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西方人像

时间:2018-11-09 11:1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西人物画的对比

中西人物画的对比

美术学院03级装饰班 杨承基 113012003051

内容提要:中西人物画不同的历史发展,不同的表现方式形式以及不同的艺术观点所形成

不同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语:儒家 老庄 佛教 基督 顾凯之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艺术观点艺术理论 形 神 人类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的生物,在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以来人类时刻都在关心自身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多以人物形态进行创作,而不同的人类文明所反映出的人物造型艺术形态也是不同的。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它的人物绘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以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题材,在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艺术表现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地掌握了绘画艺术反映生活表达主题的基本技巧。为代表性的当属于在山东省发现的汉画石像,其中武氏祠画像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择了荆轲在殿堂上追杀绕柱而走的秦王不成,自己已被人抱住不能脱身,仍然愤怒的掷出带有毒汁的匕首这一扣人心弦的瞬间。武氏祠画像石是采用阴刻与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即形象外型做平面的突起,形象轮廓的内部则以阴线刻,形象外凹下部分,用尖刀凿成密密的平行条纹。画像严谨规整,画面一般不大注意纵深空间感的表现,物象多取近景平列,具有剪影效果,形成严谨古朴、简洁传神的艺术风格。与武氏祠同样性质的还有河南的画像艺术、四川的画像艺术其内容都是类似题材的。 而中国在三国及西晋时期的人物绘画多是扬儒家思想的三皇五帝、忠孝节义、祥瑞之类的题材,也有体现新思潮、反映老庄思想与清淡玄学和佛教思想的绘画。

谈到老庄思想与清淡玄学时的人物绘画,不得不谈顾凯之,这个生于东晋时期的人的艺术成就在于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他师承与卫协,将中国人物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紧劲连绵,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在其代表作之一《洛神赋图卷》中他把似去似来,飘忽无定,在水面上鳞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传情,表现出人物“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含辞未吐”的复杂心情。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直,在洛水之滨与恋人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不可及的样子,则又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他的作品正符合了他画论中最重要的“传神写照”的美学观点,他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根据描绘对象客观所具有的或应该具有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调,论传神的得失与绘画友劣成败关系。并认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在他看来头部中眼睛的刻画是传神关键所在,顾凯之的传神理论在人物表现上尤为明显。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慢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各个方面,在人物绘画方面,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佛教的绘画紧紧的扣住其宣扬的主要内容。各种各样反映佛教内涵的故事壁画,人物壁画都纷纷出现,这些壁画打破失控的画面组织、稚拙而带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郁沉稳的色调,给人的感受是激荡不安、阴郁而又热烈、奇异而又真实。在佛教人物绘画上这些佛教壁画展示出来的是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艺术交融,佛教壁画内容里丰乳细腰大臀的裸体菩萨等与儒家伦理、审美观相背而并为被中原所接受。可一些与佛教无关的汉民族“神”却被结合了进去,并且早期人物造型多用

粗略豪放的线条勾勒轮廓,以明暗晕染方法表现立体感,而在中期以后,中国传

统人物绘画的线描手法越来越多的被采用,晕染法也随着肌骨结构晕染的“凹凸

法”所流行起来。就是通过这样的慢慢融合,从而改变了佛教艺术本来的面貌,

使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呈现出新的气象。中国的人物画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化中继

续成熟,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儒释

道三家结合的文化,再者以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生活模式本是静的,但对动(变

化)却有极深刻的领悟,极能切己地体认,所以一切外来的文化艺术在进入到中

国后都免不了会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被中国文化所吸取却不能改变中国的文化。

到了隋唐时期人物画和道释人物画成为了此时绘画中的主流,在佛教传入后

人物画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还不断吸收着外来艺术的影响呈现着发展的状态,

而此时的人物画与宗教画的关系也大为密切其中阎立本、吴道子等是此时期的代

表,吴道子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创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描法。

有吴带当风之称,他还吸取了西域画的明暗立体感,使其融合于民族绘画的色彩

之中却保持着传统绘画以线为主的民族特色。在此同时也有直接反映生活的风俗

画主要描绘仕女生活情态,张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形

似”,而且传神能确切刻画人物心理状态。

西方的人物绘画同样也是历史悠久,较之中国而言有许多的相同也有不同的

地方。

在基督教并未传入的西方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

的土壤,希腊神话包含着人们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思索,他孕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

的萌芽古希腊艺术在人物造型上是通过雕塑来体现的,希腊人认为人体是宇宙大

秩序中的小宇宙和小秩序,他们以人体的雕塑来表现其心目中神的形象。他们的

雕塑是以形体良好的人体比例作为标准,对人体的比例有着专门的研究。古希腊

的人体雕塑作品有很多,但内容大部分都以神话人物的传说为主。在人物表现上

已经表现出较高的写实技巧,人体的解剖关系也比较准确。

而希腊最终被罗马所征服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令罗马

人望尘莫及,但罗马人却在肖像雕刻上有独特成就,他们要求的是个性特征鲜明

的肖像,所以艺术家门不仅满足于外形的逼真,而且注重人物的个性刻画,古希

腊人的浪漫幻想的感性和古罗马人的冷静务实的理性,似乎为西方未来的艺术发

展早早的探寻了道路。

公元前六世纪末,毕达拉斯学派就对艺术作出了解释。後来的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等也一再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摹仿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

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认为数的原则支配著

宇宙中的一切现象,艺术也不例外。首先就是要对对象作充分的了解、分析。而

且,不能凭著初次接触,而是要经过极勤奋的功夫,长久的经验以及对於一切细

节的广泛知识。对於雕塑家、雕刻家、写生画家以及凡是按照每一种类事物去刻、

塑或画出最美的形象的人来说,情形至少是如此。例如就人或马、牛作出最美的

形象,都要注意每一种类的中心。至於美,在各部分之间的对称?例如各指之间,

指与手的筋骨之间,手与肘之间,总之,一切部分之间都要见出适当的比例,按

照许多医学家和哲学家的学说,身体美确实在於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他们把

人和一切事物作为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总结出人身比例是头与身体是一比

七,认为这种颇为粗短敦实的造型,最有利於人体健壮的特点。而且,总体比例

要绝对正确,就是一节小食指,也必须与全身成正确比例,否则,细微的差错,

往往造成极大的错误。成功要依靠许多的关系,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所以西方的艺术包括人物绘画方面经常被冠上科学理性的帽子就是因为很早就

已经有了科学理性的理论,在这一情况上则和中国的艺术发展走着截然不同的道

路。

西方人物绘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文艺复兴时期是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

期中形成的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影响着这个时期的

美术创作,和中国一样这个时期的创作题材多是以宗教为主,但侧重弘扬的是人

性,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当推达芬奇他的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 《蒙娜丽

莎》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

剧性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

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达芬奇曾经提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他注意的传神在比他早一千多年的顾凯之就已肯定过

了了。而另外一个艺术家就是米开朗基罗,他走的和达芬奇不同的路,他并不像

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上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

的激情在《创世纪》中,他把人的生命获得表现为两只有力的手的接触;在《偷

吃禁果》中,他有强调人物自主独立的情感。他的代表作系《大卫》《摩西》他

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他的壁画《雅典学院》无论从内

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最终胜利和与古希腊罗马的联系。

西方人物画究其根本也是在于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理论,西方绘画的主流是强

调对客观形象作模仿与再现,不断吸收有利于真实形象创造的数学、解剖学、透

视学、光学、色彩学等科学成就。在注重对象精神、性格刻画的同时,大多注重

“形似”,讲究比例、结构和形体的质感。面对自然,对景写生,强调透视的科

学性,多用焦点透视,重视光与影的描绘。通过西方的艺术模仿论可以看出他们

的理论是以图象式的思想理解世界,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永恒完整的整体,这就为

艺术提供了一个永恒完美的形式观念。这个形式观念本身,而不是任何具体的形

式。在一切形象的描绘和塑造中追求这个形式观念的实现,即使一切形象都体现

宇宙的秩序、比例、匀称与和谐,是西方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对于西方

艺术家,模仿首先而且归根到底,是对这完美形式观念的形而上模仿(对完美性

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完美形式观念必须在具体形象中才能体现出来,这就

需要向自然学习,从个体形式中去发完美的结构。

中国的人物画探其根源是中国艺术特有的美学精神。在天地之间立其心,这

就形成了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因为天地的人伦化、情感化,天地直接向个体人

生呈现一片可观、可游、可居、可感、可思的境界——一个身心俱适的居所;因

为人生与天地一体,人生也就展现出混同天地的无限生机和玄远意蕴。中国美学

精神永远是指向人生的,即使是在一片荒寒无着的意象中仍然运行着深沉炽烈的

人生情怀。

纵观中国与西方的人物绘画发展的过程,中国的人物绘画和西方的人物画比

较,西方人物画是受其自身审美价值观影响的,所以一方面为达到最高度的理想

而设计完美的形式,另一方面竭力写实程度以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并且在技巧

方面归于完美的观念用客观科学的理念搬进人物绘画中,他们的创作是冷静的精

细的。而中国的人物画尚简易、尚素朴,以精神意味为重,也极注重技巧但却要

与自然感知相结合。

参考资料:《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简史》及《中西审美观》

2006年10月8日

美术学院2003级美术学专业 装饰班 杨承基 学号 113012003051

篇二:西方艺术人像绘画集01

篇三:西方美术流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美术流派及代表人物

2008-09-13 11:13

印象主义

马奈 莫奈 德加 毕沙罗 雷诺阿 塞尚 高更 凡高

表现主义

乔治·路阿 厄贡·席尔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 克利 蒙德里安 马列维奇 摩尔

矫饰主义

莫迪里阿尼

原始主义

亨利·卢梭

野兽主义

马蒂斯

立体派

毕加索 勃拉克 格里斯

未来派

波丘尼 卡洛·卡腊 鲁索洛 巴拉 塞弗里尼

达达派

杜桑

超现实主义

达利 米罗 唐吉

超写实主义

怀斯 迪安德烈亚

波普艺术

沃霍尔 霍克奈

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 罗斯科

印象画派,又称外光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继承和发扬了巴比仲画派风景画的传统,强调准确的描绘画家对客观对象的光色关系的视觉感受,以色彩丰富、色调清晰明快见长,是欧洲绘画在运用色彩上的一次重要革新。

马 奈 (Eduard Manet 1832-1883 法国)

尽管马奈从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印象派的画家,但是,他却无形中成为印象画派的领袖人物。在艺术上他被认为是在色彩领域最先走向新形式的大胆的一人,一些年轻的印象派画家认他为师,自称弟子,左拉和波德莱尔都把他当作印象派的大师而大加推崇。

马奈出身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因为热爱艺术,他放弃了走高官厚禄的前程。在艺术理论上,他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常常和印象派画家们聚会并争论不休,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见解而与朋友决斗。他藐视官方学院派的教学方法,他说:“每当我走进古典主义的画室,就像走进了坟墓一样。”早在一八六七年,他就曾公开强调:他作画的意图是为了表达他的印象。

莫 奈 (Claud Monet 1840-1926 法国)

莫奈是第一个真正强调外光的画家。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户外写生完成的。在坚持户外写生方面,他的态度非常认真顽强:为了在户外作画,他有时在地上挖一条壕沟,置放巨大的画布,以便描画上半部分;为了追求某种具体的外光效果,和保持印象的真实性,他在阳光下作的画,绝不在阴天时动笔;如果是今天中午画的画,他必要等到第二天中午才去画它;为了表现各种景色的变化,他整年整月在户外游荡,不辞劳苦。

莫奈是把绘画写生当作“对光与色的效果的实验”来进行的。为了追索在早、中、晚三个时间中同一物体的不同光色变化,他常常连续不断地在不同时间、不同画幅上,不厌其烦地描画同一物体。为了表现光的闪烁效果,采用短小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自在颤动的效果。

莫奈在任何事物面前感受它的光色效果,比起感受它的内在意义更来的强烈和敏感。这种观察方式已经变成了他的本能和习惯。他曾经向朋友坦白道:“有一次,我站在一个我始终十分珍爱的死去的女子床头,我发现我注视着他阴森的前额时,竟然不由自主的搜索死亡在这张脸上所引起的逐渐褪色的迹象。我不知

道怎么能看出这些蓝色、黄色、灰色的细微变化的!你看我落到了什么地步??你看我们是怎样身不由己的首先对色彩的作用发生反应,然后又不由自主的由我们的反射作用,把我们引进一种潜意识的单调的生活过程中去。就像一头推着磨盘旋转的牲口那样。”

德 加 (Edgard Degas 1834-1917 法国)

“描绘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很好,但描绘出保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就更好了,这是一种变化、幻想和记忆在其中结合起来了的作品。我们只能再现明显触目的东西,那就是说,所必须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才能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雷诺阿 (Auguste Renoir 1847-1919 法国)

“我要一种响亮的红色,响得像一个钟一样??我要看着一个模特儿那里有无数小点的颜色;我必须寻找那种能使肉体在我的画布上活现的和颤动的颜色。现在他们要解释每一件事;但是如果他们能理解一幅画的话,那这幅画就不会是艺术了。”

塞 尚 (Paul Cezanne 1839-1906 法国)

“在自然中看出圆柱体、球状体、圆锥体,把一切东西纳入适当的透视,??自然对我们人类来说,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因此必须给我们用来表现光的颤动的红色和黄色,补充以适当数量的淡蓝色的调子,借以造成空气感。”

高 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法国)

高更认为社会的罪恶源于文明,因此他厌恶繁华而充满纷争的都市生活,向往着纯朴的自然,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

1886年,他离开巴黎,来到较为偏远的布列塔尼,住在曾经吸引过大批画家,风景优美的蓬塔旺地区。

1887年,高更和画家拉瓦尔曾一起横渡大西洋,来到加勒比海的马提尼岛。在热带的岛屿上,他似乎受到了某种启发。在1888年重回蓬塔旺时,就改变了画风,开始创作一种更偏重艺术家主观幻想,更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

1891年,高更进而放弃法国现代的文明富裕的生活,放弃了家庭,远渡重洋,来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热带岛屿——塔希尼岛,继续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一生最主要的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直到1903年,他死在了距塔希尼岛不远的某一个小岛(多米尼加岛)上。

凡 高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荷兰)

他是荷兰人。父亲是传教士。家庭生活很贫困。所以年轻的凡·高作过各种职业:美术商人、教师、传教士、矿区教士等。他对自己的每一件工作,都曾投入炽烈的热情,但是,失败总是多于成功;最后,以近三十岁了,他才开始把全部热情倾注到绘画上。

立体派运动,开始于1907年,1914年由于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它有着野兽派所欠缺的一致的风格。在有关艺术家摒弃了或者改变了这种风格以后很久,它还继续作为一种影响,存在于本世纪的建筑和装饰艺术中。个人的知觉作用的影响是无法计算的,而且永远无法计算。

未来派,是由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奈缔(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作为一个运动而提出和组织的。他在1909年整个一年中,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宣言,这个宣言以浮夸的文辞宣告过去艺术(过去派)的终点和未来艺术(未来派)的诞生。他聚集了一群诗人和画家在他周围,其中重要人物有乌姆伯托·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卡洛·卡腊(Carlo Cara,1881年生)、卢伊吉·鲁索洛(Luigi Rssolo,1885-1947)、贾科末·巴拉(Giacomo Balla,1871年生)和吉诺·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883年生)。波丘尼写了一篇“未来派画家的宣言”,于1910年2月11日发表,并于3月3日向都灵的查雷拉戏院的广大观众公开宣布。同年4月11日发表未来派“绘画技巧宣言”。随后又接二连三的出现一些论证和宣言。1912年,这个集团于巴黎举办了他们的作品展览会(随后移至伦敦和柏林展出),1914年,波丘尼出版了一本书,将他们的观点做最后一次说明——形式上和事实上都是最后一次,因为同年爆发的世界大战,使这个集团解散了。波丘尼,这个运动的推动者,在1916年逐渐恢复伤势时却意外的被杀害了。因此这个集团没有再组织起来。塞弗里尼有一段时期转向了立体派,卡腊受到了契里科(Chirico)的形而上学的绘画的影响,巴拉终于又回到了学院派的现实主义,鲁索洛本来就是未来派音乐的作曲家(以“骚捞主义”(Bruitism)的音乐见称),显然对绘画没有兴趣。

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简介系列四

作者:李艺明 陈丽珠 文章来源:网络收集整理 [文章录入日期:2007-04-24]

行动表现(Automatism)

行动表现是指艺术家作画的一种技巧和状态,属于这种行动性表现的画家是在“行动”中的基础上,用色彩泼撒在大型画面上,制造出旋转的线条和非再现的形象,通过这种创造的行为表现自我,旨在追求一种自由的、不因繁杂的绘画方法和冗长的时间所限制的创作冲动。

美国最著名的抽象表现大师帕洛克联可算是这一表现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画方式不仅使人想到康定斯基在点前的生物形态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还有印象主义的用笔技巧。在一个受核战争威胁的世界上,人的处境的混乱、恐惧和脆弱可能使这些画家拒绝20世纪早先的任何艺术形式,把艺术作为个人的渲泻,来表达他们在行动价值中的信念。他作画不是将色彩用笔画在画布上,而是将快干油漆泼洒在画面上。作画时把大型画布平放在地上,人站在不同的方向,手拿刷子醮上含有充份水分的颜料,泼在画布上。同时他的作品都是巨幅的,可以纵情的发挥。当色彩从他的笔中泼到画面上时,即介入“美”的意识。他平常不用油画颜料,而是使用各种液体的化学颜料如水银汞液等。使用这种流质的色彩敏捷的泼在画面上,产生种种自动性的效果。在“行动”的绘画中,帕洛克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色彩的泼撒毫不放肆,这可由他创作时的表情看出来,他所表现的在追求回归纯粹原始的状态。属于这种表现的画家尚有很多,如法国的李欧佩尔、欧梭里奥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欧梭里奥的滴彩画,乃可看出形象,而且线条比较细。他的作品《生之骸骨》是用泼色流动曲线,画成一个头部的形象,在暗的底色上,加上明亮的线条。由复杂的细线条,构成一件作品。

弗兰兹·克莱因追求的过程略有不同,但通过与形式创造的直接联系来表现自我的意图是一样的。他的单色图像先是通过画笔在新闻纸上的动作制造出来,然后通过裁剪和组合,产生出有力的运动感觉,强化了个性化的和谐。克菜因以这些“骨架”为基础,再用蘸满额料的画笔在画布上来放大它们,而不是直接复制它们。由于使用了油漆刷子,他用黑白两色,偶尔也用色彩,制造的粗野的刀劈效果,成为内在经验的巨大投射。

李欧佩尔是加拿大籍抽象画家,他是以刀当作画笔,用画刀把油彩,一片一片的刮在画面上。这种自动性效果不同于帕洛克的那种趣味,那一片片的色块,像是音乐的音符,富有韵律的谱成作品。

这种技巧与“几何表现”完全背道而驷。几何形表现注重知理性的科学分析,行动表现的画家以潜意识为主宰,注重感情的直接发泄,透过手与体能的行动,把色彩直接泼洒在画面上,作画已经成为一种自由意志的“行动”。

行动绘画意图吸引观众,通过共享的感觉使观众成为绘画的一部分。这些艺术家所体现的探索未知自我的大胆与意志也是观众的期望。这种有意把观众带入艺术的意图可能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远远超出先前艺术同样的努力。这些艺术家近来极力让观众卷入进来的理由之一可能是日益意识到都市生活引起的精神压力与失常;艺术起到帮助人们逃避肮脏的精神环境的作用,即使只是暂时的。


西方人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39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