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

时间:2017-02-24 11:10: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

5岁的林徽因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深得宠溺的林徽因眉宇间灵气飞扬。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来自亲情的倾轧与磨难,是必修课。她一定将一干人敷衍得很好,在失宠的母亲之外,另寻可倚重的亲情树干。庭院深深,无时不发生微妙的情感拉锯战,林徽因在决赛中拔了个头筹。林泽民女儿记忆中,母亲爱表妹徽因胜过其亲生母亲:可想,伊足令众姐妹“侧目”。聪慧,是不消说的,另一面,她一定有着超乎寻常女人的心劲。讨人喜欢是件巨大的工程,要有天分。“讨”字有“寸”,她能拿捏出个中分寸。

林徽因做足了功课,亲情方面,博取掌声一片。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这样的头彩,终砸到头上。

随父游历欧洲。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转折点。在英伦,她偶遇徐志摩。

我们有理由相信,1920年初秋的一天,伦敦大雾初霁, 23岁的徐志摩,是以焕发的容光、轻盈的脚步走入林长民家客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他光彩照人,轻盈的脚步踩的是唯美的鼓点。潇洒在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裹挟3个证书:北大毕业证书、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证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驯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异样的灵气,在她的瞳仁氤氲。

“恨不相逢未娶时”啊。满腔情思,急欲寻找喷薄的出口。他给林徽因写信,父女俩商定,决定由林长民代为回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

令林家父女俱感“悚惶”的情书,摧毁力何等之强———大约更在《爱眉小轧》之上吧,首枚情书导弹啊!

总乐意乘一匹想象的快马,驰骋康桥,亲睹河畔金柳下斜倚着的林徽因的倩影,她是令诗人怦然心动的夕阳中的新娘,伊在波光里的艳影,在诗人和读者的心头荡漾??

林徽因有没有爱过徐志摩?这不重要。关键是,她曾被徐深深吸引,她的情感,被徐启蒙过———她所谓的“富于启迪性的友谊,他俩有过“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是的,徐志摩的爱情圣火,是少女林徽因点燃的;徐志摩的诗情,也是少女林徽因剥茧抽丝的。林徐二人的情感,因彼此而丰沛。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提前回国。她想以不辞而别的方式冷冻徐氏那疯狂的热情。“净身出户”的徐志摩追回国内。“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林的情感,已非徐所能左右。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林二人以金童玉女的形象相伴左右,与老人的鹤发相映成辉。徐林同台,流利的英语、俊秀的扮相,举座皆惊呵。

1931年春天,林徽因打沈阳回北平香山疗养肺病,徐志摩时去探望林徽因,一时“浮言”四起,徐志摩不得不屡次向陆小曼剖白心迹:“至于梁家??半亦因为外有浮言??如今徽因偕母挈子,远在香山,音信隔绝??我不会伺候病,无此能干,亦无此心思:你是知道的,何必再来说笑我。”“香山侍病”说非空穴来风。与徐志摩、林徽因皆过从甚密的沈从文1931年6月19日有篇《寄冒雨上×山的诗人》,便是“香山侍病”的实录。纯粹是文友间的调侃,干净的,没有丝毫的龌龊。1931年9月,林徽因吐出《深夜里听到乐声》的心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3个月后的11月,志摩飞天。梁思成将飞机上的一块残骸带回来,林徽因将其挂在卧室的墙上,徐志摩,已成为一根暗刺,林徽因愿受个中之痛。

潜意识里,她根本就想以这种唯美的方式“长相思”地永久相爱?

张幼仪的自传中提及,林徽因在1947年去世前见了她一面:“做啥林徽因要见我?我要带著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两个女人,隔着20多年的风尘,潦草而隆重地相见了。彼时无声胜有声。

所有的前嫌,都在临终的目光里雪藏吧。

篇二: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

说到徐志摩,只提到林徽因是不公平的,至少来说,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次妻陆小曼,喜欢林徽因并为之终身不娶的金岳霖,以及林徽因丈夫梁思成都是不能忽略的人物。

在那个战争不断、物质匮乏的混乱社会,这几个人之间的感情显得尤为难得。不过仔细分析的话,几人之间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首先,徐志摩和张幼仪可以说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模式下结合的,所以感情基础极不牢固。中国几千年内受封建礼教束缚,在婚姻上始终囿于各种外在的因素,很难出于自愿和自由,婚姻自然很难美满。这一状况到民国后得到了一些改观,比如胡适先生,他一生只有一个奉母之命娶的妻子,他的妻子不识字,没有文化,可以说与胡适极不相配,但是胡适仍然和他相守到老。相比之下,徐志摩显得较为随意,与张幼仪结婚前不敢拒绝这段婚姻,结婚后遇到林徽因,又毅然和张离婚,不顾自己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事实。

徐志摩与陆小曼属于自由主义下产生的爱情。徐志摩追陆小曼时,陆是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并且离过婚,这很让人怀疑徐志摩喜欢陆小曼的动机是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的方法当然是才情洋溢的情书。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信时有很多称呼,如“曼”“龙龙”“爱眉”等,信的内容则极尽徐志摩才华与技巧,如,徐志摩曾经在信中写道:这时候你睡熟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更是诗人浪漫主义的结果。徐志摩在英国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林年仅16岁,而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个时候的林徽因根本不懂爱情,也无法和徐志摩平等的交流,以至于收到徐志摩的求爱信后竟然吓住了,不知如何回信,最后还是林的父亲林长民给徐志摩写信,称:“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换句话说,在英国时,徐志摩喜欢的乃是林徽因的美貌,二人并没有进行平等的内心交流。直到后来林徽因奉父母之命与梁思成结婚,再回顾与徐志摩的感情,感觉到一种及其浪漫而热烈的力量,然后通过给徐志摩和徐志摩朋友写信,重新燃起了徐志摩的爱情烈火。

林徽因与金岳霖则是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绝妙代表。金岳霖真挚的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恰恰林徽因对金岳霖也很有感觉,最后到达一种不能自拔的痛苦状态。林徽因告诉梁思成: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自认为比不上金岳霖,很开明的对妻子说,你是自由的,你喜欢金岳霖的话,我祝你们幸福。而金岳霖更为高尚,认为梁思成能达到这种境界,证明他才是真正爱林徽因的,不愿意林徽因受一点委屈,所以金岳霖自愿退出。在以后的一生中,金岳霖不仅终身不娶,而且追随着林徽因,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去世后有一天,金岳霖邀请朋友们一起喝酒,席间平静的说,今天是徽因生日,举座失语。由此可见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情是多么深厚。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则与徐志摩、张幼仪两人相似,都是传统意义下的一般结合。林徽因的爱情萌芽于初见徐志摩的16岁,但后来又不得不按照父母意思与梁思成结婚。两人缺少婚前的交流与感情培养过程,婚后吵架也就不以为怪。不过,尽管两人的爱情不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但是林梁都是属于传统文化

在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二人的婚姻是一直维持到最后的。

好多人都说,是徐志摩成就了林徽因,如果没有徐志摩喜欢林徽因,林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师。但是我们知道,与林徽因爱情历程相关的三个男人,即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都是各自领域的一代宗师。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徐志摩是第一流的诗人,梁思成是第一流的建筑学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林徽因显得太不平凡。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成就也十分大:参与了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现在看来,命运似乎捉弄了林徽因。如果她没有事先许配给梁思成,则与徐志摩就是天作之合了。命运让她遇上了多才多情的徐志摩,让她遇到了真挚热烈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偏偏命运又安排她与没有感情基础的梁思成结婚。林徽因死的时候是在1955年愚人节的清晨,这似乎佐证了她一生的感情是处于上天的愚弄中。套用一句歌词就是:是命运对她善意的一场戏弄。

徐志摩才华横溢,文学修养特别是现代诗方面成就颇大。在感情上,他表现出来的是自始至终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英国伦敦,徐志摩可以说是疯狂的爱上16岁的林徽因。生于官僚家庭的林徽因自是美貌与内涵兼修,把多情的徐志摩迷得神魂颠倒,急忙示爱。其实那时候的林徽因根本还不懂男女爱情之事,整个过程都是徐志摩在主导,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就提到:林徽因很清楚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他自己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林徽因自认为自己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换句话说,这段感情甚至可以定性为徐志摩的单相思,并没有得到林徽因的回应。

徐、林二人的感情真正发展是在林徽因结婚后随丈夫梁思成赴美留学期间,林徽因与梁思成时常吵架,林徽因那时才记起英国那段时光,徐志摩待她是多么好。想必她还拿徐志摩与梁思成进行比较,并惋惜着过去,祭奠着过去,不过,她并不幻想自己徐志摩能和徐志摩结婚,林徽因给胡适写信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从美国回来,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徐志摩时常去探望她,日久自然生情,也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不过,有没有越雷池并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林徽因又重新爱上了徐志摩。无奈天意弄人,徐志摩飞机失事,坠于山东济南。而这次飞行的目的,却是为了赶去看林徽因的讲座。梁思成从事故现场带了一块飞机的木头残骸给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可见她爱徐志摩之深。

感情这个东西,古人无暇去参,今人又参不透。人生俯仰之间不过六七十年,是要一段平淡长久的可以厮守的爱情,还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死了都要爱的爱情,值得我们去思索。爱情的境界有许多重,但决不要求每个人都选择同一种样式。在徐志摩所处的时代,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留给我们很多启示,无论他们的才能,还是他们对待感情的情怀与气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篇三:徐志摩和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年),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从1934年改名为林徽因。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徽因幼年随父迁居北京,入培华女中读书,16岁又随父到伦敦。“良好的家庭修养,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使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一种超乎平常人的非凡气质和聪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的气质,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这样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因此,徐志摩自1920年在伦敦结识林徽因便一下子为她所倾倒。他觉得:是林徽因,唤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让他感到了灵魂的震颤,感到了生命的美好(而这种感觉,此前他在张幼仪身上从来没有体会过)。于是,他把对她的礼赞写成了诗,其中几句是:“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在徐志摩来伦敦的半年之前,即1920年春天,时任段琪瑞内阁司法部长的林长民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因入住伦敦。其时,林长民44岁。林小姐正值16芳龄,书香门第养就了一身高雅气质,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爱丁堡大学读书。这年10月,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才24岁,年轻气盛,倜傥风流,浑身充溢着才子之气。半年以后,在国际联盟协会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认识了林长民。这一天演讲,徐志摩做主席,林长民演讲,以后,林长民与徐志摩便成为莫逆之交。林小姐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作家狄更生的会见中认识徐志摩的。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教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回家来,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徐志摩把林徽因的来信和自己的日记都牢牢地锁在一个箱子里(这个箱子又称八宝箱,在徐志摩身后引出了许多故事)。

在剑桥,还有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徐志摩与林徽因热恋的同时,还与林长民“情书”往返不断。他们俩也在谈情。有一次,这对莫逆之交开玩笑,商定彼此通假情书。徐志摩扮演女的,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演男的,一个有妇之夫。在各有家庭的境况下,两人谈恋爱,互写情书。徐志摩与林长民谈恋爱是演戏玩的,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却是真的。林小姐是否也出于游戏目的,却永远是个谜。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第二年的10月,徐志摩结束在剑桥的学业回国。在回国前夕,徐志摩为表述对剑桥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和在剑桥发生的令他神魂颠倒的故事,写下了《再别康桥》的诗篇。徐志摩在家乡上海稍事盘桓,年底就追到了心仪神往的北京。这时,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了。徐志摩也是冲着这件事来的,他打算偕林徽因一起重返伦敦读书。也许林徽因对徐志摩有过这个许诺,因而他才信心十足地写下了“再别康桥!”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92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