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3000字论文伤逝

时间:2016-11-10 09:39:2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伤逝》论文

从《伤逝》看妇女解放的虚妄性

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反映爱情故事的小说。它叙述的是发生在新旧文化冲突年代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典型的时代女性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文化还是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的情况。《伤逝》所描写的情况不是年代的缩影,它是一直都存在着的和我们一起活着的东西,鲁迅仿佛看到了中国人的本性。这篇文章将从《伤逝》出发去研究那个年代提出的妇女解放(主要是胡适等在“五四运动”时提出的“个性解放”)的虚妄性,并将其与毛泽东的妇女解放理论对比来具体说明。

关键词:鲁迅;《伤逝》;“个性解放”;毛泽东妇女解放理论;

引言:罗家伦说:“‘什么叫妇女解放?’就是因为世界上可怜的妇女, 受了历史上社会上种种的束缚, 变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奴隶——现在要打开这种束缚, 使她们从‘附属品’的地位, 变成‘人’的地位; 使她们做人, 做她们自己的人。”[1]

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问题:研究妇女的解放我们就要来看看封建社会的妇女的地位。尽管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胡适都意识到了妇女解放的重要性,但是不同解决方法带来不同结果,我们要理解毛泽东成功的原因就要去追根溯源去看看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妇女地位的改变主要和儒家文化在中国成为主流文化有莫大的关系。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受其影响,比如现在的道德准则、礼法。封建社会的妇女,可以说没有任何地位,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任人宰割。她们不但不能拥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地位,还要担负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封建中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将她们紧紧围住。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婚姻的权利,都以买卖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不可不从,丈夫死了只能守寡,担负着一辈子的屈辱。改嫁就是失节,在这个社会中她将永远都不能被他们所容纳,连作牛作马的权利都没有了。

我们先看看古籍的有关说法,东汉女学者班昭著《女诫》七篇系统地阐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从此男尊女卑观念深入全社会,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妇女带来深重的压迫、歧视及无穷的痛苦,如“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2](也就是说让她睡在床下面,将织布用的瓦砖给她当玩具,(男子则是睡在床上,将卿大夫用的圭璋给他当玩具)并将生女之事斋告宗庙。睡在床下,表明女子应当卑下柔弱,时时以谦卑的态度待人;玩弄瓦砖,表明女子应当亲自劳作、不辞辛苦;斋告先祖,表明女子应当准备酒食,帮助夫君祭祀。)。我们可以看出,这影响中国社会2000多年的理论给妇女带来了多大的摧害,男尊女卑的思想决定了妇女在那样一个社会永远无法出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就是在封建社会影响还存在的新旧文化冲突中生存的妇女形象。我们来看下子君身上的封建社会残留,“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3]子君的微笑就是古代社会女子应该的表现,而“不好意思”更是封建文化的残留。可见当时在“五四运动”后封建思想仍然残留,妇女解放要面临的仍然是2000年来的封建礼教。

“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是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最重要的人文精神之一。作为对中世纪封建神权的反叛, 个性解放不仅催生了资产阶级意识并使之日臻成熟, 而且引导着新兴资产阶级走向阶级的独立与自由。个性 解放的核心是人本主义, 是人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生物人的确立, 是人的独立意识的萌生与自我意识的苏醒, 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实现, 是人在整个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中个人地位的确认。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和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人本主义” 等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并逐渐成为冲击封建专制政治思想的潮流。然而,“个性解放”真正成为一个时代主题,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事求是地说, 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 仍然处在专制统治之下。

鲁迅小说中的那个年代的妇女解放思想的核心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主要就是由胡适等新文化人士提出的,具体就是包括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形体上,女性不应被视为玩物而加上种种缠足、束胸、穿耳等要求,这是女子解放的初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放,要破除旧的压制妇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女子不可为后嗣论、女子责在间内说和男友有别“防闲道德沦”。就是说“个性解放”在说明从妇女本身去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让妇女知道平等,自由等词的含义,从而解放妇女。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许多新文化运动者的身上看到这样类似的话语,比如胡适的“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他认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使人类社会添一倍的“人”,并不单是造就贤妻良母。他认为中国妇女都朝着“贤妻良母”方向发展,缺乏自由独立的思想,还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人”;贤妻良母只是狭隘的家庭观,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意义有限,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留美七年,胡适在美国所接受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他与不少人格独立又极有思想的女性朋友的交往,使他在“如何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开阔的认识。新文化人注意到妇女问题的并非胡适一人,李大钊、鲁迅、陶孟和都是胡适“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李大钊谈的只是节烈问题,鲁迅谈的只是女子参政的问题,陶孟和则着重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讨论妇女问题,只有胡适是从人的解放、“个性解放”这一最为普遍的意义上讨论女子问题,是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精神、人文精神 最协调的一种立场。如果说,前者关注的是妇女当下的处境,并致力解救处于困境中的妇女,那么胡适的妇女解放论除了立足于当下解放,还展望了未来,放眼于妇女自立、自强的新人格的建成,为困境中的中国女子指出了一条解放之路。

李大钊曾经看到过中国的现状:“看那二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门伦理, 所谓纲常, 所谓名教, 所谓礼义, 哪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 哪一样不是牺牲被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 哪一样不是本着大家族制下子弟对于亲长的精神?”封建伦理道德“不是使人完成他的个性,乃是使人牺牲他的个性”, 而“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就是要革除这种束缚个性发展、抑制自主人格的封建礼教,“社会上种种解放运动是打破大家族制度的运动, 是打破父权(家长) 专制的运动, 是打破夫权 (家长) 专制的运动, 是打破男子专制社会的运动, 也就是推翻孔子的孝夫主义、顺夫主义、贱女主义的运动”。他还说:“一切解放的基础, 都在精神解放”,“现代民主主义的精神就是大凡在一个共同生活组织中的人, 无论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属性、什么阶级、什么地域, 都能在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教育上得一个均等的机会, 去发展他们的个性, 享有他们的权利”, 认为文明人的标准就是“务使环境听命于我, 不使我听命于环境”。 并断言:“人类的二分之一, 女性的身心被摧残、才智受压抑、人格被剥夺的社会, 是畸形的、‘半身不遂’的社会。”、“没有妇女平权的社会, 就将是一个‘半身不遂’的社会。我很盼望不要因为世界上有我们中国, 就让这新世纪的世界文明仍然是‘半身不遂’的文明。”

[4]

“个性解放”强调的是妇女自己主动地加入社会事件去努力实现自己解放自己。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原因及这个观点的局限性,“个性解放”没能够实现。

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我们将把子君结合实际去详述,对比得出具体原因。由于妇女解放的成功必须要谈到毛泽东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经过实践证明,毛泽东的理论是正确的。所以下面把毛泽东的妇女解放和“五四”妇女解放理论(“个性解放”)对比,找出“五四”妇女解放理论的不足之处。

1、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

这是妇女解放不能成功的最大原因。妇女解放不是社会解放,单纯的妇女解放不能实现,也不会长久。1919年11月,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被父母强迫出嫁,反抗无效,在迎亲花轿中用剃头刀割破喉管自杀。此事发生后,毛泽东在12天半内连续发表9篇文章,指出婚姻问题是个社会问题,赵五贞之死根源于社会,并号召人们向吃人的旧社会发动进攻。这里,赵的死说明她追求的是解放,但是也恰恰说明了旧社会的可怕。如果不能完成旧社会的改造,一切的解放都是空谈,都是不稳定的。实现阶级解放和社会发展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妇女运动必须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毛泽东指出,“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胜利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胜利,妇女才能解放。”妇女解放运动是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真正求得社会解放,就必须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来参加;同样,要真正求得妇女自身的解放,妇女们就一定要参加社会解放的斗争。[5]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解除了妇女深受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得妇女和男子一样,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实践证明了妇女解放没了社会解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2、妇女经济独立

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子君是完全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或许在现在的这样的一个社会我们感觉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可是放在当时就是那么正常。没有经济独立的妇女谈何解放?经济不能独立就意味着不能独立生存,这是妇女解放的实际问题。尽管在“个性解放”中也提到了经济独立的问题,可是经济独立不是空谈可以解决的。首先,我们知道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大于女子的,这让男子在进行社会生产的时候会比女子占有优势,而且,在那个年代适合女子的工作很少。

就这样去谈女子经济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且不说工厂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抉择,就是工资公平的问题都可能得不到保障。所以,必须要使用某些手段去为女子经济独立做铺垫。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妇联等组织,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这样国家就从基本上肯定了妇女的地位,为她们的经济独立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经济独立还有个方面就是让妇女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国家建设,从相夫教子中解脱出来,只有真正接触到这些工作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从实际解决经济独立问题。妇女解放中国妇女与西方妇女的不同之一,在于西方妇女是在完成了由封建家庭向产业工人的转化之后,也就是在实现了与近代大工业的结合之后,才走向求平等的道路的。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大多数,仍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置身家庭四壁,为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所包围。因此,对中国妇女来讲,实现由国家奴隶向生产主人的转化,乃是男女平等的客观要求。因此,引导妇女走出家门,实现妇女与社会生产资料的结合,便成为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国的妇女必须真正加入社会大生产中才能实现解放的目标。

说到这,我想你也注意到了。无论是妇女思想解放还是经济解放都没有脱离革命——去摆脱旧社会。可以说不能颠覆封建社会的阴影,就无法实现妇女解放。所以谈及妇女解放就要先解决基础的条件,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解放。仅仅去谈“个性解放”是不可能有成果的,没有先决条件的铺垫,所成的都是海市蜃楼。

3、妇女社会地位

在此,我就谈谈毛泽东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毛泽东这样说“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现在打日本,要妇女参加,生产要妇女参加,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6]所以毛泽东一开始就肯定妇女的地位。然后在具体的社会组织上,毛泽东带头建立了妇联。并鼓励妇女积极参加国家建设。1956年10月,毛泽东在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谈话时曾指出“在中国,参加政府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妇女毕竟是少数??我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女同志占17%。在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中央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女同志占20%。他认为提高妇女政治地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提出“将来女同志的比例至少要和男同志一样,各占50%。如果女同志的比例超过了男同志,也没有坏处。”在毛泽东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国妇女运动曾实现了50年代县县都有女县长,乡乡都有女乡长的发展目标,促成了50年代妇女政治参与的高潮。妇女参与之深之广都使西方妇女羡慕。[7]毛泽东历来十分注意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妇女的权益,在他主政期间,从土地法、婚姻法、劳动法、选举法到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女子与男子均有平等的权利。于是,在全国政协等重要的国家机构都出现了我们广大妇女的身影。

而“个性解放”不会接触到这些。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程度都足以担任政府机构人员,但是没有相应的政策、文件、法规保护妇女的参政,妇女又如何实现平等呢?

总结:“个性解放”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说社会条件的不稳定性,而是在于整个社会没有解放,矗立在其上的各种解放的目标都没有实现的可能,即使短期出现了一定的成果也只能说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的。毛泽东的理论取得成功是其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将旧社会推翻,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妇女有了能解放的条件,再加上毛泽东对于妇女解放工作的重视,所以妇女解放得以实现。不过,就现实社会的情况看,国民的思想中关于儒家妇女思想的成分还是存在的。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真的能实现中华另一半天的完全解放。

我们不能说某种思想的正确与否,只能看到和实际社会情况结合的某种理论的诞生,“个性解放”思想在没有毛泽东这个革命者出现的时候也是能改善女性社会地位的比较好的方法。好的思想总是在各种思想出现冲撞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不得不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个性解放”结合真正将中国妇女解放。

[1] 《妇女解放新潮》罗家伦

[2]《女诫》班昭

[3]《伤逝》鲁迅

[4]《李大钊选集》李大钊 人民出版社, 1959

[5]《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毛泽东主席论妇女》

[7]《论毛泽东妇女观在中国妇女运动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黄菊;2011

篇二:伤逝论文

题目:《伤逝》中女性悲剧成因的探索

摘要:《伤逝》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叙事分析的模式对鲁迅的《伤逝》进行解读,为了探寻女性悲剧成因,本文从社会环境、男性与女性对立下的女性地位,以及男性与女性自身思想的两面性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悲剧成因 社会环境 女性自身 伤逝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自小说发表,大量的批评从未间断,而且,西方评论作品的方法流入中国后,学者们对《伤逝》的评论更是创新不断。 正如“任何批评阐释,只要和文学作品提供的细节没有出入,都是成立的。”[1]所说,T.S.艾略特给我们这样一个提示:“我们自己该想到批评是象呼吸一样重要的,该想到我们读一本书而觉得有所感的时候,我们不妨明白表达我们心里想到的种种,也不妨批评我们在批评工作中的心理。”[2]

在《鲁迅传略》中,作者用了大量了篇幅考证了子君与涓生的爱情,认为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对他在1925年10月写成的《伤逝》有一定的作用。鲁迅也曾说过:“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3]从他口气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可奈何,这是典型的文学批评方式,它始终关注的是作品的外部联系。

一、社会环境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在这吃人的社会中,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

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而当时又有多少想子君这样的女性在受迫害呢,子君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女性的代表。在那样的社会里,被迫害最严重的只要妇女,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永远比男性低一级,所以,这种情势直接导致了女性的悲剧命运。

二、男性与女性对立下的女性地位

《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这表明整个文本都是涓生的话语。涓生作为文本叙述者,子君只是叙述文本中的角色之一,与文本中的其他角色:子君的叔叔与父亲、房东太太等处于无语状态和被言说地位。

两人在恋爱阶段时,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这种“谈”并非交流,而是涓生单方面的话语,而子君呢,“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那时的破屋里总是充满了涓生的声音,在恋爱阶段的子君就已经丧失了话语权,她所拥有的仅仅是默然的“倾听者”的权利。子君在涓生看来不过是他最好的启蒙对象和倾诉者,作为启蒙者的涓生在子君“觉醒”到冲破旧家庭后所得到的满足是个人化的、虚幻的。两者从恋爱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种不平等是由两者不平等的话语权所决定的。

涓生是知识分子,获得成为启蒙者的权利。子君在受到他孜孜不倦的传授后,在文本中发出了唯一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自认为可以冲破叔叔等人的牢笼,成为独立和男性平等的女性。然而,她并未意识到她对自由独立真正理解,她自己本身就带有现代独立与传统思想,这就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子君的冲破旧家庭牢笼的“壮举”使涓生油然产生“说不出的惊喜,知道中国的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然而正是这种无畏又不自知的举动使子君走向死亡。使“启蒙者”、“空虚与寂静”的心理匮乏状态因为被启蒙者的皈依而获得虚幻的满足的代价是被启蒙者生命的消亡。

荣格认为:“人类的启蒙起源于恐惧”,“无能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 [4]。 涓生在遭遇子君的爱情之前所生存的空间是“寂静和空虚”的“被遗忘的偏僻的破屋”,涓生“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源于恐惧的期待是通过启蒙一位传统女性实现的。子君只是启蒙者塑造的对象,是男性话语下的属下,她无法冲破被言说,被启蒙,被塑造的弱势群体,最终沦为男性的牺牲品。

三、男性与女性自身思想的两面性

当子君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子君对做菜“倾注着全力”、“况且她又这样终日流汗,短发都贴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的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不难看出,涓生在恋爱期间用话语塑造的娜拉式的中国新女性形象逐渐开始破灭,因为这个刚刚冲出封建家族桎梏女

性,已经成为“管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的逐渐丧失生活情趣而容颜憔悴的普通家庭妇女,正如涓生所言:“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在这种小家庭中,她的生活其实和她从前在封建家庭中并没什么不同,只是从父权转变成了夫权而已。子君不仅在心理上完全依赖涓生,而且在经济上同样需要他,这就决定了子君只能是家庭职能,连涓生都说一切家庭事物“都是非她不可的事”,而且涓生具有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和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理念的混合体,这两种思想互相冲突,导致他对子君的感情会变得如此之快,从而酿成了女性的悲剧。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5] 在男性中心社会里,女性要么没有权利选择,要么选择已经被选择的。涓生的选择决定了子君的生与死,他为子君建立的自由、平等、独立的女性未来只是“心造的幻影”,子君的悲剧是涓生男性的、自以为是的启蒙者用话语建构虚幻未来、为他者盲目选择所造成的。

在涓生话语的背后,也反映了鲁迅对男权社会和封建、陈旧、世俗的社会形态的反思,也意识到在这种社会中女性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写涓生的忏悔来颠覆男权的社会现实,显示出鲁迅非凡的社会洞察力,不愧于被称为“封建社会的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6]。

[1] [美]威尔弗雷德.L.格林.《病玫瑰》的创造性阅读[J].名作欣赏,第1期,1994.

[2]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25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1926年12月29日致韦素园.

[4]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M].三联书店,1987.

[5] 鲁迅.《华盖集.杂感》. [J].莽原,第3期,1925.

[6]中国鲁迅研究学会.《鲁迅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篇三:毕业论文《伤逝》

毕业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论文题目 爱情之花为何凋谢—论鲁迅小说《伤逝》

姓 名 李瑞云

学 号 61311010311041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101专升本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榆林靖边

目 录

论文题目………………………………………………………………1页 论文摘要………………………………………………………………1页 关键词…………………………………………………………………1页 论文正文………………………………………………………………1页

一、引论 …………………………………………………………1页

二、本论

(一)四面楚歌的爱情环境 …………………………………1页

(二)虚伪空洞的爱情地位 …………………………………3页

(三)隐伏潜藏的性别危机 …………………………………4页

三、结论 …………………………………………………………6页

六、参考文献 ………………………………………………………6页


3000字论文伤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0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