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承担责任中成长

时间:2017-02-22 07:54:3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时代学校初三政治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4-09编号:02编制:侯琳审核: 审批: 班级: 小组: 姓名:评价: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学习目标】

1、掌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关爱集体的表现及勇于承担责任的方法。培养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能力。

2、学会辨析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关系,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浏览教材19——29页(5分钟左右),

2、在教材中查找、勾画出预习案中的各题,并把相应的问题标记在教材上。同时将预习案中的疑难题,用红笔做好标记或记录在“我的疑惑”处,以备小组课上探究、突破。探究案要条理清楚,认真审题,最好分“点”书写。 3、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预习案 一、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2、关爱集体的表现? 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3、怎样维护国家的尊严? 4、参加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5、负责任的表现?

6、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和方法?

探究案

探究一: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20年无偿献血6万毫升,为群众捐款12万元,资助了180名特困生。“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几十年如一日,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感动之余给我带来以下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2)我可以参加那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请举两例)

探究二:自觉地承担责任

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四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熊猫姑娘”周晓娟榜上有名。体重只有约50千克、拥有RH阴性“熊猫血”的周晓娟,11年来累计捐献 4 000多毫升“救命血”,比她现在身体里流淌的血还多,被网友赞为最美“熊猫姑娘”。 不过在她个人看来,这只是“平常事”。她说:“我有这个资源,能帮助别人,对自身也没什么损害,何乐而不为。”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周晓娟为什么被网友赞为最美“熊猫姑娘”?

(2)你准备怎样承担社会责任?

【知识梳理】:用适当的形式梳理本课知识

【中考链接】:对个人和集体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只有维护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才有所保障

B、集体离不开个人而存在 C、个人应当关爱集体,集体不必关爱个人 D、个人离开集体才能发展

篇二: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多巴中学 李良

通信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多巴中学 邮编: 811601

联系电话:13997111169

摘要:学生将来要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就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

关键词: 学生责任意识责任感

我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人生于大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一旦社会没有了责任,那么家将必落、国将不国。所以要在青少年中重视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负责任的公民。个人的健康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责任感的支持。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中学生将来要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就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对于责任的认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责任”的概念模糊。一些学生认为责任只是对成人或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无关;对责任的范围认定比较狭窄,认为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属于责任范围之内。

二是不能全面认识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一些学生对承担责任所获得的回报斤斤计较,得到回报时兴高采烈,一旦不能如愿则怨天尤人。在承担责任后一旦付出代价则垂头丧气,面对责任采取能躲则躲、能逃则逃的态度,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逃避责任的后果,如失去人们的信任,受到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等。缺乏责任意识,不能自觉承担责任。

三是不能正确理解权利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权利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我的教学体会是:

一、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在成长中体会和感悟责任。人生的成熟不是始自形骸躯壳的长大,而是责任意识的觉醒。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交流各自已经学会承担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但自己还没有主动、自觉地承担。如在家庭,应该做到体贴、孝敬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不应该用粗鲁的态度对待父母,对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等;在学校,应该上课专心听讲,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不应该逃避打扫卫生,不应该抄袭作业等;在社会上,应该自

觉交通规则,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不应该偷别人的东西等。在生活的体验中,明白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情。同时认识到每一个人的角色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回顾和反思自己在不同角色中(如作为学生、子女、公民等)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感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而不很好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能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职。

二、引导学生体会承担责任的积极意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各种体会和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就意味着要克服困难,体验酸甜苦难;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责任的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等。但承担责任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可能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肯)”。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三、鼓励学生自觉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在教育和生活中,注意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责任,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多体验一下人生的不易,多感受一下人生的责任,从而多为他人、为国家和社会着想一点,多培养一些为自己、为他人负责的意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不能自觉承担责任的表现很多,如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公德纪律意识淡薄,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错位等。因此,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既要权利也要尽义务;发展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要树立集体协作观念;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公德,增强角色责任意识等。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总抱怨同学、老师和父母,指责社会、学校和家庭,把问题归结于父母关心不到位、教育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等等。承担好自己责任,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

只有学会承担责任,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只有积极承担责任,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有了责任,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挫而不败;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

也谈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不够,课件凑”——这已成了目前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既现象又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旦沦为表演的工具,就从一种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变成了“彩色垃圾”。面对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产品,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种形式很可能会代替教师的思想。教学是需要想象和感悟的,如果思想都走不动了,教师成长的路还能延伸太远吗?

笔者认为否定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否定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这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第一要义是要改变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实施过程中,教师体会到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应该逐步实现角色的转换: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起快乐—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

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但是,千改革,万转变,万变不离其宗,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奴隶,学生也不是上帝,关系理顺了师生都是统一,理不顺了师生都是对立。

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摸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我们说/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

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

篇三: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第 二 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重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弄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关爱集体。

【学生分析】

1、一些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而忽视或否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本地区学生身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学生缺乏良好家庭教育,对纪律比较放任自由,对学习目的不明确,显得比较缺乏责任感。

3、本校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较弱,对于抽象内容较难理解,对史实资料了解较少,因此应从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举例和发表见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内容不宜拓展太多。

课本的事例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事例,除此以外,还结合我校组织的外出集体活动,还有本校的艺术节或运动会等活动出现的问题或制造故事矛盾,让学生分析,更容易拉近本校中下学生生活的距离

【教学设计】

第一课 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活动四:怎样关爱集体

思考:小铭为什么犹豫?他该怎么办呢?

答:因为小铭不知道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利

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思考:如何关爱集体?

情景一:小明觉得当劳动委员太辛苦了,每天安排劳动,有时还要自己带头干,又脏有累,还耽误学习时间。小明该不该当劳动委员呢? 板书:(2)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情景二:学校运动回要召开了,小辉代表初三(7)报名参加1500米的项目。可比赛前一天他感冒了,他担心参加长跑可能回感冒,但同学们都指望着他为班级争光,那么,小辉要不要参加运动会呢? 板书: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

通过创设三个情景

让学生思考怎样关爱集体。对每个情景分析及时进行小结。

以俗语进行总结,

使学生联系实际,

提升认识。


承担责任中成长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1767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