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老人引杨氏入山翻译

时间:2017-06-26 05:4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0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

200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共78篇)

一、杨氏入山之大穴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

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

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

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

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入山之大穴 与众共之 杨谢而从之

2.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

3.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

4.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二、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

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

乎始强。【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C.寒暑易节,始一反D.不复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往,身自罢之。

②天又雨,公将焉之?

③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三、与荀彧追伤郭嘉书 曹操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

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

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求知如采金》)

注:郭嘉,字奉孝,和荀彧一样,都是曹操重要谋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以其通达: (2)欲以后事属之:(3)皆共罹之:

3.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何意卒尔失之 翻译:

(2)然何益亡者 翻译:

四、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

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

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

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凡饮之者辄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不良——出淤泥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而 不 吾 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五、善呼者

公孙龙①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

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

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C、交往,交际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客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六、献不死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之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

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④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

故食之,是⑤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⑥,是客

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②谒者:管进谒的人。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

御之臣。④说王:向荆王解说。⑤是:这。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食乎?’曰:‘可。’”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

利用的是什么意思?

七、足自当止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

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

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

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 矣。(选自《滹南遗老集》王若虚)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

“wa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

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著:写。 陋:没见识。

1、解释文中标红字的词语。

遗: 尝: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

八、范缜治学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

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

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 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②刘王献(hu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

儒. ③芒(juē):草鞋. (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 沛 国 刘 王 献 聚 众 讲 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少:?从:?善:

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

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性格.

4.选出对画线句子”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

B. 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C. 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

D. 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

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

九、戏巫

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

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

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

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1、用“/”正确标出 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号 求 救 于 人 甚 哀。

2、译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去各里所。

②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3、试分析越巫夜归遇鬼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选文说说越巫是什么样的人?

十、曲突徙薪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胃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

则且有火患,主人默( )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 ),幸而得息。于是杀

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hng),余各()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

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 )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

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1.文中四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A.焉 尔 因 以 B.然 之 以 而

C.焉 尔 因 且 D.然 之 以 且

2.指出下面两句中的通假字。

①不则且有火患(“”通“ ”) ②曲突徙薪亡恩泽(“ ”通“”)

3.翻译以下两句。

①不则将有火患

②焦头烂额为上客

4.“主人乃悟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己的人。

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十一、谁 杀 陈 他

有甲(某人)欲谒(拜见)见邑宰(县令的别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

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由汉代人写定,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

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读,从事)《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他(陈

他为《公羊传》中一人物,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者?”甲良久对田:“平生实

不杀陈他。”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问)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出

走。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对县令的尊称),便以死事见访(向我调查人命案子),

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1.选出与例句中的“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例句:或语曰:“好《公羊传》。”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或王命急宣 C.或遇其叱咄 D.或异二者之为

2.找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 )后入见。 ③( )试问:“谁杀陈他者?”

3.翻译句子。

或语曰:“好《公羊传》。”

4.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种人?

十二、姜太师认父《王氏见闻记》

蜀有姜太师者,失其名,许田(今河南许昌市许田镇)人也。幼年为黄巾所掠,亡失父母。从

先主(指五代时前蜀先主王建)征伐,屡立功勋,后继领数镇节钺(指节度使),官至极品(最

高的官级,这里指太师)。

有掌厩夫(马夫)姜老者,事刍秣(粮草)数十年。姜每入厩,见其小过,必笞之。如是积

年,计其数,将及数百。后老不任鞭棰(鞭打),因泣告夫人,乞(哀求)放归乡里。夫人

曰:“汝何许人?”对曰:“许田人。”“复有何骨肉?”对曰:“当被掠之时,一妻一男,迄

今不知去处。”又问其儿小字及妻姓氏行第(兄弟姊妹中的排行),并房眷近亲,皆言之。

及姜归宅,夫人具言姜老欲乞假归乡,因问得所失男女亲属姓名。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

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记号,标志),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余不记之。”姜大哭,

密遣人送出剑门之外,奏先主曰:“臣父近自关东来。”遂将金帛车马迎入宅,父子如初。

姜报(追补)挞(鞭打)父之过,斋僧数万,终身不挞从者。

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幼年为黄巾所掠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项为之僵 C.此为何若人 D.贤能为之用

2.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见其小过,必笞之() ②因泣告夫人( )

③汝何许人( )④迄今不知去处( )

十三、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

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

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

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

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彭氏之子御 御:驾车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C.彼受赐矣 赐: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 下:下令

2.请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

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

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

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颇思蜀否?(很)B.宜泣而答(应当) C.会王复问(正巧)D.诚如尊命(假使)

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

①人之无情,乃何至于是邪? ②乃心西悲,无日不思。③何乃似郤正语邪?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句中加点的两个“为之”。

为之①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②感怆。为之①为之②

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句。

5.写出文中除“乐不思蜀”之外的一个成语。

十六、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篇二:《大道之行也》练习

《大道之行也》练习姓名

1.给加粗字注音。

① 睦 ② 矜 ③男有分 ④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加粗词。

①选贤与能: ②不独亲其亲: ..

③男有分: ④是谓大同: ..

3.《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这本书,它是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被合称为“五经”。

1. 对照注解独立解决以下词语的意思。(括号前的词或加横线的词语)

A. )之行( ) B.选贤与()能

C. )D.故()人不独亲()其亲 E.矜() F.)

G.男有分( ) H.货恶( )其弃于地也

I.不必藏( )于己J.谋闭( )而不兴() K.)而不作( )L.故外户而不闭( )

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谈一谈有关他们的故事。

(二)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

[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

③咸仰首叹曰( )

⑤何以去虫()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②还对曰( ) ④信如其言() ⑥以酒灌( )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

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四.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大道之行也》教学互动卷答案:

第一部分:一.1.春秋2.《礼记·礼运》篇 孔子3.西汉戴圣 《论语》《孟子》等。

二. 1.jǔ mù guān fèn zuàn wù shuān 2.略三.1.A.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B.通“举”C.培养和睦(气氛)D.所以 。动词,以……为亲E.同“鳏”,老而无妻的人F.得到供养G.职业H.憎恶I.私藏J.奸邪之谋。发生K.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L.用门闩插门。2.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第二部分:一.略 二.1.《礼记》、儒家、戴圣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4.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也可有其他答案)三..(一)1.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2.“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略 4.略 (二)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三)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四.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故事略。

篇三:初二课内外文言

【课内知识梳理】 《桃花源记》

1、作者:晋代,又名陶潜,字元亮。出处:《集》。

2、内容: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进入、离开、复寻桃源的经历,虚构了一个和平、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也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兵祸连结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3、如何评价这种理想社会?要点一:符合当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具有积极意义。要点二: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并且有消极避世的倾向。

4、字词:①通假:要 ②古今异义: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绝境。③一词多义:寻、志、乃、舍、复 ④词类活用:穷、异 ⑤重要实词:缘、扶、俨然、规、属、遂、具、叹惋、向、诣、未果、津、延、名。

5.默写、朗读音节、翻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大道之行》

1 出处:礼记,儒家

2 内容主旨: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大道——天下为公——大同

3 大同社会举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4 拓展: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 名句默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于能,讲信修睦

6 说说“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何异同?

大同社会特点:(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是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但有局限性,无法真正实现。

异:前者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后者理想的(虚构)现实生活。

【精读练习与成就测试】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

一.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名________,字________,生活在战乱频繁的________

朝。文章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绘了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愿望。

(2)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二、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 )来问讯________ _B.便yāo( )还家 ________

C.yuán( )溪行________ D.xún( )病终________

E.欣然ɡuī( )往_________F.后suì( )无问津者________

选贤与能( ) 修睦() 矜寡孤独() 男有分( ) 编纂()

三、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人”此指____________,“黄发垂髫”指________和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5、填出文段省去的句子。

6、将下面各句前两分句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全句。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有志之士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

对比阅读二、

甲、《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 (2)

(3)(4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阅读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 ) 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2)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对此社会情境你是如何理解的,简要阐述。

《陋室铭》

1.作者 刘禹锡 唐

2.写法立意:托物,托陋室;言志,表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从三方面:优雅的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高雅之人的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情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其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①翻译②运用反文句语气强烈的说明陋室不陋,类比,以古贤人自比;说明因主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不陋;在结构上照顾了前文的“德馨”,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表明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

1.周敦颐,北宋

2.写法:托物言志 借莲花表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也批判了追求富贵的世风。

3.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从四方面:环境——出淤泥而不染,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气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来表现。(原句默写)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然大度,有美好的姿质。


老人引杨氏入山翻译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67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