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dv编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5000字

时间:2016-11-10 12:55: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DV编辑在生活中的应用

DV视频编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影电视媒体早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从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世界。过去,影视节日的制作只是专业人员的工作,似乎还拢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器逐步布娃娃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很重大的作用。但是直到不久之前,影视制作使用的一直是价格极端昂贵的专业硬件及软件,非专业的人员很难有机会见到这些设备,更不用说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了。随着PC性能的显著提升以及价格上的不断降低,影视制作从以前专业等级的硬设备给了向PC平台上,价格也日益大众化。同时影视制作的应用也从专业的电影电视领域扩大到计算机游戏。多媒体、网络、家产娱乐等更为广阔领域。许多在这些专业领域的人业人员与在量的影视爱好者们现在都可以利用手中的计算机来制作自己的影视节目。

许多人接触到影视节目制作,是从3D计算机动画开始的,直到目前,了解乃到掌握3D计算机动画制作的人员很多,介绍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少,而对于影视后期制作,多数人并不太了解,相关的书籍也较少,而且一般也只关心某一软件的操作使用,而对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却不甚重视。 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影视节目本身的多样化,从耗资巨大的电影制作到个人制作的家庭录像带,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虽然这些节目的使用意图,编列的制作预算,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制作过程却有相当的共同之处,一般说来:家庭常用的DV视频编辑的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Adobe Premiere Pro

用于专业数字视频编辑的重要工具 因为提供前所未有的硬件支持,所以 Adobe Premiere Pro 软件是当今市场上适用性最强的 DV 编辑工具。配合 Real-time Preview 使用,您能够更有效率的工作。 并且,利用更精致的全新

的 Adobe Title Designer、Adobe MPEG Encoder、DVD 制作工具、功能强大的音频工具等软件,可以创建令人惊叹的视频产品。 无论您在膝上型电脑上编辑数字视频,还是在专业的、硬件实时系统上处理类似电影连续镜头的多层内容,Adobe Premiere 都是桌面视频编辑的最佳选择。

二、Pinnacle(品尼高)Studio 9

Pinnacle(品尼高)Studio 9是Pinnacle(品尼高)公司2004年推出的拳头产品。Pinnacle公司在视频制作及视频产品开发方面都很有经验,其最新的视频采集设备MovieBox DV就赠送了最新的Studio 9版。Studio软件可以通过网络更新版本,最新的版本9.3。

三、会声会影(Video Studio 8)

Video Studio 8是Ulead(友立)公司2004年7月份发布的视频非线性编辑软件。比起前续版本,VideoStudio 8新增了一些新功能,如支持画面特写镜头、精准配乐大师、16:9超大银幕等。

有了视频编辑软件,要怎么做呢,以下就是视频编辑的方法。

在对DV素材进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DV影片的结构,就是根据拍摄意图和整体构思决定画面的取舍和组织方式。

为什么构思对于一个DV影片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呢?其实,前期拍摄中一些有意识拍摄的镜头其实已经是DV影片整体构思的一部分了。后期制作的构思是整体构思的衔接,就像写一篇文章一样,文章由一些段落组成,一个自然段表现一个内容,但又不单单是独立的内容,它又要和其他段落合理的衔接才能够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每个段落的词句也需要不同的关连词连接。DV影片也是这样,一个个影像片断,需要恰当的方式组织起来。

DV影片的结构方式一样,分为单线结构,复线结构和板块结构。

单线结构,特征比较明显,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但是已经在大量的使用了,单线结构,有明显的事件贯穿始终,有头有尾,内容按照时间的过程步步推进,直至结束。单线结构,比较适合事件性较强的题材。影响剪接的因素

匹配的原则,包括位置的匹配,视线的匹配和运动的匹配

所谓匹配原则,就是两幅画面在连接时要具有一种和谐、对应的关系,观众的视觉和心里因为画面的不同连接方式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视线匹配

位置的匹配是指两幅画面中的主体在剪接在一起的时候要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要符合一定的构图规则,比如晓欣在以前说过黄金分割点和九宫格构图,如果主体分别在几个视线关注的点上,那么就最能吸引观众的视线。

视线的匹配就是画面中的人物的视线方向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一个孩子在画面的左边,他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画面的右边,接下来的画面就应该是在画面的右边有一个孩子关注的物体或者小动物,如果这些物体出现在画面的左边,那就不匹配了。

运动方式的影响,画面剪接的“动接动”和“静接静”

“动”与“静”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视觉的流畅及和谐。如果画面中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用动作画面接动作画面,以表现完整的动作过程,称为"动接动"。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叫静接静。

除了上面的两种画面组接外,经常用到的还有“动”接“静”和“静”接“动”。在进行画面组接时,一定要充分利用主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由动到静,由静到动的自然转换。

景别的影响

看过DV原始素材的朋友都知道,原始的画面没有经过剪辑,所以显得很零乱,跳跃感很强。原因在于这些未经剪辑的画面的景别变化是没有任何章法的,大多数DV拍摄者都是兴致所至看到什么就拍摄什么,往往都不会考虑各个画面景别之间的转换的。那么您想让您的影片在拿给别人看的时候也这样杂乱无章吗?不想的话就好好看看下面关于景别转换的内容吧!

视频非线性编辑软件的视频轨道界面

DV影片组接中对景别的变换没有死板的规定,但是,想要画面平稳流畅,还是有一定的景别组接规律的。比如,要避免用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同景别的画面组接跳动感很强。同时景别变化也不应该过大。

常用的转场方法和技巧

淡入、淡出:淡入,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画面亮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就像舞台的"开幕"。淡出正好相反,是“落幕”。

划像:可分为划出与划入。前一画面从某一方向退出荧屏称为划出,下一个画面从某一方向进入荧屏称为划入。划像一般用于两个内容意义差别较大的段落转换时。

翻页:是指第一个画面像翻书一样翻过去,第二个画面随之显露出来。相信大家都频繁使用过,屡试不爽啊!

静帧(定格):前一画面的最后一帧作静止处理,使人产生视觉的停顿,接着出现下一个画面,这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叠化:指上下两个画面有几秒钟时间的重合,前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去,后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的过程。多用于时间、空间的转换,表示时间的消逝和空间的变化,给人流畅的视觉感受。

除以上常见的方法,技巧转场还有空镜头转场、焦点虚实变化等其它一些方式。

无技巧转场在电影剪辑中使用最多。无技巧转换强调的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实现视觉的连续性,基本上都是画面的硬切,没有特技,但观众往往不会注意到硬切带来的跳跃感。这就是无技巧转场的高明之处。

课程总结:在此次的选修课中,通过学习各种视频及图片编辑软件,初步掌握了视频的编辑方法。

第一:初步掌握视频编辑的方法;

第二:可以自己处理了,添加自己的署名感觉太给力了,看到的视频有自己的名字,太有成就感了

第三:了解更多的方式学习,怎样寻找自己的目标

篇二:DV视频编辑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DV视频编辑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1995年7月,索尼发布第一台DV摄像机DCR-VX1000发布,DCR-VX1000一经推出,即被世界各地电视新闻记者、制片人广泛采用,这款产品使用Mini-DV格式的磁带,采用3CCD传感器(3片1/3英寸、41万像素CCD),10倍光学变焦,光学防抖系统,发布时的售价高达4000美元。DCR-VX1000是影像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民用数码摄像机开始步入数字时代。

科技发展影响大众传播,进而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正因为此,传播研究历来十分关注新科技对人类传播的影响。解答新科技,包括DV技术将对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课题已经成为21世纪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拟就DV传播的特质及其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DV现象探析

在20世纪80年代,DV传播实际上已经在中国出现,只不过那时科技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经济的发达程度也还不能使大众在解决温饱之后顾及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和精神享受,DV只是少数富人手中的玩物、专业人士的高档设备。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DV迅速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

DV从它诞生的那刻起似乎就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似乎是人所周知的,但又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大多数人往往只知道DV是Digital Video的缩写,指的是数码摄像机。如今我们所讨论的DV,更多意义上是指一个在内涵上呈现出思想的异质性和艺术的前卫性的意识精神领域的名词。在这一层面上,“DV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对生活原生态接近真实的记录,DV让人们找回对生活久违了的天真和热情,让人们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习以为常的一切;DV是一种权力,是将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权力从少数垄断者手中归还给大众的一把利器??”

当下的DV作品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的记录片的形式上,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所谓“私DV创作”开始涉及到一些非常个人化的题材,出现了明显的边缘化、民间化倾向。出现这种边缘化、民间化倾向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艾尔德在归纳生命研究范式中提出的四个最核心原理的第一个就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lives in time and place),他在这个原理中指出:人在哪一年出生和人属于哪一个同龄群体基本上将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在经受巨大变迁的社会中,对于出生在不同时代的人来说,呈现在他们面前的社会景观是不一样的,因而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机会和个体所受到的社会限制也是不一样的。当社会变化对一代又一代的同龄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时,生命轨迹的历史效应就会以“同龄群体效应”

(cohort effect)表现出来。最早一批成名的DV制作人如拍摄《流浪北京》的吴文光,拍《八廊南街16号》的段锦川等人都是属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群人,他们现在的年龄大多已是在30岁以上。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的使得社会对这代处于巨大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人产生了相对于其之前之后的两代人之间截然不同的“同龄群体效应”。在他们之前,是轰轰烈烈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前辈。在他们之后,是干净彻底以全新的知识和意识武装起来的新新人类。他们有的,只是“文革”后期一些推来搡去的政治斗争尾声的散碎残片,以及有关物质困窘时代特有的贫困回忆。这种异质性的“同龄群体效应”使得这样年龄的人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就像进化到一半的蛹,落得个虫也不是,蝶也不是的尴尬局面。这种无所皈依的尴尬心态,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则更多的是灰色、彷徨、颓唐乃至自我放逐。从1996年以来的DV代表作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沉重的气息。对生命的沉重感和现实的无助感的追逐可能会是他们永恒的话题,他们试图从平庸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不平常的东西来,于是,他们将触角,伸向了更偏更奇的另类人群当中,试图以他们拍摄对象的奇特,来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因而,才有三陪女、二奶、吸毒者、绝症患者、残疾侏儒、摇滚青年、先锋艺术家、精神病人、同性恋或乱伦问题等“以奇取胜”的DV作品的出现。例如以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唐丹鸿的《夜莺的歌喉》和杨荔娜的《家庭录像带》基本上都是以家庭的创伤或者个人的情感隐私为题材。

DV是自由的化身

DV是一种新的传播自由的化身。它之所以会吸引我们,是因为DV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思想和创作的自由。DV具有配合先进的剪辑器材进行非线性剪辑的优点,并且采用了数码信号的方式,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中,其播放质量达到了专业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质量,并且还统一了视频格式,省却了选购时的麻烦。制作一部DV作品,只需借助一台小小的数码影像机,轻巧的机身在拍摄时又不易觉察,这就使得表达个体心智、揭露腐败黑暗、记录社会低层的民间影像运动,如同奔流的地火呼之而出。不但记录,而且可以把作品传输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与你一同分享DV创作的快乐。也许,这种相对粗糙的影像制作和交流方式不能真正取代电影院的存在,但至少我们可以宣布:个人影像传播时代到来了。没有商业票房的压力,DV业余导演和演员们尽可以从容自由的尝试他们的拍摄实验。就像世界著名的纽约电影节,干脆不设任何奖项,为的就是让从组办人、导演到观众都彻底地放松心情,展示和欣赏电影的魅力,展现真实的个性。凤凰卫视中文台《DV新时代》自开播以来,已经展映了140多部作品。这些每部长约11分半的作品,倾泻了两岸三地DV爱好者对社会变迁的认知与感悟、对身

边人物的审视与理解、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引起了社会的震撼。

作为一种个人化传播,DV传播在突破原有传播技术瓶颈的同时,也超越了传统媒介体制。在传统媒介体制内,传播者个人的思想很自然地要与媒介宗旨相一致,并且影像作品总是因为经济成本的原因不断地被裁减以适应有限的播出时间。这些都限制了个人想要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考的愿望。技术门槛的降低和操作的私人化,DV为突破传统媒介体制的梦想提供了某种实现的可能性。 DV不是作为一种国家和政治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游戏和批判的工具,往往脱离的官方发行渠道、审查程序的约束,“自由”(自由或许是一种逃避)地选择拍摄对象,用简朴的语言构造现实日常生活,用非“革命式”的语言进行着“个人化”的表达。由于现代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特定的某些社会的主导价值凌驾于各种亚文化群体或集团之上的绝对地位正在逐渐动摇,对于越来越多的行为主体来说,他的小群体内共有的意义认同可能成为他最珍重的“价值”。对DV人而言,这种“价值”往往应该定义为“具有满足主体需求的客体的性能”,而不是与具有很强附着于某种主导权力下取得的正当性的传统的价值含义。DV人的“价值”多多少少排除原本的话语背后附着的权力指标与意识形态意义,也没有认同主流社会所承认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绝对价值,而是较多地包含了非主流社会中得到甚至未被得到广泛认可的DV小群体内共有的意义认同。DV作品不仅仅代表着一种“业余影像”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它所关注的题材:日常化的生活图景,已经由“革命”与“历史”的官方大叙事转变成坦率的个人化的语言(显然,比栏目化的电视记录片走得更远更彻底)。

DV传播导致了影像传播方面的革命,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的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变。在大众传媒完全主导信息的生产、经营甚至接受的情况下,广大受众所能做的只是打开开关,等待信息的涌入,或消极地选看哪些不十分讨厌的内容。由于DV使用便利和经济上廉价的优点,打破了传统媒介那种进入媒介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原先的受众也可以拿起DV,像传播者一样,记录和传播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传媒产品(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周期越来越短的背景下,某些“着眼于经济效益的媒介,它们日益重视的是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共同信息”,往往乐衷于采集、传播那些“引人瞩目”的事件的共同信息,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不愿深入挖掘社会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DV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市场的取向,将自己的话语空间放置在中国的“城市”,通过时间与时代的流逝展现一个个普通个体遭遇到的生存的压力、危机和困境,流露出命运的脆弱、无奈和不适应感,进而呈现一种摄制者对于历史与时代的理解。

如在《铁路沿线》中,作者杜海滨深入到铁路涵洞里的乞丐生活中,录下了他们南腔北调

的歌声,而胡庶的《我不要你管》则是和几个三陪女一起生活了数月,拍下的她们令人揪心的堕落。虽然,大多数DV人没有多少DV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了多少DV的拍摄技术,但是他们是一群绝对有思想的人,他们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多的思考和想法,用热情和真诚创作着生活、创造着独有的DV文化。他们不为名利而创作,不为赶潮流、追时尚而拍摄,只为自己的思想开创释放的天地,只为生活找到一片更加纯净的沃土。他们是现实中一群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也是一群最快最敏锐地体察到生活丝毫、点滴变化的人。DV对于DV这个热爱文化的群体是一个真正体验生活的过程。DV人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用DV真实的表达出来,也用DV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他们的感受、他们的语言。我国的DV人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和技术的发展保持对话,并且探讨中国式的语言风格的道路,进而进入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全球化现象的思考。可以说,DV传播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众传播中真相信息匮乏的状况,成为当下传播中异质而闪亮的一道风景。

拥有了DV,也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具备了涉足影像传播业的充分条件。这里还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DV语言语法的掌握,二是对传统影像传播的伦理道德的遵循。我们应该冷静的意识到:当下的很多的DV作品并没有注入摄制者的思想,许多DV人在他们的影像中仅仅传达了一种“呈现”,而不是“表达”,似乎他们还满足于好奇或初拿起摄影机的兴奋状态,如孩子般对周围生活摇摆着可以充当玩具的摄影机,在DV拍摄中不时地表现出他们的急躁或稚嫩,造成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脱离这种初级阶段,DV语言的语法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机器,时间,良好的学习环境,大量的练习以及高明的指点等),通过相对说来比较艰苦的学习来掌握,而并不是一个能够仅仅凭借天才就能完成的过程。现在流传的许多所谓的“私DV创作”在组织故事的时候都明显表现出它们缺乏足够的调度能力,它无法像电影一样可以在繁杂的构架中进行,缺乏故事性。这就较多地暴露了这些创作者在DV语言语法学习上的匮乏和紧迫。再就是关于DV传播的伦理道德问题。创作者必须在DV传播过程中遵循传统的记录原则与伦理,特别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传统的记录片伦理大都是针对公众媒体身份而约定俗成的,对于现在这种利用DV进行贴身拍摄的记录方式来说,可能并不存在这种道德困境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继续坚持这些基本的传统纪录片伦理,否则DV记录的意义就很容易被扭曲,最后成为一种只是为了表现勇气和无所顾忌的行为艺术。用DV去记录生活,我们必须保持对基本记录原则的敬畏。我们应该将记录作为一种自己思考和表达的手段,而不能为了记录而记录。既然是一种表达的手段,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在这个过程中不去伤害别人,特别是那些在拍摄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特别不可忽视的是

影像的私密性问题,如果忽视了影像的这种特性,结果就是损害了那些我们正在努力维护的东西——让平民百姓能够不受伤害的去自由思想。

DV促进了人们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生命的影像思维,因而其作品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很好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媒介就是讯息”,让我们用DV记录社会的变迁,关注DV传播革命导致的社会变革!

篇三:DV制作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DV制作的特点

DV作为影像表达的个人化方式,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更是突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它所承载的精神意义和革新价值都远远超越DV本身1.大学生是DV影像文化的热爱者。他们热情地进行DV创作,以青春的视角观察社会,用数字的影像记录生活。2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为大学生是DV影像文化的热爱者,他们用DV表达他们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体验以及个性的感受与思考,用DV与同学、家人、朋友、老师及他人分享他们的生活感悟。大学生的DV创作从作品题材选择、制作技术应用和创作收获三方面比较有特点,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爱情、对生活与社会的反思等方面,主要可分为几种类型:

(1)以表现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和警醒为主在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中,有一部分同学却找不到自我的定位,变得闲散甚至堕落。在毕业之际才猛然醒悟处境的尴尬,悔恨年华虚度,对自己曾经放浪形骸的经历给予否定,表现出一种反思和警醒,剧情片《昨天今天明天》、《从头再来》就表现出这样一个主题。

(2)以表现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同学与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群,大学生们为发生在身边的同学与教师的故事而感染,启发思考。如纪录片《圆梦》描述了大学新生黄英同学艰辛曲折的求学路,她为了哥哥弃学打工四年,重回高中校园苦读三年后终于考上大学。纪录片《执着》讲述了退休教师吕奎文教授提倡爱心教育,免费培养残疾人作家的故事。公益宣传片《爱因为在心中》则从家庭贫困、就业压力、校园暴力等产生弱势心理问题的元素入手,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弱势群体进行阐述,希望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对

大学生弱势心理的关注和重视,促使大学校园更和谐。

(3)大学生的青春情感如学生所言,“动人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大学我们生活中的亮色,总会引发我们去思考爱情的伟大,总会激发我们去追寻那些隐藏在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如MTV《没有你的每一天》、《忘忧草》和剧情片《樱桃蛋糕》、《双鱼座》等都表现了青涩的爱情这样一个主题。(4)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大学生的DV作品除了关注学习、生活、爱情等象牙塔内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之外,也有一些开始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人物的命运,探讨中国现实的社会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价值观等,表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如艺术片《ManintheCity》希望捕捉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反映现实中容易被人忽视的事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纪录片《生活边缘》通过记录“走鬼”(小商贩)这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深入揭示城管与小贩难容的现象,探讨市容与民生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DV制作的技术不可恭维。

由于他们初用DV,很容易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DV重量轻、操作简便,学生拿起来就拍,但拍摄回来看片时就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非线性编辑给后期制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视音频格式的多样化和技术的易操作化也催生了一些问题。从学生的DV创作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未很好的达到“平、准、稳、匀”的基本要求。最突出的表现是画面的稳定性差,画面有时晃动的厉害。其次是移动镜头或变焦镜头时镜头运动的速度不均匀,时快时慢,断断续续,使得画面节奏不能符合观众正常的视觉规律。再次是起幅落幅时拍摄的画面长度不够,导致后期编辑时剪辑点找不准确。在后期制作中大学生对特技情有独钟,喜欢特技产生的效果,但未考虑到观众的视觉心理。另外声音的采集、处理和运用做得不

够好。音效可以说是影片的灵魂,一个好的节目,没有了声音的配合,再好的剪辑与制作,效果也出不来。可能是由于设备等客观的原因,无法较好的拾取原声,但背景音乐的选取和解说词与画面的衔接也是要注意的问题。

三:除了创作了DV作品之外,学生还获得了多方面的收获。

这表现在:它提高了影视制作专业技能,培养了合作精神,加强了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责任感。(1)煅炼了专业技能参与第一届科讯杯比赛的两位学生赖林东和李耀宁深深地喜欢上DV创作,06年暑假他们自费跟艺术设计系的几个学生去到云南,拍摄制作了纪录片《梦之旅》于2006年10月22日在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青春快线》播出,随后两人到深圳电视台实习。参与第二届科讯杯比赛的学生多数参与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园电视台广师视频》的筹《建与组办,现在是摄录采编播的主力军。参与第三届比赛的学生也已成为校园电视台的新生力量。(2)培养了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非常强,而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合作也是需要过程的。比如《天下“无”贼》的主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争议不断,而且在他们第一次做粗编时发现拍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影响整部作品的视觉效果,后经讨论决定重拍。在争执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互相理解和共同努力。(3)增强了责任感通过创作作品,学生一方面为片中人物的经历所感动,一方面为创作过程中的经历所启发。学生首先用自己的创作教育了自己。比如纪录片《圆梦》的主创人员所说:黄英的事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再比如纪录片《执着》的主创人员所说:将片子的题目定为《执着》,不仅是为吕教授的奋斗精神,也为那些残联文学班的学员。他们执着于对生活的追求不舍不弃,为梦想的实现而坚持不懈。我们为他们而感动,也希望更多的人因我们的作品而为他们感动。

四:在此提出一些有关大学生DV创作的建议。

题材宜更广泛大学生的DV创作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色彩,富于青春活力和探索精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大学生的热门话题,如学习、爱情、就业等也有一部分开始转向普通人物的命运,探讨社会现实问题等。DV是数字影像时代的个性之笔,而这支笔要想写出更有生命力、更有深度的作品,则需从校园中走出来,走向宽广丰厚的现实社会。

五:结语:尽管大学生DV作品摄制手法略显稚嫩,但这些创作却反映出大学生们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也记录了大学校园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大学生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把玩DV,而是想借助DV创作记录生命中的感动,努力表现一些深刻的东西。DV给大学生的生活或艺术插上了翅膀,借助DV影像这一新的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载体,将会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思想更加多彩,更加具有时代特色。


dv编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5000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8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