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道德经3000字气功

时间:2016-11-18 10:54: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一)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

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

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篇二:详解气功的“三调”

详解气功的“三调”

气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治病之术,流传几千年,确实是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就已记载气功养生,主张调心入静。他指出,眼不看物,耳不听声,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排除一切杂念,就能达到调心入静的境地。 气功能祛病强身

庄子在《刻意篇》中又强调气功调息以养生的重要,他认为,经常调整呼吸,吐出浊气,吸入清气,就能延年益寿。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进而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治宜导引”,主张把调整呼吸、调养心神、调整身姿结合起来,既用以养生延年,又用于治疗疾病。 新中国成立后,气功在防病治病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气功,因其效果显著,简便易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或用来养生延年,或用来防病治病。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教育家谢觉哉说得好:“气功疗法,人人可行,不花钱,不费事,可以祛病,可以强身,可以延年。”

许多采用气功治疗的病人也深受其益,他们深有体会地说:“自己不受罪,儿女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益于社会。”

练习气功,既能养生延年,又能防病治病,这是什么道理呢?

中医学认为,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真气充实,生命活力就旺盛;真气亏损,生命活力就衰退;一旦真气耗竭,人的生命也就随之消亡。就中医养生来说,培育真气最为重要,真气充盈,生命力强,就能健康长寿,病邪也难以侵犯,疾病也就难以发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气功锻炼,就是以培育真气为主的自我养生之法,所以具有养生保健、抗衰延年之效。

中医学又认为,疾病之所以发生,就人体内部而言,在于阴阳失衡。而气功疗法,一方面通过培育真气,扶正祛邪,另一方面通过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和气血,使失衡的阴阳重新归于平衡,疾病也就随之痊愈。

现代研究也初步证明,用气功来养生延年,防病治病,确有科学道理。

第一,测定练功者的生化指标,发现有助于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

第二,用脑电图观察练功者,发现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功能。

第三,随着练功过程的逐渐入静,大脑皮层也逐渐处于内抑制状态,对高级神经活动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使过度兴奋以致功能紊乱的大脑皮层细胞容易复原,并使大脑皮层顽固的病理兴奋灶转入抑制状态,从而为恢复健康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对那些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更为有利,像神经衰弱、高血压、溃疡病等。

第四,在练功过程中,身体对氧气的消耗量减少,大约比平时减少30%,身体内的能量代谢也下降,大约比平时下降20%,可见在练功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属于积聚能量的反应。这种“储能性反应”可以减少病人对能量的消耗,重新积聚精力,因而有助于身体虚弱和患有慢性消耗疾病的人恢复健康。

第五,在练功的过程中,呼吸变慢加深,特别是采用腹式呼吸,可以起到一种“按摩”腹腔器官的作用。练功时,膈肌的活动范围比平时要增加三四倍,对腹腔器官进行有节律的挤压,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腔瘀血,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所以练功者往往食欲改善,食量增多,消化吸收功能旺盛,体重大多也有所增加。因此,对维护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有利,而且有助于促进慢性病的恢复,尤其对胃下垂、习惯性便秘等胃肠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气功中的“三调”

那么怎样练习气功才效果好呢?概括来说,就是要求做到“三调”。气功的流派多种多样,练功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无论何派何功,都要调身、调息、调心,这就是气功锻炼的“三要素”。

调身

就是调整身体的姿势。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需要,分别选择卧式、坐式、站式或行式。不论采取哪种姿势,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一定要做到姿势协调,舒适自然。 调息

就是调整呼吸。气功调息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深呼吸法,不改变平常胸腹混合呼吸的原有方式,只是把呼吸引向深长缓慢一些。吸气时,胸廓慢慢扩张,腹部微微隆起,呼气时,胸廓慢慢回缩,腹部随之略有内收。另一种是腹式呼吸法,把常人的胸腹混合式呼吸调整为单纯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胸廓明显隆起;呼气时,横膈上移,腹部明显内收。腹式呼吸的气息出入,远比平常呼吸更为缓慢,更为深长。

气功的呼吸调整,要求达到均匀、细慢、深长。均匀,是指不能时快时慢。细慢,是指呼吸柔细缓慢,出入绵绵,自然悠畅。深长,是指气贯丹田,随着腹式呼吸的形成,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增大,挤压腹腔器官,产生下行之力,这时再微微运用意念诱导,促使吸入之气下行入腹,呈现气贯小腹丹田的感觉。

调心

就是调节心神。要求排除杂念,集中意识,精神内守,放松安宁,达到入静的境界。 初步入静,表现为心平气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内外刺激的反应也有所减弱。进一步入静,思绪更加净化,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再深入发展,则自觉恬静虚无,轻飘飘达到一种美妙无比的境地。

入静后的感觉,还常常因人而异,表现为多种多样,古人就归纳出八触景象和十六触景象。对于任何一种景象,都不要刻意追求,一切任其自然,继续练功。

练功的实践表明,许多人入静后都能收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精神安定的良好效应。 入静是这样美好,但初练气功者往往一时难以达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不必着急,只要安定情绪,耐心练习,等待时日,功到自然成。

气功,既简便又有效,只要你做好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要素,相信你的身体状况一定会大有改善。

篇三:气功笔记整理

中医传统气功学

一1.概念:是一门新兴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传统健身适度运动练习的具体方法,以及它们

在健身、保健、养生、调治疾病、预防和康复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简单来说,传统健身

学是指运用动作疏导、适度的呼吸配合和意识引导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2.中医传统健身学的现代名称:健身方法、运动养生、保健气功。

3.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预防保健、增智延年。

4.松通养心法概念:是以调心为主的气功练习方法,属静功类。放松:先局部放松,到全身放松,以从头

到脚,倒向性调理。

5.松的概念:松的同时意念外向扩散、松开、散废法、热燥气。

二、1.中医传统健身学方法,古代称谓曰:舞、导引、按跷、静坐、养生等(周天、坐望)

2.先秦时期代表作《吕氏春秋》、《黄帝内经》《道德经》

3.WHO92年提出的健身口号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药物

是时间。

4.如何达到身正气顺,气顺息宁的状态?

(答案空缺中)

5.调形法4步骤:调体、调舌、调中轴线、收神。

6.调节舌的作用:接通任督二脉,调和滋润肺脏,宁气,固气。

7.调节哪“三心”成一直线:头顶心、重心、脚心。三心一线沿脊柱通过膻中、会阴、到地下。

8.80年代国家推出了什么健身运动:全民健身运动。

三、1.练功反应,指练功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的微观的自我感觉现象。包括正常的效应反应和异常的不良反

应。

2.在《童蒙止观》中记载有“痛、痒、冷、暖、轻、重、涩、滑”等8种感觉,亦称“八触”

3.正常反应:a动触反应,练功中会出现一些平常感觉不到的特殊的微观的感觉,如“八触”b经络传感现

象:如出现一股热流循环传导或体内真气充沛,经络疏通,冲击病灶而出现患处疼痛等症状。C消化机能

反应:如胃肠蠕动加快而产生肠鸣、排气增多、大便通畅、食欲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增加d新陈代谢反应。

4.三神:眼、意、耳。

5.三神回收的作用:a实其腹,虚其心b玉液还丹,休养生息

6.耗神最大的是:意神

练功注意事项:

1练功前:a调整情绪b选择环境c注意饮食d择时e辨证选功f注意方位

2.练功中:a调姿b放松c调神d调息e幻觉与反应f严禁汗出时吹风g严防受惊

3.练功后:a要收功b要节制性生活c勿立即洗冷水d动后静,静后动

受惊吓以后如何调节? 收、排

松通养心法和呼吸如何配合?松—呼气;

松通养心法家呼吸如何简易调节?a意到患处b吸引气到患处c从患处松,加呼气d把废气呼到体外

保健功的概念:对人体某一体表部位或相关经络穴位上进行揉、按、点压、拍打和按摩全身的导引运动和

自我按摩。

保健功的概念:a疏通经络、调和气血;b平衡阴阳、扶正祛邪、防治疼痛

保健功的特点:a动作缓和柔韧、老少皆宜b调节治病,又有保健功效c属于最简易的动作练习法。

保健功的关键:动作-呼吸-意念,三者同时协调到某一部位,产生综合疗效。

耳功:a摩拉耳廓:解除耳鸣、耳聋b揉捏耳朵:调节全身五脏六腑功能、舒经活络c挖耳朵(同上)d

掩耳弹枕:
道德经3000字气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77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