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生死推敲

时间:2018-11-09 11:2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5届高三语文自主练习(2015913)(教师版)

2015届高三语文自主练习(2015913)(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一部分中年人生活负担很重,除了抚育子女,还要 老人。

②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 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

③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诗歌的态度也会跟着好转,这种做法未免有点 。

A.抚养雇佣 舍本逐末 B. 扶养雇用 本末倒置

C. 抚养雇用 舍本逐末 D. 扶养雇佣 本末倒置

参考答案:B【辨析】“扶养”是用财物养活的意思,多用于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对平辈。“抚养”是用精神或行为爱护并教养的意思,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与“赡养”的适用范围相反。 “雇佣”是用货币购买劳动力,为名词,作定语不加助词“的”,如“雇佣军”、“雇佣劳动”等。“雇用”是出钱让人为自己做事,为动词,如“雇用临时工”、“雇用职员”等;如作定语,一定要加助词“的”。 舍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个别地方官员,对上,不惜拿党性、原则做交易,以讨得领导欢心,换取个人好处;对下,听不进别人意见,大搞“一言堂”;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更是,对前来办事的群众冷眼相向,甚至百般刁难。这样的官员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如不及时将其从干部队伍中清除出去,必将影响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A.言听计从 颐指气使 置若罔闻 B.唯唯诺诺 颐指气使 熟视无睹

C.言听计从 独断专行 熟视无睹 D.唯唯诺诺 独断专行 置若罔闻

参考答案:D【辨析】(言听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照办,形容对某人非常信任。唯唯诺诺:状态词,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 颐指气使:颐,腮帮子;指,指挥;气,神气;使,指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独断专行: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说独断独行。// 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置若罔闻:置,放,摆;罔。无,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好的批评家的文字是的,他们往往不在语言上。就像金圣叹点评《西厢记》一样,评到佳处,直接来一“妙”字,并不用一大通理论说妙在何处,可是我们便感觉此是妙处了。无需多言,读者此时已经。

A.平铺直叙 字斟句酌 心照不宣 B.平易近人 字斟句酌 心领神会

C.平铺直叙 咬文嚼字 心照不宣 D.平易近人 咬文嚼字 心领神会

参考答案:B【辨析】: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或形容文章容易理解;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平和。态度谦逊和蔼,对待人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斟酌字句而死抠字眼,多指读死书而忽视对整体内容的理解,也可用在讲话时过分推敲字句以炫耀自己,略带贬义。字斟句酌:指对字句反复推敲琢磨,多半用来称赞人讲话或写文章,在语言上认真推敲,也可用来读文章时对语言的仔细品味。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1

A.对于央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B.宝成线石亭江大桥,在暴雨引发的特大洪水中受到重创,致使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列车脱线,两节车厢落水,两个桥墩坍塌。

C.2012年5月30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所为,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指责吴山的破坏行为。

D.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参考答案】D(A残缺主语,去掉“对于……来说”。B语序不当,“两个桥墩坍塌”调至“受到重创,”后。C“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互联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B.深圳民营医院有70家之多,数量超过公立医院,已成为国内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

C.过去五年间,重庆构建了“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使得当地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健康状态。

D.人们关注和观赏竞技赛事,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文化需求,其走势必定是向上的,即便受赛事评价的影响关注和观赏的人数有所下落,也只是暂时的。

【参考答案】D【辨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个性化”后加“服务”。B项,搭配不当,“民营医院……成为……城市”,应在“已成为”前加“深圳”。 C项,成分残缺,应在“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后加“调控举措”。

2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遽命夺去其业夺: ▲(2)披草径,逾秦岭 披: ▲ ..

(3)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 处: ▲(4)章示后来 章: ▲ ..

(1)改变,强行改变(2)分开,拨开(3)安排,处置(4)同“彰”,表彰,彰显

7.结合全文,概括柳惟深“当饰以荣号”的理由。(2分)

决断(有才干)、忠诚(有气节)、识人(会识人)、廉洁/无私(不为己)。(每两点1分。共2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A.有一个自称神巫的人给年少的柳惟深看相,认为他会早死,并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

B.柳惟深代理永丰县令时,采用严刑峻法打击奸恶横暴势力,并且出台宽和政策救助无依无靠的人,百姓富裕,教化得以推行。

C.泾州士卒发生叛乱,柳公带着全家藏匿进终南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他,他不为所动,受到严刑拷打,也不屈服。

D.柳公善于识人,当群臣都认为宰相为朝廷举荐的攘寇之人很得当时,只有他认为不合适,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C 析:受到严刑拷打的是柳公的儿子,不是柳公。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3分)

况且让我听从了神巫的话而活下来,去除圣人的教化而学习不同的技艺,不如快速死去更好。(“异术”“愈”各1分,语意1分。共3分)

(2)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4分)

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1分),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把他们交付给贼寇(“绐”“捐”“委”各1分,语意1分。共4分)。

(3)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3分)

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德行相同,李元平前往将会被俘获,还铲除什么贼寇呢?(“且”“见获”“何寇之攘”各1分。共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诏芳亭赠坐客①【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②。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①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 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2分)

(2)

老友重逢的喜悦(1分,“恨”的背景)却无音乐助兴的遗憾(“恨”的具体内容)(1分)。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4分)

词人原本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中,忽然一声响彻云外的笛声将他惊醒,只见月光下水波明亮,把诏芳亭也映得通透。(1分)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也可)(1分)。笛声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拉回现实,艺术上有陡转的效果(1分,答视听结合,言之成理亦可)。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1分)

(3) 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4)

用语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情感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

作品赏析:

词的开始,先照应去年中秋游太湖事:“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他希望每年都能为今夜这样的月色共同一醉,便又共同驾着酒船在湖上飘浮。因为湖上赏月,便想到了唐明皇游月宫后作《霓裳羽 4

衣曲》即《梁州曲》的故事;因为豪饮,便想到了适于表达豪情的羯鼓。可惜,这二者都没有,非常遗憾,所以说:“恨无羯鼓打梁州”。“羯鼓”,古代的一种两面蒙皮、腰部细的鼓,据说从匈奴的一个别支羯族传入中原。这时使他又很自然地联想到去年今夜举酒高歌的情景,那高歌笑语声好象还在耳边回响,去年的风光也还留在眼前。“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就是从眼前回想去年。

叶梦得是支持抗金事业、有志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他曾经两次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知府,对军事的补给工作做得很好,有助于前方的抗金战争。如今老了,闲居吴兴,不得不以醉酒、赏月、做诗来打发日子,但他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并没有忘记这金瓯残缺的现实。因而在这月夜泛舟,遨游太湖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失地的东晋名将祖逖。

于是,下阕笔锋一转,抒发他的酒后豪情:“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他告诉坐客,不要为自己老了还发狂似地引吭高歌而发笑;他提醒坐客们注意,他已经为抗金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赢得的是“双鬓成秋”,无裨于事,但他坚信“会须击节溯中流”,总有一天还能够象祖逖一样,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实现他的壮志宏图的。

可是,严酷的现实告诉他,这是梦想。“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忽然响彻云表的笛声,把他从幻想中惊醒,那水光和月光把水边的楼阁照得通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⑴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⑵所恶有甚于生者,。(孟子《鱼我所欲也》)

⑶ ▲ ,靡有朝矣。(《诗经·氓》)

⑷▲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⑸是鸟也,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卫灵公》)

⑻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

参考答案:⑴多于在庾之粟粒(2)故患有所不辟也(3)夙兴夜寐(4)钿头云篦击节碎(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⑹渺渺兮予怀(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8)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老顾

①老顾是省城下放的“右派”,湖南人,个子不高,面色白净,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烟酒不离身,词曲不离口,颇有诗人气质。

②我俩是在公社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工地上认识的。听说他爱玩成语接龙游戏,没人赢得了他。我想试试,他让我起头,起了3次,都是我输。他记忆力惊人,我随便说一条成语,他能应声说出出典,屡试不爽。休息时,他独自坐在地头抽烟,翻着一本楚图南译的《草叶集选》,我问他“图南”二字可有出处?他说:“语出《庄子》内篇《逍遥游》。”我又问,他们叫你牛鬼蛇神,“牛鬼蛇神”可有出典?他挠挠头,顿时语塞:“我以前记得,一时想不起来了。”

③彤云密布,气温骤降,傍晚,天空飘起了雪花。收工回家,厨房的水桶里结了一层薄冰。老乡家家都在烧炕,村子上空轻烟缭绕。我睡床,屋里没有火炉,冷得像冰窖。做饭时,我在灶膛里烧了两块砖,烧热后用帆布包上放在被窝里。晚上坐被子里看书,我把队里夏天打场用的一只带铁丝护网的200瓦防爆灯泡搁在被子上烤腿。忽听有人敲门,开门见是老顾,他拍打着身上的雪说:“我想起来了,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有‘荒国侈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我俩村子相距三里地,他眼神不好,我送他回家,到了门口,他说:“雪这么大,你就住我这儿吧。”

④下雪天不出工,他把炕烧得很热,我俩各坐一头聊天,一本书看上几页,没兴趣了,便丢在一旁,再翻一本。书看腻了,我邀朋友来打牌,常常彻夜不眠。他能喝半斤白酒,醉意微醺时站在炕上朗诵惠特 5

篇二:文言实词推敲要点

文言实词推敲要点

常见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而且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察,突出强调了

判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重点考查语言推断能力。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

(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示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

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

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

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

品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

论》)的”赂”即贿赂;从”竹”的字与竹条有关,”振长策而御

宇内”(《过秦论》)中的”策”即(竹质)马鞭。”元”字由上下

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

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

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

上。再如”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越州

赵公救灾记》),其中”粜”和”籴”都是会意字, “粜”为上下

结构,上面是一个”出”字,下面是一个”米”字,根据字形可推

断其为”卖出粮食’之意。而”籴”与”粜”相对,可推测其意思

是”买进粮食”。

二、根据语言结构推断字义 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

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

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互文。对这类句子,可利用上下句与

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

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中”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

者?”,”庭除”与”堂庑”相对,”甚芜”与”甚残”相对,显

然”除”是个名词,解释为”废弃”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台

阶”。

又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

位置相同,词性相同。”用”和”以”位置相同,”以”从词性上

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再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六国也。”,”灭”与”族”位置相对,词性相同,”族”应该

是”消灭”之意。 

《过秦论》中”齐人追亡逐北”,”亡”与”北”对应,则可推

测”北”也是”败逃者”。

三、根据语法推断字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

分分析或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

词性,并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其意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

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

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以及词语的搭配,推知它的词

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中”志义相投,刑牲盟生死”,”刑”本是

名词,但此处带上了宾语,则可推知”刑”名词活用为动词,为”

宰杀”之意。

翻译句子中”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设备”本身是

个名词,而”不”是否定副词,因而不能构成句子,自然”设备”

是个古今异义词,需要拆开解释,应为”设置防备”。

又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中”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声,烛之则

狗也”(《冉氏烹狗记》),”烛”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带上了宾

语,则可推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释为”照”。

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短”本

是形容词,却处于谓语的位置,应该是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诋毁,

说坏话”。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本是名词,

却带了宾语,显然要做动词用,解释为”杀”。

“将军披坚执锐 “中”坚”本是形容词,但”披坚”是动宾短

语,所以”坚”应该活用为名词,解释为”坚固的盔甲”。同理,”

锐”应解释为”锐利的兵器”。

四、根据语境推断字义

任何一个实词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的意思都会与上下文的语境

有关。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

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而言。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据”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借已知的信息去推断字义。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同出《石钟山记》,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言”为”叙述”

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

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却不

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言”为”记载”之意。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进之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

杀之”中”伺”作”等候”讲,显然不符合语境,应该是”进之按

住腰间的刀探察(窥探)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了他”。所

以”伺”应解释为”探察(窥探)”。

又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

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贷”若当”借给”,讲不通,

因为这里不存在借贷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文意为,你的罪

行当死,现在暂且饶恕你。今后如果不好好改过自新,并且再胡言

乱语,我就要烧掉你的房子,杀掉你全家。所以”贷”应释为”饶

恕”。

再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作”率

领”讲是讲不通的。因为上文为”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

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意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

都是倜傥不寻常的人”。所以此处”率”应作”全、都”讲。

五、借助联想推断字义

试卷上常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

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意义。

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准许

b.若不取来,公转营迫之 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考虑

四项中加点的字在相关的课文中均出现过。”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中”听”释为”准

许,满足”。”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后

序》中”迫”释为”逼近”。”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

记项羽本纪》中”壁”为”营垒”之意。”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史记荆轲刺秦王》”

度”为”常态”之意。所以可以判断出答案为d项。

篇三:具体感受

播音员备稿和播音,面前是一篇一篇白纸黑字的稿件,或者是一串串词语序列连续地在脑海里涌现。“词语”是播音员的直接刺激物。但是,词语作为语言符号,作用于播音员的,主要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它不同于人们直接看到某个对象、某个事物。这正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质的特点,是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符号,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连缀成词、词组、语句、篇章。根据语言符号,透过音形捕捉字义。弄懂这个字、这句话的意思,不能不属于理解的范围。含义不清的语言容易造成歧义,这是常见的现象,训诂学由是而显得必要,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播音学不是训诂学,它不容许停留在辨字析义上。因此,理解字句不过是不可缺少而又极为浅近的一步。有很深修养的播音员对此简直可以略而不提。

对播音员来说,感受就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感知于外,不是只感受到文字或语言的存在,而是透过语言的符号感受到这符号所代表的那些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当然包括世间的一切事物。正因为语言的符号打开了现实的大门,播音员才可以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从而受之于心。受之于心,就是指客观事物对播音员间接刺激所产生的内心反应。

感受是播音员主观能动性的产生,不是任何播音员、任何时候都可以生成的。这主观能动性有经验的积累因素,也有先天的某种素质因素。那种把具体感受看做是“见字生情”的同志恐怕应该打消这个顾虑。

感受,从文本中来,并要溶化到声音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因此,理解的深化,感情的积累,也同样是反复推进的。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使人惑于一时,迷于一点,不能取得佳境。

所谓惑于一时,或是满足于初步感受,并因其珍贵而徘徊徜徉,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或以第一次感受为标准,看不到更高的要求,总想再次捕捉,一旦失去,追悔莫及。我们说,初步产生的感受,是可贵的,因为它使我们脱离了冷漠状态;但它还应更深刻些,更丰富些,以便向高深性前进。这样,才会巩固它,才会深化它,而不会浅尝辄止。

所谓迷于一点,犹如坐井观天,囿于一词一句、一景一物,打不开局面。对播音员来说,这是会因小失大的。如果感受到的那一点是稿件的重点的话,也要扩大展开去;如果那一点是无足轻重的话,就要借以发挥,引向重点。这样,才会有利于表达。

第一节 形象感受

由语言符号引起的感受不能不是具体的,这具体,包括着感受、知觉方面的多种情况。由于我们并未从客观事物的直接刺激中得到什么,因此,任何感觉、知觉都不过是第二信号系统作用的结果。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并不是实在刺激引起的,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这正是由稿件引起的诸种感知觉的内心体验。

关于视觉感受。浅显地说,稿件中的人、事、物、景,需要“看到”,在接受某种“视觉”刺激后产生的具体感觉。

大会堂外,雪花飞舞,春寒料峭;金色大厅里,温暖和谐,气氛热烈。

这是农历十月十六的晚上,月亮真圆啊。踏着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她——我那半床书。

那半床书是我的骄傲。小时候,家里没有一本可看的书。过年时,尚未打碎的鞭炮纸,我都会捡起来翻着看。姥姥说:“那孩子什么毛病?地上一张碎纸也捡起来看?”多年以后,我告诉孩子,我是在看书,因为鞭炮都是书卷的,那上边的几句人物对话抑或写景,抑或写事,都可以让我浮想联翩。

形象感受一般已经脱离了个别感知的孤立性,进入了综合感知的领域。这一点在播音中极为重要。实际上,这时播音员已经开始了形象思维的积极活跃的运动过程。

在形象感受中,一切感知觉都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不需要勉为其难地着意动员,只要语言符号发出信息,那几个感知觉的感受性便可一触即发。

在形象感受之中,感知觉的互相联系、相互渗透、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也是明显的。一篇稿件之中,总是可以引起多种感受的。

小时候放学了,还没跨进家门,遥遥地,就看见我家房屋上,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空气中弥漫着炊烟的味道,鼻子间仿佛飘来饭菜的香气。

进了家门,只见母亲正蹲在灶前,一把一把地往灶子里填柴草,浓浓的烟雾似乎觉得烟道太狭窄了,呼呼地从灶脸冒出来,母亲两眼呛的通红,用手背擦拭着留下的眼泪,一会儿,饭菜好了,我便狼吞虎咽吃了个肚儿圆。

哪一篇稿件,哪一个话题,都应该使创作主体的形象感受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可截断其中的内在联系,更不可浮光掠影、无动于衷。初学者尤其要注意细微、深入地体味和检验,因为这些具体的内心感受,别人只能从有声语言中感受到,并引起类似的感受。

形象感受,经常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和解析的,因为形象感受过程中,想象(即使仅仅是再造想象)、联想(即使仅仅是类比联想),都是在心目中的“形象”的闪回和滞留、变幻与来去,及其引起、激发出来的内心反应,很难用具体词语真实地反映、表达它们。我们在形象感受中的内心活动,有时竟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增加了理解和训练的难度。

第二节 逻辑感受

从创作文本的结构上便表明了思路、文路的逻辑关系,直到具体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都毫无例外地串联在整个文本的逻辑链条之中。这些结构松散、语句跳跃的文本,创作主体也不能随遇而安,必须把它们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尽可能地强化那些松散、跳跃的地方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不可中断、缺损。这正是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能力,是“锦上添花”或“出口成章”的功力理应开拓的创作空间。

逻辑,不论是形式逻辑(演绎、推理)还是辩证逻辑(肯定、否定),都是关于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创作主体从“备稿”伊始,自己的思维便进入了作者(包括自己)写作时的思维过程之中。

“谁???噢,是你呀!”“我吃块糖吧!??咳,我又忘了,大夫不让我吃糖。”“你可以骑车去,但要慢一点!”“噢”、“咳”、“但”,都是表示逻辑关系,其中的递进、转折等,都需要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逻辑感受包括:并列、对比、递进、转折、主次、总括等多种感受,在有声语言的词语序列中比比皆是。罗辑思维正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是非选择”、“方向选择”、“关联选择”、“分寸选择”、“浓淡选择”、“归宿选择”等多元、多样轨迹。

关联词对逻辑感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文字语言的表述或内部语言的衔接,没有或者不用关联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要给以补充、填充、显化、强化它们,使它们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地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重逢,邓稼先却因为受辐射身患重病,几个月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论说文体,把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都在创作文本中一一标明、补足,恐怕也难于形成内在的逻辑链条。反会弄巧成拙,有其形、无其神,走向抽象概念的推敲中,偏离了文本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再体验,从而无法达到加强逻辑感受的要求。

西方的一位名人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只要我们从逻辑感受中真正获得推动文本内容变化的行动力量,就一定会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文从字顺、明白晓畅的基础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任何抽象的内在联系,都会变成丰富、生动的内心感受,而且能够控纵自如、“顺水推舟”了。

第三节 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大类别。其实,我们总是习惯于“语感”的说法。语感,即语言的感受,听说读写离不开它,言谈话语也缺少不了它。语感极其广泛,又十分微妙。语感是立体的、动态的,几乎涵盖可人类所有的感受力。

语感可以辨别语言文字的“对不对”、“准不准”和“美不美”,可以为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顺畅、恰当、简洁、优美充当坐标和航线。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定势,如果缺乏丰富的言语感受,只凭公式和定理,那就失去了光彩和韵味,失去了艺术个性和创作风格,会显得单调和枯燥。我们专注于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就是希望播音创作主体获得精微而宏大的语感空间,使播音创作深刻感人、百花齐放。

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都是从具体稿件的具体环节上产生的,因此,都是具体感受。 只有具体感受是不行的,必须把各个环节上的具体感受综合为整体感受,才是一种可以作为创作基石的东西。

首先是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的结合。形象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是不可截然划分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互相结合,把文本的序列、扩展、全貌、细节,尽收眼底。在这个时候,创作主体便可以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

严谨有余,生动不足,那是逻辑感受的序列性较强,捆住了各段扩展的形象感受的手脚。 生动有余,严谨不足,那是形象感受十分强烈,各段扩展东奔西走,打破了逻辑感受的承接、延续的序列性,语言链条横生枝节,稿件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受到随意性的冲击。

整体感受是感受的深化,而不是具体感受的混合。

在整体感受中,包括对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两方面的感受。

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中,都以文本为依据,但不可避免地掺和着创作主体个人的感知、认识、修养。那完全吻合文本要求,便可称为创作主体的独特感受。


生死推敲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70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