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3000字微观经济学论文

时间:2016-11-10 09:40: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05级学生微观经济学优秀论文集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优秀论文集

二零零六年八月

05级学生微观经济学

目 录

写作指导

如何写好微观经济学的小论文 商务经济系教师王志文 学术论文的格式与结构 商务经济系教师王志文 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 商务经济系教师王志文

林文杰老师指导

大学生交往的成本收益分析 任佳佳浅析高考“面试”制度的外部性 市场营销 樊帆森林采伐的外部性分析国际金融 白员 博弈论在挤公共汽车现象中的应用 国际金融 盖铭从博弈论角度看上公交车时的拥挤问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 商叶 自助餐生存之道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 陈芳芳 论土掉渣烧饼兴衰——从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谈起 国际金融 庄鸣

王志文老师指导

对论文抄袭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刘平从博弈论角度看考试作弊王瑶 森林采伐的外部性分析吴姗姗“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经济及与贸易专业董雪 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论农村经济的科学筹划市场营销 杨欢欢

对农民工市场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经济及与贸易专业 陆怡妃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效应分析 国际金融 傅福行 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国际金融 何元平 由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国际经济及与贸易专业 王美丽 《新闻联播》与中国观众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国际经济及与贸易专业 张楠楠 对朝阳地区出租车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经济及与贸易专业 张文昭 为什么师范院校里女生比男生多国际金融 刘秦 关于手机资费调整的经济学分析国际经济及与贸易专业 郝玲丽 泰国经济特产---“人妖”的经济学分析国际金融马艳 供求关系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 彭鸿庆 从机会成本看小学期的见习和报告会 国际金融 娄辉 对中国贫困农民和城市贫困人口生活难的经济学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胡楠

经济中的一把双刃剑---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部性及其对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 钟宇涛

宋晓宁老师指导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经济分析吕博 生活中的“博弈” 郑妍雪 从博弈论角度看国家关系 宋婉儒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高中复读的机会成本 绑匪与人质家人之间的博弈

论文评定标准

写作要求及评定标准

吴 苏 琴亓巍蔡志娟 商务经济系教师王志文

如何写好微观经济学的小论文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然是经济个体,如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行业等,所以它是以个量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个量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第一假设条件是理性人的假设条件。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有时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第二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微观经济学在其形成之初就非常依赖这一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满足,经济个体搜集掌握信息是要会出成本的,根据这一思路,微观经济学发展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方向,同时根据信息的完全与对称情况,微观经济学又向信息经济学的方向发展。这些反映了微观经济学新的发展趋向。

Seven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1. People face tradeoffs.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economic outcomes.

发现一个好问题

能否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基本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了。现代经济学被认为是解释世界的科学,而不是改造世界的科学。因此,同学们不要立足于为解决问题而写论文,即便想解决问题,也要从分析问题入手。

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呢?有四种途径:一是真实世界,二是大众传媒,三是与人沟通,四是阅读文献。前面两种途径是通过现象来发现问题,而后面两种途径则通常是从问题到问题。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问题可能是最主要的途径。只要你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多到企业或者市场里去逛逛,就有发现问题的机会。比如,在市场上看到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要能够理解这就是“价格歧视”。

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这些传媒通常有很多内容是关于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而且通常是比较典型的现象或者是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对于这些经济类的报道,你不必完全相信他们的分析,但是可以关注他们说的现象,然后用自己的理论和头脑来分析。大众传媒放送给你的经济报道,你可以视之为“案例”。

这两种途径都是试图从现象中发现问题。那么,哪些经济现象通常是有价值的现象呢?一般认为有四个标准。标准之一,一种新的现象;标准之二,与现有理论相悖的现象;标准之三,与现行经济政策相悖的现象;标准之四,两种相互矛盾但同时存在的现象。

发现问题的第三种途径是与人沟通,比如和学者对话,听著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跟经济类记者侃大山。与上述人对话,可以获得许多你难以获得的信息,帮助你打开通往真实经济世界的大门。同等重要的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就使你直接接触了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

最后一种途径是阅读文献。如果以上三种途径都暂时无法帮助你找到一个问题,那么你找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领域,然后阅读该领域内的专业文献。比如你对经济增长感兴趣,那么

篇二:微观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小论文

论文题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姓名 李加科

学号 20111910122

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

满足值减小,也就是从吃馒头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图像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U(X)

则边际效用为:

MU?dU(X) 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dU(X)?MU??0;??dX ?2?dMU?dU(X)?0?dX2?dX

这个例子的图像如图1所示

图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也有亲身经历,每当打完篮球回到宿舍,感觉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觉太爽了,太满足了;然后继续喝第二杯水,感觉还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时候,感觉已经不渴了,此时已经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继续喝第四杯水,就会感觉不舒服了,这是总效用就开始减小了,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现象。

2、食堂占座问题(从资源稀缺性和供给—需求理论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曾经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好不容易结束了一上午的课后,想到吃饭的时间到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随手携带的课本或书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饭,回来之后,到处找自己的位置,本以为是记错了,可是找遍了整个食堂都没有,于是不仅失去了座位,还丢了课本。这些同学丢了课本显示出学生们的道德问题,但这归根结底要说到学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学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每次新生入学进行军训的那几天最严重。我就有亲身经历:大一入学的时候,开学前几天要进行新生军训,好不容易结束了一早上的军训,又累又

饿,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结果发现食堂全是穿着军训训练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赶紧先占个座再去打饭,不然,等一下没座位了,结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经用军训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个座位,饭打回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为一眼扫过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顶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开学的时候,又轮到下一届大一小新生军训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课奔赴食堂,结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满了人,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因为军训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个点下课的,这个时候,食堂正处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说,吃个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现代大学占座已司空见惯,食堂占座、图书馆占座、自习室占座、上课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习室占座那样,用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谓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者书籍宣布对该座位的主权,在大学,占座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占座文化。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占座行为是对这种稀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食堂的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够的,供不应求,座位这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学们要为座位的使用权而竞争,先到先得,一旦被别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着,不能被同时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买饭问题上,理性经济人的做法是先占座,这样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紧缺。

我觉得学校可以实施的的解决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可以对学校食堂进行扩建,但是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这都需要从学校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最经济的方法是调整就餐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就餐。

面对先占座还是先买饭的问题,理性的人会选择先占座后买饭。假設先买饭后占座,那么在买饭的时间里有限的座位资源被后来的人占有,在买饭回来时再四处寻找座位,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还要面对端着食物的不方便与尴尬。如果先占座后买饭,会节省很多时间,时间成本较前一种情况小得多,同时不用面对端着饭找座位的尴尬。

3、食堂排队问题(供给—需求理论)

现象阐述:

在知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现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窗口

打米饭处为C窗口

A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多

B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到了饭点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上,特别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点下课,每个餐厅窗口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这是学生素质高的大学,而在某些大学,餐厅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场,打饭师傅的叫卖声、学生的嬉闹声,乱作一团。

其实,排队从某种角度看,是资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结果。而要满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跟进,但这种投入这种跟进,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将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而在一时尚无法解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排队却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因为它遵循了“先来后到”的时间优先原则,给排队的人一个预期:只要按照顺序排着,总能轮到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很多不排队、乱插队的现象?经济学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说的是两个囚犯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囚犯有两个选择:一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都选择沉默拒不承认,那么警方将无法定罪。警方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无罪释放,并得到重奖;另一方将被严厉惩罚。因为双方都不能确信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会选择背叛。结果反而使双方都无法保全,全部坐牢。这个理论映射了部分不排队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会排队,生怕自己老老实实排队吃了亏。于是,只要有一个人乱插队,就会引起整个队伍秩序的混乱,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队者自身利益最终也可能受到损害。

可见,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排队可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成本,使资源得到相对优化配置;不排队,必然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学校食堂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打饭难问题,学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饭菜人员。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务不足,供求不平衡,学生就餐耗费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随之增高了,插队、欺骗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其次学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数量,这样不仅解决了打饭难的问

篇三:微观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论文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论文题目:

专业班级:

论大学生移动通讯选择倾向分析 《 》

论大学生移动通讯选择倾向分析

·论文摘要

本论文分两部分先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后引进案例,为中国移动在大学校园的成功推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提供一种解释,由此推出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企业采取市场战略时所需考虑的各种自身和竞争者因素,并由此对移动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及作为市场挑战者的联通在大学校园市场的推广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需求/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群/效用/攀比效应/价格歧视

·正文

一、微观经济学小结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我们现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以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

一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二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理性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都充满理性,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体现着最优化原则。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则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已的。

(2)市场出清。在价格可能自由而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消费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平均分析与边际

分析;均衡分析。

4、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1)“理性人”假定 该假定太过于苛刻,现实生活中很难保证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的,充其量只是“有限理性”,甚至还有大量的“非理性人”存在,也不排除有大量的“利他”行为的存在。

(2)“机会成本”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引入“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采用“机会成本”分析,能够促使各种要素用于最优途径,然而当前的微观经济学在分析厂商的成本理论时用,却不是用“机会成本”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在其理论与其目标上产生重大分歧。

(3)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虽然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和法国经济学家德布鲁利用集合论和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将其存在性加以证明,但其证明是在及其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公理化证明的,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假定条件,从而使一般均衡理论的证明丧失其经济学的本来目的: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反而被作为对“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攻击工具,使得经济学的科学性备受质疑。帕累托最优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甚至于经济学家们对帕累托最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分歧和质疑。

5、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1)福利经济理论 主要有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理论、公平与福利交替学说等。

(2)非均衡理论 经济学家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研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济多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从而将经济学的研究从均衡理论向非均衡理论,对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有重要作用,也对均衡理论提重要质疑和补充发展。

(3)产权制度理论 产权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和货物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交易品的价格或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的多寡或产权的强度;商品的价格只不过是基于产权制度调节社会利益的分配,产权制度是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这是对当前市场价格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

小结: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认真学习,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体系的认识,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抹杀当前微观经济学存在的意义和学习它的必要性,它只能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的热情和动力,这是每一个学习经济学人的职责和义务,以便更好地运用它来指导现实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个人未来的发展。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移动通讯选择倾向分析

1.背景

现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手机已经相当的普及。因此,大学生市场也已成为各大公司所争夺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有着三个大的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由于小灵通在技术上存在差距,所以在

这个市场上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而在三巨头垄断竞争的大学生市场我们发现,移动占据了无可比拟的市场份额,且其在大学生中的品牌知名度达85%,品牌忠诚度更高达到80%,即使联通公司的资费要低于移动10%左右。移动公司由此获得了大量的利润。那么移动的市场推广是如何能作到如此成功的呢?接下来,本文将从移动公司自身和竞争者即联通公司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为了以后分析所需,我们先来看看移动的校园品牌。 2002年3月,中国移动强档推出了号称与“全球通”、“神州行”并列的第三大品牌---“动感地带”:“我的底盘我做主”。 所谓动感地带,事实上是对传统移动电信服务的重新定义和包装,其主要卖点有两条:一是服务,二是价格。作为服务,动感地带用户不仅可以使用除出国漫游外的所有语音服务,还可以使用移动QQ、无线游戏、手机宠物、娱乐新闻、天气预报等一系列数据增值业务;作为价格,“动感地带”不仅免去了用户基本月租费,而且提供了20元360条短信的“超值优惠装”,从而成功俘获了一大批追求时尚的大学生用户。 由于利润=(P-AC)*Q,所以现在我们应从P和Q两方面来考虑它的成功。

2. 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它受到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收入水平、偏好、公众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需求是指整个移动通讯市场的需求,而移动公司面对的需求则需要从其自身和竞争者两方面来分析。

自身因素

(1)首先,商品自身价格一般来说是于需求呈负相关的。移动公司在进入市场初期就推出了短信优惠的推广手段,这就保证了移动在一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学生的需求选择。而且即使现在看来,移动的资费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在不断的降低,给予消费者的优惠越来越多,这也就成为移动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消费者收入水平与一般商品的需求呈正相关,而无庸置疑,大学生们的可以支配的个人收入是在不断增加的,所以对于通讯业务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加 的,有更多的学生加入移动消费者的行列; 另外,相关商品的价格尤其是互补品价格的降低也会促进需求的增加。这里指的当然是除CDMA手机之外的各种品牌的手机的价格一降再降,这就促使了移动通讯市场的整体扩大,移动公司分得的市场自然也是增加的。

(2)搭售与广告 搭售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并不少见,更是移动公司增加销售量的又一重要手段。现在,它与许多主要的手机卖场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买手机时会给你提供移动业务的办理,而且因此可以享受购机优惠,又怎会有人拒绝呢?这样更是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先机,增加了销售量。同时,移动不惜巨大成本来进行广告宣传,不仅与邀请符合年轻人形象选择的周杰伦做代言,更有“校园形象大使”、“街舞大赛”等时尚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选择。

竞争者状况

由于我们不考虑电信的小灵通,所以剩下的竞争者只有联通公司,尤其是它的“up新势力”。 中国联通打造了“up新势力”:“就是要你红”。其业务涵盖了GSM、CDMA两网的业务,以话音及点对点短信作为切入点,推出GSM网络如炫铃、铃声下载、如意邮箱、联通丽音、聊天交友、生活资讯等,而CDMA网络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互动视界、神奇宝典、彩e等CDMA 1X各项增值业务可以选择,突出CDMA的差异化优势。产品分为基本包和功能包两部分,体现“随心定制,自由组合”的理念,符合青年大学生的通信消费特点及使用习惯,

成为大学生通讯市场的又一有力争夺者。

(1) 效用、无差异曲线群及预算约束线

在这里,我们首先假设消费者偏好的存在,具有完备性,即消费者可以完整的考虑各个品牌的所有业务所能带来的综合满意感。 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是欲望,而对欲望的满足就是效用,或者更确切的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效用取决于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2)主观因素,即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消费者的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在一定的收入或支出的水平下,对所消费的不同商品组合具有同等满足程度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

所以无论中国移动还是联通,要想获得市场,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能获得自身能获得的最大效用1)首先从客观因素来比较双方的业务给同学们带来的实际使用效用。“动感地带”在打入校园市场时就抓住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所以在通讯花费上较为节省的特点,在免月租的同时,享受短信包月的优惠。同时推出彩信、飞信、移动QQ等适合年轻学生使用的增值业务,从而更为学生们带来了“物有所值”的效用。“Up新势力”的品牌推广中,短信优惠也作为最大的卖点进行推广,但与“动感地带”相比,尽管价格上有些许微弱优势,却因网络差、短信滞后、时尚性差的缺点而丧失,而且由于“up新势力”所提供的彩e、神奇宝典等增值业务只能由CDMA网提供,所以无形中使GSM网的用户因购机成本的存在而丧失这些效用。 所以就双方的客观实际效用来讲,“动感地带”更胜一筹。 2)其次从同学们的主观效用来分析。 动感地带一出场就想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并引领他们的生活。从品牌设计开始,动感地带就力图接近年轻人的品味,让其感受到使用“动感地带”的满意,也就是效用。同时邀请周杰伦代言让“动感地带”人气飙升,各种时尚的增值业务和会员特权等使同学们加盟“动感地带”,不再是简单的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玩玩游戏,获得的是属于自己的“年轻人的通信自治区”,体味的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良好感觉,从而使 “动感地带”“新奇、大胆,时尚,前卫的诉求点。点,恰恰符合了大学生内在价值取向,成为其个性的最佳外化表现,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主观上的享受,心理效用大增,从而M-Zone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倾向性选择。 相比之下,由于“up新势力”上述的各种增值业务或因是CDMA网而无法普及或因没有正确定位和宣传而没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它又提出“就要你最红”这样一个偏指个体的口号,可是至今都没有较清晰的业务与之匹配,不能体现“UP新势力”的独特性,更与品牌内涵中的团队精神似有违背,使同学们无法体会到其所宣传 “自信、创新、分享、团队”。所以,即使从主观效用方面来讲,联通也远无法与移动相匹敌 所以,联通唯一能以价格来与移动抗衡的短信优惠所带来的效用已无法弥补增值业务的效用流失,再加上移动的服务越来越好,更为移动用户增添了无形中的满足感。


3000字微观经济学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0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