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2000字

时间:2016-11-11 10:43: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

—13级英语3班 201340904093 孙嫣然

《爱弥儿》的作者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爱弥儿》是卢梭自认为“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

《爱弥儿》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第三卷感触比较深,主要讲了三点,1,“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2.“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3.“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也有局限性,它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分期教育及把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读完本书,我对教育对教师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做一个真实的教师,在追求教育至善至美的同时,也努力做到至真,遵循自然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奉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希望有一天怀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讲台,我会努力做一名幸福、优秀的教师!

篇二:(《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尔》读书笔记

背景:《爱弥尔》——卢梭(1712——1778)

写于1757年

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专权、等级制度、阶级压迫到处充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爱弥尔》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

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

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

局限性: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分期教育及把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摘录及心得笔记:

“我们的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大人来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原序,P2)

心得:我们自认为是地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子,其实我们都错了,对儿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

“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第一卷,P6)

心得:点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一个人学会使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本领,从一个废人逐渐变为一个有用的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要不然,摒弃教育,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无意义,直至死去,没有丝毫曾经生存的痕迹。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P7)

心得:卢梭提出的观点,总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指出每一个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

“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P11)

心得:对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要求。体现了要提升自身素质,自律、自省,要有恒心。这种要求拿到今天来也同样适用。

“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与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P13)

心得:教育使人拥有素养,有了心理变化、内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悄然进行的。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

心得:妙极了!正适于那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使人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个人无聊地活着,即使活了一千岁,一万岁,想必那人也不会觉得有意义想要再活几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经注定每个人平均拥有大概几年的寿命,为什么有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地去了,都感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好似他没有来过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凡是用襁褓包裹着孩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由于害怕自由活动会使身体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他长成畸形。为了防止孩子们成为残废,人们就甘愿使他们的关节僵硬。”(p16)

心得:人们这些过度的行为一开始是想要保护婴儿,但事实证明人们这么做非但没有对婴儿成长有任何促进作用,反而还导致孩子长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卢梭指出:应顺其自然,任孩子自由发展,除去一切束缚,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

“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养成我们给他确定的类型。”(p24)

心得:所以说新生儿、幼儿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关键的,而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重点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实,人的性格、气质的培养形成都在儿童期,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儿童的教育上,使幼儿形成了健全人格,长大后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我们期望的人。

“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p26)

心得:一语中地,仔细想想,请那些能干的教师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说教吗?一个没有爱的孩子即使学了很多出众的才华那又能怎样呢?他么能快乐吗?我倒觉得还不如一个虽然什么知识都没有但心中有爱的人强得多。热心与才能,两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必是向着“热心”那端倾斜。

“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我们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p27)

“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必须受了一层又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为止。把孩子教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养,又怎样能培养得好呢?”(p28)

心得:这大概就是卢梭的教育观、教师观了吧。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这个职业看作也个很神圣的职业。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p31)

心得:这种观点我很赞同。不要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而要让他们主动地区寻找知识。被动地接受总有一天会疲累,而主动地寻找将永远是一个新奇快乐的过程,将孩子的“要我学”的意识转换为“我要学”的意识,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学到的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

“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p59)

心得:卢梭对待儿童的活动、破坏能力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卢梭反对认为儿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并举了幼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都同样是拥有很小的气力,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子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问题不在儿童自身上,而是出在大人们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大人们应该给儿童以足够的充分的自由空间,应多让儿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里自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长大后才能做个独立的人。这一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娇惯着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开张口,家长完全变车工内了他们的奴隶,其实大人们应该完全放开手来,让孩子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小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以便让他们以后在走入社会时也能够得心应手、把握时局?

“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心得:这段话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话,作为第一章的总结,我觉得很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也值得认真去思考。

刚出生到发育一段时间的婴儿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吃饭、走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每项工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其次,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p70)

心得:孩子们还不懂得自己所受的伤严不严重,他们无法判断伤痛的程度,但他们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与行为中感受到事物严重性。小孩子受了点小伤,大人就慌忙跑过来问这问那,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原本并没有觉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强烈的反映也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将痛苦升级,其结果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p91)

心得:卢梭反对过早地对儿童继续拧并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理性教育。认为儿童就应该是儿童的样子。顺应自然,不应该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说教。联想到

今天,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都一个个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虽然前几年国家教育部针对“书越读越重”这种现象提出“减负”的口号,但收效甚微,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中国的高考制度犹如一座大山立在那儿,老师、家长将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负担日益沉重。周末去上补习班,去上艺术班,??孩子现在活得比大人还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反思:过早四让儿童学到过多的知识是好还是不好?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没有利?,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小神童”“小天才”,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们个个才能非凡,却舍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愿他们今后不会像早熟的果实那样。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但愿他们不会重蹈仲永的覆辙,成年后毫无用处,碌碌无为。

“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受冷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p107) 心得:小孩子天性是好动的。尤其是男孩子,见到什么就想破坏什么。一般家庭都是孩子破坏了一样东西,马上又给他买新的,导致的结果是小孩子越来越放肆,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没有错。又或者大人采取另一种态度,对小孩子进行惩罚,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但这样难免会让孩子们委屈,他们还不懂得这么多,无法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我担心的是大人们越制止这种行为越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以后这样的破坏行为还会再次上演。卢梭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让孩子么尝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自己难受了下次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但我有一点疑问:若孩子破坏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无多大用处、可有可无的东西呢?这样少了这样东西也丝毫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那孩子就尝不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就无法改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了。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p109)

“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p119)

心得:还是提倡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他们只能学会一种语言,有人说他们的确学会了几种语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曾经看见过几个据说是能讲五、六种语言的儿童。我听见他们讲了德语,接着又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辞来讲;他们确实能用五六种词汇,但他们始终讲的是德语。总之,不管你愿意教孩子多少同义语,然而你变换的是辞而不是语言,所以他们还是只能学会其中的一种语言。”

心得:我并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卢梭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学会那么多种语言,人只能学会一种。但现在也确实有人会好几种语言,并且也说得很好。卢梭,你指的是语言的思维就一种吗?可是我就见过有人用好几种不同的语言来思维的。那这样你又怎么解释呢? 还是很想当年见到卢梭,听听他的观点。

“??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惟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如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p215)

心得: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知。一个人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去待人接物,要有一个谦逊的心能向周围的人们学习,这样就算是一个傻子,也会博得别人的称赞与尊敬。 “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并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和和谐的观点。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到欺骗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满谬误。”(p222)

心得:并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很多的东西,但一定要保证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大概、清晰、正确的脉络。这样便于孩子以后的学习,预防孩子以后错误思想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中,人所适应的最大工具就是人。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利用这个工具的人,”“难道说,懂得人们的愚昧,就是要把人们的愚昧当作自己的立志吗?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就需要辨别哪些人是不明智的。”(p248)

“当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难免不错误地认为孩子也同样喜欢做那种事情,所以在你津津有味四工作时,必须注意看孩子是不是感到厌烦而不敢向你表示出来。孩子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你则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身上。不断地细心观察他,但有不让他发现你在暗中观察他。”(p252)

心得:教师应该有颗敏感的心,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同时也要避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学生。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学生也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神态,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个人在那里吃本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与是在盗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所以,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p262)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p280)

心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给人金子,不如教其点金之术。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明白他为什么相信他所知道的种种事物,我就觉得满意了。??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p283)

心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一再推崇的自然教育的方法是开明的,一改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儿童身心发展上来,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教育。充分开发了儿童自身的潜质,减轻了儿童学习的压力。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独的心 “??首先,我们不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其次,当你遇到一些并不是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你不可随便欺骗提问题的人,你宁可不许他问,而不可向他说一番谎话。”(p295)

“文雅的人同孩子讲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p297)

“按年龄进行培养的孩子是孤独的??”(p299)

心得:这些语言主要是针对大人如何向孩子解释“性”知识而谈的。现在的人们面对孩子都谈“性”色变,仿佛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说了对孩子无益,因此大都避而不谈。岂知,正是大人这样躲闪的态度加深了孩子的好奇心,你不告诉孩子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就会暗地里去寻找。至于途径、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敢保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结果远比大人直接告诉他的危害来得大得多。现在许多学校也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性知识课。可以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封建思想仍为浓重的中国,仍不像西方那样对待“性”有着开明的态度,现今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涉及性犯罪的比例很大,这一现象令我们担忧。试想,若是我们对待性都持自然开朗的态度,孩子们也能够

篇三:《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书笔记1

《爱弥儿》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 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人看做人,把孩子看做孩子。”这是卢梭关于孩子发展的观点。“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现在的父母压在他们孩子肩上的担子是不是太重了?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奥数班,等等,孩子的时间总是被安排的满满,失去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这样子真的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吗?如果以后我的孩子,我该如何对待呢?也许我也被淹没在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潮水中吧。作为一名准教师的我,以后又该如何教育我的学生,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发展得更好?答案不唯一,但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去好好思考。

“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是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伶,我们心里是怎样的想法呢?”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权利,作为家人,不应该剥夺了孩子这样的权利。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走下去,殊不知,孩子也许并不喜欢这样的人生安排。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有他们自己的喜好。


爱弥儿读书笔记2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42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