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研究生开题文献综述

时间:2018-11-09 10: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研究生开题论文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研究生姓名 余朕朕

导师姓名 曹高社

培养院系 资源环境学院

学科专业 地质工程

研究方向 构造地质与油气地质

学 号 211003010008

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制

2011年10月2日

宁夏中部香山群砾屑灰岩沉积构造环境分析

论文综述

前言:在宁夏的野外实际考察中,新井煤矿、马夫峡子、古城子、毛土坑山、科学山等地香山群的成层出现的砾屑灰岩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它们形状各异,磨圆度参差不齐,粒径大小不一,成分、颜色也不尽相同。诸多的不同特点必然是搬运距离的远近、气候的冷热不均、母岩的成分差异等等,总之就是沉积环境和构造样式的不同造就了今天不同的产出形态和沉积特征。本文就是要通过对砾屑灰岩的沉积特征、产出形态、成因类型的详细分析,同时借助于同时代沉积硅质岩的镜下和地球化学分析,还原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样式。 关键词:砾屑灰岩 香山群 沉积环境 构造样式 硅质岩

1 选题依据

选题来源于导师曹高社教授承担的中石化胜利油田西部项目“中卫探区中古生界残留地层分布特征研究”课题中的部分研究内容。

从前人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对砾屑灰岩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是通过对颗粒碳酸盐岩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对其次级的分类-砾屑灰岩进行稍带性的例举,所以一直以来关于其成因和演化规律尚没有得到一个普遍性认识。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西缘的宁夏中部寒武系香山群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在其时代厘定、沉积环境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尽管争论不一,但还是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可是对于香山群中的砾屑灰岩的研究甚少。

此外,前人认为研究区香山群具有大陆边缘沉特征,香山群应属于大洋扩张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上的陆坡、陆隆和深海平原环境内的沉积产物。同时通过野外中采获的砾屑灰岩样品,我们发现其内部颗粒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砾径大小不一,认为其可能是没有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基本上属于近源沉积,并且是一种快速堆积的形成模式,最后被搬运到斜坡上沉积下来。所以本文就是通过砾屑灰岩的岩石特征和野外产出形态,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还有一些地化分析手段来阐明和揭示宁夏中部香山群砾屑灰岩的沉积构造环境,并且对

于整个早古生代的沉积和构造演化起到一定帮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砾屑灰岩的研究现状

2.1.1砾屑灰岩的岩石学特征

按照福克(1962)的石灰岩分类,他把碎屑岩的结构观点系统地引入到了碳酸盐岩的分类方案中。砾屑灰岩呈浅灰色至灰色,常以层状和块状形式出现,在地层岩石中颗粒含量大于50%,砾径可以大至漂砾级,最小至细砾,它们的充填物可是灰泥杂基(微晶方解石)也可以是亮晶胶结物,或者是两者都有。

颗粒的分选和圆度可以因搬运磨蚀程度而明显不同。潮上或礁前环境下形成的颗粒石灰岩中的颗粒多呈棱角状碎屑;浅水波浪环境的颗粒石灰岩中的颗粒分选磨圆度良好,风成沙丘或海滩颗粒石灰岩的颗粒分选磨圆度都特别好。

冲洗干净、分选好的颗粒石灰岩,通常代表水浅、波浪和流水作用较强烈的环境,其中灰泥被簸选走,颗粒被亮晶方解石胶结,常见波痕、交错层理及冲刷构造。

国内研究砾屑灰岩的不是很多,一般从成因上分,前人认为砾屑灰岩可分为同生角砾灰岩、外来角砾灰岩和滑塌角砾灰岩,详细分类见表1(李柒林,2002),并且砾屑灰岩多以夹层、岩楔和透镜体的形式出现在地层中;

表1 不同成因类型的砾屑灰岩特征对比表

2.1.2 砾屑灰岩的沉积作用类型

按照其岩相组合、沉积物特征及沉积标志,砾屑灰岩的沉积类型大致可分为重力流沉积类型和密度流沉积类型。

(1) 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即位砾屑灰岩。其砾屑一般为角砾,形状

不规则,多为棱角-次棱角状。

(2) 密度颗粒流沉积,是颗粒流的一种,是一种非粘滞性碎屑流,

粉砂和砂质物质是其杂基的主要成分,碎屑支撑。

2.1.3砾屑灰岩的成因类型以及分类方案

关于砾屑灰岩的成因,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两种认识:

(1)Folk(1962)在其三端元方案中认为其是一种异常化学岩的异化颗粒灰岩的一种,类似于碎屑岩的分类方案。也是由颗粒(异化颗粒)、充填物(微晶方解石泥)、和胶结物(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组成。碳酸盐沉积物除了由化学成因的以外,同时还受到水动力条件的控制,这就是异常的原因。

(2)Dunham(1962)是一种类似于两端元的分类方案,有颗粒和泥组成。砾屑灰岩属于颗粒岩的一种。

(3)Wright(1992)把Folk和Dunham划分的各种类型的灰岩归为沉积作用类灰岩,这些均属于正常沉积作用的亚类灰岩。但在地层记录中,还常见到各种非正常沉积作用(如事件沉积)所形成的4种灰岩:

① 发育于台地边缘的角砾灰岩,多为垮塌作用的产物及重力流沉积

② 发育于较深水背景下的浊积灰岩,以正粒序的砾屑、砂屑、粉屑结构为特征 ③ 发育于浅海环境中的由风暴作用形成的各种灰岩,有风暴砾屑灰岩、风暴介壳灰岩等

④地震形成的灰岩,包括地震碎裂所产生的角砾灰岩,及发育特殊“振荡液化脉”的碳酸盐岩。由上述非正常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灰岩,也不能用Folk和Dunhanm的“结构成熟度”的概念去衡量其产出环境的能量水平,而且它们均各自具有不同的沉积动力作用模式。

⑤冯增昭等(1991)认为是差异压实的成岩和沉积作用共同形成。

⑥李双应(2002)认为是由沉积作用形成;并且他研究认为,碎屑流应具有:基质或颗粒支撑,很少或没有一致的优选组构,颗粒粒径变化大,分选差,角砾状和圆状碎屑相互混合等特征。

2.1.4 砾屑灰岩的形成环境

李柒林(2002)认为其形成时一种大规模的张裂沉积,使得位于大陆边缘的碳酸盐台地发生裂陷,形成许多同生断陷有关的断陷斜坡,及台裂斜坡,为砾屑灰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他认为甘肃省夏河地区的上二叠统毛毛隆组中的

篇二:开题报告-重庆大学研究生文献综述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研究生文献综述

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院 :

专业 :

研究生 :

学位类别: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XXX 学历硕士 XX 2008-09-10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年 月 日

一、论文选题报告 (申请时间: 2010年01月05日)

篇三: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模板

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

开题报告与文献总结

课题名称:*************************************

学号:

学科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

姓级: 名:

指导教师

报告时间 :2012年5月25日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开题报告...................................................................................................... 1

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2.1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实验研究....................................................... 2

2.2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理论研究....................................................... 7

2.3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经验模型....................................................... 8

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1

3.1 研究内容................................................................................................. 11

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1

4.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

5. 课题的创新性.................................................................................................. 13

6. 研究进度安排.................................................................................................. 14

7. 预期成果.......................................................................................................... 14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5

1. 前言.................................................................................................................. 15

2. 油藏油水两相渗流机理分析.......................................................................... 16

2.1 油藏两相渗流微观机理描述................................................................. 16

2.1.1 亲水地层中水驱油的微观机理................................................... 16

2.1.2 亲油地层中水驱油微观机理....................................................... 18

2.1.3 中性地层中水驱油微观机理....................................................... 18

2.2 油藏残余油的形成和分布机理............................................................. 18

2.2.1 在亲水多孔介质中残余油的形成............................................... 19

2.2.2 亲油多孔介质中残余油的形成................................................... 19

2.2.3 中性多孔介质中残余油的形成................................................... 19

3. 注气开发方式及注气驱机理.......................................................................... 20

3.1 注气开发的方式..................................................................................... 20

3.2 非混相气驱机理..................................................................................... 23

4. 油藏相对渗透率的实验方法.......................................................................... 23

4.1 稳态法..................................................................................................... 23

4.2 非稳态法................................................................................................. 23

4.3 毛管压力法............................................................................................. 24

5.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5

5.1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实验研究..................................................... 25

5.2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理论研究..................................................... 30

5.3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经验模型..................................................... 31

6. 结论.................................................................................................................. 39

参考文献...................................................................................................................... 40

第一部分 开题报告

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研究一个油藏的生产时,有很多情况必须考虑所有三相—油、气、水的流动。水驱、蒸汽驱、地下燃烧、溶解气驱和气顶驱经常包含所有三相的同时流动。利用气驱和轻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经常伴随着三相流动。

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田开发设计、油藏计算中的一项重要资料,它反映了油气水三相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油气水相对渗透率数据在油藏工程计算中的采用精细数值模型拟合,预测及优化油藏动态时,油气水相对渗透率数据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相渗曲线不仅反映了油气水流动规律,而且还包含了岩石润湿性、理论采收率、扫油面积等多种信息。因此,相对渗透率曲线对于充分了解地下流体的渗流规律、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以及开采过程中的调整措施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油气藏不同的环境中,以及非水相的运移和非饱和区的排液中都存在油、水、气三相的流动。为了了解流体的流动,需要评价三相相对渗透率。然而,通常要取得两相(油/水,气/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是非常耗时的,而且仅有两种主要的驱替途径:一相的饱和度要么增加要么减少。相比之下,三相相对渗透率的测量面临很大的难度。除了要测量饱和度,压降,三相流动的流量,还有无限的不同的驱替路径。这是因为任何三相驱替都包含了两个独立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测量油藏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三相驱替的相对渗透率是不切实际的——比如说溶解气驱、气驱和不同初始含油气饱和度下的水驱。

三相相对渗透率的关系可以界定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水动力学。这些关系对模仿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是有必要的,例如化学驱、蒸汽驱、加强天然气驱的系统。尽管,自从1941年之后被Leverett和Lewis报道在文献中的可利用的相对渗透率测量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在文献中有几个三相相对渗透率测量的设置对特殊的多孔介质是有限制的。因为缺少可靠的实验数据和三相相对渗透率测量的复杂性,所以对于评价各种相的等渗透率线的最常见的工程实践是使用理论模型。这些模型通常使用这些信息,例如两相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和饱和历史去预测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等渗透率线。

因此,积极开展三相相对渗透率经验模型的研究,并且针对三相相对渗透率的等渗透率线的形成,提供选择预测模型的准则。通过比较实验值和预测值,选出更好更广泛的预测模型。对解决油气藏开发中三相流的各种问题,优化开发方式合理的开发油气藏、提高油田采收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的实验研究

早在1941年Leverett和Lewis就公布了三相相对渗透率的实验测量。Leverett和Lewis进行了紧密的人造砂岩中稳态三相相对渗透率的测量。在这些实验里,盐水(氯化钠),氮气,煤油(粘度1.67mpa.s)和煤油—机油(粘度18.2mpa.s)用来测定三相相对渗透率,并且测定粘度对等渗透率线的影响。这项研究显示了测定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只与含水饱和度有关。在同样的含气饱和度下,三相系统中的气相等渗透率略小于两相中的气相渗透率,但是仍然是它自身饱和度的函数。然而,在油相等渗透率图里,能观察到更复杂的行为。在同样的含油饱和度下,油相等渗透率好像在一些区域里高于两相的相对渗透率,在另外的区域里低于两相的相对渗透率。观察到的所有组分的等渗透率的这些趋势都与油相粘度无关。

Corey等人(1956)在贝雷砂岩中使用赫斯勒的毛细管压力方法公布了三相相对渗透率测量的结果。在这些实验里,基于油相等渗透率线的曲率他们观测到油相等渗透率取决于所有存在相的饱和度。气相等渗透率线是直线,暗示了这些等渗透率线只是含气饱和度的函数。因为该实验中使用的测量技术的限制性,所以不能测量水的等渗透率。实际上,产生的这些等渗透率线是基于在水湿系统里油气两相流动时水相相对渗透率等于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假设。在这个研究里水的等渗透率线是直线并且平行于水的等饱和度线。

Sarem(1966)尝试使用与稳态方法相比耗时少、灵巧的非稳态技术修正相对渗透率的测量技术。他也将Buckley和Leverett(1942)建立的理论从两相流动扩展到三相流动,并且取得饱和度方程。与Welge的方法兼容的演变的新方法用来预测两相流动系统里驱替相的饱和度。然后,他研究了饱和历史对每相等渗透率线的影响。他观察到初始饱和度的条件影响油和水的等渗透率线,但是对


研究生开题文献综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42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