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学美术论文2000字

时间:2016-11-17 11:17: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美术论文 大学美术毕业论文

学号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美 术 学

年 级 2007

姓 名 黄莉

论文(设计)题目 美学发展要从理论走向生活化

指导教师张江波 职称 讲师

成 绩 中等

2008 年 5月 29 日

目 录

摘 要??????????????????????????3 关键词 ??????????????????????????3

一、美学理论的发展??????????????????3

(一)外国美学理论大发展?????????????????????3

(二)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4

二、美学走向生活的迫切性??????????????????5

(一)美学研究脱离生活????????????????????????5

(二)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5

三、美学既要形而上又要形而下????????????????6 参考文献???????????????????????????6

美学发展要从理论走向生活化

学生姓名:黄莉 学号:20075171057

美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

指导老师:张江波 职称:讲师

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学还只不过是哲学家们闭门造就的纯粹理论,对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这使得美学成为了形式化的文字游戏,不能联系实际,理论也只能是理论了。而要使美学打破这种现状,只有开放理论的大门,走向大众生活。

关键词:美学;理论;生活化

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倾向于从哲学角度来建构美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于大众审美实践的关注,使美学这门人文学科远离了大众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的质量,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因而人文主义思潮空前高涨。人们在生活的美好之中时刻感受到美的现实存在,又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缺陷时提出新的美好理想,不断为争取美好的理想而奋斗。这就促使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得不迫切的进入生活领域,反璞归真发挥它的真正价值作用。

一、 美学理论的发展

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又是十分年轻的。

(一)外国美学理论的发展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美学》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鲍姆加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应该相应的有三门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的学科是伦理学,研究“情”的学科即感性学或美学。从此“美学”这一名称才逐渐获得学术界的公认,美学也就成了一门有别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的独立学科。以后,经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努力,美学研究又逐步走向深入,使这门学科获得了更加严密的理论形态。如果从形成独立的学科算起,美学的历史不过二百年。

康德和黑格尔都在鲍姆加通感性学的基础上,以感性作为思考的中心,致力

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问题。他们都立足于各自的哲学立场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康德在鲍姆加通提供的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想象力这个中介环节,提出了“审美判断力”问题,建构了其先验哲学的美学体系。他从“审美判断力”出发,重点分析了审美心理机制问题,抓住想象力与其他心理机能的相互组合,阐发了美感与崇高感、趣味与天才等问题。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统一是他构建自己心理美学理论的核心。黑格尔则把艺术纳入绝对理念发展的历史,将艺术视为理念外化为主体心灵的感性表现,即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经历了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的原则,以艺术美的理念为中心建构了一个庞大而又严谨的理论体系。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体系后来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即审美心理学研究范式和艺术哲学研究范式。再加上古希腊的美学传统对美的本质的构建,即美本质研究范式,这三种美学研究范式就成为后来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典范。

西方现代美学打破了以黑格尔美学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演变的新局面。西方现代美学立足于人本即精神主体来回答美学问题,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张扬个体的感性、本能、欲望、直觉,并将它们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审美经验问题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艺术不过是审美经验外化的产物——审美心理经验是艺术的内在根源,艺术则是审美的外在表现,审美和艺术密不可分。因而我们可以说西方现代美学是以“审美一艺术”为中心课题的。西方现代美学家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美学,而不像古典美学那样来建构一个宏大的体系。这种消解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式张扬了美学的精神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内涵,例如存在主义对个人审美之谜的揭示,现象学对审美意向性的阐释等都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但是由于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直接源自于西方现代哲学,而对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因而只是具有学理的价值,而对于大众的美好生活没有能够提供多少助益。

(二) 中国美学理论的发展

在中国,随着近代政治改革要求而兴起了近代美学新思潮,明显的接受了西方近代美学的影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以及鲁迅,代表了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的开端。此后,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蔡仪为

代表的客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出现了四大学派争鸣的繁荣局面。80年代的“美学热”不仅代表了美学研究的复兴,而且促进了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分化,出现了生活美学、生产美学、商品美学、科学美学、文艺美学、景观美学、比较美学等分支,代表了美学研究的又一高潮。90年代的美学转形和审美文化研究等新热点的形成,表明中国美学进入了自由争鸣的新的发展时期。

二、 美学走向生活的迫切性

(一)美学研究脱离生活

中西方美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建构和艺术审美的研究上,美学家们总是从哲学的高度为美学寻求安身立命之所,极力从理论上论证人类审美活动的普遍价值,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性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对大众审美实践的熟视无睹。这样一来,美学对于大众来说就是一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水中之花了。但从社会发展看,物质生活的丰富已经不能填补人们精神生活的空白了,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对美的需求。因而,美学走向生活是势在必行。

(二)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该书的实质是“证明艺术作品决不能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在书中作者坚持批判黑格尔派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观,直接继承、发展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观,并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点:(一)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二)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充分肯定现实高于艺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认为艺术是现实的“抄本”,现实的“代替品”,艺术仅仅作为现实的代替品才获得存在的价值,即提出“代替说”;(三)认为文艺是“生活的教科书”,并有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四)论及崇高和悲剧。认为“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指出悲剧是人的难关或死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并认为生活与艺术中的悲剧事件由一定的客观条件决定,是社会现象的产物。并反对轻视喜剧,充分肯定喜剧对现实讽刺与鞭挞的社会作用;(五)认为艺术的内容只是

篇二:美术鉴赏论文1500至2000字

姓名:专业: 班级: 学号:

世上最年轻的的画家——毕加索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可谓毕加索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毕加索的另一幅作品《格尔尼卡》,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他的作品《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

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篇三:美术论文 大学美术毕业论文

学号: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系(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美 术 学 年 级 2007 姓 名李 姗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中国画笔墨 指导教师李 小 滨 职称 讲 师

成 绩

2009年 5月29日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2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2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3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3

(一)气质内美 ???????????????????3

(二)笔墨意境 ???????????????????4

三、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6 参考文献???????????????????????7

浅谈中国画笔墨

姓名:李姗学号:20075171039

美术学院 美术学

指导教师:李小滨 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就我们今天的认识而言,“笔墨”既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笔墨内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壮大。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气质;内美;发展

一、 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以笔墨语言为中心,又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

的用笔沉厚凝重,刚健劲遒,自然天成,极呈光鲜之气,并在千变万化的笔墨运转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体心境浑然一体的境界。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笔墨并不全是技法,实是包含了情景、个性、学养、思想的集合体,是人格化的表现。因此,笔墨就需强调力,气韵就需有气接,这“力 ”,这“气”,又全在于画家本人,在于画家自身的整体素质。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是画学精神的体现者。笔墨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至明清已经形成了有着严格自律性的范式。今天,笔墨仍然是作用于当代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最为宝贵的传统资源。

文人画发展至清末,其独特的笔墨语言体系,已经完成了由“再现”到“表现”的转换过程。在文人画的创作实践中,题材和内容仅只起到媒介作用,而蕴涵于笔墨之中的丰富的人文信息,已在绘画的意境营造、意旨表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笔墨的丰富变化传递出的多样的审美感动,已使文人画的笔墨语言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使得文人画的笔墨形态更加贴进绘画艺术的语言本体意义。

因此,我们说,“笔墨”不仅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种能够敏锐记录创作者情感意绪,准确传达其审美判断的精神载体,这与西方绘画由“表现”至“抽象”的现代历程有颇多相似之处。不同于西方抽象绘画的是,文人画的发展始终不曾偏离“中庸”、“中和”的传统文化轴线,因此,在强化笔墨语言本体功能的同时,文人画未曾完全抛开具体的物象,而是将笔墨的表现功能,始终依附于具体的物象之上,只是对笔墨语言精神功能的开发,远大于对具体物象的物性描摹。石涛的“不似之似”、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当是对文人画笔墨形态的精确定义。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

(一)气质内美

中国画秉承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不仅是画家心灵情愫的宣泄与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显现,也是笔墨气质的体现。它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手段、独特技法去审视,去描绘、表现,与此同时充分真切展示宣泄作者的心灵世界。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传达的心灵声音最真切,能熨贴和抚慰人们的心灵,能使人们获得可

贵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世界”,从而使人们从中得到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满足。而笔墨气质也具有特殊性,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正如绘画大师潘天寿所说:“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

虽然中国画的笔墨气息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怀为终极目标境界,但也会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流变,在流变之中,也有不变的东西存在,中国人的为人品性与艺术准则相一致,都讲求中庸之道的“文质彬彬”,对笔墨的要求也是如此:笔墨如太柔弱,就会显出功夫不够,笔墨表现不到位;如太粗野,笔墨表现过头,越位了,则又习气太重,两者都有偏颇。明代沈周临倪瓒的山水被评为笔力太过,董其昌和黄宾虹都对其持批评态度;潘天寿早年过分迷恋写意,用笔太快,吴昌硕告诫道:“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坠深谷。”这当中,便蕴含着笔墨品评的微妙处。

气象高华壮健,韵味的融液腴美,笔墨的变化多方三者,是古代大名家所共有的微妙出,也是高级笔墨品评的共同标准。在这三条标准中,“韵味的融液腴美”和“气象高华壮健”关乎笔墨气息。对于笔墨气息的品析,“韵味的融液腴美”所指为气息融于内之浑融,“气象高华壮健”所指是气息发乎外大气。

“韵味的融液腴美”所反映的,乃是笔墨内在的一种一以贯之、相对不变的气质美,它是一种浓缩的精华美。内行评论中国画,常以画中气息之醇厚或疏薄为褒贬,“韵味的融液腴美”正是笔墨气息醇厚的一种内在状态。这种笔墨气息醇厚的内在状态,不是仅从外在形态上就能辨别出来的。正如前人论诗有云:“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气,不可多也。气愈清则愈厚。”所谓气清则厚,也就是说,画家在下笔之时,要对各种理念进行陶熔,使之既单纯而又丰富地推动笔墨气息的运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韵味的融液腴美”的境界。

画家描绘的对象不同,风格迥异,然其一种气象的高华壮健,笔墨的变化多方,韵味的融液腴美,三者相同同,毫无异样。笔墨在独特的宣纸上所造成的美感是别的绘画媒介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特殊气质内美。

(二)笔墨意境

笔墨意境是中国画意境的基础,笔墨在没有完全组合、构成物象之前,其自身已经具有味素。也就是笔墨自身显现出来的抽象意境。从中国画的用笔分析:


大学美术论文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69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