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4000字左右的马原论文

时间:2016-11-10 10:23: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马原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

学院:姓名: 学号:

目录

1、摘要………………………………………………………1

2、关键词……………………………………………………1

3、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2

4、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2

5、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

6、提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主张………………………3

7、明确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

8、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揭示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提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主张;明确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新发展

二、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

正确认识、科学阐述民族的内涵,是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关于民族的概念都是沿用斯大林的“四要素”说,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但斯大林的定义主要是根据当时苏联各民族的情况,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情况。

“这一定义并不完全适用于像我国这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和民族交往历史的国家的民族界定,也不完全适用于像美国那样新兴的移民国家的民族界定。”因此,这个定义在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概念给予了新的诠释,明确提出了“七要素说”,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对民族概念的新阐述,不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把历史渊源、宗教等作为一些民族形成和构成的因素, 进一步揭示了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使民族概念既符合民族共同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又符合民族共同体的特殊发展规律, 这是对民族概念的新认识和新突破。

三、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

对什么是民族问题的回答, 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怎样解决民族问题以及能否解决民族问题。

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民族理论界对民族问题的内涵进行了长期的探讨, 形成了见解不一的多家争鸣格局。在过去相当长时期里,由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也由于对民族问题内涵认识方面的偏颇, 我们党曾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加之其他因素, 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不能把民族问题正确定位, 使我国民族工作进程曲折和严重失误。

在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 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民族问题的根本,说到底是发展问题。离开发展,不可能找到正确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答案。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民族工作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在以往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曲折和失误, 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现在搞清楚了,就为正确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发展, 标

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揭示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

关于民族问题的特性,江泽民重点强调了“三性”。他在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 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他多次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解决好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 还是对由多民族组成的世界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这些新阐述和新概括, 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宝库。五、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1982 年,党章和宪法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明确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后,党和国家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学术研究的成果,一般都使用这一提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理论界对这一表述提出了几种补充意见,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983 年4 月,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 座谈会上, 有人提出了补充“合作”的观点。1985 年10 月,第三届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加上“竞争”的观点,随后又有人提出“共同繁荣”的内容,认为随着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这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此外,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文件中、国家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中,对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除了平等、团结、互助以外又提到“友爱”,而且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排列和表述顺序也不同。

20 世纪90 年代,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新提法。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胡锦涛在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加入?和谐?的要素,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 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 是新的理论突破,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内容更加完善、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六、提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主张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主张。这一观点源于“两个离不开”,即“汉

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两个离不开”

是党中央1981 年在讨论和解决新疆民族关系问题时正式提出来的。1981 年10 月,胡耀邦在接见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负责人时进一步概括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 汉族离开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两个离不开”思想由于符合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很快为全国各族干部群众所接受和拥护。1981 年7月,中央转发的《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指出:“在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一定要非常慎重。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 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 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

1990 年9 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工作时指出:

“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 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江泽民在1992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各民族之间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携手奋斗。

胡锦涛在2004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进一步指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族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党始终认为,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党始终注重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识到民族和宗教问题中的矛盾, 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即使出现一些乱子,也始终立足于信任、争取和团结最大多数的群众。对于破坏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突发性事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消弭在萌芽状态, 而对于各民族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尤其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坚决依法予以打击。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利益和文化习俗方面出现的问题,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发出通知和规定, 要求商业和宣传等部门注意民族政策, 严禁有损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行为发生。国务院、国家民委和各级地方民族团结表彰活动对民族团结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七、明确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最早的表述是2003 年3 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接见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时的谈话。他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求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在2005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阐述了这个主题的具体含义和这个主题两者之间的关系, 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商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建设基础。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

八、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 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典范。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加大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力度,其中否定、攻击、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潮和活动日益猖獗。与此同时, 在我国学术领域内,对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我们党历来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江泽民多次强调,培养民族干部是“一项事关大局的重要工作”,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他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扩大数量;第二,要提高素质;第三,要改善结构;第四,要提高层次。胡锦涛强调要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实抓好。

此外,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重要观点。所有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总结提升的与时俱进的认识。

总之,新中国成立60 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逐渐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新中国成立60 年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正确认识是分不开。

篇二:马原2000字论文

浅谈微信

最近看到了很多讨伐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关于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议论也是炙手可热。毋庸置疑,微信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交发明,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微信出现以后,迅猛发展到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微信用户超过6亿,据微信团队匿名人员介绍,日活跃用户达到3亿。为何微信在短时间之内变得如此热门?用唯物辩证法在发展上的观点来说,微信创始人树立长远的眼光,他们认识到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看中了移动互联网的无限发展潜力,主推语音交互方式,避免用户在窄小的空间上打字的烦恼。此外,微信抓住了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欲望,设计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个项目来满足人的倾诉的情感需求,满足了人对跨空间同类的陌生人的好奇,对随机的好奇。微信,满足了人类的贪嗔痴,将产品,推向社交通信的头把交椅。微信并没有止步于此,它将目光放于发展多元化,推出公众平台帐号,使其在原本的通讯工具的角色上又增加了自媒体传播属性。

作为近年来社交发明之一,微信是一个半封闭社交平台,如果把社交模式按照熟人、轻熟人、陌生人三种划分,微信则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交模式,只有陌生人到轻熟人的入口:摇一摇、附近的人,一旦在微信里成为好友,至少是轻熟人社交。正是由于这种社交模式,微信社交可以说是建立在一定熟悉甚至信任的关系之上的关系网。基于此,微信营销就开始大展拳脚了。众所周知,在营销中,有一个著名的“鱼塘理论”,即客户比喻为一条条游动的鱼,而微信公众平台就相当于这个鱼塘。微信营销是靠品质、服务、信用简历品牌实现商品价值,是再小的个体通过梳理自我品牌,通过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展现商品的使用价值赢得客户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微信营销是生产企业摆脱中间商、卖场盘剥,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增加生产商剩余价值,来扩大其生产规模,积累资本。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走向直销,将自己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使用价值展现给客户,然后通过长期的诚恳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由于微信营销的流行,更多的商家将资本投入到微信营销里来,拉动微信这块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间接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用户因为需要购买产品,用户因为对品质、价格和服务满意而在朋友圈分享产品而理应获得企业奖励,这就是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按需分配模式。对于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商家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或许会把自己的营销活动从公开变成隐秘,但绝对不会轻易地逃离朋友圈,毕竟这里所拥有的市场潜力,实在让他们垂涎欲滴,要知道狼群都是嗜血而动,当年马克思已经在《资本论》里面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这就暴露了微信营销的一些缺陷,微信营销的优势是信任,缺点是容易透支信任。如果信任和友情被透支,对于人生来说,这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一些商家也可能过分利用微信的长期消费激励,就如当年保险代理、直销等激励性营销行为。更坏的是将传销渗透到微信营销当中,这就需要商家的自觉和责任感以及微信营销管理层的努力和维护,将微信营销做得更加出色。

说到微信,不得不不提的就是朋友圈,如今的朋友圈充斥着各种职场定律成功必备、各种分享链接求赞点名、各种转发N次好运降临、各种乔布斯柏拉图语录及各种流行段子。记得曾经看到有人这样吐槽朋友圈:“上午:基本没动静;中午;各种晒,晒胸晒大腿,晒方向盘,晒飞机票,衣服,神器应有尽有;傍晚:开始各种饭局,酒店,酒吧。K歌,求订位,求喝醉,求陪同,求偶遇;午夜:各种饿,各种吃,各种吐,各种再也不吃夜宵了,明天开始戒酒;凌晨:各种哭,各种失眠,各种歌词,各种感悟,各种胡言乱语。总结:微信是腾讯开的精神病院。”这位网友真可谓鞭辟入里。或许很多人现在已经不再直接联系朋友,亲人,同学了解的近况,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地刷朋友圈,大多数人也是通过朋友圈将提炼后的人生展现给世人证明自己活得很精彩。由以前的书信到后来的电话再到现在的微信,可见社

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们也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影响生活。 微信发布朋友圈的高度自由性导致了朋友圈里信息爆炸和泛滥,而基于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所以对很多信息先入为主,忽略了其真实性,导致了浮夸信息大范围的扩散,曾经有人这样说:“玩了一年微信,感慨万千,归纳如下:拜读了太多的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不知咋吃了;欣赏了太多的摄影美图,突然不知咋拍了;看到了太多很好的地方,感觉这一生白活了;知道了太多所谓的潜规则,发现自己被规则了。”信息从意识方面定义就是人脑的反应,是意识的表现;而信息又都是在某一具体事物的某种具体属性中反映出来的,离开事物的具体属性,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信息,但是信息并不等同于物质,它是“物质的反映”。从信息的本质来认识微信中的信息,可见微信中的信息大多都是人的意识的体现:发表看法、抒发心情、拍摄图片…..这些信息大多来自我们的感性认识,源自我们的感官,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在面对朋友圈里各种各样的信息,多一份理性认识,学会辩证的否定,对一切信息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误。

微信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革新,甚至淘汰,物竞天择不仅仅是于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篇三:马原论文_我的人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管睿

01111121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1994)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2005)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 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和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可能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杜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道德取向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马原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马原教师不仅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更要指导学生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学生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2、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李开复博士认为,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有谦虚、进取、自信、自省、勇气、乐观等六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应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六种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中,即成功的秘诀=价值观+态度+行为。成功的中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成才是大学生最强烈的利益追求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愿望。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总是像心目中的“坐标”、“天平”和“尺子”一样,随时都在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向、态度和方式。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做事说话经常考虑:“有没有用?”“有没有利?”“值不值得?”。“用”、“利”、“值”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赞美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时常说“比金子还珍贵”,人们指责某些人的不道德时,常说真“不值钱”。“金子”、“钱”是一种价值判断。毛泽东同志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也是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正确价值观的实现途径依靠正确的行为。

3、确立正确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国家的事情看得高于一切是每个公民首要的道德要求,更是每个青年对祖国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因此,只有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人,才是价值观完整而正确的人。

其次我们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基础,是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质性标志和我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最后我们要坚持社会责任大于一切。一个人对社会的作为可以有大有小,但对社会的责任谁都一样大。因此,青年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任何时候都不要被现实的落后现象、眼前的蝇头小利和阴暗的外门邪道所迷惑。要远离“黄赌毒”,坚决拒绝金钱美色引诱,时常保持阳光心理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同时,要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进入“真学实干”的社会角色。要不负国家之重托、民族之众望,为现代化事业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要注重身体力行,为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三、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如何,正确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不管它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就会成为指导人们进行选择、判断、取舍、行动的航标、指针和动力,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目标,是人们的灵魂,并且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评价各种制度、体制是否合法和合于道义的基础,主导社会的理想、信念、风气,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

最后,个人认为,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是多元的。但是对其导向应该是一元的。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建构的原则是多元运作、一元主导,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和宽容性相统一。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片面强调社会主导价值观,忽视甚至否定个体合理的价值追求。则会影响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作批判性的吸纳,增强主导价值观的宽容性与开放性,既保证社会主导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贯彻,又适应多元价值发展的需要,从而能得到社会主体的认同,并通过这种认同来有效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价值主体在整体上保持协调和合作,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建构问题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也要在一定条件下吸纳大学生价值观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实现大学生张扬的个性与社会主旋律的有机结合,社会主导价值观和大学生个性化价值意识的辩证统一,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社会进步基础上的统一。这样,可以使社会因得到反哺而更具活力,使大学生对

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产生认同。也只有这样,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才能保持引领时代潮流的水准,起到社会导向的作用。

在大学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人生的导航灯与指路人,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成功更多的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从而为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4000字左右的马原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2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