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4000字左右的经济学文章

时间:2016-11-10 10:24: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可行性报告 (4000字)

南京市浦口区普天早教幼儿园

办学可行性报告

一、 幼教市场分析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人,在这方面都毫不含糊,在中国人眼中,后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未来的希望。随着中国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开放性不断增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教育程度已经成为个人价值社会实现的重要手段。

由于中国奉行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家庭格局基本是三个家庭六个大人共养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就是三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许多家长会将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花在孩子身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中国家庭平均将存款的10%用于教育。继住房之后,教育是中国家庭最大的消费支出。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的“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攀升。

作为基础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更是一个巨大的、永不会衰败的市场。中国的人口现已13亿,平均人口出生率约为7%,人口自然增长率1.3%,这就意味着每小时将要诞生2000名婴儿,每年新生儿数量约2000万左右,其中城市就有600多万新生儿,0-6岁幼儿约有1.5亿;庞大的基数、稳定的增长与更新,奠定了幼儿教育市场坚实的客户基础。我国城市仅0—6岁儿童每年的教育性消费就有数百亿人民币的规模。再加之幼儿教育投资的门坎低和国家作为福利支持减免税收政策,使幼儿教育投资已经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幼儿教育产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活力和意义的朝阳产业。此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城市家庭的儿童消费在经历了保障基本生活消费,追求享乐性消费之后,已进入到强调发展性消费(身体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的新阶段。父母更加关注孩子日后能否事业有成,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特别关注,对幼教新方法、新模式极为渴望,教育消费毫不吝啬。

统计表明,将钱存放银行主要用于子女教育的比例近年来一直排在首位,一半以上家庭能够接受的每年每个孩子2000-3000元教育费,有约10%的家庭能够接受每年1万元以上的教育费用,90%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素质教育,60%的家长表明为孩子上学举债也在所不惜。

二、现有教育效果分析:

与家长的舍得投资相比,现实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智能特点不了解,往往是班不少报,钱不少花,不是没效果,就是不感兴趣,甚至还打消孩子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与望子成龙的心切相比,家长还缺乏对孩子成长关键期的认识,尤其是一些关键智能一旦错过也无法挽回。如语言智能在0-6岁,音乐智能在4-12岁不能开发,错过了黄金学习阶段,即使孩子在这方面再有天赋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这就要从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体制和“常规”模式的上去反思一下:

1、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只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2、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

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过度强调“常规”教育,教师工作重心倾斜。

另外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臵。

4、在教育中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5、过度引进国外理论和经验,忽视与中国幼儿的实际结合。 很多幼儿园引进美国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感觉统合理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和借鉴别国一些先进的理论、经验是很有必要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对某种理论和经验之所以在国外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条件没有完全领会和把握,导致实践的效果与预想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在借鉴国外某种经验或理论时应该看到,无论它有多好,必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性,也必然受到适用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它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发挥得最好,同时它自身也会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我们不能盲目地选择和应用,夸大它的价值,应以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标准来衡量。

6、幼儿评价陷入误区。

传统幼儿教育中往往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评价幼儿,为幼儿设定统一的认知、技能方面的标准,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是相矛盾的。现在大家似乎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努力改革评价方式。很多幼儿园认为评价要以幼儿为出发点,要注重个性化。但是我们在评价的时候是否想过,幼儿需要我们的评价吗?评价是我们成人强加给幼儿的,评价的目的主要还是给幼儿分类。其实,幼儿的本质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条件,幼儿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

7、招生规模过大导致粗放式管理

某些幼儿园招生中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及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 恶性膨胀到十五六个班,或者每班幼儿达五六十人。这势必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园舍比较狭小的幼儿园会由此挤掉某些教育活动和幼儿生活、游戏、户外活动应该占有的空间,束缚了教师全面开展工作,减少了幼儿活动自由度,也限制着幼儿才能的显露与开发,并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那到底什么样的幼儿园才能让幼儿受益终身,让家长赞不绝口,让社会广泛认同呢?我们调查了诸多幼儿园、市场营销专家和相当数量的家长,他们对幼儿园的选择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段。方便的地段是家长考虑的前提。幼儿教育毕竟离高考还远,一些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幼儿园仅是为了孩子有一个从小受教育的背景,再说,孩子四五岁了,不上幼儿园,

就很难找到同龄人玩,既然如此,距家较近,且质量尚可的幼儿园就是家长的首选。事实上,住宅密集的地段,幼儿园招生都还可以。二是教育理念。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家长,尤其是较高学历的父母比较看重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孩子的基础要从幼儿园打起,因此那些具较新教学理念的幼儿园很受这类家长青睐。三是保育质量。学龄前儿童无自理能力,吃喝拉撒睡皆要大人帮助完成。作为独生子女,安全教育更是一点马虎不得,饮食清洁更为家长所考虑。因此,保育质量好坏是影响幼儿园招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幼儿园教育理念先进,但卫生不过关,有一些幼儿园发生一些小事故,都会影响家长对这些幼儿园的态度。四是园区环境。包括操场的大小、环境的布臵、班上玩具及全园公共玩具的多少,也是家长考虑的因素。五是老师素质。幼儿园的老师普遍应在中专以上,相当一部分应要达大专水平。但每个老师的习惯和个性不同,每个幼儿园园长的风格也不一样,有的老师注重孩子体能的训练和培养,有的注重思维训练,有的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这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许多家长认为,老师的耐心有时甚至比业务水平更重要。六是伙食营养。一些幼儿园认为孩子关在幼儿园,孩子吃饭家长也看不见,又不会说,一些细心的家长很在乎孩子在幼儿园的营养。七是办园口碑。一些家长选择幼儿园时,除自己考察外,还会观察邻家已上幼儿园的小孩,看他们是不是很开心,家长对这家幼儿园有什么评价等。事实上,连锁幼儿园招生,靠的就是家长群中形成的口碑和印象。 其中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可直接影响其它几点。

三、本园特色:

本园始终坚持“集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科研兴园、科研兴教”的宗旨指引下,将潜心研究,不断学习,在教育教学及研究的过程中吸取主题教育、方案教学,结合国外蒙特梭利、多元智能等国内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从中吸取精华,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致使幼儿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到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的逐渐提高,也使幼儿园的 “科技和自主性区域活动”的特色逐渐突显,从而体现了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的幼儿科技教育和自主性区域活动已形成我园特色,重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我园不断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我们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园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区孩子发展的特点,整合、优化、开发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突显了自己的办园特色。

四、三年发展计划

(详见规划分析)

篇二:经济学论文写作模版归纳

1. 经济学论文写作规范——创新性

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创新是经济学的生命之源。经济学的研究一般都是问题导向的,即一个研究计划一般都是与发现或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无外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两大类。

(1)理论问题的提出并解决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的提出并解决往往会带来方法论上的创新并导致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因而这样的经济学论文也就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实际问题的发现并解决也是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同时,在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有的理论框架无法适用,就有可能导致理论的创新。

经济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对于发现或提出的问题,研究者应当提出自己的观点(Basic Idea),并寻找一个合适的框架或模型进行论证。进一步地,如果是一个实际问题,则应当根据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上面提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范式,一篇标准的创新性经济学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步骤/方法

1. 第一部分,导言。导言是一篇论文的浓缩,它的写作往往放在最后,是作者陈述自己观点的喉舌,读者可以根据导言来大致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事实上,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言的质量,审稿人则往往通过导言来了解论文的质量和作者的功底。Laffont教授曾经说过:“我每个月要审几百篇论文,对于大部分论文,阅读都不会超过4页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我很难想象一个作者如果连导言都写不好,他能写出什么好论文。”著名的经济学家Tirole告诉我们,他写论文的导言一般都要花费一个多星期时间仔细推敲。 一般来说,论文的导言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问题的提出。作者应该在论文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陈述他所发现或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该问题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如果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那么作者应该进一步阐述他重新提出该问题的原因所在:是前人没有很好地解决,还是作者发现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2)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Basic Idea)。这是一篇论文的核心。经济学论文非常重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否具有原创性。这一部分,作者应当充分而又简明的阐述自己对于解决所提出问题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作者所使用的分析框架或模型。如果作者所使用的基本框架是该领域的一个新框架,则作者应当阐明使用该框架的理由和它的基本假设。无论是思想上的创新还是方法或模型上的创新,作者都应该恰如其分的表述这种创新对于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的意义,以及它的限制性。

(3)参考文献的回顾性评论。任何一篇论文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前人贡献的基础上,作者应当对这一领域的前人所作的贡献作一个回顾性的评论。这不仅是对前人贡献的尊重,同时也是通过比较阐述本论文创新之处的一种方法。这种评论绝对不是将参考文献简单的罗列,而

是一种批判性的回顾。对于作者所提出的问题,前人有没有做过像负案的或相近的研究,他们的成果和主要结论是什么,他们的工作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相比之下作者所作的创新。

(4)论文的结构安排。在导演的最后部分,必须简要地介绍一下论文的结构安排,包括除导言之外的各章节及其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介绍大多可用一两句话简要概括。 2. 第二部分,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论文的第二部分一般是阐述论文所使用的基本框架或基本

模型。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是用来论证作者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而模型的选择和分析的技巧直接决定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证的可信性,以及所得到的基本结论的普遍性。一个好的模型不仅可以使作者清晰而透彻地阐明和论证自己的基本观点,并得到非常优美的结论,而且它本身也往往会成为一个广为借鉴的分析工具。 一般地,在主流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较为成熟的、被普遍接受的模型,它们是前人贡献的结晶。当学者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时,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模型的基本方法,包括基本架设、基本技巧和基本结论。

一旦作者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基本模型,那么应当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对于基本模型进行必要的描述,对它的基本架设进行必要的交代。如果为了揭示的需要不得不施加限制性的假设,则必须交待施加该假设的理由(合理性),他对模型应用的限制性以及对结论的影响。 3. 第三部分,主要结论。主要结论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当作者选定了一个模型解释一个经济学

理论问题或现象时,通过计算和证明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就是作者的论点(基本观点)是否能获得支持并被学术界接受的直接依据。一般地,作者应当将它所得到的重要结论以命题或定理的形式陈述出来,并用适当的结构或顺序加以排列。这不仅是为了读者阅读论文的方便,而且也是对作者归纳能力的一种锻炼。

每一个定理或命题都必须加以证明,这是任何一门科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科学的结论可以信赖的根本。证明的过程就是作者运用演绎或归纳的方法从假设或前提中得到基本结论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证明至少保证了建立在模型假设之上的结论是逻辑上可信的。为了论文结构的简洁美观,当定理或命题的证明较为冗长时,学者们一般将其放在附录中。 4. 第四部分,模型的扩展。在许多经济学论文中,作者一般先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模型进行论证,已得到简洁优美的结论。然后再将基本模型扩展到更为一般的理论框架中。这种扩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基本模型的扩展,如将离散的模型扩展为连续的模型,将静态的模型扩展为动态的模型。第二,基本假设的修正,如将某些限制性较强的基本架设放松,使得基本结论的适用范围更广。

5. 第五部分,时政分析。对于宏观和金融领域的学术论文,大多要求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或支持作者所得到的结论。在实证分析中,数据的选取和计量模型的选择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实证分析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经济学理论,无论从理论上的价值观判断是多么完美,如果无法在现实应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它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

6. 第六部分,结论。任何一篇完整的论文都必须有一个结论。经济学论文的结论通常包括以下

两个部分:

(1)用凝练的语言将论文所得到的基本结论及其意义作一个归纳总结,这种总结应当尽可能简短,以节省篇幅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对于本论文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模型和结论的局限性作简短的说明。提出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后继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是任何一个学科的繁荣所必需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从其他学术论文的开放性问题得到启示的。而指出模型和结论的局限性不仅是学者的一种科学态度,而且有助于其他的研究者对该模型加以改进,从而获得一种更好地分析工具。 7. 第七部分,附录。较为冗长的定理的证明和实证分析的具体过程放在附录中。

8.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研究和写作的依据。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贡

献的基础上,正确的引述参考文献不仅是为了尊重前人的贡献,同时也是为后来者提供研究的参考,因而参考文献实际上起着一种学术研究的承前启后作用。参考文献的引述必须恰当,既要避免遗漏重要的文献,从而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不便,又要避免过多罗列并不直接相关的文献。一般地,参考文献中所列的论文或著作应当是作者在论文中提及过的文献。

注意事项 ? 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是许多经济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最有利于

表达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使其形成一个学术体系的方法,并且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为学术共同体所接受。

?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作者往往缺乏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并且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

术规范了解较少,写出来的论文往往很不规范。由于受到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写出来的论文更是有散文化的倾向,随心所欲。

?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严谨和规范是科学论文的基本要求。所以介绍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并

非多此一举,而是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学论文规范——综述性

综述性论文的写作规范相对灵活,作者可以根据一条主线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串连在一起这条主线可以是一个简化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也可以是一个理论发展或分化的线索。一般地,综述性论文由4大部分组成: 工具/原料

?

?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这是两本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论文期刊。它们主要为读者提供经济学的各个领域的综述性论

文,这些论文一般由在该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学者撰写,因而具有权威性。这些论文可以成为新来的学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路线图”。

步骤/方法

1. 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该理论的起源和简要的发展史,现实的应用和理论发展的前沿。

2. 第二部分,主要成果总结。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命题或定理的形式,沿着主线展开,

一般作者应将命题或定理的出处加以标注,以示对原创者的尊重,如“定理(Maskin 1977):一个社会选择规则是可以纳什实施的,则它必然是单调的”。通常,在综述性论文中,对于定理或命题都不加以证明,只标注出处。

3. 第三部分,理论前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一部分,作者在介绍当前研究前沿的同时,应当着

重指出理论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基本架设、分析框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4.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综述性论文的参考文献尤其重要,因为它是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依

据。因而作者应当尽可能详尽的列出这一领域重要的参考文献。

3. 综述论文写作格式规范

综述,其中综是综合,述,更多的不是叙述,而是评述和述评。只评述还不够,还要就观点、材料和方法进行综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工具/原料 ?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特别强调阳性

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在评述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步骤/方法

1. 一、文献综述的分类

文献综述有两种,一种是“大综述”,就一个领域的文献的总结。另一种是“小综述”。这个综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向其他人介绍前沿,而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就是说明现有的研究状况如何,缺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所以,这种综述并不强求非常全面细致,而应该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

2. 二、 综述的写作过程和方法

1、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

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2、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3. 三、综述选题原则 1. 选择的专题或领域:

2. 注意选题与作者的关系:

3.题目要具体、明确,范围不宜过大.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谈。

4. 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具有实用价值。

4. 四、综述的基本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特征 1. 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

2. 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 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 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 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注意事项

?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

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4. 文献综述论文写作过程

篇三:福利经济学

教育的福利经济学

摘 要: 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教育公平也肯定会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主题。教育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福利产生影响,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同地区和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不同等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福利水平。因此,文章提出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并提出对中国的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教育 福利经济 政策建议

一引言

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巨著《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庇古认为,福利由效用构成,效用就是满足,人性的本质就是追求最大的满足即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是追求最大的福利,福利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对福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在微观上,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就业岗位的改善,工资收入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我追求的实现,从而直接增进个人的福利水平。在宏观上,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会间接地从整体增进的社会福利中获益。在我国,长期存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不同地区和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微观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福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教育影响福利的机制入手,剖析了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二 教育影响福利的机制分析

1.教育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技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等教育活动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教育使得劳动者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第二,从教育的生产与消费功能上看,教育表现为明日的经济;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从教育经济效果来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又是 “扩大”了的生产;从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来看,教育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2.受教育水平与职业选择高度相关。受教育水平与职业选择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一项在哥斯达黎加的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受教育水平没有很强的影响,而受教育水平对所获得的职业具有直接影响。在智利的研究则发现,对中产阶级来说,受教育水平对职业有显著影响,而对非常富裕和非常贫困的家庭来说,代际之间的继承比教育的影响更大。对海地、哥斯达黎加、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对比研究显示:在中等工业化水

平的地区,父亲的职业比自身教育对个人职业获得的影响更大;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父亲职业的影响下降,自身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增加。

3.受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高度相关。 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反映出21世纪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产业和管理人才对社会生产力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可以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在竞争力和经济产值上却难以成为朝阳工业。美国人口普查局和许多机构的研究表明,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这一趋势从20世纪末就变得更加突出。 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不仅会产生短期的收入差异,更重要的是对人一生的收入产生的影响更大。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在对教育程度与收入情况经过统计后预测,在人的一生中(按工作40年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总收入会比一个高中毕业生高出近百万美元。一个没有高中毕业的人,其一生的收入约在100万美元,高中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120万美元,上过大学但没有毕业的人一生的收入约在150万美元,大专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160万美元,大学毕业生一生的收人约在210万美元,硕士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250万美元,博士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340万美元,职业性学位获得者一生的收入约在440万美元。

三 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二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第一,政府教育经费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一个国家的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国际上一般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计量和评价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根据UNESCO的统计,2005年世界政府教育经费占GNP的平均比例是4.9%,其中发达国家5.5%,发展中国家

4.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国2000年和2007年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按最高水平模型,2000年和2007年我国实际水平分别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6%和67%;按最低水平模型,2000年和2007年我国实际水平也只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67%和81%。2000年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33%到44%之间,2007年的差距在19%到33%之间。

2.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正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了贫困地区的莘莘学子们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它直接摧毁了贫困地区学子们的上升渠道。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过高,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让改变“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的目标变得更难。教育的高投入以及如今的就业现状也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子们望而却步,“读书无用论”观点在一些地方有所蔓延,让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辍学踏入社会。随着发达地区孩子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贫困家庭子女与其差距更无形中被拉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不断加强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资源的力度,让贫困家庭子女与城市子女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才会有更多勤奋、努力、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贫困家庭子女接收高等教育。同时,为避免新的不公平,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生源时,有必要严格源头把控,确保生源为那些事农村户口、家在农村并多年在一学校就读的学生等,防止部分投机分子借“自主招生”“专项计划”等改变学生户口性质,获得不正当利益,造成新的不公。

3.部分学生因经济原因与高等教育无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近30年间,我国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是平均分配的,人们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成为缩小阶层差异和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重要工具。1978年以后,教育机会的分配则转向更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教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重要工具“。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不利于穷人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自身的福利状况。从1989年起,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实行收费,但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200元左右。到1996年,学费一下子就涨过了2000元,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2000年又在1999年的基础上普遍提高了15%到20%左右,学费涨过4000元,一个大学生四年下来学费加生活费要40000元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只有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据调查,现在有25.5%的学生表示不愿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大学的费用 。

四对策建议

第一,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实现教育供给的公平

在通过多种筹资方式筹集到教育经费之后,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教育经费实现公平与效率。根据前面的分析,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实现教育供给公平。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在经济非常落后的地区,应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高等教育。

第二、明确各级政府的作用目前在中国,应当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提供教育经费,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实现教育公平。由于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县管教育,即农村教育经费主要由县级政府提供,而县和县之间的财政收入又差距巨大,使得县级政府可以用于教育的经费差别巨大,难以实现公平。越是贫穷的地方就越是需要教育,而越是贫穷的地方,可用于教育的经费就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责任,由更高级别的政府提供教育经费,才能缓解各地教育经费、城乡教育经费差别巨大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供给的公平。同时,因为教育供给中出现的问题中央和省级政府无法一一管理,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因此应当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提供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管理。

第三、法律约束

一些法律对政府财政收支作了规定,政府预算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防止政府随意追加预算支出,不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在国外就有这样的成功例子,日本依靠教育法律不断完善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教育财政的法律有财政法、地方财政法、地方交纳税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市盯村学校职员工资负担法、公立高级中学危险建筑物改建促进临时措施法、公立养护学校整备特别措施法等等。日本通过法律保障了教育财政经费,规定了学校经费的来源。国立学校的经费由中央政府负责,公立学校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日本的教育发展非常先进,这与日本的教育立法约束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教育立法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同年颁布的《教育法》,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这些法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积极改善法律环境,强化法律的约束力。 第四、根据国情发展教育

教育事业利国利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当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发展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盲目地超前发展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高,这一时期应当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阶段,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这一时期应当重点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而在经济发达阶段,社会对教育的层次和教育的质量都有了更高要求,这一时期应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教育发展超过经济发展会使高级人才缺乏用武之地,造成资源的浪费教育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发展。


4000字左右的经济学文章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3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