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2000字论文

时间:2016-11-09 09:27:3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00字论文格式

百年世博与中国

一、百年世博与中国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定期举行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集会,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 ,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18世纪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 ,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 ,但只展不卖 ,以宣传, 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 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和参展的地域范围也逐步扩大 ,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占据了“世博会之最”它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象征着发展中国家也登上了世博会的舞台,世博会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851年 ,英国宣布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极具商业敏感与智慧的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获悉后 ,深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很快命人精选了12 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紧急用船运到伦敦 ,赶赴世博会参展,可谓是在第一时间进人世界文明发展的快行道。“荣记湖丝”最终荣获金、银大奖。尽管年头久矣 ,世人也不常提起 ,但这件事应该是被记入史册的,它充分证明了中国开明人士对世博会的热切关注。

贵州茅台酒在1915 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荣获金奖。茅台酒在展出的过程中,通过“酒香为媒”的轰动效应 ,成为世博会上的明星 ,直接由高级评审委员会授予荣誉勋章金奖。

古人云 “万事从头来 ,千思梳蓖起。”一把小小的中国传统梳蓖也曾在1915 年世博会上大放异彩。西方人被其古朴精致深深折服,“常州梳蓖”的名字就此留在了世博会荣誉奖项名单上。

1873年 ,中国清朝政府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组织并派代表出席了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代表是洋人。1876年,中国第一次派出了中国人代表参展美国费城世博会。此后 ,中国陆续参加了多届世博会,新中国成立后共参加 次世博会。通过世博会展 见自我 ,走向世界,发现世界。

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国家中, 中国第一个向国际展览局正式提交申请函,第一个递交《中办报告》,第一个接受国际展览局考察,并在国际展览局第129次、第130次、第131次、第132次全体大会上就申办世博会作陈述报告。

2002年12月3 日, 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全体大会 上,中国以 54票对韩国 34票的胜利 , 获得2010 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上海市成为举办2010 年世博会的城市。

而上海世博将成为一场高科技盛宴——纳入国家863科技项目的自动语言翻译系统将应用于世博多语言热线;整个世博园区覆盖首个IPV6试商用网络;还有准4G技术、非接触式手机支付、全球眼视频监控安保等新技术。

胡锦涛总书记殷切期望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

1.促进文化的交流:在可达七千万的的庞大游客数量之下,隐藏着各种人士之间,各种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的交流。在世博会上,最重要的是礼貌待人,要尊重别人。这样,我们国家才会更被别人看得起。既然要尊重别人,首先要尊重别人的习俗。在博会上,你会看到,不同民族之间有互不相同的习俗,或许你会觉得可笑。但是,每一种习俗都有它自己的来历与意义,那就是它的文化。我们不但不能取笑别人,而且还尊重别人。在这么多人的世博会上,聚集了各国的文化,我们会学会更多我们所没见过的。同样,别人也会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学习。这对于世界和平来说,有一定的作用。

2.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地理学中,有一种环境演变过程的整体性。具体来说,就是说一种东西的改变,往往会导致其他东西的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也会带动它旁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次上海世博会,给上海引入了大量的人流。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城市,都借助这个天载难逢的机会,来发展各自区域的经济。

这次世博会,推动发展的企业,多达几十个,这将会为上海的经济乃至我国的经济都会迅猛增长。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说:“这次世博展览会将会给中国带来超50年的影响。”他说的是不是有点夸大呢?经过调查,上海每年的GDP可增长2%,预计这次世博带来的新增消费达上千亿元,对于上海之前的GDP提高了65%。由此可见,吴志强之言并非夸大。

3.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世博会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的盛会,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内容等角度来讲,设计的范围都非常广泛。由于不受国体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也没有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参展国家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给主办国创造了足不出户便可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

4.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世博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

5.让生活更美好: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鲜明的主题,伟大的理想!使这次世博会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更受我国人民的欢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以城市为目标,创建更美好的生活目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向往的目标,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带领人民奔小康的阶段,上海世博的主题,将会是我国前进的新一步。是我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样也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借助这次世博,我国中央有关人员都计划着怎样发展,人民向的美好愿望,也会随着世博的到来开始徐步前进。

同时,这次世博会使上海成为世界所向往的城市。使上海成为永久性的国际交流中心,成为日不落的世博会。

此后,上海世博会将列入中国史,成为中国人的一个骄傲,永远的骄傲。作为中国人民,我们都应该为这次世博感到自豪,在此,愿上海世博顺利举行到底,更希望上海世博的主题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立洁. 百年世博[J]. 三月风, 2010,(04).

【2】 张立洁. 中国与世博会的不解之缘[J]. 三月风, 2010,(04)

【3】 朱明东,李明强.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J]. 中国民兵, 2010,(05) .

篇二:大学生就业 论文 2000字

学院:工商管理 班级:旅游管理1101 学号:2011040136 姓名:王诗达

毕业与就业,我们该时刻准备着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计。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过得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后少年宫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见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

当前形势:扩招以来每年毕业人山人海的招聘会现场,拥挤的人才招聘市场都像是在战争的现场。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虽然有些夸张,但几乎每年这幅对联都是一部分应届生的写照。从200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60 万,2012年估计有680多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毕业生却有近700 万,再加上近三年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何止1000 万。现在又是一年毕业时,2012,不管玛雅传说的真实性有几分,对于应届生来来说:注定无法高兴!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就是两个字:严峻!

分析当前形势: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则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很严峻,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毕业都能就业。而之所以造成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葛剑雄教授的观点,为我们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另一条思路。

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不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悖

“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相关联。”这是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观点。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导郑正教授指出,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按单科设置的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现在都成为综合性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有些学校追求“大而全”,新设专业一拥而上。环保专业就是一个好的例证。郑正教授介绍,目前全国有三四百所大学开设了此专业,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缺乏师资和实验室、实验仪器等,改个名字“暗渡陈仓”就招生。郑正曾经问过从外校招进来的研究生:“有没有做过实验?接触过哪些实验仪器?”他们中很多人都回答“没有”,有的说“只在窗户外面看过”。以某省为例,以前,音乐类专业学院只有两所,现在有将近40所;过去只有4所高校开设教育学专业,现在则有16所高校之多。

第二,社会本身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加之有些行业、专业的需求暂时饱和,供给量还是维持原来的情况,所以可能导致就业困难。

大学生就业难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谈谈我认为如今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荒废学业。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不明白大学教育的精神所在,由于我国实行应试教育机制,使得很多高中生进入到大学生就放松下来,我在高中时期老师就经常教育说高中努努力,到了大学就能充分的放松了,这种观念是非常可怕的,高中时期所学知识只是基础而言,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实际应用作用,大学才是自主学习的黄金时期,才是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去发展的时期,更是将理论知识向社会实际需要转化的重要时期。一部分大学生死学书本只,一心为考试,仍停留在学习为作业的幼稚阶段。古人训:术业有专攻。现在我们很多的同学都在应付考试荒废学业,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何谈专攻术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未培养起自己专业的竞争能力。当然还有多种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比如以下几点:1、考证存在盲目性:使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社会越来越现实,大学生也毫不例外,更加看重对薪酬

的要求,往往造成了好工作挤破头,工资较低的工作却少人问津。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同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

如何克服就业难困难

就业难问题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共同解决的问题,政府、企业单位、社会、个人都应该积极努力,去克服这一难题。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并认真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大学生要做好自我的就业规划

一、首先要认清自我,就我而言,欧文是一个全日制大学本科生,性格外向,开朗、活泼。身形中等,个

子一般,平时喜欢上网,经常打打篮球,偶尔游泳。喜欢旅游、看报纸、百科书籍、杂志类的书籍等。我来自旅游城市烟台,之前从事过导游兼职,自认为喜欢有关旅游方面的职业,加之我现在就读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因此我想在旅游行业发展。认清我所学习的专业,我就读的专业在我们学校并不算是一门热门的专业,由于在有些专业上缺乏专业的教师,导致了在某些专业上所能学习的东西不多,需要自己去领会,总体来说社会竞争力比较薄弱。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爸妈都是普通的打工者,我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来打拼。家里有亲戚在当地从事旅游行业,开办一家了旅行社,以往我会利用假期在旅行社兼职导游,积攒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旅游行业相对于同班同学我具备一点优势。

二、职业目标与实现规划。应该分步走进行。可以为自己设置几个发展的阶段,就我而言:第一阶段,在

校期间努力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学习好计算机和英语,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导游知识与旅行社酒店管理等知识,为考导游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考取与自我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并在节假日积极实践,继续我的导游兼职,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升能力。为将来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刚刚离开大学校园,步入社会最主要的是去更加的适应社会,到处走走看,现在大城市找家大型专业旅行社实习,因为在大城市会是我更有压力也更有动力。在大型旅行社如中国国旅、中青旅等继续积累经验适应环境了解旅游市场与旅游发展态势。同时在个地方积攒人脉,为将来自己开办旅行社搞好外联关系。锻炼能力提高办事能力与水平。 第三阶段,在大城市工作2~4年后待条件成熟自己有一定的基础后,回到烟台开办自己的旅行社,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多年积攒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当地旅游

综述: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做好自我的就业规划,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对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与规范”的深入讲解,可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1、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和而不同” 。

“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同”两个概念,都是讲同一性的,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各不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儒家把这种“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中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2、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内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夷、狄、戎、蛮等诸少数民族进入地缘政治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修“文德”的对外政策。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发。显然,受着如此“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远影响的中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说侵占其它国领土。所以,中国的崛起只会壮大国际社会上的和平力量。

3、国民个人修身的温和信条:“诚”、“敬”、“信 ” 。

2

儒家传统思想非常重视对国民自身进行修身的伦理道德教育。在此问题上,儒家强调“诚”“敬”“信 ”的和平修身信条,并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于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即真实无妄,敬即主一无适,信即真诚忠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没有诚、敬、信,人就不能称其为人,当然,没有诚信人类也无法和睦相处,更谈不上社会的繁荣昌盛。儒家思想主导思想潮流数千年,它所倡导个人要“诚”“敬”“信”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民众自古形成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和心理基础,也保证了它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近年来,由于中国信誉较好,其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中华民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讲求诚信的,都是负责任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合理地开掘儒学传统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会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3


2000字论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21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