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雪花的心跳阅读理解

时间:2018-11-09 11: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_2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

特邀拟题/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 杨旭华

撰稿/王晓红 邵丽 戴丹丹 赵毅(辽宁大连理工大附中)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画线词语中的别字。(4分)

断壁残垣( ) 慰藉( ) ..

) )

3.在下面句子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大学生“宅现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11月12日,由大连市体育局等部门联手举办的“让我们Hold住健康”,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

4.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2分)

浩瀚无垠 微不足道 惟妙惟肖 相得益彰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B.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豪放派词风,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威尼斯商人》是法国杰出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该剧语言既富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

D.冰心的《谈生命》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

6.诗文默写。(10分)

(1),(《曹刿论战》)

(2)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写出《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诗句: , 。

(4)当朋友被误解时,我们常用《论语》中的“, ”来劝慰。

(5)唐宋诗歌中,有许多诗句饱含爱国忧思,表达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7.请依据你名著阅读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1)提示词:祥子 情节 性格

①小说名称: (1分)

情节示例:祥子觉得被敲诈得太窝囊,想到曹宅去偷几件东西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但良心受到了谴责,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下定决心:“穷死,不偷!”

②性格评价:(2分)

(2)提示词:《简·爱》 爱情经历 启示①爱情经历一波三折(至少写出两件事):

(2分)

②启示:

(1分)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面加点字。(3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亲戚畔之( )(3)故君子有不战(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1分)

(二)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镃(zī)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②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民之憔悴于虐政”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宋何罪之有 B.莲,花之君子者也 ..

C.辍耕之垄上 D.无丝竹之乱耳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三)诗词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1]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芰(jì):菱角。

15.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养生不如顺生》,完成16~19题。(14分)

养生不如顺生

沈宏非

①《红楼梦》第二十回:“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②饭后贪眠,历来是养生之大忌。古人云:“饮食而卧,乃生百病。”西医也认为,饮食而卧既不利于消化,久而久之还会诱发胃病、肠炎等。进餐后人体消化道的血液循环旺盛,脑部血流相对减少,加上睡眠静止不动,会加重脑部供血不足。另外,饭后上床,更是导致发胖的重要诱因:“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

③在批评了两种“皆非保养身体之法”的同时,曹雪芹可能在无意间,道破了饭后上床的玄机:“饭后贪眠。”同样是个“贪”,“贪眠”和“贪食”的那个“贪”字,与“贪官”的那个“贪”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事实上,“饭后贪眠”这种生理需要,并不只像林黛玉那样体弱多病的金枝玉叶才有,饱食之后,大多数生理正常的男女,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这种需求。

④“求生”及“养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归根结底,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听从的指令,唯有“懒惰”二字。单说那饱食之后,一种油然而生的懒惰,就像清晨的露水那样浸透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每一个关节,它是如此舒服,如此难以抗拒。 ⑤道德训诫和医学警告,一方面使我们在此刻因“堕落”而自责,同时,也因同样的理由而使快乐倍增。禁忌既是快乐的灭火器,有时又是快乐的助燃剂。

⑥与其养生,不如顺生。面对总是在饭后来袭的强大睡魔,与其负隅顽抗,与睡魔做殊死的搏斗,不如举手投降,乖乖地顺从自然的呼唤,让自己摊平在床上,或者想方设法地歪着。有条件要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睡。长短不拘,深浅勿论。关于饭后而眠的幸福感受,就不想多说了。有些时候,放弃和顺从为什么就不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呢?

(选自《周末画报》第687期)

16.请分析文章①、②段的作用。(2分)

17.试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18.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禁忌既是快乐的灭火器,有时又是快乐的助燃剂。(“灭火器”和“助燃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一种油然而生的懒惰,就像清晨的露水那样浸透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每一个关节,它是如此舒服,如此难以抗拒。(“油然而生”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说,“有些时候,放弃和顺从为什么就不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呢?”你能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吗?(正反事例均可,30字以内)(4分)

(二)阅读《乳名》,完成20~24题。(22分)

乳 名

陈奕纯

①多少年了,儿行千里。

②雪下了一夜,很大很大。打开玻璃窗,一股透明的雪花的寒气逼人肺腑。是的,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不由让人想起中国北方的漫漫冬夜里母亲的唠叨,总也扯不完的许多唠叨。母亲说:“三儿呵,别看你现在小,不知道有家有妈的好,等你长大了离开了家和妈,你就知道家和妈的好了,因为家里有妈,你在妈心上??”我在家排行老三,“三儿”是乳名,大人们一叫那乳名,我心里总是甜甜的。

③“三儿!”是母亲隐约在叫。多少年了,数不尽的坎坷、困苦、迷茫、疼痛,数不尽的诽谤、打击、失败、委屈,全都突然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全都咆哮着汹涌着爆发了!

④一刹那,天地一白,满脸是泪。

⑤一朵雪花落在另一朵雪花之上,就堆积成了时间;一个我踩在另一个我之上,也堆积成了时间。周遭再无一人,我把玻璃窗轻轻关上,泡上一杯茶,接下来的事情我想这样:把我交给那袅袅的茶雾。果然,时间打开了,茶雾深深浅浅弥漫,我的眼眉

湿漉漉一片,我听见了巨大的静寂里自己的心跳,听见了自己天籁般的呼吸,听见了小时候山路上的放学奔跑声,听见了父亲进山砍柴、母亲喊我们吃饭的声音,雾散,香也散,一丝一缕地往肺腑里钻。都说“品茗思乡”,故乡的气味,一如这深深浅浅的茶香。可是此刻,我能不能循了茶香寻找故乡呢?这一缕香,唤醒了多少人梦中的乡愁、打湿了多少声回家的乳名啊!

⑥乡愁是一朵乳白色的雪花。记得十八岁那年秋初,我考上了武汉大学,即将乘船北上,父亲母亲赶了几十里山路来到珠江畔送我。我黑瘦无比,单薄得一阵风就可以把我刮跑似的。母亲让我把《毛主席语录》带上,因为这本书上有她亲笔写的“三儿”两个字,我不解,母亲再三坚持要我带上它,说三儿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书在,也好有个念想。

⑦果如母亲所料,我上完武汉大学,又在北京大学读研,然后辗转了三五个城市,直至定居花城,故乡也就成了一个空荡荡的地名,偶尔回去,也只是走马观花罢了。我想找到故乡在哪里,但是找了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失望极了。即使我在一张偌大的中国地图上能找到它的方位,但是能找到我们村前的那条山路吗?能找到我们村后山坡上的牛驴的气味吗?能找到三两个池塘、形状不规则的小学操场、简易的合作社卫生所吗?我知道现在取代那里的,是成片成片的商品楼、农贸市场。可是毕竟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乡音还是那个乡音,根还是根,我还是我,你还是你,这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更加令我倍感亲切的,是乡里乡亲喊我的乳名“三儿”。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如何高贵,不管你今天多么多么富有,他们叫起来那么脱口而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⑧记得,我把那本破旧的《毛主席语录》拿给儿子看,儿子连连摇头,说他不喜欢看那些老古董之类的书,说他看也看不懂。可是他把书翻来翻去,最后竟然只对“三儿”来了兴致,问我这两个字是怎么回事。当时,我脸一红,对儿子说“三儿”是我的乳名。他不懂乳名是什么名字,我说乳名也就是小名,他立马就懂了。儿子又一本正经地问:“爸爸,我怎么没有乳名呢?”我犹豫着说:“乳名太土,不好听,只有农村的孩子才有。你是城里出生的,你现在的名字也可以当你的乳名。”儿子反驳道:“爸爸骗人!爸爸骗人!‘三儿’怎么那么好听?你也要给我起乳名!”我无奈,只好拿“狗狗”“黄黄”之类的名字糊弄儿子。 ⑨大雪在下,我的心,也在下着另一场大雪。想想看,我小时候是乳名漫天飞,而如今呢,孩子们的乳名大都被“宝宝”“宝贝”“小宝”“妞妞”之类的名字同化了,说严重一点,现在的孩子一出生,根本就没有什么乳名,也许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才察觉,早就已经晚了。当我再端详正在睡梦中的儿子时,我满脑子想到的是“我的宝贝儿子没有乳名了”,可是,儿子早过了起乳名的黄金时段,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⑩这样的天气,我想起北上二姐家的母亲,想起远在天国的父亲,想起我们陪着母亲一起漂泊的故乡,我的寒冷在加倍。是的,我们的小时候正在远远离开我们,我们的乡愁正在漂泊到别处,唯一留给我们的,是乳名。

1〇天下的雪花,一朵一朵,都是母亲喊我乳名的声音。多少年了,这乳名,却飞过千里万里,直抵一个男人的心窝子里。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1年5月8日,有删改)

20.本文写了与乳名有关的几件事,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21.说说第⑩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是的,我们的小时候正在远远离开我们,我们的乡愁正在漂泊到别处,唯一留给我们的,是乳名。

2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特点及效果。(4分)

23.文中第②段写雪的目的是什么?(3分)

24.文中作者对母亲声声呼唤的乳名感慨良深,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亲人的什么言行有独到的感悟。(不超过100字)(7分)

四、作文(70分)

25.任选下面一题作文。(70分)(1)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说:幸福的本质是相同的,幸福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幸福,关于爱,你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以“那一朵悄然绽放的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全文不少于600字。(2)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叶: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希腊谚语)

请以“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题自定。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参考答案:

一、1.略。字体规范、端正、整洁得2分。有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有两项不合要求、写错字、写出田字格外的不得分。

2.yuán jiè疵 承 3.画线:由大连市体育局等部门联手举办的“让我们Hold住健康”修改意见:在此句“健康”后加“主题活动”或“活动”(正确画线标示语病处1分,修改意见1分) 4.示例:同浩瀚无垠的宇宙相比,我们人类的每个个体生命真是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构成了世界,谱写着历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不合情理、不合逻辑、只用一个词或有一个词运用不当,扣1分)5.C6.(1)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2)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5)示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其他符合题意的亦可)(每小题2分。两空累计写错两个字扣1分,写错三个字该小题不得分)7.(1)①《骆驼祥子》(1分)②此时的祥子善良(有良心)(1分)、自尊、要强(或能凭自己的力气挣饭钱)(1分)(2)①爱情经历示例一:罗切斯特十五年前曾娶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为妻(或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简不能与罗切斯特成婚。 示例二:简再次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时,罗切斯特被烧瞎了双眼,孤独生活,是对简爱情的考验。示例三: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向简求婚,并坦率告诉简,他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想娶她,而是他需要一个助手。(答出任意两点均可)②启示示例一:人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示例二:人应该有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示例三:做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示例四:只要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就有可能

冲破险阻实现梦想。(答出一点即可)

二、8.(1)限制 (2)通“叛”,背叛(3)所以 9.这样却没有取胜的原因,这是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然”“而”译出得1分,语序合理得1分) 10.得道 天下顺之11.D12.况且,仁德的君主没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久的了。(“且”“于”译出得1分,语序合理得1分)13.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提出了施仁政才能称王天下的观点(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15.从修辞角度: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清风明月人格化,写出优美无比的月夜清凉意境,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从写法角度:反衬,由自己人生的坎坷反衬清风明月无人管,尽情地美化了南楼夏夜,赞美了南楼上凭栏远眺的迷人风光。(诗无达诂,可以从诗句字面上理解,答成“惬意、舒畅、渴望自由无拘束”等;也可以联系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答成“由清风明月无拘无束隐约透出作者的怅恨之意”等。意对即可)

三、(一)16.首段引用了《红楼梦》中的故事,第二段引用了古人、西医对贪眠的看法。开头两段摆事实讲道理,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饭后贪眠非“养生之法”。17.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与其养生,不如顺生。其次运用比喻论证,把饭后来袭的强大困意比作睡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倦的不可战胜。再次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饭后小睡的重要性和幸福感。最后运用反问句式,强调有些时候,放弃和顺从也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 18.(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禁忌比作“灭火器”和“助燃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道德训诫和医学警告下,人们饭后贪眠既自责又满足的矛盾心理。(2)“油然而生”的本意是自然而然地产生。这里指饭后的困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意存在的合理及人类难以抗拒的情状。19.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还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享田园生活的陶然乐趣。

(二)20.“我”年少离家母亲以写有“我”乳名的《毛主席语录》相赠;成年后,失意独处时,乳名唤起“我”的乡愁;多年后回乡,家乡已人是物非,只有乡亲还能脱口喊出“我”的乳名;儿子央“我”给他起乳名,“我”只能无奈应付。(以上四件事,写出其中任意三件即可)表达了“我”对家乡绵绵思念之情。(1分)2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愈来愈淡(1分),乡愁也就没有了寄托(1分),只有乳名的声声呼唤能让乡愁有家可依(1分),表达“我”对乳名、对家乡的依恋之情(1分)。22.第一句运用比喻修辞(1分),将故乡的气味比作茶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思乡之深切(1分);第二句运用反问(1分),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1分)。 23.作者将不紧不慢的雪比作母亲扯不完的唠叨(1分),引出下文对乳名的记忆(1分),与文末相呼应,暗示乡愁的主题(1分)。 24.示例略。(7分)评分要求: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真情实感,表达流畅。

评分标准:

一类:内容恰当,感悟独特,4分;叙述有条理,语言流畅,严谨,3分。

二类:内容比较恰当,感悟比较合理,3~2分;叙述较有条理,语言较流畅,严谨;2~1分。

三类:内容不恰当,感悟不合情理,1~0分;叙述条理不清,语言不流畅,不严谨,0分。

备注:1.超出字数扣1分。2.错别字每2个扣1分,扣到2分止。3.无标点或一逗到底扣1分。

四、25.略。

篇二: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

特邀拟题/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 杨旭华

撰稿/王晓红 邵丽 戴丹丹 赵毅(辽宁大连理工大附中)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画线词语中的别字。(4分)

断壁残垣( ) 慰藉( ) ..

) )

3.在下面句子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大学生“宅现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11月12日,由大连市体育局等部门联手举办的“让我们Hold住健康”,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

4.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2分)

浩瀚无垠 微不足道 惟妙惟肖 相得益彰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陈胜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B.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豪放派词风,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威尼斯商人》是法国杰出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喜剧。该剧语言既富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

D.冰心的《谈生命》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

6.诗文默写。(10分)

(1),(《曹刿论战》)

(2)八百里分麾下炙,(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写出《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诗句: , 。

(4)当朋友被误解时,我们常用《论语》中的“, ”来劝慰。

(5)唐宋诗歌中,有许多诗句饱含爱国忧思,表达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7.请依据你名著阅读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1)提示词:祥子 情节 性格

①小说名称: (1分)

情节示例:祥子觉得被敲诈得太窝囊,想到曹宅去偷几件东西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但良心受到了谴责,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下定决心:“穷死,不偷!”

②性格评价:(2分)

(2)提示词:《简·爱》 爱情经历 启示①爱情经历一波三折(至少写出两件事):

(2分)

②启示:

(1分)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解释下面加点字。(3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亲戚畔之( )(3)故君子有不战(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1分)

(二)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①,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镃(zī)基: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②置邮:置和邮都是名词,相当于后代的驿站。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民之憔悴于虐政”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宋何罪之有 B.莲,花之君子者也 ..

C.辍耕之垄上 D.无丝竹之乱耳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三)诗词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1]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芰(jì):菱角。

15.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养生不如顺生》,完成16~19题。(14分)

养生不如顺生

沈宏非

①《红楼梦》第二十回:“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②饭后贪眠,历来是养生之大忌。古人云:“饮食而卧,乃生百病。”西医也认为,饮食而卧既不利于消化,久而久之还会诱发胃病、肠炎等。进餐后人体消化道的血液循环旺盛,脑部血流相对减少,加上睡眠静止不动,会加重脑部供血不足。另外,饭后上床,更是导致发胖的重要诱因:“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

③在批评了两种“皆非保养身体之法”的同时,曹雪芹可能在无意间,道破了饭后上床的玄机:“饭后贪眠。”同样是个“贪”,“贪眠”和“贪食”的那个“贪”字,与“贪官”的那个“贪”字,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事实上,“饭后贪眠”这种生理需要,并不只像林黛玉那样体弱多病的金枝玉叶才有,饱食之后,大多数生理正常的男女,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这种需求。

④“求生”及“养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归根结底,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听从的指令,唯有“懒惰”二字。单说那饱食之后,一种油然而生的懒惰,就像清晨的露水那样浸透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每一个关节,它是如此舒服,如此难以抗拒。

⑤道德训诫和医学警告,一方面使我们在此刻因“堕落”而自责,同时,也因同样的理由而使快乐倍增。禁忌既是快乐的灭火器,有时又是快乐的助燃剂。

⑥与其养生,不如顺生。面对总是在饭后来袭的强大睡魔,与其负隅顽抗,与睡魔做殊死的搏斗,不如举手投降,乖乖地顺从自然的呼唤,让自己摊平在床上,或者想方设法地歪着。有条件要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睡。长短不拘,深浅勿论。关于饭后而眠的幸福感受,就不想多说了。有些时候,放弃和顺从为什么就不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呢?

(选自《周末画报》第687期)

16.请分析文章①、②段的作用。(2分)

17.试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18.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禁忌既是快乐的灭火器,有时又是快乐的助燃剂。(“灭火器”和“助燃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一种油然而生的懒惰,就像清晨的露水那样浸透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每一个关节,它是如此舒服,如此难以抗拒。(“油然而生”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说,“有些时候,放弃和顺从为什么就不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呢?”你能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吗?(正反事例均可,30字以内)(4分)

(二)阅读《乳名》,完成20~24题。(22分)

乳 名

陈奕纯

①多少年了,儿行千里。

②雪下了一夜,很大很大。打开玻璃窗,一股透明的雪花的寒气逼人肺腑。是的,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不由让人想起中国北方的漫漫冬夜里母亲的唠叨,总也扯不完的许多唠叨。母亲说:“三儿呵,别看你现在小,不知道有家有妈的好,等你长大了离开了家和妈,你就知道家和妈的好了,因为家里有妈,你在妈心上??”我在家排行老三,“三儿”是乳名,大人们一叫那乳名,我心里总是甜甜的。

③“三儿!”是母亲隐约在叫。多少年了,数不尽的坎坷、困苦、迷茫、疼痛,数不尽的诽谤、打击、失败、委屈,全都突然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全都咆哮着汹涌着爆发了!

④一刹那,天地一白,满脸是泪。

⑤一朵雪花落在另一朵雪花之上,就堆积成了时间;一个我踩在另一个我之上,也堆积成了时间。周遭再无一人,我把玻璃窗轻轻关上,泡上一杯茶,接下来的事情我想这样:把我交给那袅袅的茶雾。果然,时间打开了,茶雾深深浅浅弥漫,我的眼眉湿漉漉一片,我听见了巨大的静寂里自己的心跳,听见了自己天籁般的呼吸,听见了小时候山路上的放学奔跑声,听见了

父亲进山砍柴、母亲喊我们吃饭的声音,雾散,香也散,一丝一缕地往肺腑里钻。都说“品茗思乡”,故乡的气味,一如这深深浅浅的茶香。可是此刻,我能不能循了茶香寻找故乡呢?这一缕香,唤醒了多少人梦中的乡愁、打湿了多少声回家的乳名啊! ⑥乡愁是一朵乳白色的雪花。记得十八岁那年秋初,我考上了武汉大学,即将乘船北上,父亲母亲赶了几十里山路来到珠江畔送我。我黑瘦无比,单薄得一阵风就可以把我刮跑似的。母亲让我把《毛主席语录》带上,因为这本书上有她亲笔写的“三儿”两个字,我不解,母亲再三坚持要我带上它,说三儿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书在,也好有个念想。

⑦果如母亲所料,我上完武汉大学,又在北京大学读研,然后辗转了三五个城市,直至定居花城,故乡也就成了一个空荡荡的地名,偶尔回去,也只是走马观花罢了。我想找到故乡在哪里,但是找了半天,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失望极了。即使我在一张偌大的中国地图上能找到它的方位,但是能找到我们村前的那条山路吗?能找到我们村后山坡上的牛驴的气味吗?能找到三两个池塘、形状不规则的小学操场、简易的合作社卫生所吗?我知道现在取代那里的,是成片成片的商品楼、农贸市场。可是毕竟故乡还是那个故乡,乡音还是那个乡音,根还是根,我还是我,你还是你,这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更加令我倍感亲切的,是乡里乡亲喊我的乳名“三儿”。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如何高贵,不管你今天多么多么富有,他们叫起来那么脱口而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⑧记得,我把那本破旧的《毛主席语录》拿给儿子看,儿子连连摇头,说他不喜欢看那些老古董之类的书,说他看也看不懂。可是他把书翻来翻去,最后竟然只对“三儿”来了兴致,问我这两个字是怎么回事。当时,我脸一红,对儿子说“三儿”是我的乳名。他不懂乳名是什么名字,我说乳名也就是小名,他立马就懂了。儿子又一本正经地问:“爸爸,我怎么没有乳名呢?”我犹豫着说:“乳名太土,不好听,只有农村的孩子才有。你是城里出生的,你现在的名字也可以当你的乳名。”儿子反驳道:“爸爸骗人!爸爸骗人!‘三儿’怎么那么好听?你也要给我起乳名!”我无奈,只好拿“狗狗”“黄黄”之类的名字糊弄儿子。 ⑨大雪在下,我的心,也在下着另一场大雪。想想看,我小时候是乳名漫天飞,而如今呢,孩子们的乳名大都被“宝宝”“宝贝”“小宝”“妞妞”之类的名字同化了,说严重一点,现在的孩子一出生,根本就没有什么乳名,也许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才察觉,早就已经晚了。当我再端详正在睡梦中的儿子时,我满脑子想到的是“我的宝贝儿子没有乳名了”,可是,儿子早过了起乳名的黄金时段,这到底是谁的过错?

⑩这样的天气,我想起北上二姐家的母亲,想起远在天国的父亲,想起我们陪着母亲一起漂泊的故乡,我的寒冷在加倍。是的,我们的小时候正在远远离开我们,我们的乡愁正在漂泊到别处,唯一留给我们的,是乳名。

1〇天下的雪花,一朵一朵,都是母亲喊我乳名的声音。多少年了,这乳名,却飞过千里万里,直抵一个男人的心窝子里。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1年5月8日,有删改)

20.本文写了与乳名有关的几件事,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

21.说说第⑩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是的,我们的小时候正在远远离开我们,我们的乡愁正在漂泊到别处,唯一留给我们的,是乳名。

2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特点及效果。(4分)

23.文中第②段写雪的目的是什么?(3分)

24.文中作者对母亲声声呼唤的乳名感慨良深,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亲人的什么言行有独到的感悟。(不超过100字)(7分)

四、作文(70分)

25.任选下面一题作文。(70分)(1)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人说:幸福的本质是相同的,幸福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幸福,关于爱,你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以“那一朵悄然绽放的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全文不少于600字。(2)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叶: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希腊谚语)

请以“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文题自定。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2012年全国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九)》参考答案:

一、1.略。字体规范、端正、整洁得2分。有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有两项不合要求、写错字、写出田字格外的不得分。

2.yuán jiè疵 承 3.画线:由大连市体育局等部门联手举办的“让我们Hold住健康”修改意见:在此句“健康”后加“主题活动”或“活动”(正确画线标示语病处1分,修改意见1分) 4.示例:同浩瀚无垠的宇宙相比,我们人类的每个个体生命真是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构成了世界,谱写着历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不合情理、不合逻辑、只用一个词或有一个词运用不当,扣1分)5.C6.(1)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2)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5)示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其他符合题意的亦可)(每小题2分。两空累计写错两个字扣1分,写错三个字该小题不得分)7.(1)①《骆驼祥子》(1分)②此时的祥子善良(有良心)(1分)、自尊、要强(或能凭自己的力气挣饭钱)(1分)(2)①爱情经历示例一:罗切斯特十五年前曾娶伯莎·梅森这个疯女人为妻(或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简不能与罗切斯特成婚。 示例二:简再次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时,罗切斯特被烧瞎了双眼,孤独生活,是对简爱情的考验。示例三:圣约翰准备去印度传教,向简求婚,并坦率告诉简,他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想娶她,而是他需要一个助手。(答出任意两点均可)②启示示例一:人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幸福。 示例二:人应该有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示例三:做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示例四:只要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就有可能冲破险阻实现梦想。(答出一点即可)

二、8.(1)限制 (2)通“叛”,背叛(3)所以 9.这样却没有取胜的原因,这是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

环境。(“然”“而”译出得1分,语序合理得1分) 10.得道 天下顺之11.D12.况且,仁德的君主没出现,没有比现在隔得更久的了。(“且”“于”译出得1分,语序合理得1分)13.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4.提出了施仁政才能称王天下的观点(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15.从修辞角度: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清风明月人格化,写出优美无比的月夜清凉意境,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从写法角度:反衬,由自己人生的坎坷反衬清风明月无人管,尽情地美化了南楼夏夜,赞美了南楼上凭栏远眺的迷人风光。(诗无达诂,可以从诗句字面上理解,答成“惬意、舒畅、渴望自由无拘束”等;也可以联系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答成“由清风明月无拘无束隐约透出作者的怅恨之意”等。意对即可)

三、(一)16.首段引用了《红楼梦》中的故事,第二段引用了古人、西医对贪眠的看法。开头两段摆事实讲道理,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饭后贪眠非“养生之法”。17.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与其养生,不如顺生。其次运用比喻论证,把饭后来袭的强大困意比作睡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倦的不可战胜。再次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饭后小睡的重要性和幸福感。最后运用反问句式,强调有些时候,放弃和顺从也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 18.(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禁忌比作“灭火器”和“助燃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道德训诫和医学警告下,人们饭后贪眠既自责又满足的矛盾心理。(2)“油然而生”的本意是自然而然地产生。这里指饭后的困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困意存在的合理及人类难以抗拒的情状。19.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还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尽享田园生活的陶然乐趣。

(二)20.“我”年少离家母亲以写有“我”乳名的《毛主席语录》相赠;成年后,失意独处时,乳名唤起“我”的乡愁;多年后回乡,家乡已人是物非,只有乡亲还能脱口喊出“我”的乳名;儿子央“我”给他起乳名,“我”只能无奈应付。(以上四件事,写出其中任意三件即可)表达了“我”对家乡绵绵思念之情。(1分)2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愈来愈淡(1分),乡愁也就没有了寄托(1分),只有乳名的声声呼唤能让乡愁有家可依(1分),表达“我”对乳名、对家乡的依恋之情(1分)。22.第一句运用比喻修辞(1分),将故乡的气味比作茶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思乡之深切(1分);第二句运用反问(1分),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1分)。 23.作者将不紧不慢的雪比作母亲扯不完的唠叨(1分),引出下文对乳名的记忆(1分),与文末相呼应,暗示乡愁的主题(1分)。 24.示例略。(7分)评分要求: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真情实感,表达流畅。

评分标准:

一类:内容恰当,感悟独特,4分;叙述有条理,语言流畅,严谨,3分。

二类:内容比较恰当,感悟比较合理,3~2分;叙述较有条理,语言较流畅,严谨;2~1分。

三类:内容不恰当,感悟不合情理,1~0分;叙述条理不清,语言不流畅,不严谨,0分。

备注:1.超出字数扣1分。2.错别字每2个扣1分,扣到2分止。3.无标点或一逗到底扣1分。

四、25.略。

篇三:201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真题演练3

一、(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

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 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 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 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 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 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 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 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 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

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间,再联系主题来进行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答案】 BC

2.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和作者思路的分析。诗文引用的作用分析,一般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指向常识性的作用,例如有文采,典雅,有书卷气等等;第二个指向具体内容,这一点又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指向中心话题祁连山,一个指向抒情主体“我”的情感。此类试题提问方式为作者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其在文中有什么具体作用?答题术语有:(1)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思想魅力(散文、记叙文);(2)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3)增强说服力,使文章有理有据(议论文)。

【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以自己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3.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及艺术形象的鉴赏。首先我们要找到“雪”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明确思考的方向应指向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及中心祁连山。此类试题一般都由其在文中的特殊位置入手,进而思考其特殊地位。答题的指向性一般较固定,考生只需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 “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4.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与阐释。首先由“观山如读史”这句话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确定答题的区间应该在最后两段,思考的方向应该是找出“观山”与“读史”的相似点,也就是说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第二问要求明确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切不可信马由缰,应言之有据,言之有物。

【答案】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二、(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汉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 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

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受到

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感受到一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渔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渔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渔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裤带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裤带扎了口。海龙带着渔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渔篓里。 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有删改)

5.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要概括出特定环境的特征,然后要答出环境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的主题所起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如下角度分析: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对文章主题的暗示作用。

【答案】 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海龙一家生活的艰苦)。或:渲染

气候的寒冷,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②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的成功 和他的满足感。或: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

6.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海龙的父亲在寒冷的季节里下海捕鱼、在冷天不让儿子去耍海水等描写可概括出其人物形象。做这类题,一定要先筛选出人物形象所做的事,然后再据此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答案】 ①勤劳能干;②对家庭有责任感;③对孩子关心、爱护。

7.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花的心跳阅读理解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23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