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西方文学论文2000字

时间:2016-11-17 12:44:3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西方文学论文

意义感、空虚感与亲密关系

施勒格尔在《谈神话学》中不无忧心地讲,如今人们已经没有神话了,人们失去了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意义感,与此相似,宗教的诞生也不只是因为人们对未知现象作出解释,宗教更多的是情感的体验。

神话应该说是人类最初的揭示意义的活动,早期宗教如酒神教的诞生亦与神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既然生活的世界没有意义,那么人总得造出一个意义,否则,人继续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存活就完全没有道理了。总结来说神话与宗教维护了人的意义与价值,使原来的对象不再是工具而与我们有某种情感上的联系。

但是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加深,自然科学的兴起,早期历史中人们所建立的宗教与神话体系受到了冲击,人通过神话的感觉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消失了,而人通过神话与宗教和这个世界建立起的联系消失了。对此,浪漫派美学的诺瓦利斯说:“这个世界的意义早已丧失,上帝的精神得以理解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人陷于一种空虚之中,感觉自己没有依持。 空虚感,这也是现代人的一个心理特征。克里斯多福在《亲密关系》中有一段较贴切的论述:我发现自己心中还有更深一层的痛——生而为人的痛。这种痛似乎是有孤独感衍生而来。许多人都有过孤独的感觉,不管身边有多少朋友和深爱的人都一样。就算情绪最稳定的那些人,也会有寂寞、无助、绝望、嫉妒和空虚的时候。在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排在第三层,是一种基本需求,虽然马洛斯的学说被无数次批判,在现代也已经过时,但他对人的社交需求定位仍然是较为精准的。人的社交需求是为了寻找价值感与归属感。教育学博士贞.尼尔森在书《正面教育》中说,人在幼年的时候所做的行为大部分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可见,人类从小就在积极的获取意义感与存在价值来对抗空虚感。

人类在宇宙从虚无到虚无的盲目变化中感到的虚弱无能,罗素如此阐述过,或许这是空虚感的来源之一。空虚感如此强大,我们该怎样面对它呢?这个在文章开头就已经指出了——意义感!解决空虚感的反面是获取意义感,建立自身与世界的联系。意义感的本质是,我们能感觉到自己和未来、和他人、和更大世界有联系,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宏大而有序的整体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对抗空虚感就是建立自身与世界的联系。建立自身与世界的联系又可以粗略的分为两部分,一类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之外的联系。这里我们先说第二种,所谓人际关系之外的联系即是指自己的兴趣、爱好、理念、信念甚至是宗教层面的信仰。有人说,爱上某种东西是令人羡慕的;喜爱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无神论者其实是羡慕宗教信仰者的内心世界的稳恒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太多例子,跳广场舞的大妈对于舞蹈的喜爱、醉心文学的某位青年、喜欢摄影的对于视觉构造的理解、执著优化某一程序段的程序员等

回到第一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类是社会化动物,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中,与他人进行人际链接的需求早就牢牢地刻进基因里。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发生着社交关系。家人、朋友、与我们亲近的人,在这个生活图景中,我们需要和被需要,爱和被爱,我们愿意为彼此付出,因为知道在这个图景中,我们重要而又关键。珍惜自己,就会有意义感

篇二:西方文学论文

弹指间的轻与重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中文一班 杨雨晴

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流畅,很真实,米兰昆德拉对感觉的描述是那么准确,每一个字都变成一根根丝线,细细密密,丝丝入扣。我读过之后,有一点浅薄的看法,虽然不成熟,但是也算是这一个学期以来对西方文学一点浅显的感触。

一、轻

所谓轻,在于人的无力感,面对许多事情,人都是无力的。像漂浮的苇草,之于川流不息的江河。文中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无论纠缠或是情爱,都牵着我们的思绪,把我们引向下个字下一句下一节。但是当我们合上书后,又怎么样呢?太阳照常升起。这也许就是人生之轻,灰飞烟灭,不着痕迹。

书中的还写到另一种轻,即爱情之轻,也可以说爱情之重。在特蕾莎离家出走后,托马斯感觉本应如约而至的痛苦并没有来,反而在最初是一种解脱,一种“轻”。这种轻,正映衬了爱情本应有的重。 二、重·不能承受

有轻必有重。如果说轻是人之于宇宙,那么重就是人之于周遭的世界。“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对身边的每分每秒,人的存在显得那么有必要,那么重要。说到轻重,就要说人在这种轻重之间的纠结。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对于宇宙的轻,还是人间烟火的重?存在主义者认可了人的轻,同时又肯定了人的重,类似于我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米兰·昆德拉也是沿着这种思路写下去的。读它的时候不断在轻与重抽离徘徊,那种轻的无力与重的迷茫不断冲击着心灵与思维,或许,这就是人所不能承受的吧。 三、媚俗

“媚俗”是米兰的书中经常出现的字眼,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因此,媚俗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无法绕开的,这种无法规避的无力感,又一次让人感到了生命之轻。媚俗,或许是米兰对生命无力的叹息,是开在人生之轻上一朵无奈的花。

四、我读米兰

米兰是典型的存在主义者,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米兰以俯瞰一切的视角,展现了生活的宏大视角,又有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读他的时候,好像被放入一架巨大的机器,不由得被齿轮带着旋转,在轮回与前进中不断思考。虽然他在叙述故事,却又像布道似的,让人不断抽离出情节去思考。

米兰对生活观察之敏锐,已经超脱了对某一个动作某一个语言的描写,而是对人类普遍心理的准确把握。这些思想没有国界之分,没有民族差异,是每个人都要解决的思考。

所以我想,文学无关国界,所谓的文化屏障,是否就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置

的心墙?记得开学之初,老师和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外国文学与文化隔膜的关系,现在我想,试着用中国的眼光来解读外国文学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为什么偏要用同样的眼光看世界呢?

五、关于道德感

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联想到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兄弟》,以及历史上的《金瓶梅》、《红楼梦》,等等??,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真是难以想象,昆德拉需要具备怎样的机智,站在怎样一个俯瞰全局的高度,才能摆出这样一座巨大的迷宫,把那些“隐喻”“陷阱”“暗道”“机关”天衣无缝地构建在一起。让人每走一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无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一个魔鬼。”与其说,这是萨宾娜对托马斯的欣赏,勿宁说,这是昆德拉坚定而又明确的自我表白。能写出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说明昆德拉本身就是一个异类。和他的同胞卡夫卡一样的异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卡夫卡的《城堡》一样让人费解。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篇三:大学生调查报告2000字、3000字,中西方文化节日比较

内蒙古财经学院职业学院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作 者 张昀熙

系 别 投管系

专 业 工程造价

年 级

学 号 103603306

指导教师 王琼

教师职称 助教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据权威资料表明,上海城里约有70%年龄在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情侣中88.3%的人会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而还有10.8%会选择在家看电视,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相聚。综上所述,年轻人向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上海的圣诞节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文化占有率为70%。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东校区大一、大二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过中西方节日的状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问卷设计

问卷的具体设计方面,我们根据所设计的题目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操作化,每一个题目量化之后分为五个维度,列出了16个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每题都采用1-5计分方式进行打分,根据总分的不同判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分越低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高。本次调查设计了性别、年级两个变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

三、调查目的

(一)证实课题假设

调查从“了解度”、“参与度”、“认同度及主管观点”以及“大众传媒及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影响力”四个角度出发,完成了测量,并通过SPSS数据图表和访谈文本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不同变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较为准确的勾画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并对每一个题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调查假设的结果

(二)围绕课题深入分析

经调查研究表明,西方节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传和新鲜感的刺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性别有关,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较好,其中对节日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大学生节日形式和节日目的的选择。

四.调查结果

(一)样本总体分析

据结果统计,调查对象62%为女性,32%则为男性。令有6%的问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进行了作废处理。

(二)中西方节日受欢迎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喜欢的西方节日,30.95%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另外还有7.14%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情人节。剩余样本中,有85.71%的喜欢春节。而中秋节的受欢迎程度紧随其次。

(三)调查样本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

1.西方节日

47.62%的人觉得之所以过西方节日是因为其有趣,庆祝形式多样,新颖时尚,能更好的彰显个性。并且很有氛围,是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好机会。16.67%的人觉得过那些西方节日很有代表性意义,例如:父、母亲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另有4.76%认为西方节日非常乏味,无非是人们为了自己的那些娱乐购物等活动找些借口,亦或纯属商业炒作。而剩余30.95%对其态度比较冷淡,觉得和自己无关,终其背景不是发生在中国,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过了也没意义。

2.中国传统节日

90%的人表示绝对会过节庆祝。大部分人认为是这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观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间联络感情的一个机会。个别几个表示,大家都这么过,就跟着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过节。另外7%显示为无所谓。

3.对现状的理解

45%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增加娱乐、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摇。虽然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导地位。25%认为,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商业文化,冲击很小。还有一部分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节日已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收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岌岌可危。

4.庆祝节日对自身的影响

西方:增加了向亲朋好友表情达意的机会;增加了娱乐开销;减少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极少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对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统治阶级的策闭目塞听却直接导致了我国逐渐落后。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作为中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水岭,自之后,外来风土文化纷至沓来,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对此现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西方节日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传统的端午、中秋节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四)调查报告分析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认为大学生对中西节日文化的态度有如下四点:首先,多数大学生都喜欢过西方花样繁多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现更多的则是一种内在的感情,与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趣味性,并可借此于亲朋好友大肆庆祝,而商家借机名目繁多的宣传活动也有部分关系,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更多的是建立在体会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对自身感情与历史与国家本质的融合;第三,对中西文化相对立的现状,多数人认为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现象,只是严肃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让年轻人充分宣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并不会真正影响其主导地位,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力的冲击下以岌岌可危;最后,人们认为无论过中西方节日都是为了更好的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还有各种假期,但同时却增加了娱乐开销。

我想,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势在必行,但在中外交流活动频繁的当下,外来文化疯狂涌入是无法阻挡的现实,而其未必绝对是坏事,哲学上讲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可否更好的使中外文化相结合,更具有中国特色!

六.结论

大学生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此,我们选择了从中西方节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今天的年轻人是否淡忘了传统,是否逐渐被西方同化,我们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什么依据和建议?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和理论家.关于“去其糟粕,学习精华,进一步完善国家力量,与世界接轨,增强文化的软实力”的论述.

[2]http://m.baidu.com/ssid=0/from=1086k/bd_page_type=1/uid=wiaui_1323276637_6820/


西方文学论文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71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