种类很多,有的已形成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改变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预防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

1.轮作套种 采用不同作物和品种的轮作和套种,可以减少病原积累,防止病害

严重发生。植物病毒的寄主较多,野生的、栽培的都有。如黄瓜花叶病毒可以在田间多

种杂草上越冬,以后再由蚜虫传到番茄、青椒等蔬菜上;白菜孤丁病毒(芙青花叶病毒)

的寄主有许多十字花科杂草和蔬菜,如甘蓝、萝卜等,因此铲除田间地头杂草就成为减

少毒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对白菜田的耕作制度也要注意,前茬不能是甘蓝、萝卜,

否则病害发生重,还要注意白菜不要与甘蓝、萝卜邻作。

2.选择适宜播种期 播种期的选择对病毒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如大白菜苗期

(六叶期)易感染孤丁病,此时如遇有翅蚜迁飞高峰,病害就会严重发生。因此要使大白

菜苗期避开有翅蚜迁飞高峰,而又不影响大白菜生长,就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3.加强苗期管理 苗床和苗期的管理对预防和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十分重要,因为

苗床上的病株,可能成为大田发病的重要毒源。因此,要尽力保证幼苗不生病或少生病,

可采取提前喷施生物性保护制剂等措施。蚜虫对银灰色有忌避作用,也可以利用银灰色

塑膜驱走苗床上的蚜虫,如防治大白菜孤丁病可以在苗床上架起银灰色塑膜网眼育苗,

以驱走蚜虫。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植物抗病毒病的能力,铲除田间地头杂草,拔除病株以除

掉毒源,及时治虫防病,也能减轻病害。

二、种植抗、耐病品种

采用抗病和耐病品种可以经济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多数抗病品种可以

抵抗病毒复制和扩散,有些蔬菜可以抗传毒介体,如甜瓜、番茄、马铃薯、甜菜等蔬菜

的抗蚜品种,由于蚜虫不喜欢这些品种,传毒几率大大降低。

三、防治传毒介体

大多数植物病毒病是通过介体传染的,因此,防治传毒介体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重

要措施。但是,由介体传播的病毒,往往还有其他传染途径,如蚜虫非持久性传播的病

毒,蚜虫短时间的取食即可使植物获毒,所以防治介体传毒比较困难。防治传毒介体的

方法,包括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物理诱杀和驱避等多种措施。

四、消灭病毒的侵染源

病毒的侵染源主要是种子、繁殖材料、带毒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

带病毒的种子是引起病毒病发生的重要毒源,特别是豆科、葫芦科和菊科植物的种

子带毒较多。避免种子带毒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无病株留种,也可以对可能带毒的种子

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min,然后洗净即可。另外还可以用热力对种子消毒。

带毒的繁殖材料主要是一些无性繁殖的植物材料,有块根、块茎、鳞茎、插条、接

穗、砧木、种苗等。防止繁殖材料带毒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无病繁殖材料基地获得不带病毒的繁殖材料。

2.热力脱毒 带毒繁殖材料用湿热蒸汽高温处理脱去部分或全部病毒。

3.茎尖组培脱毒 由于病毒一般不进入植物的生长点部分,所以生长点没有病毒

或病毒很少。可以把生长点0.1--0.2mm的部分切下,进行组织培养,大量供应无毒种

苗。

五、病毒疫苗的应用

用人工诱变获得致病力较弱的病毒株系,叫弱毒疫苗。由于病毒株系间的干扰作用,

弱毒株侵染植物后,能干扰强毒株的侵染,使之不表现症状或症状减轻,达到控制强病

毒株系对植物的危害。如用弱毒株N14等防治TMV引起的番茄、辣椒病毒病,有较好的防

治效果。

六、生物农药防治

化学药物防治也是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之一,但由于化学药剂往往对植物有药害且对

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使用受到了限制。目前,天然抗病毒生物农药有的已产品化,应大

力提倡使用。但生物源抗病毒农药的作用特点与化学农药有很大不同,只有了解其作用

特点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病毒病的防治作用。生物源农药有植

物性农药、农用抗生素和其他生防制剂,按其作用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保护膜型 在美国等地使用脱脂牛奶,可作为这种作用机制的代表。它们在植

物叶子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覆盖于植物表面,减少病毒感受点,对由机械摩擦传染和蚜

虫传染的植物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类型的农药,一定要在植物感病前喷施,

才能起到防治作用,所以要在苗期就开始,每隔一定时间使用一次。如等到病毒已经入

侵到植物体内,则不会有效果。

2.钝化病毒 作用于病毒粒子,使其暂时或永久钝化,失去侵染能力。如从商陆

汁液中提取的蛋白质PAP,可以和TMV结合,降低其侵染活性。某些五羟基黄酮类似物可

以与病毒粒子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减弱病毒外壳蛋白亚基间的结合,使RNA暴露,破坏

病毒粒子的完整性,从而降低病毒的侵染。这种类型的制剂,兼有保护和一定的治疗作

用,最好也在植物感病前喷施,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属于这类型的生物农药制剂有抗毒

丰、NS83增抗剂等。

3.抑制病毒在寄主植物中的复制和扩散 植物病毒在寄主内的复制和扩散主要分

为脱壳、病毒核酸复制、病毒蛋白合成、病毒装配和寄主体内长距离运输等几个环节,

对其中某些环节的抑制可以防止病毒的增殖,达到防治病毒病的目的。这类抗病毒制剂

对病毒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以在植物发病初期使用,但此类农药目前较少,且多为

化学合成农药。

4.诱导抗性 某些植物在受到病毒侵染和抗病毒剂激发后能在植物体内产生一些

抗病毒物质。 在受TMV侵染的心叶烟中产生一种具有抗病毒能力的含磷糖蛋白,被称为

抗病毒因子,它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一些诱导剂能诱导抗病毒因子的产生,如用酵母

RNA注射到心叶烟中, 可诱导产生抗病毒因子,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另外,水杨酸、

草酸等可以诱导植物中过氧化物等一些酶的活力增强,从而增强植物抗病毒的能力。

5.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生长,抑制症状表达 有些抗病毒药剂可以调节植物生

长,如赤霉素、芸薹素等一些激素对番茄、辣椒、西瓜等蔬菜病毒有明显的疗效,喷施

后表现花叶、卷叶的植物可以恢复,新叶完全展开。另外一些植物性抗病毒剂在喷施后

对促进植物生长的一些内源激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寄主植物中病毒含量并未降

低,却可以通过维持植株中叶绿体含量而抑制病毒症状的产生。

总之, 生物农药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又

能保持对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达到可持续控制病害的目的。抗病毒生物农药来源于

动植物或微生物,对植物药害小、副作用小,低残留,对环境无污染,所以应大力提倡

各种生物源农药的开发和利用。

田兆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100089裘季燕,刘伟成,刘德文,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摘自于2003年第6期《蔬菜》


植物病毒病防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40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