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一个人和一幅画

时间:2017-03-08 07:31: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5.一个人和一幅画练习题doc

“一个人”指快乐的植树老人。

“一幅画”指老人在墙上画的粉笔画。

二者的联系:是老人画了这幅画,而这幅画表现着老人内心的孤独,寄托着老人美好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陪他一起植树。

“一幅画”也指老人十年如一日地在山上植树造林,用自己的双手成就了满山郁郁葱葱的山林,那是一幅更美丽动人的画。

我认为一个人指的是植树的老人,而一幅画含义深刻,不但指墙上的粉笔画,而且还指老人所创造出来的这幅美丽的大山的这幅写真画,老人的身影在山梁上移动,晚霞缓缓地流溢在山梁上,流溢成一片金色的云彩,那更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此外还指人景合一的大山图同样是一副美丽的图画。

关系:

一个人不但创造了一幅画,而且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一个人描绘了一张画,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正像晚霞流溢在山梁上一样,会源远流长。

(这一段话作者通过点心和窝头的对比再次树立老人在作者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关注语言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这个地方作者并没有多写点心,而重点刻画了老人的窝头:黑黑的、干硬的;吃起来“咯嘣咯嘣的、使劲的啃着”窝头连我们现实生活已经很远了,尤其针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们,然而仅仅窝头还不够,并且是黑黑的、干硬的,作者加上这些定语足以突出窝头的硬,难以下咽。而后面作者又用了“咯嘣咯嘣、使劲的啃着”来突出窝头的更硬。读着这样的文字,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作者和老人共同在一起吃自己带来的“干粮”。点心是那样的令人向往,窝头是那样的令人难以下咽,一个都市的游客,一个大山内的老人对比又是何等鲜明呀?尤其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形象在我头脑中定格。

我把点心递过去让他吃,他却不吃。对于一位大山里的老人见到点心应该开心,应该想吃啊,而他的回答却是那样的从容“你这洋玩意儿,俺吃不惯。”同样朴素的语言再次树立老人伟大的形象)

(语言关注点:细节描写

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看上去像两块石头。这是对老人手的描写,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老人的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粗拉拉的、黑黑的能不能换成别的词语?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手和石头有多大的区别,而老人的这双有棱有角的手比喻成大山里的石头也许再恰当不过了。疑问:这里的描写是不是白描的表现手法,感觉不像,那又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篇二: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5《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李 亚 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读读记记“粗犷、闲适、流溢、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兴趣盎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植树老人美好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老人的一言一行中体会老人的勤劳、善良、纯朴、执着,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植树老人美好的心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在生活中,一个()的人让你感到敬佩,一副( )的画让你印象深刻?(板书课题一个人和一幅画)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间检查认读把读错。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4、作者介绍

5、生词检查

(1)出示:

衔接 闲适挖掘铁锹粗犷 咯嘣难熬蝎子

景致 涂鸦猎奇挽留山坳 流溢端详

郁郁葱葱 满山遍野 漫无边际 无边无际兴趣盎然

组织小组竞赛

(2)指导书写:衔 熬 蝎(可以用形近字来对比记忆)

三. 整体感知

1、 出示中心话题:

(1)题目中的一个人指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中有关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具体地说一说。

(2)一幅画,指的是什么画,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说说你的想法。

要求: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批注。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

1、交流中心话题(1)题目中的一个人指的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中有关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具体地说一说。

集体交流:一个人指的是植树的老人。

预设1:认真、爱种树的老人。

A.“他挖好坑,把一棵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着,然后一锹一锹地拥上土,蹲在旁边用两手执著地拍击着。最后,他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 从这些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端详”,一个“执着”,可以看出老人对待种树这件事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仔细。“独自乐着”看出了他对此事真是乐在其中哪,像在欣赏着一件艺术品一样欣赏着他种的树,心里一定喜滋滋的。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呀?(等到它们快快长大,都长成参天大树,这里就是一片森林啦,多美呀!)为什么他看着自己种的小树心里这么美呀?(因为他爱种树,爱美丽的大自然)

B.“说起种树,老人的话就多了。我随着他的指指点点,环视着满山遍野的绿阴,真不敢相信,这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绿树,都出自老人的手!

那么一个不善言谈、憨厚而朴实的老人,一谈起种树,话就多了起来,为什么呀?(因为他喜欢种树,他热爱种树,他把他的大半辈子都放在这儿了。这满山遍野、无边无际的绿树,都是出自老人一人之手,他看到这些,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自豪、一样喜欢。)

孩子们你们读懂了这位植树的老人,带着你的理解读读吧。

预设2:老人很勤劳、朴实

A. “那铁锹的木把光溜溜的,??跳跃着银白的光亮。”

老人一定天天用,铁锹的木把才会那样光溜溜的。

B.“我凑过去和他搭话??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又粗犷地排列着。” 从“笑呵呵地看我”,和“他只用一个啊字回答,笑着”,“他依然用一个啊字回答我,依然笑着”看出老人的憨厚与朴实,言语不多,却对我笑着,让人感到亲切与踏实,简简单单的言语和表情中折射出了山里人特有的特点。

“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又粗犷地排列着。”这是一张写尽沧桑的脸啊,被文中的“我”感动了,相信也被我们每一个感动了。

C.“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哇!粗啦啦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

同学们,你想像一下这是怎样一双手啊,在怎样的劳动中才会铸就了这样的一双手?(肯定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伤还没好就又接着种树;被太阳晒得,风吹得都没有了皮肤原来的样子;??)

从这样一双手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不怕吃苦的老人。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课文。

预设3:老人的生活很艰苦。

“老人也解开一块粗布,取出了吃的。那是一块黑黑的、干硬的窝头。他“咯嘣、咯嘣”地,使劲地啃着,啃着??”

“老人激灵了一下,下意识地打了个哆嗦:哎呀,冷啊!风呼呼的盖三条被子用石头压住被窝角儿,还是冷。夏天也难熬,那石头缝里有蝎子,睡着睡着就爬到俺身上,俺一动就蛰俺,把俺蛰得浑身疼。浑身都肿了,蛰得俺苦哇,没有办法就呜呜地哭。”

老人为什么要打哆嗦?你能想象处他生活的艰苦吗?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老人的生活很不易,冬天冷得用石头压住被角还觉冷,可以想象出这里的冬天多么寒冷。夏天,没有办法就呜呜地哭,浑身都肿了可见他遭受到了多大的痛苦。老人在说这段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酸、痛苦)试着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 “我的心里有点酸??扭过头去,凝望着那郁郁葱葱载满绿树的大山,心想,他图的是什么呀?”是啊,这么苦他还要在这种树,他图的是什么呀?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呀?

2、交流中心话题,一幅画,指的是什么画,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说说你的想法。

(1)指的是第一段中“山上的树很多,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地绿着,绿色的山和蓝色的天在遥远处衔接成一条线。”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郁郁葱葱绿无边际。

(2)指的是老人石屋外墙上那幅粉笔画: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两种说法A这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老人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种树中来。B这是一幅孤单的画。画中的另一个小人儿,也许是他的老伴。

(3)指的是最后一段“我顺着歌声望去,老人的身影,移动在山梁上。此时的晚霞正缓缓地、缓缓地流溢在山梁上,流溢成一片金色的云彩??”老人和晚霞、大山构成了一幅最美丽的图画。

二、拓展延伸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

三、总结

是啊,老人成就了一幅绿无边际的图画,老人走进了这幅流光溢彩的图画。一个人和一幅画相得益彰,容在一起是那么的和谐,这就是一个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课后作业

将自己学完本课后的感受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一个(勤劳、无私奉献)的人

一副(美丽、动人)的画

2013、3、8

篇三:一幅画和一个人教学设计

一幅画和一个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3.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设计: 建议本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通过质疑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确定教学方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和感悟能力。)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粗犷、闲适、流溢、兴趣盎然”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以文中有关描写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言文字为基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纯朴、执着,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到植树老人勤劳、善良、纯朴、执着,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个人和一幅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910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