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_原创
电影《孔子》观后感
11小数 胡燕君 20112642008
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许多论语上经典的语录与故事。印象中孔子是那种文文弱弱,很消瘦,长胡子,讲很多道理的学者,看完影片,我改观了,更全面地认识了孔子,这个“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孔子一向崇尚周礼,很多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逝时,孔子依旧遵循着那些礼仪,在面见鲁君之前,孔子正要行礼,一侍从说,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孔子听罢,继续行礼,而后才跟随侍从上堂拜见鲁君。当鲁君夸奖孔子治理有道时,孔子答道,依周礼治国,三年可有小成,五年大成。孔子时时刻刻把周礼挂在嘴上,也一直身体力行。原以为孔子是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古板的古人,漆思弓一案,让我看到了孔子的睿智,仁爱,他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正因为有他,那一番言之凿凿,令所有人信服的答辩,活人陪葬这一陋习才得以废止。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
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也为他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仁政的梦想而感到高兴。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异常艰辛。遭人嘲讽,被人误解,居无定所。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孔子一行人四处漂泊讲学,却常常遭人驱逐。后被困于小村庄,绝粮多日,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让孔子一夜白了头。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鲁君请求孔子回国。当问及是如何找到他时,一人说“有人告诉他,东面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像丧家之犬,我一听那说的便肯定是夫子你。”孔子说确实是丧家之犬。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说出这句话,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与深深的无奈。
孔子望着窗外,喃喃自语,鲁春秋,后人理解我因为这本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本书。 后世之人,一直在学习孔子,但也许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礼仪是各项
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对当代中国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永远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
篇二: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 原创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篇三: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
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
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
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
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
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
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
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
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
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
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
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
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
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
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
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
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
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
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
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篇二: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纷繁的世事,活着就是一次尽心的坚守;凋敝的礼制,存在就为殚精竭虑的扭转。你在
那个时代,用你自己的理想为国家规划了美好的未来,为百姓的生计做着自己最好的推测,
你也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烙印下,你挣脱时代强加
在你身上的枷锁,以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渴望或是简单的幻想着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人心。不
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用自己的心为我们演绎了一份倔强的坚持,你是百花中最亮眼的一
株,风雨中屹立,阳光下随和,安安静静蛰伏着却努力着。 两个多小时,和教室里的同学一起,安静的看完,尽管在此之前已经看过,可每次在看
的时候都会给人带来一份新的感动。《孔子》不只是电影那么简单,不是简简单单的故事和人
物。它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精神,一个伟岸的形象。连同身后的三千弟子,纵然在身体上柔
柔弱弱,在思想上却胜似千军万马,统领了那个礼制崩溃,社会混乱的时代。电影中的孔子,开始在中年以后50来岁的左右。在这个的时候,由于鲁国政权统治的需
要,孔子,在鲁定公的时候备受赏识。孔子由一介布衣,做了中督宰,再到大司寇。孔子的
仕途在这一段时间里无比顺畅,可见在孔子的内心中是寄希望于这种官制治民的思想的,以
至于在后来的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一直是积极入世。记得,在电影中,一个祭祀的小奴逃跑
以后被季恒子的家丁追杀,在孔子的弟子子路的救护下才得以暂时保全那个小奴的生命。孔
子同情这个小奴而且反对这种活人祭祀的做法。还记得孔子在朝堂上巧妙的为小奴进行了辩
护,请求国君赦免小奴并废除活人陪葬的恶俗。在这个情节中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善良。“仁”
字思想在孔子的脑海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这个情节中,孔子让我们看到,“仁者爱人,
以礼杀人,则非礼也”的大仁的思想。同样在这个情节中有一段是公山狃劝孔子和孔子合伙
密谋的时候,孔子对于此人不齿的回答,”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一个武夫面前,孔子较文
弱的身体给出了倔强不屈的回答,在这一刻,孔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内心有坚定信仰的人的
勇气和有正义感的凛然。
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在与齐国会盟的时候,孔子借季的兵车不果,与齐国国君
和大夫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在这个场景中,孔子让我们看到他卓越的外加能力,治理国家
的能力,以及在紧要关头临危不乱的能力,展示了自己的伟大思想与谋略。 在随后的场景中,孔子由于受到排挤,看到在鲁国推行自己的礼制的道路已很难走通了,
变毅然的离开了,抛开妻儿,弟子,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之邦。一个人先行的离开了,但在路
上,让人感动的是他遇见了颜回,他的众多弟子。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孔子在这个时候也
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零星的迷茫。他知道自己坚定的东西,但对于是否能够实现,在哪实
现开始有了一定的疑问,当颜回告诉他错在了把自己的全部理想全部寄托在了鲁君的身上,
在后来的在外漂泊的时光中,孔子实际上夜正是在寻找这种可以孕育其思想的沃土。后来的时候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也很让人感动。在过冰河的时候,冰裂导致了书简落
水,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颜回的眼中,书简比自己的命重要,
可以想下,正是有颜回这样的人,才会有流传下来的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当我看到孔子抱着
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
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
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
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
所愿,但已得为仁。
在晚年的时候孔子总得以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孔子还是不计前嫌的回来
了,为了自己的父母之邦。当孔子走下马车,步履蹒跚的向着自己的国家走去的时候,夕阳
晒在这个在外饱受风霜的老人的脸颊上,看到的是心酸,也是感动。夫子跪下了,口中默念
着,我回来了,我得父母之邦。 在《孔子》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内心坚定,光明磊落的大
夫,同样,他也为我们以后的几千年的学子提出了仁的要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坚定自己
的追求,很喜欢汪国真的一首诗,既然选择了远方,变只顾风雨兼程。/////注:有些语句有问题,自己改,字的问题,自己改哦。篇三:电影《孔子》观后感
1000字 原创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
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
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
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
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
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
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
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
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
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
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
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
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
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
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
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
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
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
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
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
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
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
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
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
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
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
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
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
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
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篇四:孔子观后感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
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
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
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便率领众弟子背井离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
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乱世之中,困难重重。起初,孔子应邀来到卫国,卫灵公答应给他六万粟的俸禄。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
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却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并深深引以为耻。于
是,离开卫国。
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正在一片小树林里休憩闲谈。这时突然涌来一群宋国百姓,他们
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斧子,个个气势汹汹,一言未发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疯狂砍树。孔子
与弟子们惊皇失措,但他们知道宋人是在驱赶他们,于是只好慌忙离开。 他们继续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问路。其中一个农民认出
了正正襟危坐在车上看书的孔子,便大声讥笑他枉为“圣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
离去。 在郑国,北风呼啸,大雪漫漫,天寒地冻之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被困在了山上
的茅庐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们饥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几日。
就这样,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艰难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们传播
“仁”的君子之道,四处游说诸侯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时的足
迹,留下了他们侃侃而谈时的声音。可孔子终究是生不逢时,尽管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
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久,但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完全不容其主张。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风尘苦旅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但他“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对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弃。他归而不隐,广受弟子,仍不屑于教育弟子众人“仁”
的君子之道,力求让每个人都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最后,孔子还
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
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
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
去。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
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
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
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
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
永远向上。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
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
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
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
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
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
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
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
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
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
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
因为—《鲁。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
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
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
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
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
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
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
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
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 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后,我们才会迎
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篇五:观《孔子》有感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
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 孔
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
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
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对鲁
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
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
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
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
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
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
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
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
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
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
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
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
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
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
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
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
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
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
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
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
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
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
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
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
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
是我为之感动。
《孔子观后感1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72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上一篇:四大名著的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千字文竹简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