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柿子红阅读答案

时间:2016-10-09 22:31: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柿子红了》阅读附答案

柿子红了白秋

清冷的风,挟着秋雨,刮走了整个夏天。

柿子红了。村口老柿树下,三奶奶又开始在那里削柿皮晒柿饼了。

向东是村子里走出来的文化人,常年背着相机跟一帮摄友们东奔西走,发表多少作品不说,混了个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倒是真的。

小时候,他清晰地记着三奶奶是坐着鲜红苇席扎制的棚子、饰有大红门帘的马车,从三十里外的山那边拉进村里来的。她微胖不碍灵巧的身材,白里透红的脸蛋,清澈见底的眼睛里还不时闪过一丝羞涩的光。三奶奶这边一掀门帘,就把村里一些年轻人的魂给勾走了。三爷爷是个木匠,手巧心细出活快,在附近村子里是出了名的,也只有他才能娶回这样的婆娘。

村子在城区向西二百多里的地方,过去要攀过九曲十八弯的牛角岭,走上老半天。现在好了,隧道打通,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山村没有统一规划,住户还像过去一样散落在向阳的山坡上,与遍野的柿树一样自由自在。

三十多年过来了,三奶奶依然住在她那个简易的窝棚里,围着厚厚的棉线围巾,穿着略显臃肿的棉衣裤,手脚麻利地削着柿皮。塑料薄膜围成的晾晒场上,吊起了一片连着一片的柿饼子,红艳艳的柿饼,映着她阅尽沧桑的脸,好一幅秋意深远的画面。这是秋天的收获,过去可也是一冬的柴米油盐呢。

记不清多少次了,儿子们动员三奶奶到城里住,都被她一句话给堵回去。要是你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在过去那漫长的夜晚,山村人们有的是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家长里短闲扯拉呱,老少爷们交换抽着自家地里种的旱烟,品着孬好。那些半大不小的后生们就聚在一起玩玩牌,打打闹闹,往往是谁家媳妇漂亮就往谁家钻。他们认准了三爷爷经常做工不在家,有事没事偏往他家里跑。耍着玩着,个别人就忍不住戳七弄八,捏捏胳膊摸摸脚,占点小便宜。只要不太过分,三奶奶也就一笑而过。

一年后,大儿子出生,长得虎头虎脑人见人爱。那帮年轻人就凑在一起闲磨牙,这个说是我的,像我;那个说是他的,像他。虽说谁也没在三爷爷面前叨叨,风言风语还是传到他的耳朵里。一阵子他没事找事,摔盆子砸碗地跟三奶奶闱别扭,三奶奶也不稀跟他计较。后来,他就不出去找活干了。二小子出世了,家里越发紧张起来,三爷爷也只是在附近找点零活干,从不在外面过夜。

那年,公社里赶工期修建会议礼堂,把周围村里木匠窑匠全抽调了去。大家吃住都在工地上,要求加班加点不准回家。三爷爷是十二分的不乐意,推来推去不想去。直到被外号叫花心大萝卜的村支书找来,狠狠地骂了一顿,他才磨磨蹭蹭去报到。

没过几天,他找了个由头就往回跑。到家的时候,天已漆黑一片。临近了,他看见一个黑影,从家门口方向一闪而过,像极了村支书的样子。三爷爷的心“倏”地一下收紧了。三爷爷蹲在自家门前,抽完了满满的一大荷包旱烟。

天亮时,他悄悄走进屋里。对睡在炕上的三奶奶说,公社当官的安排我去东北买木料,短时间不回来了。三奶奶追出来问,那要到什么时候?他头也没回撂下一句,柿子红了的时候!丛此就再没见面。

??

三奶奶,三奶奶,我给你照张像吧?

老嚷瞌碴眼的有什么好看的,不照,不照。

好看着哩。如果发表获奖了,你就成了名人啦,到那时,全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了呢。

啊!噢??那你等会儿,等会儿哈。她一溜小跑走进屋里。

过了好半天,才见她身穿红袄,下着青裤,头发梳得铮明瓦亮,一只手不停地把那一缕银丝往耳朵后面掖着,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夕阳的光辉斜洒下来,笼罩着炊烟四起的小山村,古老苍劲的柿树上挂满了数不清的小灯笼。三奶奶站着简陋的门前,背后是一片接着一片串在一起的柿饼子,堆满皱褶的脸庞上洋溢着祈望的笑容,一双眸子熠熠生辉。

咔嚓、咔嚓??相机凝固了这一个瞬间。

向东的摄影作品获奖了,特别是《柿乡风情——守望》那个片子,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

北京农展馆的展览大厅内人头攒动,他发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久久伫立在那幅作品前,看了又看。——选自《百花园》2014年优秀原创作品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摄影师向东的视角,倒叙中融入插叙,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真诚而又凄美的“守望爱情”的故事。B.文中多次写到三奶奶身穿红袄,围着厚厚的棉线围巾,手脚麻利地削着柿皮以及她生活着的小山村,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和落后。C.小说中的三奶奶,年轻时颇有姿色,人又随和,只要村里后生的玩笑不过火皆是一笑而过。对此三爷爷非常不满,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D.每年秋天柿子红了,三奶奶就忙着削柿皮晒柿饼,红艳艳的柿饼,映着三奶奶阅尽沧桑的脸。这种朴实的生活方式正是三奶奶守望爱情的一种寄托。E.结尾时,照片中的三奶奶和照片前的三爷爷,穿越岁月和空间久别重逢,气氛令人哀婉惆怅,却又不失温暖和美感。

(2)小说以“柿子红了”为题,有何妙处?(6分)

(3)小说中的“三奶奶”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尾说,向东的摄影作品《柿乡风情——守望》获得了这次全国摄影赛的唯一大奖。请结合文本探究《柿乡风情——守望》获奖的原因。(8分)答案与解析: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凋敝和落后”分析不当,应为“主人公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C项三爷爷出走原因是对“花心大萝卜村支书”的猜测;E项没有实质性错误,但这样结尾的作用主要是给人以希望)

(2)①构成小说的线索,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情境;②寄托了主人公三奶奶对三爷爷浓郁的情感及对这份情感的守望;③契合山村生活的特点,使作品充满着一种诗情画意的淡雅的美感。

(3)①勤劳,美丽,身材灵巧,面容姣好,干活手脚麻利;②待人随和,面对村里的风言风语都一笑而过;③用心专一,将自己对三爷爷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改变。

(4)【答案示例】①《柿乡风情——守望》从一个角度艺术地展现了山村生活的风貌和特色; ②摄影作品中身穿红袄,下着青裤,洋溢着祈望的笑容的三奶奶,与身后的夕阳的光辉、笼罩着炊烟四起的小山村、古老苍劲的柿树相映生辉,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③《柿乡风情——守望》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朴素地诠释了不为世俗所染、不因岁月而变的人间真情。(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篇二:2015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菏泽市二0一五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一、古诗词(30分)

(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将宋代词人宋祁的《玉楼春》补写完整。(4分)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 ,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依据课文填空。(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根据提示默写。(4分)

①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达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 , 。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暗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句子: , 。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4分)

秋霁

崔道融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4.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分)

5.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

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2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8分)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

“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领悟 考验感悟B.领略 考验 感觉

C.领悟考证感悟 D.领略 考证感觉

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2分)

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2分)

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6分)

给狗留个位置

张建忠

开学没几周,一位老师生病住院了。老校长找我商量让我接那位教师的语文课及班主任工作,我爽快地答应了。老校长很高兴,亲自把我送到教室。

老校长把我介绍一番后走了,我便接着上课。

一会儿,一声报告,门口探进一个小脑袋。

“请进!”我和蔼地说。一个虎头虎脑、矮个子、浑身脏兮兮的男孩儿溜到了座位上,班里哄堂大笑。

我这时才看清楚,有一只小狗摇着尾巴紧跟着颠颠进来了。我问是谁带来的,没有人理会。我试着轰走小狗,可是小狗对我龇牙咧嘴汪汪叫。我窘极了,于是试着环视一下教室,希望有同学出来解围,可是大家都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我给自己找个台阶说:“请同学下次不要再把小狗带进教室。我们继续上课。”

小狗也摇着尾巴来到那位迟到的男孩的座位旁,昂着脑袋望着小主人。

我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这些孩子们却在底下逗引小狗。小狗一会儿跑到这位同学的桌旁,一会儿又溜到那位的桌底下。男生笑嘻嘻的,胆小的女生一惊一乍的,班里乱了起来。

我生气了,指着那位男孩呼呼地说:“你看你,把狗带进班里,弄得大家还怎么听课?”“我又没带它来,是它自己跑来的。”男孩低着头,小声辩解。“那这次就算了,下次千万别带进班里来。”我语气缓和多了。“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下课了,我很扫兴地走了。

接连几天,我上课时再没有学生把小狗带进班里了。

一天,我在上课,上次的那位男生连报告都没打直接溜进教室急忙把门关上。 我一愣,正待说话。门动了一下,“别报告了,直接进来得了!”我一语双关。门又动了一下,“叫你进来,你怎么不进来呢?”我气呼呼打开门。吓了一跳,那条小狗大模大样地摇着尾巴颠颠地进来了。

那个男孩窜过去就去撵小狗,可小狗在同学们的座位底下钻来钻去,就是不出去。缓过神的我气得跑到男孩跟前,指着他说:“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我气呼呼地走了。

不一会,我把老校长叫来了。老校长往门口一站,班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那个男孩也回到座位上低着头,小狗伸着舌头喘着气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径直走到小狗跟前,朝小狗一脚踢去,小狗哀哀狂叫,夹着尾巴往同学们的座位底下躲。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老校长又拎着板凳做出砸的样子硬是把小狗赶出了教室。老校长批评了那个男孩,说他不该把狗带到班里影响老师上课。接着,又恨铁不成钢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说他们不尊重教师,说我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来给他们义务上课的,他们不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老校长颤巍巍地走了,那个男孩趴在位置上抽泣??以后,我再上课时,没有发现那个男孩。难道是因为上次小狗的事吗?我有些愧疚。于是,我决定到男孩家家访,让他尽快来上课??

第二天,那男孩来到了班里,我把他的位置调得比别的孩子宽敞了许多,那条小狗静静地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巡视时,看到了小狗,气冲冲地闯进来。我拦住了老校长,老校长睁大了眼睛看着我。

“这个留守孩子太可怜了,唯一陪伴他的竟然是这条小狗??”我哽咽了。老校长动情地握着我的手说:“上次打小狗,我也不忍心,只是怕影响你上课。你能这样做,我很高兴,还有什么比给小狗留个位置更体现人性化教育呢?” (《中学语文教学》2014.9)

15.阅读文中画线的文字,写出“我一语双关”中双关的两层意思。(4分)

16.下面是两处对小男孩的描写,请品味加点文字。(4分)

①“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 ..

②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

17.“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

有什么作用?(4分)

18.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结尾处“人性化的教育”指的是什么?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吗,完成第19—22题,(16分)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的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家乡的柿子犹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总在眼前闪烁,柿叶如同一面面“红旗”总在眼前飘扬,一幅幅“柿”情画意总在眼前浮现,那些温(xīn)的回忆悄无声息的弥漫开来??

每到春天,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柿树娇嫩的枝条从树上钻出来,青翠欲滴,煞是好看。不几天,柿树就开花了,花很小,有黄色的,有橙黄色的。花朵虽小,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朵朵似娇俏可人的小姑娘。

点点的清香氤氲,偶尔有蝴蝶飞来,萦绕其间;间或蜜蜂来访,流连其中。一阵春风细雨,满地落花。这可让孩子们高兴坏了,女孩子就用马尾巴草把柿子花一朵一朵的串起来,编成花环,带在头上;做成手链,带在手上,或者串一串长长地,制成花冠,那(yǎn)然就是花仙子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夏天,墨绿的叶子覆盖了全树,青色的小柿子顶着帽子藏在树叶里,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你很难发现它们。整个初夏,柿子顶着帽子躲在绿叶间,同绿叶儿们一同长大。我们就在树下玩耍,欢闹声中,盛夏已过,秋像藏猫猫的顽皮孩子,一下子窜到面前,调皮的笑着,伴着鬼脸。再看柿树,青涩的柿子,已慢慢的变成橘黄色,像刚学会变脸的顽童,狡(xiá)的笑着,站在枝头,跳着,闹着,直到把枝头压弯了才肯罢休。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深秋时分,柿子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红了。从远处看,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美丽极了。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的,霜降到了,柿子慢慢地由橘黄变得红通通了,霜降过后,树叶开始凋零。黄柿子慢慢被秋风染红了脸蛋。柿叶,红中透绿,绿中带黄,一片片随秋风飘落,又经过几场银霜,当你想要留恋那一树红叶,它却早已落光,只剩一树红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似的,又像一个肥嘟嘟的小娃娃,可爱极了。

火红的柿子,挂满了秋的情愫,点燃了秋的色彩,装点着秋亮丽的风景,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人们的心情。秋天渐行渐远,满树红通通的柿子,软软的,像极了娇美的小姑娘,羞答答的抿着嘴,偷窥着偶尔路过乡村的面孔。

童年的柿树伴随移民搬迁的进一步深入,寂寞孤独地守望着乡村,缺了人们呵护,村里的那些柿子树,叶子都疏疏落落的了,有点干枯萎顿的卷着,树上柿子高悬,没人采摘,成了鸟雀们的美餐。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红红的柿子摇(yè)枝头。有些柿子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钻进草丛。唯有那些美好记忆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时时温暖着游子的心。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只有那一树火红的柿子寂寞的挂在枝头。

这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令人伤感。忽而一只喜鹊,从云层飘摇而至。它缓缓地绕树顶飞了一圈,幽幽飞落于那一树柿子树上,轻轻地喙了两口,忽地抬起头来,“佳佳”地叫着,似在呼朋引伴。不一会儿,就飞来好多喜鹊,兴高采烈的喙着,叫着。哦,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教师报》2015.3.25)

篇三:三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秋季小池镇小学期中检测三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hú di? kǒngqua guānchá ài dài xiōng pú ( ) () () ( ) ( ) 适应 适宜 适合

1.昙花( )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2.这套衣服非常( )你。

3.深夜气温过低,很不( )花儿的开放。

鼓舞 鼓励

1.虽然我失败了,可妈妈( )我一定不要灰心。 huòzhě bǎinòng zhǔn bai jiāon( ) ( ) ( ) ( ) ( ) 二.辨字组词:10分)

瓣() 惜() 准()辫() 借() 推()辩() 错() 谁()村() 钓() 燥()材() 钩() 躁()三.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6分) 1.暑假.

(jiǎ jià)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学校。 2.“那是什么?”小明好.(hǎo hào)奇地问。3.妈妈的头发.(fā fà)又黑又亮。 4.中午的太阳真晃.(huàng huǎng)眼。 5.天气好闷.

(mēn man)热。 6.秋天的风扇.(shān shàn)走了夏天的炎热。 四.选词填空:(8分)

居然 果然 突然

1.我们顺着老爷爷指的方向,( )找到了小鸽子。2.寂静的夜里,( )传来了几声鸟叫声。 3.刚才我还在犹豫,现在( )爬上来了。

ai shì yàn 测() 侧() 厕() 坪() 评( ) . 2.老爷爷的精神( )了我。 五.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4分) 1.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2. 是的 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向躬 请让我进去吧 六.选填关联词(3分)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如果??就??

1.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还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2.( )冬天就要来了,( )杨树的叶子掉光了。 3.( )秋雨轻轻地来了,( )没有一丝凉意。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改为“把”字句: 2.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改为“被”字句: 3.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明微生物的人。

修改病句: 4.鸟儿在树上叫。

改为拟人句:

5.他非常快地跑过去。

改为比喻句: 6.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

改成反问句: 八.我会记:(5分)

1.聪明在于,天才在于 。 2.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任何成就都是 的结果。

4.爸爸告诉我,他一个人在外打工,每到中秋节晚上,他最爱念 这句诗。

5.秋月白 ,水绕对 ,雨中山果落 。

6.九月 ,十月 上秤称。

第二部分:阅读检测:

(一)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在文中把描写天都峰“陡”的句子用“——”画出来。(2分)

2.这段话主要写天都峰的( )和( ),文中的一个“( )”字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陡。(3分)

3.用“似乎”写一句话。(2分)

(二)

——————————

匡衡年轻的时候十分好学。他家境贫寒,(卖,买)不起(蜡,腊)烛,一到夜晚,屋里就(膝,漆)黑一片。他想读书,可室内没有亮光怎么行呢?他见(领,邻)居家点蜡烛,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借着微弱的烛光看书到深夜。有一次,他到藏书很多的一一个大户人家干活,每天起五更,睡

半夜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主人家的藏书就行了。那位主人听了很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2分) 2.用“√”选出文中的正确的字。(4分)

3.用“/”把加点的字后面不正确的读音画掉。(3分)

好(hǎo hào)学五更(gēng gang) 藏(cáng zāng)书 4.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2分)

第三部分:习作

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想打算写谁,写他的什么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要求题目自拟,格式正确,语句通顺,叙述清楚。(30分)

附:三年级语文答案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蝴蝶、孔雀、观察、爱戴、胸脯、或者、摆弄、准备、娇嫩、试验; 二、略;

三、前面的为1,后面的为2,答案依次是2、2、2、2、1、1; 四、果然、突然、居然;适应、适合、适宜;鼓励、鼓舞; 五、1、“!”。2、“。”,,“!”

六、1、不但、而且;2、因为、所以;3、虽然、但是; 七、略;

八、1、学习,积累;2、书籍;3、刻苦劳动;4、独在异乡??倍思亲;5、晚霞红、云横、灯下草虫鸣;

6、柿子红似火,萝卜。 第二部分:阅读检测

(一)略;(二)1、略;2、买、蜡、漆、邻;3、去声、阴平、阳平; 第三部分:习作略。


柿子红阅读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54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