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心理学情绪1500字论文

时间:2016-11-18 12:08:1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情绪心理学论文

在校学生抑郁症现象的成因分析

作者: 班级: 学号:日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就连还未踏上社会尚在学校中的学生也是如此。1996年,全球疾病负担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升至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美国1994年4%的医疗费用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430亿美元。根据统计表明,中国在校学生的抑郁症比例逐年上升,抑郁症成为在校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如何保障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学生 情绪 抑郁症

正文:

一、 在校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情绪基础

情绪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们的相互影响是情绪基本属性起作用的体现。包括:

(一) 情绪的适应性和动机品质决定了存在着正性与负性的根本差异

(二) 情绪的等级结构与情境认知存在着一致性与矛盾

(三) 情绪的检测功能导致情绪对自身系统的放大或削弱的影响

(四) 神经系统中枢与边缘自主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情绪的不可控制

它们之间的每一次活动均可达到协调而产生正性情绪并有益健康,也可以发生分裂而导致有害的负性情绪而影响健康。

二、 情绪疾病——抑郁症

(一) 抑郁的概念

抑郁比任何单一负性情绪的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合

情绪,主要包含着痛苦,并依据不同情况而合并诱发愤怒、悲伤、忧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绪。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但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可能向异常情绪转化而成为抑郁症。

(二) 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1) 精神症状

1.心情、情绪的障碍

抑郁在情绪层面上的症状,即程度较强的忧郁感等主要表现为:强烈的

忧郁感、悲哀、说不出的不快、空虚、寂寞孤独、无力、绝望、郁闷、不安、焦躁等。

2.行为、思维受到限制,精神活动能力降低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个人活动受到抑制,整个人处于“停滞状态”,在

思维上也会产生障碍,问题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现“脑筋转不过弯来”“精力不集中”“什么都想不起来,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断”等现象。

3.自我概念的变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

自我评价,并进而通过个体行为加以表现。陷入抑郁状态的人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懦弱无能感,失去自信,从而厌恶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产生一些认为自己很坏、很肮脏的想法。

4.思维上的变化

在抑郁状态下,在个体眼中,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变得更悲观了,考虑事

情总往坏的方面想,整个人都处于绝望的情绪支配下,更有甚者,会出现妄想症状。

(2) 身体症状

1.睡眠障碍

抑郁症必定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分为入睡

困难、易于惊醒、无法睡安稳、浅睡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惊醒,这常常引起人们心情抑郁,总让人觉得“明天又是一个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们产生自杀的念头。

2.疲劳感

稍微做点事情或活动就感到疲劳,总觉得全身乏力、酸痛、懒散,给人

的感觉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将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郁不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还能够扰乱人体平衡,结果导致植物性神

经紊乱,从而使血液输送出现障碍,最终出现头部肌肉和神经痛,头晕目眩,头皮发麻等症状。

三、 影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家庭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只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影响,这是家庭影响的强制性,而家庭影响还具有无意识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员的许多特征都具有相似性。

(1) 父母文化水平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对全国6个中等城市的55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与

子女的心理异常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大,有异常行为的子女多发生在父母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 问题婚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问题婚姻,主

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和父母冲突。

(3) 家庭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三角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

会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关系对子女有极大的伤害作用。

(二) 学校对在校学生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制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校的任何变化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1) 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是指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

括外围坏境、地区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结构和布局。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内环境则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师生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它能影响班级群体的主导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个性。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会使学生形成很多优秀的个性品质。

四、 在校学生抑郁症的成因——长期性预防的出发点

(一) 客观环境因素

(1) 家庭因素

有许多研究和临床证据支持抑郁症与儿童时期的家庭状况有关,特别

是儿童遭遇父母的自杀。

(2) 个人认知歪曲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不同之处在于,早期创伤事件使他们具有抑郁产

生的易感性,通过替代性强化和自身标签作用,他们发展了一些歪曲性思维模式为标志的认知类型。

(3) 生活事件的作用

生活学习中凡是能造成强大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

感体验等事件都可能成为导致抑郁的因素。

(二) 身体因素

(1) 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的抑郁症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以

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在性别上,女性抑郁症比例要高于男性。

(2) 生化因素

身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抑郁

的产生。

由此可见,引起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并且,在校学生,他们自身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们的情绪产生异常。因此,预防在校学生抑郁症的产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 主编 《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 重庆出版社 出版 2006.11

2. 张楚廷 母庚才 主编 《学校心理卫生学》 警官教育出版社 出版

1998.08

3. 孟昭兰 主编 《情绪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2005.03

篇二:情绪心理学论文

恐惧情绪唤起对社会态度改变的影响

陈琳 14级应用心理学班 201449001003 【摘要】在社会生活中,伴随着恐惧情绪的产生,常常会发生社会态度的改变,如:当你在与某人发生矛盾后了解到对方是曾有前科的黑社会人员,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情绪,从而在下次碰见对方的时候,你也许就会一改之前的激进的态度,更加妥协随和以求缓和矛盾。那么,恐惧情绪的产生和社会态度的改变之间有何种内在关联呢?本文将对此,从以往的研究结果中进行阐述讨论。

【关键词】恐惧情绪;社会态度改变

引言

恐惧是从种系进化而来的最原始的情绪之一。达尔文作为最早对情绪进化进行系统研究者,早在他的巨作《动物和人类的表情》中就对恐惧做了描述。之后心理学学者按各自研究领域对恐惧情绪做了概念界定。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是:对来自想象和现实中的威胁所有的正常反应,也是个体适应能力的主要表现之一以及个体发展中所需的组成部分(Gullone,2000)。在生理心理学领域中,恐惧常被认为是一种动机状态、这种状态有着强烈的生物驱动性,它驱使着有机体在所处环境中选择外界刺激尤其是具有危险信号的刺激(Le Doux,1995)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相较与人类的其他基本情绪,恐惧具有更强烈的生存价值。因此恐惧在各类情绪中也是最为被广泛研究的情绪之一(Gullone,1996)。

恐惧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趋利避害的一种情绪本能,是维持生存和物种繁衍的一种情绪能力。比如,当我们遇到猛兽时,我们会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情绪,这样的恐惧情绪警示着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危险,促使我们做出逃跑等自我保护行为以求生存。这种能力是在进化中获得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共同构成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是人类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中的一种基本的情绪体验。

社会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在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在人们不断研究态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态度改变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认知失调理论和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比如观念、信仰、价值、态度等许多方面。随着当前社会活动内容的不同,各种认知因素之间会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因素产生失调状态时,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来调整这种状态,达到认知协调。而认知平衡理论把认知过程分解为认知要素,由此构成一个认知系统,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驱使认知猪头设法恢复认知平衡。改理论虽然也是从认知角度探讨态度改变,但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影响,即重视中间人或态度传递者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 1959 年提出了一个态度改变的经典说服模型,该模型指出了态度改变的过程及其所涉及的主要因素和有关变量。其中,在外部刺激涉及的“沟通”这一因素中,“恐惧唤起”是一重要变量。恐惧唤起又称敲警钟,是指传达者试图借用带有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信息去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借助情绪的刺激作用,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引发其产生认知失调,促使其改变态度并采取相应行动,以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压力。

那么,恐惧情绪的唤起与态度改变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将通过阐述几个国外学者所完成的实验研究来具体探讨恐惧情绪的唤起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戴伯斯和利文撒尔(J.M.Dabbs.& H.Leventhal,1966)进行了一项“在 恐惧唤起沟通中不同劝告的效应”的实验,研究者让大学生来参加一次有关破伤风预防注射的劝活动,其中包括指明这个病的严重性、致命性和易感染性,并告诉听众进行预防注射极为有效。研究者把大学生被试分成三组,使他们分别处于高恐惧、中等程度恐惧、恐惧很小三种条件下,然后让被试回答预防注射的重要性如何,和他们是否想做注射。 结果发现,唤起的恐惧越大,想做和实际做注射的人数也就越多。这表明,恐惧情绪的唤起程度越大,人们的社会态

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人们的态度倾向于转变为更加保守,这一现象也基本符合趋利避害的理论。

但贾尼斯和费希巴赫 (I.L.Janis &S.Feshbach,1953)进行的“恐惧———唤起沟通效应”的实验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实验中,研究者以劝说大学生一天刷三次牙为内容,同样使他们分别处于高恐惧、中等程度恐惧、恐惧很小三种条件下。结果发现:无恐惧组被试的行为改变远远超过高、中两个恐惧组的被试,过强的恐惧感引发了高恐惧组自发的防卫性反应,甚至拒绝相信这种危险,因而改变较小。这个实验的结果却与戴伯斯和利文撒尔的实验研究结果有所出入,不同的是高恐惧情绪的唤起会引发自发的防卫性反应,没有发生认知改变从而不会发生态度改变。

后来,罗杰斯和梅博恩(R.W.Rogers & C.R.Mewborn,1976)发表“恐惧性要求与态度改变 ”一文,认为恐惧唤起是否能有效地产生态度改变, 取决于情绪唤起材料的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三个因素是:事件的有害性、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处理响应的有性。为检验这一设想,他们进行了“吸烟有害”的实验研究。最后,该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高有害性、高可能性、高有效性下的恐惧情绪能引起更大的态度改变。

时至今日众的多研究证实,恐惧情绪的唤起在态度改变中的作

用,与动机-效率的特征曲线相识,也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即在某一限度内,恐惧唤起越强,态度改变就越大,但超过一定限度,恐惧唤起越强,态度改变反而可能会出现困难,中等程度的恐惧唤起可引起较大程度的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外部刺激涉及的“沟通”这一因素中,除恐惧唤起外,还包含差异、单面或双面论证、新颖与重复等变量;外部刺激除“沟通”外还包括传达者、情境两大因素,其中传达者因包括专长性、可靠性、喜爱性等变量,情境因素包括预警、分心、强化等变量。 恐惧唤起必须与这些变量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发生态度改变。 人类处于恐惧状态时通常会表现出特定的外显表情同时也会有内部的体验特征。通常人们所呈现的恐惧表情是眉头稍皱、额眉平直、眼睛张大,口微张,双唇紧张。当人们深感强烈的恐惧时,面部肌肉会更加紧张,双唇紧贴牙齿、口角往后拉(孟昭兰,2005)。与此同时内心会感到害怕、担心以及体会到不确定感和危机感等内部情绪体验特征(Ohman,2000)。关于恐惧情绪的脑机制,脑成像最早的研究的结果都聚焦在杏仁核,当看到恐惧表情、悲哀表情以及愉快表会比较一致地激活大脑内部的杏仁核。后来的研究发现脑部其他结构也涉及对情绪面部表情的加工。

那么,既然恐惧情绪的脑机制涉及到多个脑部结构,我们就可以

篇三:心理学论文 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浅谈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身为当代大学生,无论你是在所谓的名校上学,还是在一般的高校就读;无论你的家境多么富有,还是多么困难;无论你学业多么优秀,还是被挂过多少门课;无论你多么的漂亮帅气,还是长相如何的平凡;无论你是多么的一帆风顺,还是多么的坎坷波折;无论你是爱情的幸运鸟,还是经受过多大的爱情考验等,只要你生活在大学校园(其实,即使在校园之外也一样),就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情绪困扰。

如何让自己开心地生活,愉快地学习,恐怕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追求的境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共同探讨这个核心的话题——情绪管理。

在心理学上,情绪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情绪的构成包括以下三种层面:

(1)、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

(2)、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是浑身发抖,害羞时满脸通红,紧张时心跳加快。

(3)、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如,悲伤时痛哭流涕,激动时手舞足蹈。伴随情绪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情绪的外部行为,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观察别人的情绪的主要途径就是从表情得到的。

综上所述,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而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种种的负面工作情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除了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绩效水平。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或个体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无法及时有效解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表现为:

(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

(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3)、抑郁,是大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

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

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气的时候,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下降,人们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减弱,这样会引发有机体本身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躯体疾病。消极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情绪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
心理学情绪1500字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79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