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诗学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6-11-18 10:53: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巨著《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著作。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他的说法是十分贴切的。《诗学》虽篇幅短小,但理论精辟,气度非凡,是部值得我们仔细研读的文艺理论著作。

关于《诗学》首先值得我们研析的便是“摹仿说”。亚里士多德把“摹仿”当做是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强调摹仿是人的本能,摒弃了柏拉图的“理式”,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了摹仿的艺术真实性,看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第一章中,他提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也就肯定了摹仿是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艺术要表现美,就离不开摹仿。“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而有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舞蹈者通过糅合在舞姿中的节奏表现人的性格、情感、行动。”肯定了摹仿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同时也要也内容相结合,一切艺术,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外,在第二章一开头他提到既然摹仿是表现行动中的人,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就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进一步说明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所表现的人,要么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要么是在其基础上对人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塑造,不限于单纯的摹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对人物进行升华,才能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更有美感,用个别表现一般,通过特殊表现普遍。在第二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主张照事物或人物应该有的样子去描写,是他认为的理想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时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现实性。描写人物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必然律或可然律”,所以在第十五章中,他对人物性格塑造要求性格应该好,应该适宜,应该相似,应该一致,必须始终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在假定的情况下,把故事写得逼真,让人觉得身临其境,诗人应该像画家一样,在刻画原型的基础上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因此,亚里士多德关于摹仿的观点,一是强调其真实性,而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三是强调摹仿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刻画。

亚里士多德《诗学》还深刻论述了悲剧理论观点。悲剧性是艺术世界中悲剧冲突、悲剧事件引发的一种价值体验。在第十三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到,最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是单线的、复杂的应该表现人物由顺境转入逆境,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犯了某种严重的错误。也就是悲剧主角的“过失说”:悲剧主角的遭遇不是由于命运的不公,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其性格“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使悲剧作品达到完美,做到道德的、逻辑的、审美的辩证统

一。另外关于悲剧他提到了“净化说”悲剧净化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无害的、公众乐于接受的能够调节生理和心态的途径。”也就是说,净化的本质是教育和美感的结合。在悲剧中,情节是其灵魂,突转和发现又是情节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悲剧要表现的思想很重要,其表现媒介言语也同样重要。但是其悲剧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悲剧的更重要的道德作用还在于它能使人从中认识到人生百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吸取经验接受教训。

再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强调了艺术是有机的整体,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在第八章里,他论述到:“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挪动或删减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节和脱裂。”所以,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要把部分和整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在第七章中他也提到情节应该是一个整体,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而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整体,又要有适当的长度,也就是说,作品也有其黄金比例,只有达到那个合适的度,才能称得上美。亚里士多德也要求诗人是理智的,“诗人应尽量吧所写的情景摆在眼前,把它看得活灵活现,恍如身临其境。”也就是说,创造者要从整体来构思整部作品,不把眼光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

“雨后的土地总是湿的,但是下雨不是使土地变湿的唯一原因。”别人所认为的美,你没看到,或者说你有另外的评判标准,你不能说它是不美的。

最后要谈到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有其独特伟大的文艺内涵,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美学观点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第三章中他写道:“索福克勒斯是与荷马同类的艺术家,因为他们都摹仿高贵者。”他所认为的悲剧主人公都是享有盛名的境遇很好的人,在第十三章他明显涉及到:“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而有时候,不平凡的事往往是平凡的人做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进步思想还是值得后世学习的。《诗学》不仅是古希腊文艺思想的结晶,也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的重要根据,成为后来者的典范,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雄霸了两千余年”。

篇二: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

所读原著为《诗学 诗艺》,作者分别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赫久新

译。版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以下摘要均选自《诗学 诗艺》中的《诗学》。摘要部分按原著章节进行整理。 摘要一:使用模仿的艺术家,所描述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又必然具有或好或

坏的特性(因为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精神和品格都具有善恶的差别,他们的特

性几乎总是落入这种或那种类型)。这些人,或者比我们更好,或者不如我们,或者与我们是

一样类型。(第6页)

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因为喜剧的目标是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坏,而悲

剧则把人描述得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第7页) 摘要二:模仿是我们的天性,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我们的天赋本能,而韵律显然是节奏

的一个部分。起初,这些天生富有才智的人开始使用模仿,在他们最初努力的基础上,经过

一步步发展,终于从即席创作中产生了诗歌。(第11页)按照诗人个人的性情,诗歌随即分为两种不同类型。比较严肃的诗人,描述高尚的行为

和高尚的人所做出的行为;而比较轻浮的诗人,则描写人们的卑劣行为。前一种人写赞美诗

和颂诗的时候,后一种人却开始了恶语谩骂。(第11页)摘要三:在一定程度上,史诗与悲剧相同,史诗也用威严的韵文来描述严肃的行为。然

而,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史诗采用单一的格律和叙述性的形式。另一点不同的是它们篇幅

长短的差异:悲剧尽可能延长情节,但控制在一个白天能演出完毕的时间之内,或者稍微超

过一些,而史诗则不受行为、时间的限制。起初悲剧也和史诗一样,没有时间的限制。至于

结构成分,有些两者都有,有些是悲剧所独有的。因此,任何能够辨别悲剧好坏的人,也能

够辨别史诗的好坏。因为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在史诗里却不是都能找

得到。(第15页)

摘要四: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

意义;在语言中,通过各种适当的艺术形式,使行为得到强化,成为剧中的各个部分;描述

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到净化。(第16页)

既然是通过人的行为表演来描述内容,那么,第一,形象的装饰是悲剧的基本部分;第

二,必须有唱段和语言,这是指描述的媒介。(第16-17页)悲剧是行为的模仿,而这个行为是由某些人来表达的,按照我们定义的行为特征,它必

须要展示出性格和思想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思想和性格是行为的两个自然成分,所有人物

的成败都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行为的模仿,就是悲剧的情节。另一方面,我所说的情节,是

指事件的有序安排。性格使我们能够定义参与者的本性,思想体现 在他们的语言里,当他们证明一个论点或表达一种意见的时候,就显露出他们的思想。

(第17页)

因此,所有悲剧都具有了六个要素,它们是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这

些要素决定了一部悲剧的性质。(第17页)在这六个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不是对人的描述,而是对

人的行为、生活、快乐和烦恼的描述。而快乐和烦恼与行为密切相关。生活的目的是行为的

目标,而不是一个品质。确实,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自己,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行为,使他

们幸福或不幸。表演悲剧不是为了描述性格,尽管性格与行为有关。所以,事件和情节才是

悲剧的目标。在一切事物中,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如果在悲剧中没有行为,就不能成

为悲剧,但如果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第18页)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这

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第18页)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

说或适合说的话。(第19页)摘要五: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名字,应用到这个事物上。从这个种类转移到那个属

性,从那个属性转移到这个种类,或者从一个属性转移到另一个属性,或者也可以是类推事

物。(第59页)

摘要六:过于明显地使用这个技巧,就是可笑的。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要有个适当的

限度。任何人不适当地使用隐喻词、不熟悉的借用词和其他这类新奇词,都会造成同样的结

果,只能引起笑话。 (第63页)

摘要七:对一节诗的指责,有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合理、缺乏道德精神、前后

矛盾、技术上有缺陷。(第79页)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诗歌和悲剧的看法。纵观全书,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都很

全面。其中对悲剧和诗歌的态度和技巧的见解,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对悲剧的定义(见摘要四第一段),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效果及起到的作用,都

全面地概括了。后面单独讲到的“六要素”,涉及到了悲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悲剧中

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对此,我有点异议。 情节确实很重要,它是支撑整部作品的结构和框架。在看过作品之后,在人们脑海里印

象深刻的是作品的情节,但是触动极深的却是主题。例如希腊的悲剧《俄狄浦斯》,它的情节

安排十分巧妙,但是让人们感叹不已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和命运的悲剧。尽管刚生下来就被

送走,但是仍没有摆脱杀父娶母的、注定的人间悲剧。所以,我认为,情节是为主题服务的,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

“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

以说或适合说的话。”悲剧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其主题的净化作用和人们情感的升华。但是

悲剧首先面对的,却是其前面的观众和读者,所以言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悲剧感染人的关

键。例如《窦娥冤》,从张家父子的百般骚扰和诬告,到最后的 含冤而去和平反,窦娥的语言始终符合自己当时的身份和语言习惯,包括行刑时的诅咒,

咋一看颇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却能被观众普遍接收并能随着剧情的继续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不能不说,其间主角张驴儿、婆婆的表现和说话应对和执行官衙役的行为表现,都让观众相

信这是真的且融入其中。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悲剧影响我们情绪的两个最重要的方法:‘反转’和‘发现’,

这两者是情节的基本要素。”反转,即事物从一个状态转向相反的方面。当人们在绝处逢生时,

生机活力和希望都会骤涨;当人们满怀希望大步前进时,迎面而来的狂风骤雨又会把人们的

希冀浇得支离破碎。反转,起得就是这个作用。而发现,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活佛济

公》中的《挖心》情节安排即是如此。先是俊生迷恋狐妖,妖挖其心令其死;后有其妻得知

济公有活人之方,吃下脏馒头后吐心,使其还生。生而死,死而生,完全是两重天式的体验。

而惊险刺激之后,更能引起人们的嗟叹和感慨。而其中的反转和发现,恰恰起到了影响、主

导人们情绪的作用。

除了对悲剧全方位探讨之外,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措辞和风格也进行了讨论。他说,过

度使用技巧和词都是可笑的。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都应有个适当的限度。 例如汉赋发展到后期,大多是辞藻华丽,极讲究铺陈而不重内涵,最终发展不下去而转

向短小精悍却颇有哲理内涵的短赋上面去了。而魏晋时期的诗歌,尤其是竹林七贤的作品,

有相当一部分是晦涩难懂的。前者过度讲求辞藻,后者多用隐喻,但是过了度,效果就篇二:

诗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诗学》句子摘录 1,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 2,诗人应尽可能地把要描写的情景想像成就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极清晰地看到要描

绘的现象。

3,关于性格的刻画,诗人应做到:一,性格应该好。二,性格应该适宜。三,性格应该

相似。四,性格应该一致。4,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情节中不应该

有不合理的内容,有也应该放在剧外。 5,悲剧模仿比我们好的人,诗人应该向优秀的肖像画家学习,他们画出了原型特有的形

貌,在秋得相似的同时,把肖像画得比人更美。 6,恐惧和悲悯可以出自戏景,也可以出自情节本身。使人从这些恐惧和悲悯体验情感的

快感。

7,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遭受不幸的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悲剧应

表现好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境。8,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9,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 10,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

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 11,若要显得美,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各部分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比

是得之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顺序和体积。 12,只要剧情清晰明朗,作品的篇幅要以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一系

列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13,所谓性格,就是通过它,我们判断行动者的属类。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必然表现他们

的属类。因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自己的行动。14,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所有的句子长短、语调最适合讲话,符合责

任属性的格律。《诗学》一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335年。 书中的“诗人”,指悲剧作者和史诗作者。世所公认,《诗学》是研究故事的开山之作。 p63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

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

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李按:艺术摹仿生活。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老师提出的“摹仿”学说,得到一

个很好的运用。 这句话中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通俗小说的人重视:要写行动而不是叙述;行

动要引发读者的感情。

这一段文字的另外一种译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悲剧是对某种严肃、完美和宏大行为的摹仿,它借助于富有增华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

并把这种语言形式分别用于剧中的某个部分,它是以行动而不是以叙述的方式摹仿对象,通

过引发痛苦和恐惧,以达到让这类感情得以净化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论诗》,崔延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649. p64

没有行动就没有悲剧。

李按: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行动就没有小说。 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新手们一般在尚未熟练掌握编排情节的本领之前,即能娴熟地使用言语和塑造性格。 李按:有一些小说作者也是如此。当然,娴熟地使用语言也不容易。我见过的有这本领

的人也不很多。p65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第三个成分是思想。第四个成分是言语。李按:通俗小说也差不多是这样。可能有个因素要插队,这就是“题材”。 p74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 李按:这话实在,实在得就跟“太阳落下去天很快就黑了”一样,可惜,据我所知,有

一些小说作者,只想了个“起始”就动笔,根本就不在乎“中段”和“结尾”的安排。 p79

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总体

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他就不是这个

整体的一部分。

李按:有文不加点,也有情节不可加点。 p97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

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当事人的品格应如上文所叙,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

更坏。

李按: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主人公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发

现了千年万年后编织故事的人还不得不遵循的真理。 p89

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

必然的原则。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

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者仇敌。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 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李按:我把“突转”叫做“预期的打破”。“发现”可以说是“发现新颖事实”,这事实可

能影响人物的命运或情感。 p98

诗人则被观众的喜恶所左右,为迎合后者的意愿而写作。 李按:很多人以为这现象出现才几十年时间。呵呵,古已有之,这古嘛,还是古希腊。p105

组织情节要注重技巧,使人即使不看演出而仅听叙述,也会对事情的结局感到悚然和产

生怜悯之情。 那些用戏景展示仅是怪诞、而不是可怕的情景的诗人,只能是悲剧的门外汉。李按:不要把怪诞当创新。 接着要讨论的是,哪些事情会让人产生畏惧和怜惜之情。此类表现互相斗争的行动必然

发生在亲人之间、仇敌之间或者非亲非仇者之间。如果是仇敌对仇敌,那么除了人物所受的

折磨外,无论是所做的事情,还是打算作出这种事情的企图,都不能引发怜悯。如果此类事

情发生在非亲非仇者之间,情况也是一样。 李按:仇敌对仇敌,就好比是我说的“鬼子打鬼

子”。p112

刻画性格,就像组合事件一样,必须始终求其符合必然或可然的原则。

情节的解显然也应是情节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不应借“机械”的作用。 p118

现在讨论发现的种类。第一种是由标记引起的发现。由于诗人缺少才智,此种发现尽管

最少艺术性,却是用得最多的。第二种是由诗人牵强所致的发现,因而也没有多少艺术性可言。 第三种是因为回忆引起的发现,其触发因素是所见到的事物。 第四种是通过推断引出的发现。还有一种的复合的、由观众的错误推断引起的发现。在所有的发现中,最好的应出自事件本身。这种发现能使人吃惊,其导因是一系列按可

然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事件。只有此类发现不要人为的标示和项链的牵强。 李按:发现的关键是“发现新颖事实”,
诗学读后感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76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