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4000字的案例分析

时间:2016-11-10 10:23:0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事故案例学习心得体会 (4000字)

事故案例学习心得体会1、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带来痛苦电气分厂302a员工签名:2、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安全我有责电气分厂302a员工签名:3、生命最可贵,安全第一位。电气分厂302a员工签名:4、有防则安无防则危电气分厂302a员工签名:5、生产安全不管企业效益玩完!电气分厂302a员工签名:6、安全一松,全线告终;坚持不懈,万事成功电气分厂302b员工签名:7、安全警钟日日鸣平安大道天天行电气分厂302b员工签名:8、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9、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它的强度安全最危险的一面决定你的生命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0、安全万事兴,麻痹人财空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1、安全生产创效益违规操作酿祸端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2、你重视,我参与,安全生产一起抓;齐努力,共谋划,生产安全靠大家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3、安全生产做得好,企业效益才有保;安全成效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4、只有紧绷安全意识的弦,才能弹出平安快乐的调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5、安全知识要知道,劳保用品要戴好;上班工作多留神,平平安安最开心。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

16、安全在身,家人放心。安全疏忽,苦难缠身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7、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8、安全是朵幸福花,大家浇灌美如画电气分厂804a员工签名:19、没有主人翁精神,可悲;没有安全意识,可恨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0、感情深,一口闷,酒后上班头发昏;上班之前不喝酒,互相提醒够朋友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1、筑安全长城,兴钻井经济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2、安全警钟时常鸣,防范打锣经常敲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3、安全管理扣扣相连,生产效益节节攀高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4、分分秒秒珍惜生命,时时刻刻重视安全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5、居安思危年年乐,警钟长鸣岁岁欢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6、安全意识“得过且过”;危险隐患“得寸进尺”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7、危火、危电、危操作,无危不在;细心、小心、责任心,齐心以待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8、人以安为乐厂以安为兴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29、客户是上帝,质量是生命,地球是市场,安全是保障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30、生产*安全保驾生命*安全护航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31、安全意识在我心中,安全生产在我手中电气分厂110集控站员工签名:32、上班多留神,慎防意外生电气分厂302a仓库员工签名:33、继天下之大任,防灾患于未然34、安得万人在,全心为生产35、事故后果紧系心,安全素质不断升

篇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00字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S201511133周立新

东北农民:给点阳光就灿烂

1.引子

“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随便拿,能拿多少拿多少,一分钱不要??”现如今,连撒泡尿都得花钱,还能有这样的好事?有,这是记者亲眼所见的真事儿!

2002年秋天,记者和同事去黑龙江农村采访,那是一个淫雨霏霏的黄昏,采访车在离哈同公路不到500米的一条老旧泥路上蹒跚而行。这时,令人心酸的画面映入眼帘————透过雨雾,只见道路两旁堆满了西瓜,小山一样的西瓜堆向远处延伸着。西瓜堆后面,一溜站着或穿雨衣,或打雨伞的瓜农,旁边一个牌子上写着,随便拿,不要钱。

瓜农对记者说:“没办法,这场雨哩哩啦啦下了一个月,路难走,运费“贼贵”,瓜又“贼便宜”,不能眼瞅着烂到地里呀,干脆谁想拿就拿。”

往车里装了几个西瓜,同行的女记者小唐掏出5元钱塞到瓜农手里。广袤的黑土,富饶的大东北。“九五”东北经济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3.3%,人均粮食产量为629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8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东北多数地区既没有形成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又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动力,一度出现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现象。

2003年,党中央把振兴东北列入国策,给东北农村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正在踏上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小康生活的康庄大路。

2.吉林有个“蘑菇王”

栾玉霞在吉林市是个传奇人物。5年前,当取柴河镇大多数农户还在为滑子蘑的销路一愁莫展时,年轻的栾玉霞毅然背着蘑菇到陌生的省城闯市场,找销路。在她的努力下,取柴河的滑子蘑逐渐打开了市场,在长春、吉林两市供不应求。栾玉霞从此也多了一个身份——经纪人。几年来,在她的帮助下,取柴河镇的许多农户和一些经纪人靠载培、销售食用菌增收致富。随着眼光的不断开阔,栾玉霞觉得自己这种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要想把蛋糕做大,必须立足本地优势,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

干大事不是头脑一热说说而已。经过一番考察论证,栾玉霞决定组建食用菌公司。2003年

9月,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注册了馨石市裕民食用菌公司,建立了以吉林农大为技术依托,占地4.7公顷的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巩牢基础,以此架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桥梁。年底,她又在吉林省市成功举办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良菌种,同时也同这些农民签订了产品回收协议。栾玉霞说,她要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春风,构筑起当地食用菌产业的“龙头”。

3.瞄准俄罗斯,出口西红柿

西效乡是黑龙江省鸡西市近郊乡,全乡耕地面积11776亩,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乡里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坚持面向市场找出路,调整结构增效益,在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的实践中闯出了一片新开地,初步形成了以西红柿为主的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拉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全乡对俄罗斯出口西红柿450万公斤,销售收入267万元,农民增收96万元。

乡政府根据本乡的地缘优势,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棚室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乡政府根据俄罗斯市场需求,针对西红柿生产存在的品种退化,种植分散等问题,选择了果大、肉厚,口感好,耐储存的903这一新品种,在全乡大面积推广。实现了产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占领和巩固俄罗斯市场,提高西红柿的产品质量是关键。为此,他们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科技培训楼,安装了微机临近设备,对现代高效节能温室群实行微机临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做到了产前集中培训,产中随时指导,产后搞好服务。

4.老郭:“给点阳光咱保证灿烂”

老郭大号郭武,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拼死拼活也挣不了多少钱。去年春天,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黑龙江加格达奇市场上的新鲜蘑菇和木耳畅销,价格昂贵,就瞄准这个方向,登门拜访一位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老手”,10多天泡在那里,硬是把那套技术装进了自己的脑子。回来后,老郭又买来一些书籍,反复琢磨,试验,遇到技术难题,主动找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孜孜不倦地探讨,摸索,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老郭积极参加东北农大教授、专家到小区举办的培训班,为了把新的技术学到手,在每年地区举办的科技大集上,老郭都去寻求科技信息,带回来书籍和报纸,掌握食用菌技术的最新动态。终于,他成了培育食用菌的行家里手。

由于交通不便,为了把新鲜的产品运到城区,老郭每天半夜刚过就得起床,用自行车绑上两大筐猴头,木耳往市场上送,因为市场已被占领了,有的时候一年下来倒赔个一两万元,为了寻求出路,老郭冥思苦想睡不着觉。

加北乡决定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给老郭带来了大干一场的机会。他和所有敢闯敢拼的“拓荒者”一样,来到小区投资建设两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已没有再生产资金的老郭向乡政府求援,乡政府帮他贷款3万元。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一撮撮鲜嫩的蘑菇,一朵朵洁白如雪毛茸茸的猴头问世了,一袋袋木耳,成筐的蘑菇运进了城。老郭算了一下帐,几年来,他共产销了木耳菌2万多袋,猴头菌1.5万袋,蘑菇3万袋,总收入超过了4万元。老郭乐得合不上嘴:“给点阳光咱保证灿烂”。

分析: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制度的、宏微观的、福利的、发展的和演化的分析视角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东北多数地区既没有形成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又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动力,一度出现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现象。

2003年,党中央把振兴东北列入国策,给东北农村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正在踏上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小康生活的康庄大路。跟着制度和国策走才能长远地享受到福利和发展,才经历良好的变化。

以上四个小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国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度为农民和商人创造了支持的宏观环境和福利。而农民商人本身的对自身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付出和努力的结果也随着周围宏观微观的环境变化而变化。他们的财富多寡和获得难易程度,可受所处的国策和政策环境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经典性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国策和地方政策以及国家制度使农民和商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而农民和商人也在从事

这些经济活动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技术。对于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人士来说,想要快速致富还是要搭上制度的列车,判断好宏观走向,才会领得到福利,才会谋得自己事业的发展。制度可以弥补农民的经济基础这个先天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现有的增长能力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市场化和开放政策的框架内能够利用高储蓄而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在2000年前后,包括我在内的海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后续的增长势头都非常的不看好。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看到资本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于它的产出速度,这样就导致年度的资本对GDP的比率在1995年以来从1.6持续上升到90年代末的2以上。而且的确,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有放慢的迹象。因为稀缺总是存在,因此人们不得不进行选择。竞争无处不在,竞争都有所凭:凭暴力、凭权威、凭排队、凭需要、凭排辈、凭考分、凭交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凭需要和凭交易的正常运行和更加顺利便捷公正。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不仅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制造业落后的多,而且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沿海也显著落后。根据谢千里和他的学生提供的2005年的计算数据,如果把沿海地区的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化为1,那么,西部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就只有0.7,低了30%。农业和服务业也是如此。农业在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比沿海地区平均要低一半。不仅同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地区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之大,而且在不同的行业之间生产率差距也非常大。比如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比工业低两三倍,服务业也要低40%。劳动生产率不仅在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而且在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

这么大的生产率差距当然就会反映在人均GDP上。不可否认,中国的人均GDP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动态来看,这些生产率的差距包含着未来人均GDP增长的一个源泉,因为,只要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金能够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向高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不断转移,我们整体的生产率水平和人均收入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个提高的过程是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与收入不断缩小的结果。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3倍以上的这个方案从总体上来讲就要求中国未来的赶超政策应该是鼓励生产要素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进一步流动而不是相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持续流动在未来还是很重要的,即使到未来的话,我想我们的劳动力从农业还是要大量转移出来,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不仅在东部,而且在中西部地区更低,这就意味着农业仍然有太多的劳动力需要出来。人口的转移需要

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和服务业的增长。中国的服务业在生产率上远远落后于工业,仍然需要有更大的资本投入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够缩小与工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本案例中国策和地方政策良好的支持了劳动力的转移。因为农民赚到了钱、增长了见识,才有更多的资金和思想意识支持自身和子女的教育,才会支持自身和子女的外出就学和流动。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中国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作为终端的我们要适应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经济水平。

恩格斯强调:“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经验是: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资源得以最有效利用,生产力得以最有效发展,人类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比如”3.瞄准俄罗斯,出口西红柿”这个案例中政府和人民所为,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资源,使生产力叨叨最有效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之路,并在实践中去把握和提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认识。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无法按照马恩的设想去建立,于是,在前苏联率先实践的基础上,就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三位一体”,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具有这“三位一体”的经济制度就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具备这“三位一体”,或者说,这“三位一体”被打了折扣的经济制度就被认为是背离了社会主义。

邓小平根据他所见到的中国改革的实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就目前来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被多数人认为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公平公正”,“民主自由”,“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越来越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这一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时长经济的特点,发展的同时要照顾百姓的福利。

篇三: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自我总结参考 (4000字)

一、范文两篇

1

在校园,看着那些略显青涩的面孔,依稀之间有自己去年的兴奋与彷徨。想想自己大学的日子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一,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大一,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害怕,其中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下是我对大一的自叙。

大一我参加了很多协会的面试,其中包括学生会。当然,结果很不理想,在学生会的面试当中我失败了,感到很遗憾。协会当中我虽然也去面试了部门的干事,但是结局都一样。所以最后我只是有两个协会的会员头衔。而由于个人的原因,协会的活动我参加的很少,并没有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带来太多的色彩。不过我还是去听过一些的讲座和报告,也参加了一些学校和学院举行的活动,如百年校庆开幕式,院运会等。其中感到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军训夭折了,那一两天的军训我觉得我还是有些收获的。

本来我大一的学习目标并不太高,而事实也是这样,我只求不挂科,这不是没有志向,而是个人觉得培养一些个人的兴趣才是大学的的目标,结果大一下学期挂了物理,一科我觉得最不可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特别郁闷的是兴趣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惰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毕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别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这里的人很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慢慢适应了。

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我也没有像自己当初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是习惯了高中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大学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似乎也没了动力。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自豪的成就,似乎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二已经来了,我新的目标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浪费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的技能多掌握,不再光说不做,告别眼高手低。

2

眼间就要毕业了,回顾过去有很多值得我去回忆的事。

体育方面:北京申奥成功对国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从而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种全民健身的大环境下,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尽管很苦,很累,但这都无所谓,因为我明白:只有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劳动方面: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不知不觉在成长过程中我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经常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打扫公共卫生,我们宿舍良好的卫生状况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2. 关心时事政治。“密切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思想活跃,可评为优”。本人很关心国内外大事,可是关心了有什么用?大学和中学不一样,老师 完全不管学生。我关心了国家大事,导师知道么?每个同学都知道么?既然不了解,怎么给我评分?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又有几个关心国家关心人民的,我关心了, 但我却恐怕找不到可以一起讨论的同学,就算讨论了,也就只能自己知道,我们根本就没可能为国家出谋划策。“第二课堂”又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根本是莫名其 妙,如果真有这么个关于时事政治的第二课堂,我是很想参加,可是据我所知,我们学院根本就没这种课堂,或者有也不会让我参加。

3. 团结同学。根据和同学的关系程度来评分,关系用优、良、一般、差来区分。我就感觉很奇怪,这个关系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请学校给个明确的标准。

4. 学习态度。首先,学习态度好的同学成绩不一定好,学习态度差的同学不一定成绩就差。其次,我学习态度好不好,有没有目的,是否刻苦,给我打分的同学和老师 难道就一清

二楚?有的学生不好好读书,是什么原因?学校有想过么?既然能教育出不爱读书的学生,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很多人大学读的不是他们喜欢的专 业,当然有可能就读不好了。很多人其实想好好读书的,可是因为环境的缘故,比如周围的同学都不爱读书,或者学校比较差,不能给予学生学习上必要的帮助,都 有可能促成学生的厌学的情绪。光评个分数有什么用?学校有考虑过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么?中国的教育是彻底的失败!很多人不能读自己的喜欢的专业,很多 人没有什么理想,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填塞式的,从来不给学生接触新事物,培养兴趣的机会。每天就是语文数学英语化学之类的以及拼命的做 题。只有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接触自己想做的东西,可是已经晚了。更奇怪的是,有的学校规定专业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转专业,专业学的好的同学已经很出类拔萃 了,既然很好了,他们不一定会想转专业。(完)

二、什么是大学生综合测评

综合测评的意义是什么呢

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

1. 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

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如果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就会发现这种框架体系的局限性:

首先,德育标准概念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作为评价机制,它排斥概念化的口号。各高校在制订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原则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因而造成了在这一项的评分上人人都得满分的结果,否定了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

其次,智育标准考分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综合测评,评测重点仅仅局限在“智”的方面,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的评判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测评比例中比重较大的智育引导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各门功课的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这种评价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但智育指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

再次,体育标准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体制测试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和紧张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健康的身体是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能的前提与基础。以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为特点的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重要素质中,还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完美结合的前提。而仅仅以体制测试成绩作为体育得分是以偏盖全的一种做法。

第四,奖罚标准制度化。奖罚分是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为了这些加分,可能会积极地去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而且希望“学生干部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加分就越高;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勉强自己去做,如身体不好,但因无偿献血的加分比较高,就“积极”参加献血。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功利”、“虚伪”的大学生。这种加分制度

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素质,对于学生素质地提高并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义。

2. 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3]。

3. 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

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奖惩分。德育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也给一些参与测评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很大的发言权,也就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孝敬老师的不良行为。如果说学习成绩是考出来的还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据感觉打出来的,平时表现又缺少诚信的记载,这容易使学生在勾心斗角的功力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0日就报道了一篇《部分大学生争夺奖学金不择手段》的文章,这一现象并不罕见,也已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二. 重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的客观根据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目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要从心理学、生理学、能力学人文精神的诸多因素来考察,重点要注重学生的构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原则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划等号,把“智育”与考分划等号,将“体育”仅与达标联系。为改变这种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主要内容为:

1. 评分方法

n=a×20%+b×60%+c×10%+d×10%,n为综合测评成绩,a、b、c、d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0.6、0.1、0.1。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

2.测评内容及各项分值的计算

(1)思想道德素质(20%) 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操行测评成绩和班主任给予的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分20分,其中理论课成绩6分,操行测评10分,班主任考评成绩4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为各课程的平均学分成绩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等。

操行测评内容共分十项,即政治表现、专业思想、学习态度、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严于律已、团结友爱,每项各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学文化素质(60%) 由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三部分组成。总分为60分,其中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为30分,专业技能素质为20分,文化修养素质为10分。

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成绩为各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30%。平均学分成绩为学分成绩(每门课的实际得分乘以该门课的学分数)之和除以总学分数。

专业技能素质成绩为各专业选修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20%。

文化修养素质内容共三项,即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4分)、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3分)、注意表现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两部分组成。

(3)身心健康素质(10%) 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组成。总分为10分,其中身体素质成绩为5分,心理素质成绩为5分。

身体素质成绩由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绩依次为2分、2分、1分。

心理素质内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群众关系良好,每项各为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发展性素质[4](10%) 由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其他能力等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依次为3分、2分、2分、3分。

创造能力包括科技竞赛及科技成果,参加校级以上科研成果竞赛,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学术论文以所载正式刊物为依据,出版的作品、获得的专利需经专家教授推荐并经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审定。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各级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管理,分级考核,各级学生干部分别由供职单位进行考核、评定等级,由学院统一加权处理。

文艺体育竞技特长主要是指按校级以上文化艺术、体育竞技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等获得奖励或表彰情况进行加分,但一次活动获得多奖励时,不累计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语、计算机、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学校制定标准,对学生的特殊优秀表现给予嘉奖的特殊表彰,以获得的选修、辅修和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为依据进行的加分等。

三. 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 定量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主体是多样的,既要关心过程,也要关心结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体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对此,可以借鉴《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做法,在测评的表述上采取“多因素状态方程”加“测评建议”的方式,如测评结论:xn=x1n1+x2n2+x3n3+x4n4(x,n分别为相应指标你的权重和系数)。测评建议: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评价、改进的建议。

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应以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具体负责

对大学生平时的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工作。“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素质评价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3. 测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测评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要说明具体原因。

4. 加大方案宣传力度。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统一学生对方案的认识,避免产生误解。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将测评方案发到每个寝室,并组织班主任专门学习方案,再由班主任召开班会进行解释。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4000字的案例分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2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